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中國經濟自發展能力研究中期檢查報告

2017年12月11日13:55來源: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辦公室

一、 研究進展情況

1、課題開題與子課題進展情況

本項目2016年01月06日舉行開題報告后一周,課題組又召開了課題研究分工會議,討論並確定了課題組成員的研究分工以及各子課題負責人,明確了各子課題組的任務和要求。

課題組分別於2016年6月26日、2017年1月15日和2017年6月22日召集全體課題組成員會議,每個人就自己研究的進展情況和遇到的問題進行匯報交流,然后進行討論,最后由首席專家(項目主持人)進行總結並提出下一步研究的要求和目標。

研究計劃總體執行較好,除了一個子課題進展稍慢以外,其他各子課題研究進度符合預期。

2、調查研究及學術交流情況

目前已經完成的調查研究工作有:

1. 技術創新及其相關理論的文獻回顧和新進展。

2. 20世紀80年代以來發展經濟學三大思潮評析:結構主義、制度主義與可持續發展。

3. 區域創新文獻綜述。

4.中國經濟的自主創新能力研究。

5. 2014年全國專利調查問卷(企業問卷)調查。

6. 中國內燃機企業創新情況調查報告。

7. 企業和區域創新指標體系構建(第一稿)。

學術交流情況

1. 2016年1月9日,本項目主持人方福前率3位課題組成員出席在北京理工大學召開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與中國經濟新常態”學術研討會,方福前在會上做“關於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三個理論問題”的主題演講。

2. 2016年6月14-15日,方福前應邀赴台灣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出席“第八屆海峽兩岸財經問題學術前沿論壇”,並做“在職培訓與企業生產率”主題演講。

3. 2016年7月3日,方福前出席西南財經大學收入分配與反貧困研究中心成立大會,並做“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的三個著力點”的學術報告。

4. 2016年7月16-18日,方福前應邀出席在澳大利亞Cairns召開的“中國經濟增長新源泉”國際學術研討會,在大會上做“中國經濟發展的前景分析”的演講。

5. 2016年9月22日,方福前率2位課題組成員出席在湖南師范大學召開的“大國經濟論壇”,方福前在論壇上做“中國經濟減速的原因與出路”的主題報告。

6. 2016年10月29日,方福前應邀出席在安徽阜陽召開的安徽省《資本論》研究會年會,做“警惕中國經濟陷入滯脹”的主題報告。

7. 2017年2月21日,方福前應農工民主黨中央的邀請,赴海口為這個民主黨派的地市級主委做“中國經濟如何脫險解困”的學術講座。

8. 2017年4月17日,方福前應中國煤炭工業協會邀請,赴鄂爾多斯在“全國煤炭行業大講堂”做“當前中國宏觀經濟形勢幾個熱點問題”的報告。

9. 2017年6月11日,方福前應邀出席安徽工業大學(馬鞍山)商學院省級智庫成立儀式,並做“當前中國經濟形勢分析”的學術報告。

3、成果宣傳推介情況

本項目正在進行研究之中,目前沒有進行成果宣傳推介。不過,本項目已有8篇論文發表在國內權威核心期刊上,其中在《中國社會科學》上發表2篇,在《管理世界》和《經濟學動態》上各發表1篇。2017年下半年和明年本項目成果將進入集中宣傳推介階段,目前已經形成2篇調研報告和1篇報刊論文初稿。

二、 研究成果情況

本項目已在國內權威核心期刊發表學術論文8篇,其中2篇發表在《中國社會科學》上,1篇發表在《管理世界》上。以下是其中5篇文章的簡介。

1、鄭文平,方福前:“員工培訓與企業生產率:來自中國的經驗証據”[J]。哈爾濱:《學習與探索》2016年第2期,103-108頁。

本文基於2001—2007 年中國工業企業數據庫,採用樣本篩選法、多種傾向性匹配得分法對培訓的生產率影響效應進行穩健性檢驗,最終主要結論如下: 第一,培訓確實顯著提高了企業生產率水平,這一溢價水平大約為6%。第二,不同企業之間的培訓生產率溢價存在較大差異,無研發企業的培訓提升效應顯著高於有研發企業; 非出口企業的培訓提升效應顯著高於出口企業。以上結論的一個顯而易見的重要政策含義就是針對當前中國制造業整體勞動力受教育水平低下的現狀,短期內制造業轉型升級需要大力倚重員工培訓,通過對工人的專門生產技能的培訓可以使其短期內熟練掌握生產技術,充分發揮企業生產潛能,助推企業改進生產技術、引進升級生產設備,加速企業轉型升級,從而在全球產業價值鏈中獲得更有利地位。

