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進展情況
1.研究計劃總體執行情況及各子課題進展情況
(1)研究計劃總體執行情況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蒙古文<大藏經>文化價值體系研究》立項於 2015年11月5日。收到立項通知書后,項目組在學校科技處協助下,邀請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藏學研究中心、中央民族大學、內蒙古大學、內蒙古師范大學、內蒙古民族大學、內蒙古社會科學院、內蒙古自治區圖書館等單位的專家、學者50余人,於2016年1 月7日上午舉辦了“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蒙古文<大藏經>文化價值體系研究》開題報告會”,聆聽同行專家、學者的意見和建議。尤其是參加會議的各位專家對本項課題研究的重要意義進行充分肯定的同時,對課題研究當中值得注意的具體問題提出了很多有益的可行性建議,這對本課題的順利進行打下良好的基礎。
2016年4月16日,按照總體研究計劃舉行了“蒙古文《大藏經》文化價值體系研究”五個子課題的立項啟動會議,除了國外成員未能前來參加之外,各子課題主持人及課題組成員近30人悉數參加。會上首席專家根據重大項目申報內容,在大項目之下正式立項了“蒙古文《大藏經》歷史研究”、“蒙古文《大藏經》語言文學研究”、“蒙古文《大藏經》哲學思想研究”、“蒙古文《大藏經》圖像學研究”、“蒙古文《大藏經》醫藥學研究”等五個子課題,並對各子項目的經費劃撥,根據國家社科基金經費管理規定,對各科目經費的支出使用,階段性成果的發表和年度國內外調研以及搜集相關資料等問題進行了充分的討論。大家一致認為,本課題研究需要跨國境協同創新,其調研經費投入之大、涉及領域之廣、難度之大等因素必須充分認識。故課題組首席專家和各子課題主持人在今后的工作當中需要協調和克服方方面面的因素,把年度研究工作和最終成果的撰寫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以便順利完成這一重大課題。
2016-2017年上半期,本項目研究計劃總體執行情況良好,首席專家及各子課題負責人的搜集資料、田野調查以及國際國內學術交流活動有序展開,並在首席專家和子課題主持人充分論証基礎上,各子課題最終成果的撰寫提綱和目錄基本提煉,並出版、發表了相關階段性研究成果。
(2)各子課題進展情況
“蒙古文《大藏經》歷史研究”子課題系本項目5個子課題中權重最大的基礎研究課題,也是建構蒙古文《大藏經》文化價值體系研究理論框架之基礎。2016-2017年上半期,在子課題主持人不懈努力下,基本設定其重點研究內容,提煉了撰寫最終成果共計四章及其若干細節內容﹔搜集整理了《蓮花生傳》、《青冊》、《安多政教史》等記載佛教典籍和有關《大藏經》傳播歷史的佛教歷史文獻﹔另外,本子課題主持人已整理出版階段性研究成果《蓮花生大師傳》(內蒙古教育出版社,2016年)、《羅布桑旺吉拉傳》(內蒙古教育出版社,2016年)等兩部蒙古文佛教文獻,並發表《蒙古文<大藏經>概述》(國際蒙古文化研究協會期刊《蒙古學問題與爭論》第十二期,東京,2016年)、《蒙古文<甘珠爾> 內容體系初探》(《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2016年第4期)和《為林丹汗灌頂之三尊呼圖克圖考》(《蒙古學研究》2016年第3期)等3篇學術論文。另外,項目首席專家亦發表了與該子課題相關的階段性成果《藏文<丹珠爾>經的蒙譯歷史背景及其經過》(《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2016年第4期)、《蒙、藏文<甘珠爾>及<丹珠爾>經在內蒙古東部地區寺廟収藏情況考察》(《中國蒙古學》,2017年第二期)等2篇論文。
