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進展情況
1、研究計劃總體執行情況及各子課題進展情況
執行情況
本項目自2015年11月正式獲批立項后,按照《項目投標書》的計劃積極開展了以下工作,總體研究計劃進展較為順利。
各子課題進展情況:
(1)俄羅斯、蒙古國和中亞國家跨界民族及邊疆治理的歷史與實踐經驗研究
俄羅斯、蒙古國和中亞五國是“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重要的戰略支點國家,絲綢之路經濟帶重點打造的新亞歐大陸橋、中蒙俄、中國-中亞-西亞國際經濟合作走廊即以這一地區為戰略依托,而該地區各國跨界民族、邊疆問題復雜多變,且與地緣政治、大國戰略博弈相互交織。從某種意義上說,這些國家和地區的跨界民族問題與邊疆治理的走向將直接影響到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的成敗。本課題將基於以上問題深入探討和總結二次大戰以來俄羅斯、蒙古國和中亞地區跨界民族與邊疆治理的歷史經驗,其中,冷戰后各國相關政策的發展變化過程及經驗總結具有更突出的理論價值和借鑒意義,從而也是研究的重點。
(2)南亞地區跨界民族及邊疆治理的歷史與實踐經驗研究
南亞處於歐亞大陸外緣新月形地帶的中間地帶,不僅在經濟上具有運輸通道和潛在大市場的重要價值,而且在政治上是我國加強國際合作、打擊三股勢力的重要合作區域,由此決定了南亞在我國“一帶一路”戰略中具有極為重要的地位。其中印度作為南亞地區唯一的大國, 是直接影響“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計劃實施的關鍵國家。本子課題的研究重點,一是印度邊疆觀的演進與邊疆治理的歷史回顧,系統梳理印度邊疆概念的發展和演變,邊疆治理的內涵與特征,回溯印度歷史上的邊疆治理理念、治理方略與治理實踐。二是從印度東北邊疆的內外環境、歷史發展入手,分析印度東北邊疆的基本特征,探討印度東北邊疆的設治、開發和建設,民族、移民、宗教與認同,文化沖突和協調等問題。三是印度東北邊疆治理實踐。考察印度中央政府、東北地區的地方政府以及社會力量等治理主體在東北邊疆的政治治理、經濟治理、文化治理、社會治理,並在此基礎上概括出印度東北邊疆治理的策略、特點與主要模式。
(3)東南亞中南半島國家跨界民族及邊疆治理的歷史與實踐經驗研究
東南亞中南半島地區是連接中國與東南亞、南亞的通道樞紐,也是連接太平洋和印度洋、亞歐大陸和南亞次大陸的海陸交通要沖,在“一帶一路”建設中的地位十分重要。東南亞中南半島各國交界地區也是世界上跨界民族分布最為集中和廣泛的地區之一,漫長的邊境線和眾多跨界民族構成了特殊的地緣政治和地緣經濟文化關系。本課題將從東南亞-中南半島國家跨界民族與邊疆問題的歷史發展、治理模式與基本要素、國際國內環境、相關政策發展變化進程、治理成效評估等入手,深入研究這些國家的相關經驗並進行國際比較。
(4)中國跨界民族及邊疆治理的歷史與實踐經驗研究
中國是“一帶一路”的倡導者、發起國,在推進“一帶一路”的戰略背景下,有必要對我國跨界民族與邊疆治理的歷史經驗進行全面的梳理和總結,結合上世紀90年代興起的地方治理和全球治理理論,並借鑒我國傳統民族邊疆問題治理模式和經驗,挖掘本土性、族群性治理資源,研究當代中國邊疆問題、民族問題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問題,為新形勢下邊疆民族地區的治理提供理論參考。本課題從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兩個方面開展研究,內容包括中國民族理論與邊疆理論、中國邊疆沿革和歷史治邊政策、跨界民族、邊疆經濟、邊疆社會、邊疆文化、邊疆國際關系的總結分析,對中國邊疆及跨界民族歷史與現實諸方面的內在聯系進行理論概括,總結、探索中國在跨界民族與邊疆治理方面的經驗與規律。應用研究則是對關系中國邊疆民族地區穩定與發展的現實重大問題進行戰略性、預測性的宏觀與微觀相結合的調查與研究,如邊疆經濟發展、邊疆社會與文化建設、邊政、邊防、涉外問題、邊疆傳統安全與非傳統安全等等,為中國邊疆民族地區的社會穩定、經濟發展、文化繁榮、法制建設提供科學支撐。
(5)“一帶一路”視野下相關國家地區跨界民族及邊疆治理國際經驗的比較研究
“一帶一路”建設是本課題研究的出發點和分析視角,相關國家和地區跨界民族及邊疆治理國際經驗的比較是本課題研究的重點。本子課題在上述各子課題研究的基礎上,根據“一帶一路”建設的戰略需求,通過對相關國家跨界民族與邊疆治理經驗的總結和比較,包括相關政治經濟制度、治理體系和治理模式、民族政策與邊疆政策的比較,政策實施的內外環境條件、作用機理、歷史發展進程和治理績效的比較研究,結合中國自身跨界民族與邊疆治理的理論與實踐,深入梳理與總結相關國家跨界民族及邊疆治理方面可資我國借鑒與吸納的經驗和教訓﹔在國際經驗比較的基礎上,探索建構相關理論分析框架,把握全球化下跨界民族與邊疆治理的發展趨勢,為“一帶一路”建設化解風險、促進合作,加強不同文明之間的對話和兼容、打造中國與周邊國家的命運共同體做出應有的學術貢獻。
