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中國古代體育文物調查與數據庫建設中期檢查報告

2017年12月11日14:22來源: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辦公室

一、 研究進展情況

1、研究計劃總體執行情況及各子課題進展情況

由上海體育學院毛麗娟教授承擔首席專家的《中國古代體育文物調查與數據庫建設》自2015年11月批准立項,課題組隨即於2016年1月召開開題論証會,並於2016年6月召開子課題負責人會議,課題組高度重視研究任務,認真執行研究計劃。本項目首次對全國體育文物進行全面的數據採集,涉及全國七大地區34個省市100多類的近萬件古代體育文物,調研范圍很大。為更好地完成該研究,2016年8月,經全國社科規劃辦批准,課題組對研究團隊做出調整,本研究原先擬設的1個理論研究子課題、4個文物調查子課題、1個數據庫子課題共6個子課題變更為國內外體育文物數據庫建設及相關實踐的理論研究、西南地區、華北與東北地區(含河南山東)、西北地區、華東地區、華南地區(含港澳台地區)、華中地區、中國古代體育文物數據庫建設等古代體育文物調查研究八個組成部分,調整后的研究團隊,認真按照課題計劃開展研究工作,各子課題組負責人分別帶領小組成員召開子課題組會議,並加強工作具體執行,確保了項目階段性研究目標與成果的按期完成。

作為中國首次古代體育文物重大研究,該項目在借鑒國內外體育文物保護工作經驗的基礎上,對我國西南、華北、東北、西北、華東、華南、華中等七大區域古代體育文物分布情況進行全面考察,採集文物信息,建設數據庫,並推出系列論文、專著、圖典、報紙文章及中國古代體育文物博物館(在建)等階段性成果。其中,子課題之一數據庫建設及相關實踐的理論研究已完成了國內外體育文物研究現狀、國內外體育文物數據庫建設等相關理論研究工作。子課題之二至之七六個子課題依據國家文物局制定的文物分布點,遠赴全國七大地區34個省市的文物點進行實地考察,已完成有關體育文物的歷史資料和有關體育文物圖像的搜集工作,並購買了部分文物圖冊、資料。目前各子課題收集體育文物已達千余件(套),並對各地區考察和調查所收集的資料進行整理、歸類,進一步考証了每幅文物圖像的名稱、歷史、年代、出土地點、面積、收藏地點等,同時還對所有收集的圖像資料分類輸入電腦,以備下一階段論証圖像內容使用。子課題之八數據庫建設完成了系統的需求分析及建設要求,並在廣泛查閱、了解國內外體育文物數據庫建設現狀的基礎上,綜合最新的數據庫設計模式,完成了中國體育文物數據庫管理系統的數據設計與體育文物數據庫管理系統的設計與開發,並將收集的部分體育文物數據整理並錄入到數據庫管理系統中,對系統的功能進行了初步測試。本研究以凝聚科研工作者、普通大眾對中國古代體育文物的持續關注,推動體育文物的保護和研究工作,促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提供精神滋養和史學支撐。

2、調查研究及學術交流情況

針對具體調查研究工作,子課題組織了10余次科研會議,分成多個小組,進行了調查任務分工,明確了各自的工作范疇,並對調查方案進行了不斷的修正。子課題組成員目前已先后多次赴全國七大地區34個省市對當地博物館、檔案館等進行調查研究,對博物館所展示的實物進行了認真的勘察,重點調研了博物館和檔案館的資料庫,並購買了一些重要的博物館館藏文物的資料。對收集到與體育相關的古代體育文化進行了匯總和梳理,按照類型、年代進行了分類,並依據課題組的要求對各個古代體育文物進行了注釋,明確了各個文物的名稱、產生年代、出土和館藏地,以及用途等內容,並初步形成了各地區古代體育文物實物資料集。