“蒙古文《大藏經》語言文學研究”子課題系本項目5個子課題中研究內容較多,難度系數較大的基礎研究領域。本課題組在首席專家和主持人統一部署下,2016-2017年上半期對蒙古文《大藏經》-《甘珠爾》、《丹珠爾》經所包含的語言學成分、文學素材進行梳理和分類,並根據研究內容及課題組成員的研究專長,子課題主持人合理分配其各自的研究任務及內容,制定出子課題最終成果的撰寫提綱及目錄。所以,本課題組成員已進入著手研究各自承擔的相關研究分支內容階段。具體進展情況如下:首先,根據需要對課題組成員做了微調。因為蒙古文《大藏經》篇幅巨大(333函),而且它譯自於藏文版本,如果沒有較堅實的蒙、藏文基礎或中世紀蒙古文言文和阿哩噶禮文字的基礎,讀起來都很困難。更何況讀懂。所以,本子課題組在項目首席專家的同意下,在原有的研究人員基礎上增加了三位文學專業的教授,使研究隊伍的力量得到強化。其次,子課題組內部進行分工,即根據學科特點分為語言和文學兩個小組。研究小組內又進行分工,使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研究重點或側重面。第三,子課題組內部數次召開探討會,相互通報研究進度,共同探討在研究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和主要困難,尋找解決或克服問題的方法與有效途徑等。總體上講,本子課題組的工作進程正從閱讀和熟悉《大藏經》的初級階段向研究的中級階段過渡。雖說這種工作節奏或研究進度有些慢,但子課題組所有成員在教學和其他工作(包括科研工作)任務十分繁重的情況下,能夠在兩年內大致閱讀完蒙古文《大藏經》中包含的有關佛教經典,實屬不易。期間,子課題語言組主持人烏力吉陶格套已發表《論蒙古文<甘珠爾>中的<金光明經>聲明學》(《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2016年第4期)一文。
“蒙古文《大藏經》哲學思想研究”子課題系本項目5個子課題中研究內容最寬泛的重要課題,也是建構蒙古文《大藏經》文化價值體系研究理論框架之重點研究領域。2016-2017年上半期,課題組在主持人帶領下搜集整理相關文獻資料和國內外學術前沿成果,在較短的時間內搜集各種文版的《大藏經》,如,漢、藏、蒙、滿文《大藏經》中內明學、因明學等方面的第一手資料的同時,已討論確定撰寫最終成果的提綱和具體章節分工研究內容,已進入撰寫各自承擔的章節內容階段。本子課題具體進展情況如下:在大量閱讀和研究相關成果的基礎上已提煉了最終成果提綱的具體內容和章節。全書初步以15章組成,其中有些章節將來整合或增減。提綱的具體內容得到了課題首席專家的認可之后,初步落實了大部分章節的具體撰稿人。本子課題負責人主要承擔了課題提綱的設計、進而撰寫緒論和書稿三分之一的章節。來自蒙古國、內蒙古和北京的部分專家學者承擔了撰寫任務,他們主要從事蒙古族思想文化研究及佛教文獻研究,並發表了一些專題研究論文。2017年5月,蒙古國國立大學教授鋼圖雅應邀在內蒙古師范大學講學之際,讓她承擔了其中兩章的寫作任務。子課題主持人撰寫完成的《簡論蒙古佛教》一文,今年年底將發表於《西北民族大學學報》。
“蒙古文《大藏經》圖像學研究”子課題系本項目5個子課題中研究內容比較集中的課題,也是能夠體現蒙古文《大藏經》文化價值體系研究理論框架之重點研究領域。本課題擬解決蒙文《大藏經》大量精美插圖的圖像來源與形成、圖像形式分類、文本與圖像的關系以及圖像本身所包含的文化內涵等問題。課題組目前已搜集了部分圖像資料以及相關研究成果,在這基礎上正在研究擬訂最終成果的編寫提綱。具體進展情況如下:首先,2016-2017年上半期,已參加幾次大課題組組織的學術研討會,同時開幾次本子課題的專題研討會,探討編寫提綱的相關問題以及文獻數據的有效利用問題。其次,本研究是一項綜合性研究,要想很好的解決本研究中所涉及的問題,從某一學科角度上進行研究是遠遠不夠的。所以,在本子課題的研究中將綜合人類學、歷史學、宗教學、文化人類學、美術史學、考古學和圖像心理學等諸多學科的理論、方法,從多學科、多層面、多維度上進行系統、深入的考察。為此,在研究中將採取文獻考察——圖像搜集——實証研究——理論概括的研究思路。另外,研究本課題需要一定的時間和精力,更需資金支持才能長期卓有成效的實地考察,調研和搜集大量的圖像。目前已搜集到本項目相關的蒙、漢、外文資料。作為階段性研究成果,本子課題組成員烏日切夫撰寫的《北京朱印版蒙古文《甘珠爾》插圖特征》、《朱印蒙古文<甘珠爾>插圖考究》系列論文分別在《中國蒙古學》2017年第2期和《美術研究》2017年第1期上發表。