2、調查研究及學術交流情況
收集整理相關文獻資料、數據
積極開展基礎資料搜集工作,通過文獻檢索和與國內外相關研究機構的學術交流,對與本課題研究相關的文本資料、基礎數據進行全面搜集整理和文獻解讀,從更深層次把握文本內容並同實際情況相對照,為課題研究奠定堅實的文獻基礎。
在國內外開展實地調研和訪談
根據課題研究的需要,近期已對“一帶一路”沿線的相關國家開展調研,調研內容包括學術交流、問卷調查、對相關國家的研究機構和智庫進行考察並對這些機構的學者和政界人士進行訪談。
學術會議、學術交流情況
為了深化、拓展課題研究,擴大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的學術影響,推廣和宣介課題研究的成果,本課題組在取得所在單位領導支持的情況下,組織召開和積極參與了以下重要學術會議。
(1)2016年6月27日,本項目“一帶一路視野下的跨界民族與邊疆治理國際經驗比較研究”開題論証暨學術研討會在雲南大學舉行。
(2)2016年9月14-15日,課題負責人劉稚研究員率雲南大學子課題組赴子課題承擔方之一的西北政法大學,雙方共同舉辦了“一帶一路視野下的跨界民族與邊疆治理國際經驗比較研究”課題中期研討會。
(3)2016年10月18日至19日,由本課題承擔方雲南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聯合舉辦的第七屆西南論壇暨瀾湄智庫論壇。
(4)2016年12月17日至18日,由本課題主要參與方中央民族大學中國邊疆學研究中心主辦的“第三屆中國邊疆學理論創新與發展論壇”學術研討會。
(5)2016年12月8日,由本課題承擔方雲南大學大湄公河次區域研究中心與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聯合主辦的“《大湄公河次區域合作發展報告(2016)》新書發布會暨大湄公河次區域合作研討會”在京舉行。
(6)2017年1月14日,由雲南大學主辦的中國周邊外交與周邊安全高峰論壇在昆明舉行。
(7)2017年3月31日,本課題負責人劉稚以中心主任身份主持召開了由雲南大學瀾滄江-湄公河合作研究中心承辦、外交部瀾湄合作中國秘書處和雲南省外辦支持召開的“瀾湄合作啟動一周年紀念暨回顧與展望研討會”。
3、成果宣傳推介情況
(1)以系列論文、著作、研究報告的形式對成果進行推介
在實地調研和前期研究的基礎上,各子課題研究進展順利,已形成了一系列階段性研究成果,其中出版專著一部,發表論文及時政文章15篇,向有關部門提交內參研究報告20余篇,並有一篇研究報告獲得中央最高領導人重要批示,兩篇研究報告得到省部級領導批示,相關建議進入決策,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
(2)通過主辦學術會議和媒體對成果進行推介
如前所述,本項目承擔方雲南大學、中央民族大學2016年以來主辦了與項目研究密切相關的“第七屆西南論壇”、“第三屆當代中國邊疆理論創新與發展論壇”、“中國周邊外交與周邊安全高峰論壇”及“瀾湄合作啟動一周年紀念暨回顧與展望研討會”等一系列相關重要學術會議,課題組成員以主題報告及大會發言的形式對本課題相關成果進行了宣傳推介,並獲得多家主流媒體報道。此外,課題組主要成員劉稚、吳楚克、盧光盛等還在《中國民族報》、《參考消息》、《環球時報》上發表相關推介文章,並在雲南電視台“一帶一路”宣傳欄目上做了專題節目。
(3)工作簡報報送情況
工作簡報報送方面,本課題組已向全國社科規劃辦和雲南省社科規劃辦等有關部門報送項目工作簡報4期,其中2016年2期,2017年2期。另外,2016年12月已向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和雲南省社科規劃辦報送了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一帶一路”視野下的跨界民族及邊疆治理國際經驗比較研究》中期檢查評估表,並有兩篇研究報告作為課題階段性成果刊發在雲南省社科規劃辦的《社科成果要報》上報送全國社科規劃辦。
4、研究中存在的主要問題、研究心得、意見建議
存在的主要問題
