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進展情況
1、研究計劃總體執行情況及各子課題進展情況
本課題按著預先計劃的五個子課題開展工作,立項后主要圍繞收集蘇聯核計劃方面的檔案(出版的和未出版的)、研究專著和論文、參與核計劃人員的書信、回憶錄等各類資料350多種,2.5萬多頁。而更重要的則是各個子課題的資料翻譯整理工作總體上進展順利,立項后翻譯俄文檔案文獻、核計劃專家的著作、回憶錄、書信等一手資料,以及翻譯俄文研究蘇聯核計劃方面著作和論文、會議論文集等190萬字。我們積極與俄羅斯學界交流,多次參加俄羅斯舉辦的各類學術會議,與莫斯科大學歷史系、與俄羅斯科學院歷史所、俄羅斯科學院烏拉爾分院歷史與考古所的學術合作非常順利。我們也在國內外積極宣傳我們研究蘇聯核計劃的目的和意義。下面將上述工作略加展開。
子課題進展:
第一個子課題蘇聯核計劃與組織保障。
該子課題立項后收集各種俄文資料80多種,6000多頁。該子課題主要任務是翻譯、整理和研究檔案文獻資料中與核計劃組織領導工作有關的內容。到目前為止,該子課題已經完成如下方面的工作。
首先是劃分關鍵時期。根據檔案文獻資料內容,該子課題將蘇聯核計劃的組織領導工作劃分為兩三個時期。第一個時期是蘇聯科學院主導時期,第二個時期是蘇聯科學院主導、政府參與時期,第三個時期是蘇聯政府主導時期。直到第三個時期,在美國第一顆原子彈試驗成功和對日本實施兩次核轟炸以后,蘇聯最高領導人斯大林才意識到原子彈的軍事和政治意義,終於決定賦予核計劃至高無上的國家地位,由政府全面主導。這個時期是蘇聯核計劃組織保障的關鍵時期。
其次是確定重點內容。上述第三個時期的標志是根據《關於國防委員會專門委員會》決定而成立的核計劃政府組織領導機構,即國防委員會專門委員會及其下屬的第一管理總局和科技委員會。專門委員會成員大都是中央黨政機關和相關政府部門的主要負責人,其中,貝利亞、馬林科夫、沃茲涅先斯基等三人來自中央,萬尼科夫、扎維尼亞金、別爾烏辛等三人來自工業部門,庫爾恰托夫和卡皮查等二人來自科學院。專門委員會是核計劃的總指揮部,全面領導核研究、核工業和核設施建設以及原子彈的研制。專門委員會負責審議蘇聯核計劃實施過程中的所有重大問題,享有採取各種措施解決這些問題的權力。第一管理總局是專門委員會的執行機構,由國家軍政機關和生產部門的主要負責人擔任局長和副局長,負責監督各部門與核研究有關的科研、設計和生產任務的完成情況,與相關部門負責人積極協調、共同決策,以保証按時完成各項工作和任務。科技委員會受第一管理總局領導,主要由杰出的科學家組成,負責審議與核研究有關的科技問題、科研機構和生產企業的計劃和報告,審核核設施、構件和設備的工程技術設計,同時對核設施、構建和設備的設計、建設和制造提供工程技術指導。專門委員會1000多個與核計劃有關的決議和決定,為核原料的勘探、開採和加工,物理實驗堆和由工業堆、放射化學廠、化工冶金廠組成的817核材料綜合生產廠的建設,負責原子彈設計、生產和組裝的2號實驗室第11設計所的組建,位於哈薩克斯坦共和國謝米巴拉金斯克的原子彈專用試驗場的建設,以及第一顆原子彈的試驗等,以上這些重大活動便構成了專門委員會以及第一管理總局和科技委員會組織和領導核計劃的主要活動,是核計劃組織保障的主要內容,也是本子課題翻譯和研究的重點內容。
其三是著手進行翻譯。針對上述劃分的關鍵時期和確定的重點內容,本子課題首先從標志三個關鍵時期和重大活動環節節點的文件開始著手翻譯,以確保雜亂無序的檔案文獻資料能得到有序的編排。目前翻譯俄文資料約50萬字。