“蒙古文《大藏經》醫藥學研究”系本項目5個子課題中研究內容比較專一,應用研究價值凸顯的課題。本子課題運用傳統文獻整理方法和現代數字化研究方法,對蒙古文《大藏經》醫學內容進行系統研究。以蒙古文《大藏經》醫方明學經典著作為基本文獻,從文獻學、醫藥學研究視角進一步闡釋蒙古文《大藏經》蘊含的醫學、藥劑學原理及其在臨床醫學等領域的文化價值參與指數的研究方法,整理蒙古文《大藏經》醫方明中的醫藥學內容,對古印度“阿尤吠陀”醫學理論基礎、臨床治療方法、病因病機、養生內容、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等內容進行深入研究,系統論証蒙古文《大藏經》醫方明學對蒙古族傳統醫藥學的傳承和發展所起的重要影響。本子課題預期成果為30余萬字的《蒙古文<大藏經>醫藥學研究》論著。2016-2017年上半期,課題組在主持人帶動下完成了以下階段性研究成果:首先,建立起蒙古文《大藏經》醫學數據庫,由本子課題組成員自主研發並於2017年6月完成,本數據庫系統實現了網絡共享,可以全文檢索、關鍵詞檢索、中蒙文兩種語言檢索和語義檢索,推廣於國際和國內從業蒙醫人員及相關人員。其次,陸續發表階段性研究成果。其中,其勒木格.包哈申撰寫的《論龍樹與其<百方>的三根學說》將發表於《內蒙古社科科學》(已收錄,擬發表於2017年第5期)﹔亞男、包哈申撰寫的“《丹珠爾》之《醫經八支》的黃水病內因外緣及種類研究》擬發表於《中國蒙古學》(已收錄,擬發表於2017年第6期﹔亞男、包哈申撰寫的“《丹珠爾》之《醫經八支》黃水病的臨床研究》將發表於《內蒙古社科科學》(已收錄,擬發表於2017年6期)。
2.調查研究及學術交流情況
(1)調研數據整理運用、文獻資料搜集整理情況
按項目總體進度安排和年度進展計劃,到目前為止,有關蒙古文《大藏經》文獻資料庫建設方面開展了如下工作:
其一,建立起蒙古文《大藏經》醫學數據庫 (研發人:包哈申,明明,廖先富)。
蒙古文《大藏經》醫學數據庫由本子課題組成員自主研發,並於2017年6月完成,本數據庫系統實現了網絡共享,可以全文檢索、關鍵詞檢索、中蒙文兩種語言檢索和語義檢索,推廣於國際和國內從業蒙醫人員及相關人員。該數據庫收藏了以18世紀朱砂木刻版蒙古文《丹珠爾》中記錄醫學知識的5部經文。其中有《醫經八支》、《八支注釋》、《月光明經》、《阿婆藥儀軌》、《醫師壽命經》、《治療法一百》、《佛說入胎藏論》等7部古印度“阿尤吠陀”醫藥學經典著作。系統論証蒙古文《大藏經》中《醫經八支》等7部醫藥學著作和秘密藏、雜藏及小乘經等經文中涉及到的醫藥學理論和臨床治療內容對蒙古族醫藥文化傳承與發展起到的積極作用。
蒙醫藥古籍是蒙醫藥學傳承和發展的載體,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和文物價值。如何在保護的基礎上更好地利用這些珍貴的蒙醫藥文獻資源是蒙醫藥研究人員的歷史使命。為使館藏古籍更充分的體現實用價值,發揮其為蒙醫藥教學、臨床與科研服務的作用,博物館工作人員對蒙古文《大藏經》中《醫經八支》等7部醫藥學著作進行重新梳理,整理簡介,基本完成了系統整理工作,在此基礎上,本子課題組繼續開展了古籍數字化,通過數字化處理,即實現了對古籍的永久保存、又可為方便、快捷、無損地開發利用寶貴資源搭建起數字化研究平台。即建立了蒙古文《大藏經》醫學數據庫,又實現了蒙醫藥古籍的保護與利用。
該數據庫不僅服務於課程教學,對師生開放,而且面向社會,在蒙醫藥研究、蒙醫藥臨床及古籍開發利用等多方領域將要發揮重要作用。
其二,為了便於課題組具體研究工作,經過多方面的調研,首席專家把蒙古文《大藏經》-《甘珠爾》和《丹珠爾》的部分內容制成電子版,並把它整理利用於課題組,為順利完成五個子課題的研究工作提供了資料基礎。
其三,通過在蒙古國工作的課題組成員已搜集整理了蒙古國、俄羅斯學界對蒙古文《大藏經》-《甘珠爾》《丹珠爾》經的相關研究成果,並把它編成為電子文獻數據庫。
其四,2016-2017年上半期,項目組通過在呼和浩特市區進行文獻調研,發現大召寺藏有1683年北京朱印本藏文《甘珠爾》,席力圖召藏有1683年北京朱印本藏文《甘珠爾》部分卷、清代墨抄本蒙古文《甘珠爾》﹔內蒙古圖書館藏有1608-1622年麗江朱印本藏文《甘珠爾》、1683年北京朱印本藏文《甘珠爾》、1732年納塘版藏文《丹珠爾》、1733年德格版藏文《丹珠爾》、1720年北京朱印本蒙古文《甘珠爾》和1749年北京朱印本蒙古文《丹珠爾》﹔內蒙古社會科學院圖書館藏有北元時期磁青紙泥金寫本蒙古文《甘珠爾》(存19卷)、清初墨寫本蒙古文《甘珠爾》、1720年北京朱印本蒙古文《甘珠爾》和1749年北京朱印本蒙古文《丹珠爾》等不同版本的蒙藏文《大藏經》。