研究中存在的主要問題一是本課題內容涵蓋歷史與現實、國際與國內、民族與邊疆、合作與發展等重大命題,研究范圍、規模十分宏大,涉及20多相關個國家和地區的考察調研,以及對課題相關的多層次、多國資料的搜集和整理。因現有經費難以支撐,目前僅對緬甸、老撾、俄羅斯等國進行了實地考察,原計劃中的境外調研、資料翻譯和數據庫建設工作未能全面開展。二是“一帶一路”建設仍在持續推進過程中,相關國家跨界民族、邊疆治理的情況也處於不斷發展變化之中,各種“黑天鵝事件”頻發,課題組除需要掌握基礎情況外,還需要密切關注新進展、新變化,把握動態,工作量巨大,難度也很大,因此除課題組自身的研究隊伍外,還需要整合國內外相關學者的研究力量,才能較好地完成研究任務。
研究心得
本課題的總體思路,是在“一帶一路”背景下結合中國自身跨界民族與邊疆治理的理論與實踐,深入梳理與總結相關國家跨界民族及邊疆治理可資我國借鑒與吸納的經驗和教訓,探索建構相關理論分析框架,並就在“一帶一路”戰略框架下如何與周邊國家共同治理跨界民族問題和邊疆問題,建設命運共同體提出具有針對性、指導性的策略和政策建議。在課題研究過程中,我們深深體會到這一研究的重要性與挑戰性並存:研究涉及歷史與現實、國際與國內、民族與邊疆、合作與發展等宏大命題,難點在於對課題涉及的多層次、多國資料的搜集和歸納,對各種問題的深層因素及其對“一帶一路”建設可能產生的影響的准確把握,以及以此為實例對跨界民族、邊疆問題與國際關系、區域合作互動的機理、規律和發展趨勢進行理論概括和總結。基於這些問題,本課題的研究視角和研究路徑要注重把握好以下幾個方面。
(1)歷史與現實相結合
相關各國跨界民族與邊疆的形成是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相關的治理經驗也是歷史經驗的積澱,隻有對其他國家以及中國跨界民族與邊疆治理的歷史進行深入的考察和分析,才能使研究建立在堅實的歷史事實基礎之上。為此,本項研究將首先對相關各國跨界民族與邊疆治理的歷史進行梳理和案例分析,通過全景式的歷史透視把握其發展的脈胳和未來的走向。
(2)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本課題研究涉及“一帶一路”、跨界民族、邊疆治理、國際經驗比較等多個關鍵詞,需要整合歷史學、民族學、政治學等多學科的理論和方法,才能對內容如此紛繁、時空如此廣闊的問題進行綜合研究和總體把握,通過對相關諸多事物、現象的內在聯系進行挖掘和理論概括,揭示出具有一般性的規律。跨界民族與國際關系、邊疆與全球治理、認同與相互依存、地緣政治與區域合作等方面的理論研究成果,都將為本課題研究提供重要的理論支持。
(3)族際政治與地緣政治、族際主義與區域主義視角相結合
“一帶一路”戰略相關國家的邊疆多為跨界民族聚居的地區,跨界民族問題與邊疆問題相互交織,相互影響。鑒此,本課題將族際政治與地緣政治、族際主義與區域主義的研究視角結合在一起,對“一帶一路”戰略相關國家跨界民族和邊疆治理國際經驗進行多角度、全方位的考察和比較,以豐富和深化跨界民族與邊疆治理研究的范疇和內涵。
(4)國別研究與國際比較研究相結合
本課題研究對象包括位於“一帶一路”建設戰略支點的中亞、東北亞、南亞和東南亞與中國相互毗鄰的十多個國家,其中有俄羅斯、印度這樣的大國,也有中亞和東南亞的中小國家。這些國家國情不同,歷史發展、社會制度、經濟發展、民族情況各異,其跨界民族與邊疆治理情況也各有特點,需要進行國別的專題研究。在弄清各國具體情況的基礎上,將相關各國的跨界民族與邊疆治理放在國際比較的視野下進行研究,才能總結出規律性的認識和可資借鑒的經驗教訓。
(5)國內治理與國際合作治理相結合
由於處於兩個國家或者多個國家的邊境結合部,使得跨界民族與邊疆問題從來就不是由某一個國家可以單獨解決的,“一帶一路”本身就是國際合作以及全球治理新模式的積極探索。因此,本課題將在研究各國相關經驗的基礎上,探討如何在“一帶一路”戰略下為中國的跨界民族和邊疆治理走出一條國際合作、共同治理、互利共贏的新路徑。
意見和建議
基於以上問題和專家組的意見建議,以及本課題組已出版了一部著作的實際情況,本課題組的建議是:請求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公室批准將本課題原設計的最終成果——《“一帶一路”視野下的跨界民族及邊疆治理國際經驗比較研究》、《中國與周邊國家的跨界民族問題研究》兩部專著合並為一部,即按時、按質提交《“一帶一路”視野下的跨界民族及邊疆治理國際經驗比較研究》專著書稿即可提交結項評審﹔並同意將本項目完成時間從原計劃的四年(至2019年)完成調整為五年、即到2020年完成,因為按規定在五年內完成也是國家社科基礎類重大項目的總體要求,並酌情給予一定的滾動經費資助。
二、研究成果情況
1、劉稚、盧光盛等著:《孟中印緬經濟走廊建設的理論與實踐》,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7年1月版