其四該子課題鑒於庫爾恰托夫院士的獨特作用,將其作為重要的專題加以研究。我們正在有序地對《蘇聯核計劃檔案》中庫爾恰托夫相關內容進行翻譯整理工作。在此過程中發現,這項翻譯工作不僅涉及到當時蘇聯的政治、經濟、外交等多方面問題,還涉及到核物理、化學等方面的專業技術內容,因此,我們需要翻譯的相關的俄文外文文獻資料數量大,內容雜,價值高。
第二個子課題是蘇聯核計劃與工業生產基礎。
該子課題收集上述各種資料90種,6000多頁。該子課題以收集、翻譯整理1938—1949年所有與核工業設施建設有關的設計和建設方案、工程項目施工、生產工藝研發等文件為重點,具體翻譯包括鈾礦勘探、開採、加工企業建設及其勘探和加工設備生產,規模化同位素分離廠建設及其設備生產,實驗堆和工業堆建設,金屬冶金、加工廠建設及其設備生產,試驗場建設及其試驗儀器、設備生產等文件。目前以核原料生產企業的建設﹔實驗堆和工業堆的建設﹔核材料加工企業的建設﹔原子彈試驗場的建設這樣4個方面展開翻譯,已經譯出資料50萬字,以最終回答蘇聯是如何在短短幾年的時間內便建成並啟用核工業設施,實現了原子彈從計算公式和設計圖紙到實體炸彈的飛躍。力爭在上述內容基礎上整理出2-3篇論文。
該子課題還將蘇聯軍事工業綜合體作為蘇聯核計劃的重要的背景加以考察。在研究工作中,該子課題組認識到,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軍事力量的建設和發展始終是俄羅斯民族凝聚和政權存續的重要基礎,這與其自然地理環境、長期奉行擴張政策和戰爭歷史休戚相關。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蘇聯將軍事工業作為重工業和蘇聯國民經濟建設的核心。二戰期間,蘇聯國民經濟的高度軍事化進一步促進了軍事工業的發展。當蘇聯在美國的核威懾下決定研制核武器時,國內已經建立包括槍炮、坦克、艦艇、航空、化工和無線電等諸多部門在內的強大的軍事工業綜合體。核工業逐漸成為蘇聯軍事工業綜合體的重要組成部分,並加強了國民經濟軍事化的傾向,對國家的政治、經濟、軍事、外交、文化等領域產生重大影響。
第三個子課題是蘇聯核計劃與科學技術攻關。
該子課題收集、翻譯資料的重點是:1938—1949年的科研報告、實驗報告、科研計劃及設計方案等,具體為蘇聯科學家戰前的核科學基礎理論研究成果,包括Ю.Б.哈裡頓和Я.Б.澤利多維奇的鈾核鏈式裂變反應條件理論、Г.Н.弗廖羅夫和К.А.彼得扎克的鈾核自發裂變現象理論、哈裡頓和澤利多維奇的核反應臨界質量理論等,第二實驗室和第11設計院以及其他研究設計機構進行的與研制原子彈有關的科研設計工作和攻克的科學技術難題,包括鈾礦勘探和開採技術、石墨和重水生產工藝、鈾同位素分離方法、钚工業化生產規程及原子彈內爆式構造原理等。
目前該子課題多渠道收集資料,特別是涉及蘇聯核物理學發展,原子彈研究、試驗和制造問題以及著名科學家貢獻的史料共180種,5000多頁。翻譯各類資料40多萬字。該子課題尤其注意到德國專家與蘇聯核技術進步的關系,將具體研究德國專家參加蘇聯核計劃的原因; 德國專家參加蘇聯核計劃的具體領域; 德國專家對蘇聯核計劃的貢獻。20世紀初德國率先在原子核物理領域開展了基礎性研究並取得了領先地位。第二次世界大戰后蘇聯面對地緣政治和美國暫時對核武器的壟斷致力發展核工業和制造核武器。德國戰敗后,德國的蘇聯佔領區的原德國科研機構眾多,有大量的優秀的科技人員。據統計,當時僅圖林根州就有科研機構達207個、各類專家有556人,其中教授和博士有222人。