其五,搜集整理了《蓮花生傳》、《青冊》、《安多政教史》等記載佛教典籍和《大藏經》傳播歷史的佛教歷史文獻。通過學術交流和國際合作搜集到了聖彼得堡珍藏北元寫本蒙古文《甘珠爾》之《新編目錄》、巴黎藏1720年北京朱印本蒙古文《甘珠爾》之《新編目錄》等二次文獻。還有俄羅斯、日本等國家的《大藏經》研究情況的調查工作已委托各國的相關學者和專家。
其六,2017年7月14-28日期間,項目首席專家及子課題主持人色•斯琴畢力格赴蒙古國國立圖書館查閱該館館藏蒙古文《甘珠爾》另一版本,收獲頗豐。
(2)學術交流情況
參加學術會議情況
2016-2017年上半期,本項目首席專家及項目組成員積極參加與課題有關的國內外學術會議和學術交流50余人次,宣讀相關論文20余篇,積極推進項目研究水平,擴大了項目組學術影響力。其中,項目首席專家和課題組成員參加的主要學術會議及其宣讀的論文如下:
2016年10月10日,由中國人類學民族學研究會宗教人類學專業委員會和內蒙古師范大學聯合主辦、內蒙古師范大學民族學人類學高等研究院承辦的“人類學視野中的民族與宗教”學術研討會上,本項目首席專家作了“乾隆年間清朝針對蒙古地區藏傳佛教的系列政策及其影響”的主題發言,強調清政府為了在蒙古各部進一步傳播藏傳佛教,刊行蒙古文《大藏經》的動機。
2016年10月15日,本項目首席專家參加“清代以來蒙古政治與社會變遷學術研討會暨中國蒙古史學會會員大會”,並在會上作了題為“清朝對蒙古地區藏傳佛教的政策”主旨發言,在國內外學界首次闡述了從藏文《丹珠爾》的蒙譯到雍和宮改為喇嘛廟的歷史緣由,受到與會專家學者的廣泛關注。
2017年7月19-21日,本項目首席專家胡日查教授和“蒙古文《大藏經》歷史研究”子課題主持人色•斯琴畢力格研究員赴蒙古國首都烏蘭巴托市參加了“佛陀箴言:蒙古文《甘珠爾》研究”國際學術討論會,並在會上分別宣讀了“關於校勘刊行清代蒙古文《甘珠爾》經的幾個問題”和“蒙古文《甘珠爾》版本研究”2篇學術論文,受到與會專家和學者高度關注。
2017年8月5日,本項目首席專家胡日查、子課題主持人巴•孟和、額爾敦陶格套、烏力吉陶格套、色•斯琴畢力格、包哈申以及課題組成員塔娜、根全、滿達等參加“中國宗教學會2017年年會暨草原絲路與宗教交流”學術會議,並分別宣讀了“清代蒙古寺廟與草地絲綢之路的互動”、“論《金光明經》所說懺悔思想”、“8-13世紀維吾爾佛教傳播蒙古地區概況”、“錫埒圖•固什譯《米拉日巴傳》中的藏文阿裡噶禮”、“論龍樹與其《百方》的三根學說”、“簡論五世達賴喇嘛阿旺羅桑嘉措與藏傳佛教寧瑪派關系”等論文,受到與會專家和學者的高度關注。
學術交流與國際合作情況
2016-2017年上半期,本項目組主要與蒙古國相關專家之間就蒙古文《大藏經》研究方面進行了富有成效的學術交流。
2016年10月24日上午,應項目首席專家的邀請,本項目子課題之一“蒙古文《大藏經》哲學思想研究”課題組成員蒙古國科學院院士、蒙古國科學院歷史與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內蒙古師范大學客座教授哲•寶力道巴特爾研究員蒞臨內蒙古師范大學佛學文化研究院進行學術訪問,並作了題目為“蒙古國學界關於蒙古文《甘珠爾》《丹珠爾》的研究”學術報告。報告中介紹了蒙古國學界對包括蒙古文《甘珠爾》《丹珠爾》在內的藏傳佛教五明學方面的研究狀況的同時,對本課題組提出很多值得關注和研究的內容以及今后的研究方向,受益匪淺。
2017年5月27-29日,應項目首席專家的邀請,蒙古國國立大學著名佛教哲學研究專家馬•鋼圖雅教授蒞臨內蒙古師范大學佛學文化研究院進行學術訪問,並作了題目為“當代蒙古國學界對佛教哲學思想的研究”學術報告。另外,馬•鋼圖雅教授還介紹自己對蒙古文《甘珠爾》《丹珠爾》經所包含的因明學、內明學哲學學思想研究方面的心得以及研究方法。經項目首席專家的懇請,馬•鋼圖雅教授受聘為“蒙古文《大藏經》哲學思想研究”子課題成員,愉快地接受了“蒙古文《大藏經》哲學思想研究”子課題的部分撰寫任務,並達成共識。
2017年7月15-19日,應蒙古國國立圖書館館長伊沁浩日勞的邀請,本項目首席專家胡日查教授和子課題主持人色•斯琴畢力格研究員赴蒙古國國立圖書館查閱該館館藏蒙古文《甘珠爾》另一種版本,收獲良多。