當前,中國制造業面臨升級轉型,如何提升企業產品質量和技術水平已經成為中國制造業發展的重要命題。傳統的人力資本理論注重教育水平提升對企業生產率的影響,但並未考慮一國制造業部門的平均受教育水平的初始狀態,特別是在全球化產業價值鏈不斷發展強化的背景下。中國制造業十年來仍然保持著70%初中以下勞動力比例的現狀是對這一理論的挑戰,也是給我們重新反思中國制造業升級的一個重要警示。在上述大背景下,討論人力資本形成另一重要組成形式,即員工培訓對企業技術升級、生產率提升的影響顯得更富必要性、緊迫性,而已有研究基本上是針對發達國家,對於中國這樣一個世界性制造業大國和貿易大國卻沒有相應的研究。本文正是在這種背景下提供了來自中國工業企業層面的經驗証據,從而為制造業領域人力資本研究提供重要的補充。

2、詹新宇,崔培培:“中國省際經濟增長質量的測度與評價” [J],《財政研究》2016年第8期,40-53頁。

本文以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的“五大發展理念”為指導,從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和共享五大方面構建出測度經濟增長質量水平的指數,使用均值化方法對各指標指數進行無量綱化處理,採用主成分分析法確定各指標的權重,並以基礎指標的協方差矩陣作為輸入,對2000- 2014 年中國整體的經濟增長質量狀態進行量化分析。通過對中國五大方面指數及經濟增長質量指數進行估算和分析,不但能夠明晰各地區經濟增長質量的變化趨勢,還能較為清晰地發現制約經濟增長質量提高的影響因素。該指標體系提供了一個觀察經濟發展的新視角,有利於揭示經濟社會發展的深層次問題。本文的研究表明:第一,從總體角度來看,除青海和西藏外,2000- 2014 年中國省際經濟增長質量水平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這主要得益於五大方面指數的綜合效果﹔第二,從分地區層面看,四大地區的經濟增長質量指數呈現波動上升的態勢,但由於各地區區位條件、資源稟賦、所處發展階段以及政策支持力度的不同,導致各地區經濟增長質量的主要存在問題也存在差異﹔第三,從分項指標來看,綠色和共享是促進經濟增長質量指數提高的重要因素,而創新、協調和開放對一部分地區經濟增長質量指數的貢獻是負的。

發展理念是發展行動的先導。為進一步提高經濟增長質量,應以“五大發展理念”為指導,有序推進中國經濟社會的轉型發展:第一,應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以減稅為核心的積極財政政策雖然可以一定程度上緩解經濟下行壓力,但是積極推進改革和培育創新能力,釋放改革紅利和技術進步紅利,才是推動中國長期經濟增長的根本動力。當前,世界產業發展版圖正在重組,產業分工正在加快調整,中國面臨著新一輪產業革命的機遇,隻要抓住並發揮好后發優勢,中國就有可能在某些領域搶佔先機、迎頭趕上。第二,堅持協調發展。提升公平正義,激發每個社會成員的創造力,釋放制度紅利。重點是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促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農業現代化的協同發展。與此同時,通過戶籍制度改革、城鎮基礎設施建設、完善融資和管理機制,推進城鎮化的同步發展,從而充分釋放大國城鎮化的紅利。第三,始終堅持綠色發展。大幅提高經濟綠色化程度,推動形成綠色生產方式,努力構建科技含量高、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的產業結構,加快發展綠色產業,形成經濟社會發展新的增長點。第四,進一步提升對外開放水平。由於勞動力成本的不斷上升、環境承載力的持續下降,傳統外資、外貿紅利正在衰減,當前中國對外開放水平總體不夠高的矛盾非常突出。隻有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推動中國產業結構不斷向中高端轉移,形成完善的產業鏈條和集聚效應,不斷吸引中高端外資進入,才能更好順應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世界潮流,才能有效應對發達國家再工業化以及TPP、TTIP 等高標准區域貿易協定談判帶來的挑戰。第五,堅持共享發展。讓人民群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這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集中體現,應繼續致力於提升公平正義,激發每個社會成員的創造力,釋放制度紅利。當前,對低保人口、老年人、在城鎮務工人員、上千萬在特大城市就業的高校畢業生和近千萬的失業人員等特定人群,要堅守底線,更加注重機會公平,著力保障基本民生,扎實做好精准扶貧、精准脫貧工作,讓他們有更多的獲得感、幸福感。