蘇聯憑借從德國獲得“戰利品”的權利,招募了大批優秀的德國專家7500多名參與蘇聯核計劃。來蘇的德國專家精英眾多:普朗克是量子理論的創造者。哈恩和施特拉斯曼、弗裡希和邁特納發現了鈾裂變能釋放出巨大的能量,這成為研究鈾問題的推動力。海森堡是世界一流的理論家,與蓋拉赫和迪布納一道曾在德國主持利用鈾能的全部工作。博特和勞厄在世界上享有盛名。赫茲成功進行了同位素(氖)的完全分離。艾根是電光學領域最有影響力的專家,他制造的電子顯微鏡無論歐洲還是美國都是無法超越。這些德國的世界頂級專家抵蘇,無疑為核計劃的實施增添了強大的助力。無論是從德國邀請來的專家還是從戰俘中挑選出的專家都在蘇聯人民委員會的第一總局下轄的12號工廠、3號實驗室、4號研究所、5號研究所、9號研究所工作。此外,蘇聯利用德國專家組建了2號研究所。在817號工廠的建設過程中還使用22000名德國移民從事專門的工作。德國專家和德國工藝在蘇聯核計劃中功績是不容忽視的。
第四個子課題是蘇聯核計劃與國外核情報。
該子課題研究應該包括兩項工作和兩方面的內容,其一為與國外核情報相關的蘇聯核計劃檔案文獻資料的翻譯,其二為對上述資料的分析研究。
到目前為止,第一項工作已經基本完成,共譯出84份近20萬字的材料,內容包括蘇聯為研制第一顆原子彈所搜集的所有國外核情報檔案文獻資料,時間跨度從1941年起到1949年止——第一份檔案文獻資料的時間為1941年1月27日,最后一份的時間為1949年4月22日。除以上內容外,為方便今后的研究,本課題還將附錄如下幾個方面內容的材料:1)蘇聯為獲取美國核情報而組織採取的代號為“艾諾爾莫茲”的間諜行動﹔2)蘇聯科技情報搜集機構的設置、職能及其與核計劃有關的主要活動﹔3)蘇聯反間諜機構“斯梅爾什”的設置、職能及其與核計劃有關的主要活動﹔4)在本課題檔案文獻資料翻譯內容中涉及的政治家、科學家、政府官員、情報人員等各類人物及其簡介﹔5)蘇聯獲取的核情報內容概覽﹔6)對國外核情報與蘇聯核計劃關系的分析研究。
國外核情報檔案文獻資料翻譯可分為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1)蘇聯的核情報機構﹔2)蘇聯的核情報來源﹔3)蘇聯的核情報內容。
關於蘇聯核情報的機構可追溯到20世紀30年代。1934年,蘇聯內務人民委員部設立國家政治保安總局對外處,也即后來的國外情報總局,主要從事國外情報的搜集工作,其中,科技情報是重要的一項內容,包括搜集有關鈾-235原子核裂變現象研究的情報,因為科學家們已經証實,鈾原子核在裂變過程中會釋放大量能量,可以用來制造威力巨大的核武器。1941年德國入侵蘇聯以后,蘇聯紅軍總參謀部情報總局也開始將搜集核情報納入其業務范圍。這樣,國外核情報的搜集工作便主要是由內務人民委員部國外情報總局和紅軍總參謀部情報總局兩個情報機構的駐外機構來完成的。
關於蘇聯核情報的來源眾說紛紜,然而,在俄羅斯官方解密的蘇聯核計劃檔案文獻資料中披露的則隻有化名為“李斯特”的“劍橋五杰”成員唐納德•麥克林、化名為“福卡”和“奧托”的克勞斯•富克斯和化名為“阿列克”的艾倫•納恩•梅伊。不過,我們相信,除上述幾人外,蘇聯一定還有獲取核情報的其他渠道。因而,我們將依據其他史料在附錄中做出相應的補充。
關於蘇聯核情報的內容我們在蘇聯核計劃檔案文獻資料中可以看到,以核情報為題的解密檔案文件共有80多份,集中在第一卷的一、二兩冊裡,還有一些散見於第二卷的1、2、3、4等冊,時間從1941年1月27日至1949年4月22日,涉及核材料的物理化學特性及生產工藝、原子彈的構造原理及制造技術等一系列重要的理論和應用性問題,構成了蘇聯在第一顆原子彈研制過程中從國外獲取的核情報的主要內容。其中,從1942年起,蘇聯原子彈研制計劃科技負責人庫爾恰托夫曾對上述國外核情報進行過多次分析和研究,並相應做出了20多份評估報告,這些評估報告在很大程度上高度概括和真實反映了蘇聯獲取的國外核情報的主要內容。