另外,“蒙古文《大藏經》歷史研究”子課題主持人通過學術交流和國際合作,搜集到了聖彼得堡珍藏北元寫本蒙古文《甘珠爾》之《新編目錄》、巴黎藏1720年北京朱印本蒙古文《甘珠爾》之《新編目錄》等文獻資料。還有俄羅斯、日本等國家的《大藏經》研究情況的調查工作已委托各國的相關學者和專家。
3.成果宣傳推介情況
本項目立項之后,國內網絡及紙質媒體上對本課題進行了介紹和宣傳。如內蒙古師范大學新聞網以“我校又獲准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一項”為題目首次報道了本項目擬完成的兩項任務,即創建蒙古文《大藏經》文獻資料庫和建構蒙古文《大藏經》文化價值體系的理論框架(2015年11月11日)。其后又以“我校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蒙古文《大藏經》文化價值體系研究舉行開題報告會”(2016年1月7日)、“我校胡日查教授主持的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蒙古文《大藏經》文化價值體系研究五個子課題立項啟動”(2016年4月20日)為題目先后報道並介紹了該項目的立項、進展情況。內蒙古師范大學新聞網又以“蒙古國科學院院士哲•寶力道巴特爾研究員來我校講學”(2016年10月28日)為題目報道了本項目組與蒙古國學界之間的學術交流與國際合作情況。
中國招生考試網在報道“內蒙古師范大學召開2016年佛學文化研究院工作研究暨學術委員會年會”時,特別強調了“蒙古文《大藏經》文化價值體系研究”課題在2015年度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中獲准,實現了內蒙古師范大學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宗教教學科零的突破。
2015年12月28日中國新聞網首次以“內蒙古專家擬5年搶救蒙古文《大藏經》”題目簡要介紹本項目首席專家的同時,報道了本項目兩項任務創建蒙古文《大藏經》文獻資料庫和建構蒙古文《大藏經》文化價值體系的理論框架。其后,人民網、人民政協網、中國蒙古學信息網、新浪新聞等媒體也通過滾動新聞推薦方式,報道了本項目的立項以及研究任務。
《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蒙古文版2016年第4期封二、封三以“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蒙古文《大藏經》文化價值體系研究”為題目進行了宣傳推介項目研究宗旨及其各子課題的研究內容。另外,《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蒙古文版2016年第4期上設立“蒙古文《甘珠爾》《丹珠爾》研究”專欄,集中發表了本課題組階段性研究成果《藏文<丹珠爾>經的蒙譯歷史背景及其經過》、《蒙古文<甘珠爾>內容體系初探》、《論蒙古文<甘珠爾>中的<金光明經>聲明學》等3篇學術論文,使得本課題組的研究成果受到國內外學界的廣泛關注。
2017年7月19-21日,本項目首席專家胡日查教授參加蒙古國烏蘭巴托市舉行的“佛陀箴言:蒙古文《甘珠爾》研究”國際學術討論會上簡要介紹本項目研究內容及其意義,受到與會專家學者的高度關注,其中俄羅斯專家甚至表達了參加本項目的意向。
二、研究成果情況
本項目自2015年年底立項以來,課題組已整理出版有關蒙古文《大藏經》方面的2部文獻,在國內外學術刊物和學術會議上發表19篇學術論文。其中之代表性成果簡介如下:
1.《蓮花生大師傳》
《蓮花生大師傳》,本項目子課題“蒙古文《大藏經》歷史研究”主持人色•斯琴畢力格整理,2016年7月由內蒙古教育出版社出版。系本項目第一階段代表性成果之一。
《蓮花生大師傳》是成書於8世紀的藏傳佛教重要文獻之一,北元時期翻譯成蒙古文,清初刊印發行。 《蓮花生大師傳》詳細記載了印度烏仗那地區著名佛學家、密宗大師蓮花生的生平事跡。尤其是蓮花生大師應吐蕃贊普赤鬆德贊之請入藏傳播密法,曾利用密宗法術同苯教巫師斗爭,並與寂護菩薩共同設計建造桑耶寺,培養巴閣•毗盧遮那、仁欽喬等一批佛經翻譯師,翻譯大量佛經,為藏傳佛教“前弘”期的興盛做出巨大貢獻的客觀描述極為珍貴。此書對研究藏傳佛教“前弘”期歷史和“大藏經”的形成過程提供了非常可貴的第一手資料。