孟加拉國、中國、印度、緬甸四國毗鄰的邊疆地區是世界上相互交往最早、合作歷史最長的地區之一,開展區域經濟合作的區位和經濟互補優勢明顯。孟中印緬經濟走廊是是“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在西南方向的重要平台和先導項目,而中國、印度、孟加拉和緬甸的邊疆治理與該走廊建設的推進息息相關。因此,該書的研究、出版是本課題重要的階段性成果。
2、吳楚克、代高峰:《向西還是向東:論俄羅斯當前的戰略導向》, 載《思想戰線》2016年第5期
俄羅斯獨特的區位特征和文化特質,決定了其戰略選擇呈現周期性東西方搖擺。基於地緣政治利益,俄羅斯歷史上曾長期實行堅定的西化戰略。蘇聯解體后,俄羅斯西部的地緣政治空間不斷被美歐擠壓;當前,在西方制裁下,其國內經濟也陷入困頓。而東亞經濟的強勁發展和中國的和平崛起,為俄羅斯的戰略突圍提供了騰挪空間。但俄羅斯的戰略東移並不意味著其偏向中國,也沒有顯示其放棄西方。中俄結伴的首要動因是當前的共同戰略利益。故而,俄羅斯戰略選擇的東西向搖擺既不是〝簡諧運動〝,也不是〝平面單擺〝,而是具有定向性和球面性特點。
3、吳楚克:《“一帶一路”戰略實施中地緣政治的不利因素及對策》,載《雲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年第2期
習近平總書記2012年提出"新絲綢之路"戰略,到2015年APEC會議前后,各地宣傳的熱度達到高潮,特別是學術會議和研究課題幾乎在今年底更是一浪高過一浪。2014年,"新絲綢之路"更加具體化為"一帶一路",面對"一帶一路"戰略這樣一個未來遠景式的宏觀發展規劃,鋪天蓋地的會議研討、內外宣傳,讓人們感覺這像是一場政治文化經濟運動,不像是一個遠大宏觀國際發展戰略的展開。本文就目前"一帶一路"應有的正確看法和相關國家的應對態勢, 分析該戰略實施中地緣政治的不利因素,提出相關政策建議。
4、吳楚克、朱美姝:《從社會分工角度研究中國民族問題》,載《思想戰線》2017年第2期
社會分工理論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核心理論之一,是理解人類政治制度產生和發展的鑰匙,也是分析一個社會運動發展是否合理、進步和科學的基本尺度。民族的發展進程就是社會運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運用馬克思的社會分工理論,科學地分析中國各民族社會發展的實際,才能實事求是地把我們黨解決民族問題的目標與中國社會發展水平真正結合起來。
5、劉稚《“一帶一路”視角下的跨界民族與邊疆治理問題研究》,載中國民族報2015年11月20日理論周刊專版。后被吳楚克主編的《中國邊疆學理論創新與發展報告(2015)》(經濟管理出版社2016年3月版)全文收錄
“一帶一路”的核心內涵在於: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以地緣相鄰、歷史人文交往悠久的周邊國家和地區為戰略依托,以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為重點,推進區域經濟一體化,構建區域安全新架構、地緣政治新格局,打造我國深度參與全球治理、提升全球競爭優勢的重要平台。我國擁有2.2萬多公裡的陸地邊界線,與14個國家接壤,有30多個民族跨國界而居﹔相關各國邊疆地區地處“一帶一路”建設的通道前沿和關鍵樞紐。在全球化、區域化深入發展的背景下,周邊國家邊疆民族問題的外溢對我邊疆民族地區及“一帶一路”建設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有鑒於此,以國際視野對“一帶一路”建設中的相關各國跨界民族及邊疆治理問題進行深入研究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本文就“一帶一路”視野下跨界民族與邊疆治理問題的研究維度、主要內容和研究意義提出一些見解。
6、潘治平:《中亞的地緣政治與“絲綢之路經濟帶”》,載《西北民族研究》2016年第1期
中亞地處歐亞大陸腹地,是“絲綢之路經濟帶”西去繞不過去的樞紐地帶。中亞又處於地緣政治的十字路口,目前美國、俄羅斯、歐盟和中國在中亞上演的三國四方“演義”對於絲綢之路經濟帶的現狀和發展前景影響重大。對於中國來說,一是如何與俄羅斯在中亞地區實現務實深入合作,至關重要﹔二是如何與中亞地區的人民實現人心相通,亦至關重要﹔三是還應認識到,由於近30 年伊斯蘭極端勢力的崛起,極端組織一個比一個極端,安全問題將是阻礙絲綢之路經濟帶通暢最現實的攔路虎。
7、楊明洪:《“邊疆經濟帶”形成的一般性理論解釋》,載吳楚克主編:《中國邊疆學理論創新與發展報告(2015)》,經濟管理出版社2016年3月版