值得注意的是,以上資料是俄文資料。該子課題又找到了彌足珍貴的美國核計劃的文件資料,從中觀察到美蘇間核情報之爭。1941年,美國率先制定了代號為“曼哈頓”的絕密計劃,旨在成功制造出原子彈。在曼哈頓計劃之初,美英就簽訂協議,允許英國的頂尖科學家參與美國曼哈頓計劃,此外美國還吸納了歐洲大陸受二戰影響而流亡美國的高級科學家。其次,為了確保蘇聯無法獲得高純度鈾(含量≧50%),英美兩國也共同簽訂協議,以確保美國本土以外的鈾原料在他們的控制之下。而蘇聯所擁有的鈾原料純度都極低(≦10%)。最后,曼哈頓工程受軍方保護,所有實驗設施和參與人員都經受嚴格的審查和保護。而且,由美國發起成立的輸出管制統籌委員會很早就將涉及原子彈制造的各種物資列入禁運貨單。
同時,美國還對蘇聯的原子能計劃進行嚴密的評估和監控,然而,這些舉措在最初成效不佳。從1946年10月至1949年8月,美國中央情報局的報告和評估辦公室提交的數份評估報告都無法用詳實的証據來明確蘇聯可能制造出第一顆原子彈的時間。因為該機構主要根據蘇聯的科學和工業實力、蘇聯科學家和在蘇聯的德國科學家的學術表現、以及美國自己的經驗來做出評估。很顯然,美國無法成功通過派遣間諜、截獲蘇聯國內的科技出版物等方式獲得更有說服力的情報。因此,利用這些外圍因素來反推蘇聯的核技術水平,自然得到的結論不夠說服力。此外,美國在信息保密等方面也有很多瑕疵。例如,在1945年8月,美國政府就公開了“史密斯報告”,該報告很快就被蘇聯人獲得,並在同年11月發行了三萬多分俄文版本。曼哈頓工程中,蘇聯人通過派遣間諜、以及利用共產主義運動來滲透曼哈頓工程中的科學家等方式,也成功截獲了很多美國的重要核技術情報。這些資料反正了蘇聯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西方核情報,加快了蘇聯原子彈研制的步伐。價值非常之高。
第五個子課題是蘇聯核計劃與核保密城市。
該子課題的主要任務:翻譯整理與十座核保密城市相關的政府決議、建設方案、工程項目施工、技術攻關和零部件設計、研發和生產等文件,具體包括兩個核科技中心和若干核工廠的施工進度、人事任命等方面的文件,核保密城市公共基礎設施建設,以及核科技中心和核工廠的專家、技術人員和工人的回憶錄、隨筆等。
該子課題目前的工作進展:基本完成了該子課題相關資料的收集和整理工作。從立項至今隨時關注俄羅斯學界的相關研究動態,收集了2017年之前出版的相關資料。收集到的資料分為以下三類:一是史料。收集了約30本回憶錄,主要是參與核計劃的科學家、設計師、實驗員和工廠領導,如,С. Г.卡恰良茨、B.Н.米哈伊洛夫、Ю.Б.哈裡頓、Я.Б.澤爾諾夫、А.Д.薩哈羅夫、Ю.К.切爾內紹夫等。回憶錄真實地記錄了核保密城市在建設和發展中的問題,工作人員在核保密城市內的工作和生活狀況,展現了個人在核武器研制過程中的貢獻,客觀地反映了這一時代精神。二是專著和論文,其中收集了相關專著40余本,包括系統研究10座核保密城市或某一地區的核保密城市或某一座核保密城市的“通史類”專著,以及關於保密城市發展的社會文化問題和核工業建設相關問題的“專門性”專著。還收集了相關期刊論文近100余篇,其內容涉及到核保密城市的建設過程和發展過程,核設施建設中移民和囚犯的使用情況,住房建設和分配問題,及其社會生活保障和採取的保密措施等方面的問題。三是學位論文,收集了副博士和博士學位論文近20篇。這些學位論文不僅有歷史學方向的,還有經濟學和社會學方向的,有助於我們從各個視角全面認識核保密城市相關的問題。