3、楊燦明,詹新宇:“中國宏觀稅負政策偏向的經濟波動效應” [J],《中國社會科學》2016年第4期,71-90頁。

本文在擴展的動態隨機一般均衡模型框架下,分析宏觀稅負政策偏向的經濟波動效應及其影響機制。對中國經濟波動的周期特征模擬及其方差分解結果表明,宏觀稅負是影響中國經濟波動的重要因素,而且“盯住雙重目標”模型的模擬結果與現實經濟更為相符。“盯住雙重目標”情形下消費、投資、資本和工資的負向偏離幅度比“盯住稅負穩定”的情形小,趨於穩態所需的時間比“盯住支出需求”的情形短,其就業和工資的波動幅度比“盯住支出需求”的情形小。“盯住稅負穩定”偏向於長期的供給管理加劇短期波動,“盯住支出需求”偏向於短期的需求管理擴大工資和就業的波動。而“盯住雙重目標”則是對兩者的綜合加權,較好地融合了稅收政策的供給管理和需求管理兩大效應,從而對主要經濟變量表現出更好的穩定效應。考慮偏好沖擊的穩健性檢驗,証明以上分析結果是穩健的。反事實模擬表明,分稅制改革以來事實上實行的更加偏向於支出需求增長的“盯住雙重目標”模式,一定程度上促進了該時期中國經濟波動“大穩健”趨勢的出現。

宏觀稅負水平的高低,是政府與市場關系的集中體現。作為現代財政制度特征之一,穩定的宏觀稅負是保証國家宏觀調控的需要。改革開放30多年來的經驗和教訓說明,宏觀稅負水平不宜過低。因為低稅負盡管有利於釋放市場活力,但它限制了國家宏觀調控的能力。宏觀稅負水平也不宜過高,否則會抑制市場機制的活力,也與“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決定性作用”的宗旨相違背。在新常態下推進財稅改革,肩負著助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潛在GDP增速和防范經濟周期性下行、熨平經濟波動的雙重使命,因而在制定宏觀稅負水平政策時,實施“盯住雙重目標”的宏觀稅負政策是比較合理的選擇。而且,在實行“盯住雙重目標”政策時,還需要對“盯住稅負穩定”與“盯住支出需求”的相對權重做好統籌安排。

4、方福前,馬學俊:“中國經濟減速的原因與出路” [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16年第6期,64-75頁。(《新華文摘》2017年第4期轉載,《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2017年第1期轉載,《社會主義經濟理論與實踐》復印轉載)

本文認為,研究者用經典的索羅余值法估計全要素生產率(TFP)時通常假定資本一產出彈性系數a是常數,這既脫離經濟實際,也導致估計結果偏差。運用廣義的索羅余值法,把a看做是可變的,重新測算中國的TFP,並利用變系數模型分析中國GDP變化的影響因素,可以發現,中國經濟增長之所以自2010年開始減速,主要原因是2008年以后TFP增長率在波動中持續下降,由2007年的11.673 5 大幅下降到2009年的6.061 4 和2011年的3.836 1 。因此,中國經濟減速主要是“技術性減速”,而不是產業結構調整帶來的“結構性減速”或“勞動力增長減速”﹔技術 I進速度和自主創新速度分別自2008年和2009年開始在波動中雙雙下降,導致了我國技術進步速度放緩和TFP增長率下降,而自主創新速度增長不足以填補技術 l進速度降低是導致我國TFP增長減速的主因﹔我國自主創新速度不快的主要原因是R&D支出增長和設備投資增長雙雙減慢,而其背后是復雜的體制原因。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轉方式、實現經濟新常態必須從改革入手,大力促進自主創新。

5、方福前,邢煒:“中國經濟短期波動對長期增長的影響:金融發展的作用” [J]《經濟學動態》2016年第9期,4-16頁。

本文通過理論和實証分析主要得出以下幾點結論:第一,金融發展對經濟波動和經濟增長關系的影響取決於金融資源對兩種投資項目的支持偏好,阻礙生產性金融發展會導致經濟波動和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更偏向負相關,平衡性金融發展不影響經濟波動和經濟增長的關系,促進生產性金融發展會導致經濟波動和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更偏向正相關。第二,總的來看,我國過去幾十年金融發展程度的提高使得我國經濟波動和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更偏向正相關。第三,在不同地區或不同時期金融資源對兩種投資項目的支持偏好存在差異,這種差異性由金融機構行為和企業更新換代速度快慢共同決定。

進入新常態以來,中國經濟波動加劇和經濟增速放緩的現象共存。根據本文的研究,利用經濟波動這一契機來提升長期經濟增速的關鍵在於金融資源的優化配置,因此要想走出此輪增長困境,應當從下面兩個方面著手:第一,減少對金融機構的行政干預,降低對落后企業的保護力度,優化金融資源配置方式,提高金融資源利用效率。第二,在創新型、高效率企業層出不窮的地區或時期,尤其要注意金融資源配置方式的優化,防止出現金融發展方式的退化。

課題組供稿

(責編:王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