研究整理者在“序”中較詳細考述了此書作者、譯者、版本情況和研究價值等學術問題。並在本課題研究中已引用相關內容。
2.《羅布桑旺吉拉傳》
又寫《洛桑旺杰傳》,本項目子課題“蒙古文《大藏經》歷史研究”主持人色•斯琴畢力格整理,2016年7月由內蒙古教育出版社出版。系本項目第一階段代表性成果之一。
《洛桑旺杰傳》是清代察哈爾正黃旗永安寺第一世活佛洛桑旺杰撰寫的自傳,成書於雍正年間。此書內容非常豐富,康熙和雍正時期的政教重要事件和社會方方面面的狀況記在書中。作者也是清代重要宗教人士清代外札薩克喀爾喀蒙古咱雅班智達•洛桑臣列弟子,所以他跟隨咱雅班智達經常拜見哲布尊丹巴、章嘉•阿旺卻丹、甘珠爾巴•洛桑楚臣等當時的宗教高層人士,把他們之間的密切來往及宗教活動記載了書中。除此之外,在自傳中記載了當時在蒙古地區一些寺廟裡供奉《大藏經》,舉辦《大藏經》法會等情況。
此書首次公開,除了原文影印之外,整理者作序、全文拉丁文轉寫、注釋等四個模塊形式進行了整理。該文獻的整理出版對研究清代蒙古文、藏文《大藏經》在蒙古地區的刊行、蒙古地區各寺廟供奉《大藏經》以及舉辦《大藏經》法會等情況均有重要的史料價值。
3.《蒙古文<大藏經>概述》
本項目子課題“蒙古文《大藏經》歷史研究”主持人色•斯琴畢力格研究員撰寫的《蒙古文“大藏經”概述》一文發表於國際蒙古文化研究協會期刊《蒙古學問題與爭論》第十二期,東京,2016年。系本項目第一階段代表性成果之一。
論文基本內容由四個部分組成。第一部分考述了蒙藏《大藏經》的關系問題﹔第二部分考述了蒙古文《甘珠爾》的翻譯刊行和收藏情況﹔第三部分考述了蒙古文《丹珠爾》的翻譯刊行和收藏情況﹔第四部分比較詳細介紹了蒙古文《大藏經》影印本的立項、掃描、排版、校勘、整理、付印等出版過程和其包括的組成部分及內容。在文中,通過考証提出了幾點重要觀點。如:最早的藏文《大藏經》是元仁宗愛育黎拔力八達年間(1312-1320)在西藏納塘寺成書,在其基礎上出了《蔡巴大藏經》、《夏魯大藏經》等諸多手寫和雕版印刷版種。蒙古文《甘珠爾》是於1602-1607年間以《夏魯甘珠爾》做底本翻譯而成,在其基礎上出了后來的1628-1629年《林丹汗金字甘珠爾》和1717-1720年的北京朱印本《甘珠爾》等。蒙古文《丹珠爾》是於1742-1749年間以1724年北京朱印本藏文《丹珠爾》翻譯而成,是唯一的一種老版本。此文精心考述了蒙古文《大藏經》的翻譯刊行歷史外,鑒定版本和換算年號等方面提供了技巧性經驗。此文章發表之后,引起了學界的關注,刊載的刊物供不應求,好多年輕學者們復印收藏和利用。
4.《蒙古文<甘珠爾>內容體系初探》
本項目子課題“蒙古文《大藏經》歷史研究”主持人色•斯琴畢力格撰寫的《蒙古文“甘珠爾”內容體系初探》一文發表於《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蒙文版)2016年第4期,系本項目第一階段代表性成果之一。
論文中對蒙古文《甘珠爾》的內容結構進行解剖,並分類為秘密經、大般若經、第二般若經、第三般若經、諸般若經、大寶積經、華嚴經、諸品經和律師戒行經等部分,闡述了各組成部分包括的篇數及大體學科內容等。該文提出了《甘珠爾》的內容不只是講述佛教哲學、邏輯學、禪學,還講述歷史、文學等社會科學問題和醫學、地球物理學等自然科學問題等諸多學說的新觀點。這是先前未有的新的解讀和提出的觀點。該文首次比較系統地探究蒙古文《甘珠爾》的整體結構,利用一層一層剝皮解剖深入重點的研究方法,對今后的該領域研究開創了新的思維模式和研究方法。該論文的發表,對蒙古文《甘珠爾》研究的深入與發展會起到積極作用。
5.《為林丹汗灌頂之三尊呼圖克圖考》
本項目子課題“蒙古文《大藏經》歷史研究”主持人色•斯琴畢力格研究員撰寫的《為林丹汗灌頂之三尊呼圖克圖考》 發表於《蒙古學研究》2016年第3期,系本項目第一階段代表性成果之一。
文中考述了為林丹汗(1604-1634)授予灌頂的邁達爾呼圖克圖、卓尼綽爾濟、夏日巴呼圖克圖等三尊呼圖克圖生平事跡,闡述了林丹汗及其供奉喇嘛夏日巴呼圖克圖等人組織三十多名譯師完成蒙古文《大藏經》的二次整理和補譯齊全工程之過程。從前,蒙古學界對林丹汗的供奉喇嘛夏日巴呼圖克圖此人非常模糊,此文考述比較深刻。還有對蒙古文《大藏經》二次翻譯工程主要組織者之一薩木丹僧格的生平事跡進行考述,提出了新觀點。該論文對研究蒙古文《大藏經》版本流傳以及清代的形成等問題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6.《藏文<丹珠爾>經的蒙譯歷史背景及其經過》
