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研究進展情況
1、課題開題與子課題進展情況
本課題2015年11月立項。立項之后我們分階段開展了如下工作:
(1)2015年11月-12月:根據評審專家的意見和討論修改投標書,進行總體研究計劃的具體商討和分工,並廣泛征求業內專家的意見和建議。
(2)2016年1月-8月:集中整理專家意見和建議,基本完成投標書的修改工作。收集和整理研究所需要的各類文獻和支撐材料。
(3)2016年9月:召開項目開題會,陸儉明教授、劉珣教授、姚喜雙教授、邢欣教授、辛濤教授五位專家出席會議。開題專家對課題研究提出了三點意見。我們將開題會的具體情況和專家意見寫成報告上報給了國家社科基金規劃辦。
(4)2016年9月-2016年12月:根據開題專家的意見進一步明確工作目標,修改工作計劃,整理文獻,並形成漢語交際能力標准文獻資源庫。構建語言能力描述語數據庫的基本架構,確定漢語交際能力標准的制定原則、方法與基本內容。
具體完成了以下工作:
a.語言能力定義與等級描寫﹔b.國內外語言能力標准和語言能力描述語收集整理,建立相應的資料庫﹔c.描述語構建技術與規范﹔d.語言能力描述語數據庫結構與參數體系設計﹔e.調查問卷與抽樣方案的設計﹔f.與標准相應的測驗的框架設計。
(5)2017年1月:召開項目推進會,各子課題匯報工作進展情況,明確下一步工作目標,制定工作計劃。
(6)2017年2月-8月:各子課題根據總課題提供的漢語交際能力標准文獻資源庫和語言能力描述語編寫原則制定調查問卷,開展針對不同群體的漢語交際能力水平與狀況的調研工作。
在總課題的指導和協調下,各子課題分別開展了以下工作:
子課題一(語言能力結構、漢語交際能力標准與測評體系框架研究,負責人為張一清研究員):基本完成了課題的總體設計與工作規范,並開展了有關語言能力和語言教育方面的研究。組織和參加了相關學術會議,在各地宣講語言能力標准和漢字大綱,並發表了相關研究成果。
子課題二(漢語作為母語的公民漢語交際能力標准制定與測評體系研究,負責人為王暉研究員):開展了關於國民語言能力的研究,組織或參加了相關學術會議,發表了2篇學術論文。
子課題三(少數民族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應用能力標准制定與測評體系研究,負責人為彭恆利研究員)立項以來開展了以下工作:
(1)研究商討了適用於少數民族的國家通用語言文字能力標准以及描述語數據庫框架﹔
(2)編制修訂了適用於少數民族漢語教學的字表和詞表﹔
(3)請新疆、內蒙古、青海、吉林、青海、四川、北京七地區的專家共同商討少數民族語言能力描述語編制和研究問題﹔
(4)啟動少數民族漢語能力描述語調查問卷研究工作。
子課題四(海外華人華僑漢語交際能力標准制定與測評體系研究,負責人為郭熙教授):立項以后,本子課題主要開展了以下工作:
(1)2015年7月—12月:收集和整理研究所需的各類文獻和資料﹔
(2)2016年1月—4月:研發了小學畢業三套樣卷﹔
(3)2016年5月—11月:分別赴印尼、菲律賓、緬甸、馬來西亞、英國5個國家進行試測和訪談﹔
(4)2016年11月—2017年1月:根據專家咨詢會(一)的討論結果,進一步明確了工作目標、調整了工作計劃,修改了各個大綱和標准的草稿﹔
(5)2017年2月—6月:完成能力標准及各個大綱的初稿﹔
(6)2017年6月—7月:根據專家咨詢會的討論結果,對大綱、標准的初稿及樣卷進行了一定的調整﹔
(7)2017年7月—10月:完成聽說讀寫能力標准、各個大綱的定稿,並研發8-18歲五級樣卷﹔
(8)2017年9月—11月:赴澳大利亞、美國、德國、馬來西亞、柬埔寨展開大規模試測,並根據總課題提供的漢語交際能力標准文獻資源庫和語言能力描述語編寫原則制定調查問卷,開展針對海外華裔青少年的漢語交際能力水平與狀況的調研工作。
子課題五(外國人漢語交際能力標准制定與測評體系研究,負責人為張旺熹教授):本子課題按各階段計劃和研究任務積極推進、分步驟進行有效實施與操作,已經完成了以下工作:
(1)通過文獻梳理和專家訪談,首先搭建起關於語言能力的結構框架,這一框架反映了標准中關於能力維度及其描述的參數體系﹔
(2)根據聽、說、讀、寫四項技能在模式和渠道上的不同,分別討論了每一種技能所涉及的子能力及其描述參數﹔
(3)在一定范圍內對留學生漢語水平進行了調查,為搭建起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的語言能力描述語數據庫做准備﹔