截至2017年7月,子課題組共有17人次參加了國內外學術會議與交流活動。如2017年3月6日-8日,子課題負責人李金梅教授受邀參加了在埃及亞歷山大舉行的第十八屆國際體育運動史學術研討會,並做專題發言。相關課題組成員在第十二屆東北亞體育運動史學會學術研討會、2017國際體育與健康學術論文報告會暨第八屆全國青年體育科學學術會議、花山岩畫國際論壇•第三屆中國岩畫遺址遺產研討會、第二屆中國岩畫遺址遺產研討會暨中國岩畫學會2016年會、中國賀蘭山國際岩畫高峰論壇等重要會議。

為了加強課題組成員學術交流,課題組還專門組織相關學術活動加強成員溝通。2016年7月23日,由上海體育學院毛麗娟教授擔任首席專家的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在上海體育學院召開《體育史》和《中國武術史》教材編寫會議。高等教育出版社體育分社社長范峰,國家體育總局武術研究院科研部副主任(主持工作)王立峰,以及來自全國各大高校和相關科研單位學者共40余人參加了本次會議。《中國古代體育文物調查與數據庫建設》是我國首次以互聯網+的視野針對古代體育文物展開的重大研究,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文化價值和時代價值。編寫《體育史》和《中國武術史》教材,是重大項目階段成果的一種重要呈現形式。教材的編寫適應了當前社會發展的需要,從人才建設、專業建設角度,從文化傳承、歷史教育的高度,教材編寫便於師生教學、適應專業需求、符合國家標准、具有精品特征、傳播中國文化、提高民族認同感,對我國體育人才的培養、優秀傳統文化的弘揚、體育和文化強國的建設、中國哲學社會科學新篇章的書寫具有重要意義。本次會議的召開集中了課題組成員的凝聚力,同時還提升了課題組成員完成課題的能力,為下一步課題的順利結項指明了研究方向與目標。

3、成果宣傳推介情況

2016年1月26日,《中國古代體育文物調查與數據庫建設》開題論証會在上海體育學院召開,來自全國各大高校的子課題負責人、課題組成員等共50余人出席了開題論証會。論証會邀請到了中華書局編審、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副會長柴劍虹教授作為專家組組長。專家組成員包括:國家體育總局武術研究院專家委員會委員、上海體育學院教授邱丕相,上海交通大學人文學院院長楊慶存,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基金課題評委會體育學科組召集人、北京體育大學黨委書記楊樺,國務院學位委員會體育學學科評議組召集人,國務院學位委員會體育學學科評議組成員、華南師范大學體育科學學院院長周愛光,全國體育管理學會副主任、吉首大學校長白晉湘,國務院學位委員會體育學學科評議組成員、華東師范大學體育與健康學院黨委書記季瀏,中國岩畫學會會長、國際組織岩畫聯合會執行委員王建平,甘肅教育出版社社長王光輝。專家組各位專家對課題的選題、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進行了深入討論,一致認為本課題的研究為探索體育文物相互關系提供了示范方法,對於通過系統地、全面地利用出土文物或地面文物來推動體育史和體育通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而且課題研究思路清晰、創新點多,具有很強的操作性。希望課題組能早謀劃、早啟動,高質量地順利完成研究目標。此次開題論証會在社會上影響廣泛,中國社會科學網站、新華網、中國網、環球網、鳳凰網、解放網、澎湃網、新浪網、搜狐網、網易新聞、中國岩畫網、中國體育報等30余家新聞媒體對本次論証會進行了宣傳報道。

課題組高度重視《工作簡報》的報送工作。2016年3月,報送了《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中國古代體育文物調查與數據庫建設>召開開題論証會》的工作簡報﹔2016年6月,報送了《國家社科重大項目<中國古代體育文物調查與數據庫建設>召開第一次課題組會議與子課題負責人會議》的工作簡報。