邊疆地區與非邊疆地區的經濟密度差異是區域經濟活動空間分布差異的具體表現,我們將解釋邊疆與非邊疆出現的經濟發展差異轉換為解釋邊疆與非邊疆地區在經濟密度上出現的差異。針對邊疆這一特殊區域,通過本文建立的理論模型揭示了邊疆地帶與非邊疆地帶在空間經濟活動的分布、演化及動力機制,解釋了邊疆地區與非邊疆地區在經濟密度分布空間分化規律的產生、持續存在並可能增大,不僅是經濟發展實踐的表現,而且有其內在的原因及作用機制。
8、劉稚:《以利益紐帶擴展瀾湄合作深度》,刊發於2017年3月27日《參考消息》
本文提出“同飲一江水、命運緊相連”的湄公河地區是我國塑造和諧周邊、打造周邊國家命運共同體條件最好的區域和優先方向,積極倡導並推進瀾湄合作,是推進“一帶一路”建設、踐行親誠惠容周邊外交理念的亮點和先行示范區。新形勢下瀾湄合作的思路是通過加強政治互信、經濟共贏、非傳統安全合作、生態保護等各種利益紐帶,擴展“瀾湄合作”的廣度和深度,以利益共同體為基礎構建瀾湄命運共同體。
本文作為中國學術界代表性文章與外交部長王毅的文章“致力構建瀾湄國家命運共同體”同版刊載於2017年3月27日《參考消息》的“瀾湄合作啟動一周年”紀念專刊上,在國內外產生了較大影響。
9、孔建勛:《社會資本與遷移距離:對雲南跨界民族外出務工者的實証分析》,載《雲南社會科學》2016年第6期
本文以雲南跨界民族為研究對象,利用問卷調查數據,從社會資本的理論視角分析邊疆少數民族地區外出務工者的就業渠道、就業遷移距離、消費與儲蓄、職場歧視和身份歧視,以及社會資本和政策因素對就業獲取的影響比較等,從而拓展了社會資本的研究范圍。
10、劉稚、黃德凱:《近年印緬關系的新發展及動因和影響》,載《南亞研究季刊》2016年第3期
印度與緬甸互為近鄰,兩國有著漫長的共同邊界,相互交往源遠流長。隨著冷戰的結束以及國際關系、區域政治經濟格局的重組,緬印關系逐步改善。特別是自2010年緬甸大選以來,在緬甸政治轉型與對外戰略調整和印度大力推行“向東看”外交的背景下,緬甸與印度關系迎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雙方在政治、經濟、安全、文化方面的合作不斷深化。緬印關系的不斷升溫主要是基於雙方地緣政治、經濟、能源和安全等方面的相互需求,同時也不乏中國因素的考量。緬印關系的升溫雖然會對中緬關系和區域合作格局產生一定的影響,但各方也可在區域合作中找到共同利益的結合點。
11、劉稚、邵建平:《瀾湄合作的啟動與大湄公河次區域合作的新進展》,載《大湄公河次區域合作發展報告(2016)》,社科文獻出版社2016年9月版
2015年,由中國發起、瀾滄江-湄公河全流域沿岸國家參與的“瀾湄合作”機制正式啟動,標志著因水結緣的中國、緬甸、老撾、泰國、柬埔寨和越南六國在共同主導、協調推進次區域合作方面取得了歷史性的重大進展, 新機制將打造更為緊密、互利合作的瀾湄共同體,為該區域的合作與發展發展注入新的活力。與此同時,次區域合作呈現出多種機制並行、相互促進、相互交融的新格局。
本報告對2015年以來大湄公河次區域合作發展的新進展和瀾滄江—湄公河合作的特點、定位與發展前景進行全面分析、總結和展望,並提出相關對策建議。本報告作為《大湄公河次區域合作發展報告(2016)》的主題報告,以新聞發布會的形式得到多家主流媒體的宣傳、報道。
12、陳鬆濤:《2015年雲南經濟社會發展及對大湄公河次區域合作的參與》,載《大湄公河次區域合作發展報告(2016)》,社科文獻出版社2016年9月版
本文全面闡述了2015年以來雲南對GMS合作的參與情況,分析了在雙邊機制、經貿合作、能源農業、跨境人民幣結算及文教衛生等方面取得的新進展,並探討了下一步雲南應如何從地方層面積極參與“瀾滄江-湄公河合作”機制的建設。
13、劉稚、黃德凱:《緬印關系的新發展及其對區域合作格局的影響》,載《大湄公河次區域合作發展報告(2016)》,社科文獻出版社2016年9月版
本文論述了緬甸與印度關系的新發展及其深層原因,探討了緬印關系持續升溫對地緣政治、區域合作的影響,並基於此提出了中國的應對思路。
14、盧光盛:《“一帶一路”與大湄公河次區域合作:老問題、新機會與升級路徑》,載薛力主編:《“一帶一路”:中外學者的剖析》,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7年1月版
大湄公河次區域合作是中國參與最早、最有成效的區域合作機制,但當前也面臨著發展瓶頸。如何務實推進大湄公河次區域合作升級版建設,進一步夯實中國的周邊戰略依托,實現“一帶一路”在東南亞方向的重要突破,對當前及未來中國周邊外交戰略的推進也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文章以高階的一體化理論為切入點,分析建設次區域合作升級版的理論依據和相關實踐,厘清大湄公河次區域合作與“一帶一路”的戰略關聯,剖析深化大湄公河次區域合作面臨的主要困難與挑戰,探討在當前環境下建設大湄公河次區域合作升級版的現實路徑。