對有關核保密城市的相關問題有了基本認識。第一,建立核保密城市的必要性。1943年2月11日國防委員會在莫斯科建立了蘇聯第一個核問題科研機構第二實驗室,但實驗室工作進展緩慢,其發展速度與英美存在很大差距。原因是人才不足,1943年夏蘇聯僅有50人研究鈾問題,而美國有700名科學家從事相關研究﹔第二實驗室位於莫斯科,保密性不強﹔缺少空曠的試驗場進行爆炸試驗。因此,當時擔任第一管理總局主任的費京建議把工作重心從莫斯科轉移到一個保密絕緣的地區。於是1945年在奧焦爾斯克的建立了817綜合廠,1946年在薩羅夫建立了第11設計院。事實証明,在蘇聯核計劃實施的最初階段建設核保密城市是十分必要的,在核保密城市內進行技術研發、理論攻關和核裝料的生產,既保障了工作效率,又保障了其保密性,第11設計院成功解決了第一顆原子彈設計和試爆中的一系列問題,而817綜合廠則是核裝料钚-239的重要生產基地。
核保密城市在蘇聯核計劃中發揮的作用。一是生產核裝料钚-239和鈾-235。核裝料是研制原子彈過程中難度最大的環節,一旦有足夠的核裝料原子彈在幾個月之內便可以研制出來。蘇聯十分重視用於制造原子彈的核裝料钚-239和鈾-235的生產,在核計劃實施之初便建立生產核裝料的綜合廠,1945年成立817綜合廠,生產核裝料钚-239﹔1946年成立813綜合廠,用氣體擴散法生產高濃縮鈾﹔1947年成立814綜合廠,用電磁法生產高濃縮鈾。二是原子彈的設計﹔第11設計院是原子彈的設計中心,這裡集中了蘇聯各領域科學技術人員,並逐漸發展成為了綜合性的科研-生產中心,在這裡統一計算、實驗、試驗和生產,持續不斷地為研制出核武器提供理論和技術基礎,截止到1949年1月關於第一顆原子彈設計的相關問題已經完全解決。三是原子彈的試爆。第11設計院從1948年末開始積極地參與第一顆原子彈的試爆准備工作。負責在試驗場組裝原子彈,設計了組裝第一顆原子彈的程序﹔給第一管理總局和專門委員會提供最終參與原子彈試爆工作操作人員的建議﹔參與原子彈爆炸觀測最終結果評估。
核保密城市在蘇聯核計劃中發揮作用的原因。一是核工業建設初具規模。在核保密城市建設的初期階段其工作和生活條件十分艱苦,核工業建設仍初具規模,保密城市內建立了2個核科技中心和若干核工廠。二是建立了專門的人才選拔和培訓制度。核保密城市內吸引了全國各地著名的學者、各行各業的專家和全國最優秀的大學畢業生,形成了一流的人才隊伍。三是工作人員的工作效率高和責任意識強。核保密城市內形成具有時代特征的文化價值觀,特殊的勞動紀律促使原子能專家、技術人員和工人的生產效率提高,責任意識增強,具有奉獻精神。四是戰俘在核保密城市的建設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偉大的衛國戰爭給蘇聯造成了巨大的人員傷亡,使得戰后蘇聯勞動力資源嚴重不足,戰俘成為了巨大的無償勞動力儲備,大量戰俘被投入到蘇聯的核保密城市的建設中。
2、調查研究與學術交流情況