本項目首席專家胡日查教授撰寫的《藏文<丹珠爾>經的蒙譯歷史背景及其經過》一文發表於《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蒙文版)2016年第4期,系本項目第一階段代表性成果之一。
本文根據清代蒙古文檔案和固始噶居巴•洛桑澤培著《蒙古佛教史》、納塔著《金蔓》等文獻史料記載,首先闡述乾了隆年間清朝之所以把藏文《丹珠爾》經翻譯成蒙古文的三個歷史背景,一是因為這一時期藏傳佛教進一步傳播到蒙古各部,內外蒙古各部中有資格轉世的大小活佛多達114名,他們擁有各自的寺廟和廟丁,且熟悉蒙藏語,精通佛學知識,蒙古語誦經體系在內札薩克蒙古地區已經形成,這些因素對乾隆帝在很短的時間內組織蒙、藏地區眾喇嘛把藏文《丹珠爾》經翻譯成蒙古文提供了語言和佛學基礎﹔二是自13-16世紀末蒙藏地區僧人曾經把藏文《甘珠爾》和《丹珠爾》陸續翻譯成蒙古文,但能夠把它完整地譯成蒙古文的還是入清以后的事,如蒙古土默特部阿勒坦汗以及蒙古末代大汗林丹汗時期陸續翻譯了《甘珠爾》經,然而真正把它完整地翻譯成蒙古文並刻版刊行的是康熙年間。到了乾隆年間,由於蒙古地區藏傳佛教的傳播需要,也為了順從清朝對蒙古各部的宗教政策,乾隆帝下令組織精通蒙、藏語的眾僧,把藏傳佛教的另一基本經典《丹珠爾》全部譯成蒙古文並刻板刊行於蒙古各部﹔三是清乾隆年間之所以把藏文《丹珠爾》經翻譯成蒙古文的直接原因莫過於乾隆與章嘉呼圖克圖若必多杰、甘丹赤巴羅桑丹畢尼瑪之間的親密關系,尤其是作為漠南蒙古宗教領袖章嘉呼圖克圖若必多杰憑借自幼與乾隆帝一起長大等關系,不斷向乾隆灌輸佛教思想,使得乾隆帝對藏傳佛教的了解進一步提高,也使得他進一步了解對藏文《丹珠爾》經蒙古文翻譯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其次,本文通過對固始噶居巴•洛桑澤培著《蒙古佛教史》、納塔著《金鬘》、鬆巴•堪布•益西班覺著《蒙藏佛教史》、《章嘉活佛傳記》以及《科爾沁諾顏呼圖克圖歷代傳記》等文獻記載的相互印証和考訂提出了藏文《丹珠爾》經的蒙古文翻譯經過了三個不同階段,即1741年10月至1742年11月,針對藏文《丹珠爾》經的蒙古文翻譯之需,章嘉活佛等編訂了蒙藏文合璧的《正字法-學者之源》﹔1742-1744年之間,將藏文《丹珠爾》全部譯成蒙古文的同時,把《宗喀巴文集》和《章嘉阿旺洛桑卻丹文集》譯成蒙古文並附其后﹔1745-1749年期間,把已經翻譯的蒙古文《丹珠爾》和《宗喀巴文集》以及《章嘉阿旺洛桑卻丹文集》等刻版頒行。該論文對研究清代蒙古文版《丹珠爾》經產生的歷史背景和經過等問題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7.《蒙、藏文<甘珠爾>及<丹珠爾>經在內蒙古東部地區寺廟収藏情況考察》
本項目首席專家胡日查教授撰寫的《蒙、藏文<甘珠爾>及<丹珠爾>經在內蒙古東部地區寺廟収藏情況考察》一文發表於《中國蒙古學》,2017年第2期,系本項目第一階段代表性成果之一。
本文主要根據偽滿洲國時期日本人對內蒙古東部蒙旗寺廟進行的《喇嘛廟產調查報告》等資料,對哲裡木盟、昭烏達盟、卓索圖盟著名寺廟所藏蒙藏文《甘珠爾》、《丹珠爾》以及《甘珠爾》經所包含的《大般若經》單行本等佛教經典的保存狀況進行了歷史考察,並發現直到20世紀30年代,哲裡木盟科爾沁右翼前旗梵通寺藏有藏文《甘珠爾》315卷、藏文《丹珠爾》225卷、藏文《大般若經》100卷、蒙古文《大般若經》10卷﹔哲裡木盟科爾沁左翼中旗集寧寺藏有藏文《甘珠爾》5部共計510卷、藏文《丹珠爾》1部226卷、蒙古文《丹珠爾》1部225卷、藏文《大般若經》99卷、蒙古文《大般若經》62卷﹔哲裡木盟扎賚特旗祤化寺藏有藏文《甘珠爾》102卷、藏文《丹珠爾》1部226卷、蒙古文《甘珠爾》110卷、蒙古文《丹珠爾》227卷﹔哲裡木盟郭爾羅斯前旗崇化禧寧寺藏有藏文《甘珠爾》2部、藏文《丹珠爾》2部、蒙古文《甘珠爾》1部﹔昭烏達盟阿魯科爾沁旗戴恩寺藏有藏文《甘珠爾》319、藏文《丹珠爾》243卷、蒙古文《大般若經》21卷﹔昭烏達盟巴林右旗薈福寺藏有藏文《甘珠爾》101卷、藏文《丹珠爾》225卷、藏文《大般若經》32卷、蒙古文《大般若經》52卷﹔卓索圖盟土默特左旗瑞應寺藏有藏文《甘珠爾》525卷、藏文《丹珠爾》675卷、蒙古文《甘珠爾》101卷、藏文《大般若經》45卷、蒙古文《大般若經》30卷、蒙古文《金光明經》230卷、藥王經20卷﹔卓索圖盟土默特右旗佑順寺藏有康熙三十七年(1698)迎請的藏文《甘珠爾》109卷、藏文《丹珠爾》230卷﹔卓索圖盟喀喇沁中旗法輪寺藏有藏文《甘珠爾》3部、藏文《丹珠爾》1部﹔卓索圖盟喀喇沁右旗福會寺藏有藏文《甘珠爾》、《丹珠爾》經若干部。