15、吳楚克:《蒙古國要發展首先得“睦鄰”》,載2017年7月10日《環球時報》
本文認為蒙古國的地緣政治格局決定了其必須與中國、俄羅斯展開良好合作。蒙古國政府曾經提出“第三鄰國”的外交戰略,試圖打破對中俄,特別是對中國的依賴。但幾十年的實踐証明,除了不斷被“第三鄰國”利用外,蒙古國的“國威”沒有得到重振,“政治正確”的民族主義狹隘意識,阻斷了蒙古國人民的發展道路。蒙古國要想快速發展,就應該真正拿出和平共處的誠意,真正讓兩國人民,特別是跨界蒙古民族開展友好合作,將必然會創造蒙古國發展的奇跡。本文發表后受到蒙古國學術界的關注,並引發了相關討論。
16、吳楚克:《民族自述:蒙古民族的今昔地理格局》,載《中國國家地理》2017年第1期
文章闡述了跨中、蒙、俄三國而居的蒙古民族的歷史發展與地理分布格局的關系,13世紀蒙古帝國逐漸發展成為一個橫跨歐亞大陸的龐大帝國, 清朝將蒙古族劃分為內屬蒙古和外藩蒙古,其中,內扎薩克蒙古和外扎薩克蒙古可以說就是今天內、外蒙古的雛形。2014年,中蒙兩國建立戰略合作伙伴關系。在中蒙兩國關系中,跨界而居的蒙古民族始終是一個十分重要的變量。
17、孔建勛:《緬民眾對我負面認知超乎想像,我應著力扭轉局面》,載光明日報內參《情況反映》2016年第88期(2016年6月)
本報告根據赴緬第一手調研掌握的數據資料,分析了當前緬甸民眾對我產生負面認知的主要原因、具體表現及發展趨勢,並提出了如何扭轉這一不利局面的相關對策建議。
本報告上報后榮獲中央最高領導人重要批示(2016年8月10日批示)。
18、劉稚:《關於加快推進瀾滄江-湄公河國際通航水域建設的建議》研究報告,2015年12月刊發於雲南省政府《參事建議》第14期,轉發有關州市和部門參考
本報告提出,為更好地融入、服務國家“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建設戰略,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2015年1月考察雲南時提出的希望雲南“主動服務和融入國家發展戰略,努力成為面向南亞東南亞輻射中心”的要求,必須加快雲南國際陸水聯運通道建設。並分析了新形勢下加快雲南國際陸水聯運通道建設的基礎條件,提出了主要線路與推進思路與相關政策。
19、劉稚:《構建開放合作新體制 加快雲南輻射中心建設》,雲南大學《周邊要報》2016年第2期(6月刊發),獲中共雲南省委常委、統戰部部長黃毅批示
本報告提出雲南應發揮區位人文優勢,積極主動服務和融入國家“一帶一路”戰略,按照習近平總書記的指示,把雲南建設成面向南亞東南亞的輻射中心,切實增強我國對南亞東南亞的經濟輻射、交通輻射、市場輻射、社會公共服務功能輻射、科技教育輻射等方面的綜合影響力與和發展帶動力,當好橋梁紐帶,著力促進國際國內區域合作的對接與聯動,為相關省區與南亞、東南亞國家深化合作構筑通道、搭建平台、創造條件,使雲南邊疆成為中國與南亞東南亞互聯互通樞紐、引領國際區域合作的新高地,中國與南亞東南亞國家合作的重要平台和窗口,以及建設中國與周邊國家命運共同體的重要依托。
20、盧光盛:《抓住瀾湄合作新機遇 打造區域合作新高地》,雲南大學《周邊要報》2016年第2期(6月刊發)
報告提出,相比我國周邊的其他方向而言,湄公河地區以其良好的合作基礎和緊密的相互需求,以及更少的系統性風險和可逆轉因素,有望成為“一帶一路”和“命運共同體”建設率先取得實質性進展的先行區和試驗田。我們應重點就互聯互通、產能合作、跨境經濟合作、水資源合作、農業和減貧合作等五個優先方向,研究和謀劃雲南參與瀾湄機制的方式和路徑。
21、劉稚:《加快推進孟中印緬經濟走廊合作機制平台建設的對策建議》,雲南大學《周邊要報》2016年第3期(10月刊發),獲中共雲南省委常委、統戰部部長黃毅批示
報告認為孟中印緬經濟走廊建設提出至今已有三年,但合作的制度化、集中化和授權化程度均較低,仍屬於國際制度安排中的非正式協議階段,而且還面臨著模式選擇、政策不確定性、互聯互通協調和國內整合等一系列難題。當前形勢下,我國作為孟中印緬經濟走廊建設的主要倡導者和公共產品的主要提供者,需要著力推動建立多層次的合作機制,不斷提升合作的制度化水平﹔雲南省也要進一步發揮中國參與孟中印緬經濟走廊建設的主體和前沿的作用,聯合四川、廣西、重慶等相關省區市,以早期收獲、重點項目為抓手,積極打造孟中印緬經濟走廊的多元合作平台,切實推進孟中印緬經濟走廊建設。
22、劉稚:《主動融入和服務國家戰略 加快推進雲南國際陸水聯運通道建設》,載雲南省《哲學社會科學成果要報》2017年第10期(2月刊發)