調查研究可分為國內和國外調研,課題組成員多次赴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地,與北京大學、北京外國語大學、中國社科院俄羅斯東歐中亞所和世界歷史所的研究俄羅斯史的同行就本課題基本思路、研究路線與研究方法交換了意見,收獲很大﹔向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華東師范大學、上海社科院東歐所的研究英國史、法國史、德國史、美國史和冷戰史的專家咨詢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及其以后英美如何加強合作研究原子武器,如何利用德國科學家加快美國的曼哈頓計劃,開闊了研究視野﹔與中山大學、華南師范大學、深圳大學的世界史同行尋求合作,取得了一定進展。
課題組成員多次赴俄羅斯的莫斯科、彼得堡、葉卡捷琳堡、薩蘭斯克等地訪問,與莫斯科大學歷史系、俄羅斯科學院歷史所、世界歷史所、世界經濟和國際關系所、俄羅斯國立人文大學歷史系、莫斯科師范大學歷史系、彼得堡大學歷史系、俄羅斯科學院彼得堡歷史所進行了廣泛的交流,向其介紹我們承擔的蘇聯核計劃項目,得到了普遍關注與支持。
從2015年10月底至今,課題組多名成員分別於2015年11月11-16日、2016年3月5--9日、2016年7月2--6日、2016年11月12--18日,2017年6月30日--7月6日赴俄羅斯參加學術會議,期間與俄羅斯學者就蘇聯核計劃史進行了多層次、多角度的探討,對我們日后的課題研究的啟發作用不可低估。
我們申請課題前,就重視與俄羅斯史學家的合作,我們的諸子課題就有多名俄羅斯史學家的加盟,尤其是俄羅斯科學院歷史所研究員貝斯特洛娃、俄羅斯科學院烏拉爾分院歷史與考古所的副所長、研究員斯佩蘭斯基,該所的史學博士庫茲涅佐夫等學者,早就與我們合作默契,這些人多次到我校講學交流,彼此間學術聯系十分密切。當我們申報的課題獲准立項后,他們更為積極地參與到項目中來,熱心地為項目獻計獻策。斯佩蘭斯基多次向我們提供課題組所急需的電子版資料﹔貝斯特洛娃與我們共商蘇聯核計劃與蘇聯軍事工業綜合體研究的具體方案﹔庫茲涅佐夫數次為我們正在撰寫的《蘇聯原子彈研制過程中的德國因素》和《蘇聯核計劃實施過程中德國專家的待遇問題》兩篇論文出主意,並提供一些未出版的檔案資料。
我們課題組迫切需要俄文版的自然科學雜志,但俄文電子網絡圖書資源有限,難以下載。這個難題也是我們積極尋求俄文相關期刊解決的。我們分別向俄文《自然》(Природа)雜志、《物理學成就》(Успехи физических наук)、《原子能》雜志(Ядерная энергия)、《自然科學與技術史問題》(Вопросы истории естествознания и техники)求援,這些雜志紛紛伸出援手,向我們提供上述雜志從創刊起至今的完整刊號的電子版。以上雜志的相關內容對於認識蘇聯科學史發展,梳理核計劃實施過程中原子物理學、熱核物理、加速器、核反應堆等重點科學和技術突破具有重大價值。與俄羅斯學界的學術聯系是我們高質量完成本項目的保証。
我們與莫斯科大學歷史系的學術合作已經20多年,每年雙方都要互訪,我們一直得到該系的大力支持,每年該系都會派2-3名學者到我校講學,每人每次講學2周以上,提升了我們俄國史團隊的研究水平。2016年9月16日,吉林大學與莫斯科大學共建的歷史學研究中心正式在吉林大學揭牌,將雙方的合作不斷推向深入,其中我們將蘇聯核計劃檔案資料翻譯和整理作為近期雙方合作的重點,莫大歷史系將盡可能地配合我們的研究課題。顯然,這對我們順利完成本課題幫助巨大。
3、成果宣傳推介情況