(4)重點攻堅——中級水平留學生口語能力描述語數據庫建構,通過對北京語言大學漢語國際教育學部443名來自43個國家的中級漢語水平的留學生進行調查,初步形成中級口語能力描述語數據庫,為下一步研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2、調查研究及學術交流情況
(一)調查研究情況
(1)調研數據整理運用
使用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的中級口語能力量表(問卷)對443名來自43個國家的中級漢語水平的留學生進行了調查,樣本的代表性良好,取得的調研數據經過收集與整理,為確定描述語難度等級以及進一步的描述語指標庫建設奠定了良好基礎。
使用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的初級和中級語言能力量表(問卷)對1256名來華留學預科生的聽、說、讀、寫能力進行了調查,其中初級844人,中級412人,對調查數據進行整理研究,此次調研是對外國人交際能力標准研究的重要補充。
2013年7月赴印尼、菲律賓、新加坡就華文水平測試需求進行了調查,共發放調查問卷1160份。通過本次海外需求調查,對海外華裔的需求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2)文獻資料收集整理
整理收集了國內外語言能力標准、大綱和相關測試近百種。在文獻整理的基礎上,按照聽、說、讀、寫四個板塊對語言能力描述語進行了能力屬性和難度等級的初步分類。聘請專家對各級各類描述語進行了難度等級估量和能力屬性劃分,在此基礎上將描述語初步分為初級、中級和高級三個水平等級,形成描述語資料庫。
收集了國內外15套華文教材、13個課程標准、7個教學大綱、11個語言能力量表。
(二)學術交流情況
總課題學術交流情況:
2015年12月5-6日舉行了首屆漢語測試高峰論壇,來自三十余家單位的百余名專家學者匯聚一起研討漢語能力標准與測試的相關問題﹔
2016年3月起定期舉辦“語言測試小圓桌——語言測試專業研究生學術沙龍”﹔
2016年4月舉行來華留學預科教育統一考試專家咨詢會﹔
2016年7月,參加第十三屆對外漢語國際學術研討會(ICCSL-13)——“面向一帶一路的多層次國際漢語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就預科生語言能力標准研究進行了學術交流﹔
2016年10月起定期舉辦“語言能力標准與測試系列學術講座”﹔
2016年11月,參加“第二屆語言測試與評價國際研討會”,在會上與中國外語能力等級量表的研究團隊進行了學術交流﹔
2016年12月3日,參加由北京市語言學會主辦、北京語言大學承辦的北京市語言學會2016年學術前沿論壇暨第12屆學術年會,大會報告了“漢語能力標准與測評體系框架設計”﹔
2017年1月,召開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漢語交際能力標准與測評體系研究”項目交流會,邀請上海交通大學朱正才教授講座並介紹“中國英語能力等級量表”的研究制定情況﹔
2017年6月20日—23日,召開了預科閱卷培訓會,組織評分員學習評分標准,評分員對照評分標准對樣卷進行試評,並匯報評分體會。
(三)各子課題學術交流情況
2016年4月27日,參加國務院僑辦第一屆華文教育工作專家指導委員會成立大會,會上討論了華文水平測試在海外推行的情況﹔
2016年10月28日,子課題承擔單位——教育部語言文字應用研究所(國家語委普通話與文字應用培訓測試中心)與香港普通話水平測試14家合作機構,在香港理工大學聯合舉辦國家普通話水平測試在香港開展20周年紀念論壇,就普通話水平測試及漢語作為母語的公民漢語交際能力標准與測評體系進行了研討﹔
2016年11月5日:華文水平測試項目專家咨詢會(一),來自國內外14名專家學者匯聚一起研討了華裔漢語能力標准及大綱的相關問題﹔
2017年3月,參加了教育部民族教育司和人民教育出版社組織的“民族中小學漢語課程標准(普通高中)修訂第10次研討會”﹔
2017年4月19日至21日、5月22日至24日出席在湖南長沙、上海兩地舉辦的《漢字應用水平等級及測試大綱》培訓班並授課,授課內容包括對《漢字應用水平等級及測試大綱》內容的解讀以及從字形、字音、字義和用法等方面對漢字應用水平測試中的漢字問題進行分析講解﹔
2017年6月9日,舉行華文水平測試項目專家咨詢會(二),來自國內外14名專家學者討論了華裔漢語能力標准、大綱(漢字、詞匯、語法、文化、任務)及樣卷(小學、初中、高中)的相關問題﹔