本報告提出的主要觀點是:在一帶一路背景下,加快建設雲南陸水聯運國際大通道,將把我國極具活力的長江經濟帶、珠江—西江經濟帶與西部欠發達地區相連,促進區域間資源、資金、技術等的協調發展。並可進一步發揮雲南肩挑“兩洋”的紐帶作用,推動中國與東南亞、南亞及印度洋國家的區域經濟合作,為我國開辟一條可以不經馬六甲海峽直達印度洋的便捷出海通道,有效服務國家戰略。
23、胡娟:《影響印度對“一帶一路”建設的態度的若干因素分析》,雲南大學《周邊要報》2016年第2期(6月刊發)
報告認為當前影響印度參與中國“一帶一路”建設合作中的問題來自於安全、政治、外交、經濟、社會和文化各層面,印度當下對“一帶一路”的認知和心理是極其復雜的,兩國就一帶一路建設開展合作困難重重,但也不能因此否定兩國合作的可能性。從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相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的前景看,中印之間都是既有利益契合點又有可操作的路徑可循。長遠看來,印度“漸進式”的參與和合作是可以預期的。做為能夠參與和塑造國際秩序的新生力量,兩國一定能找到構建共識、管控分歧的“競合並存”的相處模式。我們要適應印度的不同聲音,並且爭取印度從消極合作,被動合作到主動合作。
24、劉稚:《妥善處置緬北入境避難邊民問題的對策建議》,載雲南省《哲學社會科學成果要報》2017年第8期(2月刊發)
本報告分析了近期緬北大批避難邊民入境對我邊境安全穩定和沿邊開放造成的不利影響,認為我們必須在現在工作基礎上總結經驗,提出預案,積極應對。要更加准確的定義緬甸進入中國避難的民眾,最好將其定義為為“臨時入境避難邊民”,強調“臨時”、“避難”、“邊民”等身份,﹔同時可避免媒體或者國際社會繼續使用“難民”字眼﹔由於目前中國還沒有出台難民法,那麼中國在安置和處置方面具備很大的靈活性。
25、盧光盛:《推進瀾湄機制建設 實現“一帶一路”在東南亞取得突破》,雲南大學《周邊要報》2015年第4期(12月刊發)
報告提出在策略層面,一是應明確“瀾湄機制”是中國在現有區域合作機制之外的一個新選項,並非拋棄GMS等合作機制“另起爐灶”。二是推進“瀾湄合作”要具有全局觀,要從我國周邊外交和“一帶一路”的框架下去謀劃和經營。三是探索和周邊有條件的國家建設“命運共同體”的可能性。擴展“瀾湄合作”的廣度和深度,與周邊國家共同構建利益共同體和命運共同體。
26、畢世鴻:《美日加大對湄公河地區國家投入的影響及對策》,雲南大學《周邊要報》2016年第2期(6月刊發)
報告認為美湄合作和日湄合作擠壓了瀾湄合作的空間,對我推進“一帶一路”和瀾湄合作形成阻力。我應本著“互利互惠、合作共贏”的原則,以開放包容的心態歡迎美日在該地區發揮建設性作用,有效管控分歧和敏感問題﹔在“一帶一路”倡議和瀾湄合作機制框架內,應盡快推出並實施一批減貧、公共衛生領域的早期收獲項目,使湄公河國家民眾更好地分享與我合作的成果。
27、張金平:《“一帶一路”西翼地緣帶中的中國周邊外交及西部中心城市(重鎮)建設》,雲南大學《周邊要報》2017年第6期(4月刊發)
報告提出,隨著“一帶一路”與經濟走廊的戰略規劃實施,中國西部地區,及其聯接的3條經濟走廊形成了中國周邊外交西翼地緣帶。中國周邊外交在“一帶一路”西翼地緣帶的環境中需要有西部地區中心城市(重鎮)群的建設來支持。在“一帶一路”經濟走廊建設落地實施之際,西部地區中心城市(重鎮)群的布局與建設是周邊外交能力建設的體現。適應西翼地緣帶中國周邊外交需求,西部地區推進中心(重鎮)的建設(更新換代),其思路需要從西部開發向“一帶一路”經濟走廊轉換。西部地區的中心城市(重鎮)應當是全國性和“一帶一路”戰略前沿性的而非邊緣性的,是全國一盤棋規劃的而非特別援建的,是適應總體國家安全要求的而非單一的議題的。因此,西部地區發展中心城市(重鎮)將是成為經濟走廊與“一帶一路”戰略實施的大樞紐,而非傳統意義上的內陸邊遠的邊疆城市(邊鎮)。
28、劉稚:《當前我國推進瀾湄合作面臨的形勢與任務》,載雲南大學《周邊要報》2017年第8期
報告認為目前總體上在瀾湄合作中是下游國家對我需求不如我對其需求,下游國家各有盤算、各有自己的優先利益考量。在此情況下,作為瀾湄合作中唯一的大國和上游國家,中國必須承擔更多合作的成本,主要是向相關各國提供公共利益、公共產品,因此我國在次區域合作要深化項目規劃與湄公河五國發展戰略對接的研究,以互利共贏為出發點,明確對接的原則、重點、主要思路、具體項目等。下一步我國推進瀾湄合作時應注意部際、省部、省際和諸合作倡議間的協調關系,充分發揮雲南等地方省份在瀾湄合作中的先導作用。
29、劉稚:《緬北入境難民引發邊境安全等問題亟待解決》,《光明日報》內參《情況匯編》2017年5月11日第128期刊發