2016年4月5日,我們承擔的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蘇聯核計劃檔案文獻資料翻譯整理研究”在吉林大學開題。吉林大學社科處當天便在吉林大學網頁上全面地報道了我們項目的開題情況。開題當天,中國社科院《中國社會科學報》的記者耿雪也採訪了我們項目的首席專家張廣翔教授,也准備將相關報道發表在該報上,但是該報以這個項目有些敏感而未能發表。2016年5月16日吉林大學電視台的馬明昊、金丹陽和王怡璇對我們項目進行了採訪報道,報道的題目是:張廣翔:探索研究領域 填補學科空白。通過參與我們項目的俄羅斯史學家和莫斯科大學歷史系,很多俄羅斯史學家知道了我們的項目,通過各種方式支持我們這項研究。
4、研究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改進措施,研究心得、意見建議
存在的問題
第一,核問題研究,特別是原子彈研制方面的科學技術成果屬於專業性極強的研究領域。課題組成員大多畢業於外語和歷史專業,核物理基礎理論知識薄弱,對回旋加速器、核反應堆、鏈式反應、核裂變和核聚變等原理缺乏基本認識,加之相關檔案文獻數量巨大,資料選擇、整理,尤其是資料翻譯困難極大,導致翻譯進度十分緩慢。
第二,由於專業限制,課題組成員科技術語和專業術語儲備不足,造成資料翻譯的科技語體色彩欠缺。
第三,核科學技術,特別是原子彈研究和制造技術是蘇聯的最高機密。蘇聯解體后,雖然俄羅斯解密了大量相關檔案,但從收集到的資料看,俄羅斯並沒有完全解密核研究檔案,部分檔案隻能找到無法確認真偽的副本,甚至不排除故意掩飾之處,導致檔案和其他文獻譯本出現邏輯矛盾。
改進措施
第一,加強核科學技術基礎知識學習和基本常識的掌握。通過購買《核反應堆動力學基礎》《原子核理論講義》等專業書籍,《走進核科學技術》《核反應堆漫話》《理論科技史》《俄羅斯和蘇聯科學簡史》等科普讀物,以及利用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等網站,強化對核物理學基本常識的了解,增加專業術語積累,提高譯本質量。
第二,有效利用互聯網和專業書籍。通過反復核對和互相比較,修正原始檔案文獻的錯訛或誤導。
第三,借鑒權威譯本。《蘇聯原子彈之父庫爾恰托夫》是胡丕顯等翻譯、經我國著名核科學家錢三強鑒別的關於蘇聯原子核科學研究的權威譯本。課題組已找到該書俄文版,通過對比中譯本與俄文原書,既可以有效掌握專業術語的翻譯處理,也能夠顯著提高課題資料翻譯的准確程度。
應當指出的是,以上改進措施都不可避免地耗費大量時間和精力,延緩翻譯工作進度。
研究心得和意見建議
蘇聯核計劃檔案文獻資料翻譯整理研究是一個綜合性項目,不僅僅需要俄語語言能力和蘇聯史知識,它還涉及其他許多學科領域,尤其是自然科學具體為核物理學知識,如何科學准確地將科技術語、原理、流程等從俄語傳達出來,對本課題組所有成員都是一個巨大的挑戰。有鑒於此,希望給本課題使用研究經費方面提供更多的方便條件,以便通過多個途徑補充和豐富相關學科領域知識,包括調研、咨詢、勞務、購買相關圖書資源等。
二、研究成果情況
1、論文:張廣翔、齊石《俄國航空工業的早期發展:從帝俄時代到蘇維埃時代》《軍事歷史研究》2016年第4期
基本內容:在俄國歷史發展過程中,國家主導工業化發展逐漸成為俄國現代化建設的主要方式之一。俄國航空工業發軔於帝俄時代晚期的工業化浪潮中,與俄國政府的軍事需求密切相關,在實踐中逐漸形成了適應國家管理的運營和生產模式,以及相應的科技和物資基礎。1917年十月革命后蘇維埃政權的建立並沒有中斷航空工業發展的內在邏輯,通過社會主義時期的加速工業化,第二次世界大戰前以及戰爭時期的國民經濟軍事化動員,進一步擴展和加深了國家主導航空工業的廣度和深度,建立並發展了更為完整和更具實力的航空工業體系。