2017年6月17日,參加“現代信息技術條件下的MHK測評與教學研討會”,並做了題為《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與MHK的研究進展》的主旨報告﹔
2017年7月8日至9日參加在上海舉辦的“第三屆中國語言政策及語言規劃學術研討會”,並在會上宣讀論文“國民語言教育問題問卷調查中的幾點問題”。
二、 研究成果情況
代表性成果一:
論文集《來華留學生預科教育標准與測試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年5月,主編:王佶旻
本論文集是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的能力標准和測評體系研究的一項專題研究,主要的研究群體是來華留學預科生。本文匯集了21篇論文,集中研究了預科教育領域的能力標准與測試,是來華留學預科教育領域的第一部以研究標准與測試為主題的專題論文集。
代表成果二:
論文《全球化視角下的漢語能力標准研究》,《語言戰略研究》,2016年5月,作者:王佶旻
漢語能力標准旨在對漢語使用者不同的語言水平等級進行定義和描述,為漢語教學和測驗提供統一的標准參照體系,也為國家制定語言政策提供咨詢。全球化視角下的漢語能力標准的研究對象應該包括普通公民、少數民族、海外華裔以及外國人。制定全球化視角下的漢語能力標准是必要的、可行的,文章提出了漢語能力標准的框架體系及其研究方法與步驟。
2017年2月該論文被《中國社會科學文摘》全文轉引。
代表性成果三:
論文《華文水平測試(HSC)的基本理念》,《語言戰略研究》,2016年5月,作者:王漢衛
華文水平測試是為測量海外華裔的祖語水平而設計的測試。在華測的視角下,海外華裔是一個獨特的群體:(1)身份特殊,不同於一般外國人﹔(2)語言狀況特殊,一是中文水平參差不齊,二是中文水平自移民后呈衰退趨勢﹔(3)在情感、精神上仍歸屬於中華文化﹔(4)訴求特殊,他們希望向母語者靠攏,通過比照國內母語者水平來定位自己的中文水平。為了服務於這個特殊的考試群體,華測提出了五個基本理念:(1)標准加常模的參照體系﹔(2)認知加語言的等級結構﹔(3)聽說和讀寫盡可能嚴格區分的試題追求﹔(4)強化對漢字能力的要求﹔(5)強化中華文化背景的存在。
本文為華文測試領域的重要理論文章。
代表性成果四:
論文《普通話水平測試一甲復審實例分析及相關討論》,《語言文字應用》,2016年第4期,作者:朱麗紅
基本內容和主要觀點:本文以一批一甲復審為實例,對送審成績與復審成績進行了統計分析。結果表明,一甲復審成績與送審成績之間存在顯著性差異,原因主要有兩個:一是復審與送審所依照的評分標准並不完全相同,二是測試員對評分標准的把握程度存在差異,送審測試員的評分過於寬鬆是一甲復審通過率不高的主要原因。為縮小評分差異,保証測試效度和信度,文章建議從兩個方面努力:一是維護評分標准的統一性,二是加強復審測試員專題培訓、研討和交流。
學術價值和社會影響:一級甲等是普通話水平的最高等級,代表了標准、純正的普通話,一甲復審是建立和完善普通話語音標准的基礎性工作和重要保障。一級甲等評測是普通話水平測試中一個不可或缺的環節,關系到普通話水平測試的整體質量,也是反映測試員評測能力的一個指標。本文的討論提供了更為全面、細致的視角,為普通話水平測試不斷改進和完善提供了有益的參考。
代表性成果五:
論文《以語言能力發展為導向的高校漢語課程體系構建》,《安徽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年第6期,作者:周梅
基本內容:高等教育是個人母語能力發展的重要階段,高校語言教育需要構建科學的漢語課程體系。目前高校素質教育課程中包含了一些漢語教育的課程,但是語言教育意識不夠突出,現有的以大學語文、應用寫作和普通話訓練等為主干的漢語課程為高校學生提供了提升漢語能力的途徑,但是課程設置還存在定位模糊,教學目標不明確等問題,不能滿足大學生母語教育的需要。構建以發展語言能力為目標的漢語課程體系應該把握三個原則:課程設置以發展語言能力為核心目標進行統籌規劃﹔課程開發以語言能力量表為依據﹔課程內容編排要滿足語言應用實踐。
學術價值:本文由語言能力發展引發對高校漢語課程體系構建的思考,提出應該重視高校漢語課程設置,並且構建以發展語言能力為目標的課程體系。
社會影響:本文提出以語言能力發展為核心,構建高校漢語課程體系,可以促進高校漢語課程設置的改革與發展,為人才培養提供智力支持。
課題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