針對近期緬北邊界地區發生武裝沖突造成了上萬人的緬甸避難邊民進入我境、對我國邊境安全穩定、扶貧攻堅和對外開放產生不利影響問題,報告提出要促進緬北局勢向和平穩定方向發展、在緬甸境內設立“安全區”、推動中國、緬甸中央政府和“民地武”三方共同建立“避難邊民安置基金”、不斷完善和提升入境避難邊民的應對機制以及加強對邊境地區的社會管理工作等對策建議,並認為應將緬北入境難民定性為“臨時入境避難邊民”,避免媒體或者國際社會繼續使用“難民”字眼,使中國在安置和處置方面具備較大的靈活性。
30、羅聖榮:《理性正視“薩德”入韓,我如何從戰略高度反制?》,雲南大學《周邊要報》2017年第9期(4月刊發)
報告認為如果我們對“薩德”入韓的原因缺乏理性認知,當前的反制措施不僅達不到預期效果,甚至可能會適得其反。因此,隻有理性正視“薩德”入韓及其根本原因,從戰略高度來反制“薩德”入韓,方能使我反制效果最大化。對於朝鮮,如果其放棄核試驗,中國應承諾提供一定的安全保護,反之,則可以採取必要的“大棒政策”。對於韓國,如果忽視其安全需求的合理性隻會將其進一步推向美國的懷抱。因此,中國作為區域性大國,可以考慮為周邊國家提供一定的安全保証,以此在國際安全公共產品領域與美國展開競爭。
31、盧光盛、安東程:《新疆維吾爾族人非法移民泰國或成反恐新隱患》,載雲南大學《周邊要報》2017年第14期
報告分析了當前一些有特殊背景新疆維吾爾族人非法移民泰國的情況以及可能帶來的隱患,提出了相關對策思路。報告后被中聯部當代世界研究中心採納上報。
32、盧光盛、周洪旭:《我國公民在老撾接連遭受襲擊,應保持警惕並積極防范》,載2016年6月8日雲南大學《成果要報》
報告對近期我國公民在老撾接連遭受襲擊的事件進行了分析,提出了今后事態還可能出現的變化的防范措施。
33、盧光盛、周洪旭:《東南亞或成為伊斯蘭國的第二陣地,我應保持高度警惕並積極應對》,載2016年9月6日雲南大學《成果要報》
報告認為:當前東南亞本土的極端分子正在向IS匯流,一旦IS在菲律賓南部形成恐怖主義核心區並產生聚集效應,極端分子們極可能將這一地區作為中東外的“替代戰場”發動更大規模的恐襲。在東南亞地區發生的恐襲中,即使確實存在一些並非是IS所為卻被IS“認領”的事件,但IS在東南亞地區滲透態勢的升級仍須引起高度重視並積極應對。
34、盧光盛、張勵:《在湄公河緊急補水事件上應避免掉入“水陷阱”》,載2016年6月14日雲南大學《成果要報》
報告認為近期我國主動對湄公河國家給予應急補水是積極的水外交行動,但今后要充分考慮各方面復雜因素謹慎行事,避免掉入“水陷阱”,帶來更大的被動。
35、段濤、盧光盛:《2015年雲南與南亞東南亞區域合作的進展、問題和對策》,載雲南大學《周邊要報》2016年第1期
報告分析了2015年以來地處邊疆的雲南省積極融入“一帶一路”戰略,著力打造面向南亞東南亞輻射中心,與南亞東南亞地區的合作日益加深的開放發展態勢。提出必須搶抓國家“一帶一路”建設等重大發展戰略機遇,著力把雲南打造成對外開放新高地,面向南亞東南亞輻射中心。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深化國內國際區域合作,主動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打造外向型經濟發展新格局。
36、劉稚、邵建平:《東南亞、南亞地區形勢和中國與東南亞、南亞關系綜述》,載雲南大學《周邊要報》2016年第1期
報告分析了2015-2016年東南亞、南亞地區形勢和中國與東南亞、南亞關系的發展態勢。認為2015年以來,東南亞、南亞地區形勢總體穩定。就區域合作來說,東盟一體化和東盟共同體建設有了新的進展。隨著高層之間的互訪,我國“一帶一路”倡議、“經濟走廊”戰略和“命運共同體”理念的推進和深入,中國與東南亞、南亞國家間的關系得以深化。
37、孔鵬:《緬北民地武組織和解立場出現變化,我宜適時調整介入策略》,載雲南大學《周邊要報》2017年第4期
報告提出:2017年2月22日至24日,緬北多支民地武組織在佤聯軍總部邦康召開領導人會議,旨在協調各組織在民族和解問題上的態度立場。與會各方在如何應對緬政府的民族政策,是否簽署《全國停火協議》(NCA)等關鍵問題上達成了初步共識,將對緬甸和平進程產生一定的影響,我宜持續關注,加大工作力度,以確保邊疆穩定。
38、盧光盛:《專家建言推進瀾湄合作應處理好五對關系》,《光明日報》內參《情況匯編》2017年4月14日第85期刊發
報告提出瀾湄合作要處理好域內與域外、老機制與新機制、上游國家與下游國家、經濟合作與政治互信、國內與國內等關系。總體思路是我國在與周邊國家開展合作中,必須給予后者一個穩定的預期。我國應通過建立規則,以“胡蘿卜加大棒”方式約束其行為,才能到達事半功倍的效果。在瀾湄合作中,這些措施要充分體現在願景、制度和項目等方面。
課題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