另外,本文又指出了內蒙古東部地區蒙旗寺廟之所以藏有大量的蒙古文《甘珠爾》、《丹珠爾》以及蒙古文《大般若經》單行本,是與這些寺廟蒙古文誦經體系有直接的關系。該論文的發表對於研究清代以來內蒙古地區各寺廟保存的蒙、藏文《大藏經》及其單行本的流傳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8.《論蒙古文<甘珠爾>中的<金光明經>聲明學》
本項目子課題“蒙古文《大藏經》語言文學研究”主持人之一烏力吉陶格套教授撰寫的《論蒙古文<甘珠爾>中的<金光明經>聲明學》一文發表於《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蒙文版)2016年第4期,系本項目第一階段代表性成果之一。
文中提出,“聲明”是佛教五明之一,其內容范圍十分廣泛,主要有語言文字為主的語音、文字、語詞、語法和修辭等。佛教“五明”根基於古印度吠陀文化,涉及天文、地理、人文科學的諸多領域。概括起來有聲明、藝明、醫明、因明和內明,稱之謂“大五明”。“聲明”中還包括音律學、修辭學、辭藻學、和戲劇學,再加形象學,稱之謂“小五明”。
隨著佛教在印度境外傳播,印度“五明”在亞洲各地影響廣泛。在傳播到不同的國度、不同的民族的過程中,靈活結合不同民族語言文字和文化特征,其內容也不斷豐富。如,佛教傳入藏族地區后,“聲明”結合藏語藏文,闡述藏文動詞、虛詞,探討語法規律。佛教傳入蒙古地區后,蒙古民眾迅速成為虔誠的佛教信徒。經過數次的《甘珠爾》的蒙譯和不同版本的流傳,大大提高了佛教“五明”的文化影響。在此過程中,佛教五明的文化內容滲透,影響到了蒙古民族文化的各個領域。《金光明經》是蒙古文《甘珠爾》中的一部重要大乘經。該佛經除了被錄入蒙古文《甘珠爾》之外,以單行本的形式,廣泛流傳於蒙古地區。該佛經在蒙古民族中所流傳的諸多佛經中,可以說“經中之王”。本文對於《金光明經》中所出現的有關“聲明”的語詞、概念和內容進行分類、例句和分析,根據語義特征,聲明有關的語詞分10類。即:(1)發音語音﹔(2)詩的表現形式﹔(3)辭藻學﹔(4)語相﹔(5)法器的聲音﹔(6)六處之一﹔(7)時間單位﹔(8)不同地域的語調(方言)﹔(9)表述佛像,八十相好之一﹔(10)表示空性。論文中,除了上述10種內容之外,依據聲色、聲別、聲音的特征,把經文中出現的“聲”分為順耳暢快聲,刺耳之聲,苦難之聲,災害之聲等。 該論文對於研究蒙古文《大藏經》所蘊含的語言學文化價值及其對蒙古族傳統語言文字的發展作起的作用等問題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9.《朱印蒙古文<甘珠爾>插圖考究》
本項目子課題“蒙古文《大藏經》圖像學研究”課題組成員烏日切夫撰寫的《朱印蒙古文<甘珠爾>插圖考究》一文發表於《美術研究》2017年第1期,系本項目第一階段代表性成果之一。
本文主要介紹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內府刻北京朱印蒙古文《甘珠爾》插圖,並通過國內外八部康熙五十九年蒙古文《甘珠爾》插圖的對比考究,確定它們的插圖均屬朱色版印或朱印填色的佛像插圖(不確定法國收藏一套,有待於進一步考証)。與此同時通過將其與清康熙八年(1669)內府泥金寫本藏文《龍藏經》的版本對比得出,蒙古文《甘珠爾》版印插圖圖像與泥金寫本《龍藏經》的版本插圖有直接的傳承關系,並且認為康熙八年藏文泥金寫本《龍藏經》是康熙五十九年朱印蒙古文《甘珠爾》的底本。該論文的發表對於研究蒙古文《大藏經》圖像學以及其對蒙古族傳統繪畫藝術的影響等問題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和典型意義。
課題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