二、 研究成果情況

1、《從長安到雅典:絲綢之路古代體育文化》

由首席專家與子課題負責人撰寫的《從長安到雅典:絲綢之路古代體育文化》一書於2017年4月由甘肅教育出版社出版。全書共6篇,分別為絲綢之路體育概述,長安、雅典、羅馬原始體育的萌芽,長安至雅典、羅馬的體育文化,長安至雅典、羅馬的古代游戲與娛樂,長安至雅典、羅馬的古代體育和絲綢之路東西方體育文化的傳播、交流與融合﹔著作從歷史的實踐中探尋絲綢之路體育文化,並試圖構建一本“紙上體育博物館”,以展現絲路沿線不同地區、不同時代的體育遺存,以及作者對體育文化的詮釋。《從長安到雅典:絲綢之路古代體育文化》文物圖片豐富,是一部圖文並茂的著作,也為讀者認識絲綢之路體育文化,了解東西方體育文化做出重要貢獻。

2、《絲綢之路歲時節日民俗體育圖錄》

由李小唐等撰寫的《絲綢之路歲時節日民俗體育圖錄》一書於2017年7月由甘肅教育出版社出版,該書以權威的論証,第一手的資料及大量豐富的圖片,從絲綢之路上各類民俗體育活動來展現古代人們的節日體育活動。從這本書,你可以讀到古人的體育活動及其后面隱約閃爍的熱愛生活、珍惜生命和天人合一的體育精神。可以說,歲時節日中的體育活動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一次又一次的精神超越,是生活、游牧、祭祀、社交、婚嫁、宴飲、喪葬、音樂、舞蹈、體育等民俗活動集中展示的舞台,也是人們精神的聚焦和人們願望的表達,不僅在當時為人們詮釋了一定的精神寄托和生活向往,並且在以后中華民俗文化發展史上,也是一筆豐富的資料,該書還被國家體育總局評為社會科學優秀成果。

3、《體育文物與考古學》

由林春等撰寫的《體育文物與考古學》一書於2016年5月由甘肅教育出版社出版,該書的編寫分為文物與考古兩大部分,共分為文物學概述、文物學的發展歷史、文物的性質與價值、文物的作用、文物管理與保護、文物學與其他學科的關系、文物鑒定、體育文物概述、考古學概述、體育文物研究等篇章,主要闡述了什麼是體育文物研究,其研究價值、理論與方法、文物的作用、文物的管理等﹔闡述了體育考古的對象、方法和價值等。該書對從事體育專業的人來說,是一本必讀、必學的書,它將會幫助讀者更好地了解有關體育發展的歷史,幫助讀者去更深入地研究體育的歷史。

4、“古代捶丸”系列研究

由子課題負責人崔樂泉教授完成的古代捶丸系列研究成果取得了重要進展,《中國古代球類活動演進與捶丸起源研究——兼具考古學資料分析》於2016年在體育權威核心期刊《體育科學》雜志刊載,並被人大復印報刊資料《體育》全文轉載,被引頻次短短時間內已超4次。同時《中國古代捶丸對外傳播研究》《從<丸經>記載看中國古代捶丸運動的基本特征》《中國古代捶丸發展與演變的考古學觀察——兼及古代體育史有關研究方法的思考》《中國古代捶丸與早期高爾夫球比較》等系列研究成果還被《上海體育學院學報》《武漢體育學院學報》《體育學刊》等核心期刊刊發,在國內體育學界形成了一定的影響。

5、古代體育文物相關研究

由課題組成員負責完成《元曲中女子蹴鞠的研究》《漢唐樂府中的民俗體育研究》《絲綢之路古代游戲、娛樂與競技場地空間分布考研》《“土洋體育之爭”的回顧與啟示》《解析古代敦煌體育形成的初始文化》等研究成果被《體育學刊》《敦煌學輯刊》等刊發,《解析古代敦煌體育形成的初始文化》還獲得了“甘肅省體育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一等獎”等榮譽。同時《體育文物資源數據庫管理系統》(2016SR356346)還獲得了國家專利局的軟件著作版權。

課題組供稿

(責編:王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