主要觀點:由於俄國工業化模式和軍事需求,俄國政府始終深入參與航空工業的生產和經營,航空工業實際上處於相對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之下,這種模式對於蘇維埃時代航空工業發展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蘇聯時期政府圍繞航空工業的發展,將全面整合國家經濟和完善航空工業獨立體系兩種趨勢交替應用,使航空工業在國家體制、政策和資金的支持下不斷利用有限資源提高生產能力並擴大生產規模,最終成為掌握眾多社會資源、擁有巨大生產潛力並發揮自身獨特影響力的重要軍事工業部門。俄國現代化發展歷程常被戰爭和革命等重大歷史事件切割成不同階段,但實際上其有著自身發展的內在邏輯。俄國始終處於地緣政治意義上的脆弱地位,逐漸形成了強軍強國的國家戰略。從19世紀中期到20世紀中期,俄國不斷謀求趕超西歐國家,同時追求軍事強大下的國家安全,國家將主導工業化和集中國家絕大部分資源發展軍事工業巧妙地結合起來。集中一切力量研制原子彈也是這條邏輯的延伸。
學術價值:蘇聯軍事工業綜合體是蘇聯核計劃的基礎,而帝俄時期和蘇聯時期的航空工業則是蘇聯軍事工業的最重要的組成部分。 認識蘇聯的航空工業也是更好地認識蘇聯的核計劃。
2、譯文:譯者張廣翔《氫彈與美蘇關系的平衡--美蘇兩國氫彈研制中的超級與分層的對抗》《軍事歷史研究》2017年第1期
基本內容:1945年8月美國在日本廣島和長崎投擲原子彈后,美蘇兩國在氫彈的研制領域裡展開了競爭。從美國方面來看, 原子彈的研制成功使其思想上產生麻痺,再加上其核物理學家的內部分歧以及對蘇聯科學界能力估計的嚴重不足,一度使泰勒的“超級”核熱彈即氫彈研究陷入停滯﹔而蘇聯方面, 政府高度重視氫彈研究並為其提供各種便利,蘇聯科學家具有高超智力和奉獻精神,1949年8月29日蘇聯第一顆原子彈試驗成功,打破了美國的核壟斷。這使得泰勒的“超級”設計再次得到重視,1952年美國成功地進行了第一次氫彈試驗。而蘇聯薩哈羅夫提出的氫彈‘分層’結構設想,使氫彈的研究於1953年8月12日同樣取得了成功。美蘇兩國氫彈研制的歷史對兩國關系及戰略力量的平衡產生了重大影響。
主要觀點:蘇聯在氫彈研制中能夠與美國處於同等位置,得益於美國的自負和和蘇聯對研制工作的動員能力﹔蘇聯的氫彈研制工作與美國處於大致相同的水平,原因之一在於蘇聯從1948年開始在核計劃的框架內對氫彈工作的動員,以及美國的科學和政治精英對蘇聯的科技潛力估計不足。精神因素在這種不利條件下起到主要作用,蘇聯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的物理學家團隊非常團結。美國核物理學家泰勒和奧本海默之間圍繞“曼哈頓計劃”,圍繞如何造原子彈分歧甚大。蘇聯研制氫彈的優勢在於情報的獲取和集中了優秀的團隊。美國科學家的保持核優勢和蘇聯科學家的保衛國家的信念,是各自研制氫彈的原動力。
學術價值:蘇聯科學家在與美國科學家競相研制氫彈過程不相上下角逐中,起到核心作用的是智力能力,科學家獻身精神和愛國情懷。而蘇聯核物理學家塔姆小組的天才程度已經超過了“臨界質量”本身,還有這些學者:別林吉、薩哈羅夫、金茲堡、郎道、吉哈諾夫等對氫彈研究傾盡全力,他們的合作或是參與,在很多計算和實驗中都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課題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