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研究進展情況
1、課題開題與子課題進展情況
研究計劃總體執行情況
本項目正式立項后,首席專家因為工作需要由上海交通大學人文學院調入浙江大學傳媒與國際文化學院美學與批評理論研究所工作,雖然這一變動對研究項目有一定的影響,但本課題組團結一致,共同努力,在某些領域的問題意識逐漸清晰和明確,使項目進展十分順利,有希望在理論上實現創新性發展。
本項目課題組於2016年1月8日在浙江大學西溪校區舉行了開題論証會,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張江副院長、高建平研究員、張政文研究員、復旦大學朱立元教授、清華大學王寧教授、浙江師范大學張法教授、東北大學宋偉教授、杭州師范大學杜衛教授以及浙江大學徐岱教授組成的專家組在聽取首席專家報告情況的基礎上,對課題的研究目標、研究重點、理論方法和成果顯示形式進行了認真評審,提出了許多建設性意見和建議,最終一致同意開題,並對項目在理論上實現創新寄予厚望。
自開題以來,本課題組在“文化經濟時代中的美學問題”、“烏托邦與中國夢在中國現代化過程中的美學問題”、“審美制度與當代藝術批評”、“當代中國電影中的美學問題”、“中國悲劇人文主義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重建”等問題域中逐漸聚焦,並展開不同角度的跨學科研究,在當代美學的基本問題與當代藝術批評的關系這個研究領域,提出了中國當代文化語境中的美學問題,並尋找到了有可能實現理論創新的方法和研究途徑,取得了實質性的研究進展。目前,本課題組已經出版專著1本,發表英文論文16篇,中文論文44篇,譯文11篇,譯著2本,其中被人大復印資料全文轉載4篇、被《中國社會科學文摘》全文轉載2篇、被《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轉載1篇、被《社會科學文摘》全文轉載1篇、被《新華文摘》論點摘編1篇,《人民日報》發文2篇﹔組織出版“批評美學與當代藝術批評”叢書一套(已出2本,即將出版5本)﹔已經主辦學術研討會8次,舉辦“當代美學與藝術批評高級研修班”2屆。
各子課題進展情況分述如下:
(1)第一子課題“當代美學的基本問題域與中國當代文學藝術批評”由蘭州大學文學院王大橋教授負責。課題組結合項目的評審意見和開題報告會上的專家意見,修訂了原有的研究計劃,研究內容聚焦為根據中國當代藝術/文學實踐中所呈現的美學經驗和美學表達問題,研究中西當代美學理論話語的相異性、同質性及相關性。目前,該子課題組已完成的工作包括:圍繞中國審美經驗的表達機制和中國語境中的地方性審美經驗問題,子課題負責人王大橋教授的兩篇英文論文Expression Mechanism of Chinese Visual Experience和Investigation on the Concept of Local Aesthetic Experience in Chinese Context分別發表於美國出版的英文刊物“Journal of Literature and Art Studies”的2015年第12期和2016年第12期﹔圍繞文化經濟時代美學與藝術的研究問題,王大橋教授與王杰教授、向麗教授合作的論文《多重語境疊合中的當代美學與藝術》發表在《民族藝術》2016年第3期﹔王大橋教授的論文《審美人類學:當代美學研究的一個基本問題閾》發表在《上海文化》2016年第10期﹔圍繞中國美學自身演進所形成的當代美學重要問題,該課題組成員夏錦乾教授的論文《探索馬克思主義美學與中華美學如何“接著說”》發表在《社會科學戰線》2017年第4期。聚焦以上三個核心問題,該課題組其他成員另有多篇論文發表於各類學術刊物。目前該子課題研究所需的中外文資料已經收集充分。
(2)第二子課題“當代美學的本體論問題及其批評闡釋研究”由華南師范大學文學院段吉方教授負責。為了更好地抓住當代美學的本體論問題,該子課題名稱由“馬克思主義美學傳統與當代批評本體闡釋”調整為“當代美學的本體論問題及其批評闡釋研究”。目前,該子課題組已完成的工作包括:該子課題負責人段吉方教授的論文《當代美學的政治轉向:理論、問題與實踐》被《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2017年第4期全文轉載﹔段吉方的論文《闡釋的超越與回歸》被《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17年第5期全文轉載﹔段吉方的論文《“文化唯物主義”與“伯明翰學派”的學術傳統》發表在《華南師范大學學報》2016年第6期﹔許嬌娜的論文《於西方理論與中國經驗抵牾處尋找當代美學的理論生長點》發表在《上海文化》2016年第10期﹔許嬌娜的英文論文The Benign Interaction among Literary Creation , Criticism and Theor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Bottom Writing發表於美國期刊Journal of Literature and Art Studies 2016年第12期﹔許嬌娜的譯文《審美資本主義導言》發表在《馬克思主義美學研究》第18卷第2期。該課題組其他成員另有多篇論文發表於各類學術刊物。目前,該子課題積極吸收近五年來該學科與子課題研究相關的前沿性研究成果,已整理出了基本的美學本體論研究的文獻匯編﹔認真清理了與本課題相關的各種基礎性的學術問題,包括美學本體論、本體闡釋、當代美學的政治轉向、馬克思主義美學傳統與當代文化研究等當前美學研究中的重點問題﹔以子課題研究為契機,子課題負責人及成員積極參與學術交流,該子課題負責人及其課題組成員共參加與本課題相關的國際性會議4次,全國性學術會議5次,其中,子課題負責人段吉方教授曾於2016年10月1日—7日赴愛沙尼亞塔爾圖大學參加國際會議,以中國當代美學研究者的代表身份做大會發言,並與國外學者展開深入交流。
(3)第三子課題“審美制度問題研究與當代美學批評向度”由雲南大學文學院向麗教授負責。目前,該子課題組已完成的工作包括:子課題負責人向麗教授發表的《人類學批評與當代藝術人類學的問題閾》被人大復印資料《社會學》2016年第6期全文轉載﹔向麗與王杰教授、王大橋教授合作論文《多重語境疊合中的當代美學與藝術》發表於《民族藝術》2016年第3期﹔向麗的論文《烏托邦的力量:當代美學的政治轉向》(會議綜述)發表於《探索與爭鳴》2016年第12期﹔向麗的英文論文Study on Aesthetic Institution and Contemporary Aesthetic Criticism Dimension發表於美國期刊Journal of Literature and Art Studies 2016年第12期﹔向麗的論文《審美的革命與烏托邦的重構》發表於《馬克思主義美學研究》第19卷第2期﹔向麗的論文《藝術中的變形問題研究》發表於《藝術探索》2016年第12期﹔該課題組成員楊子的論文《大劇院的“政治敘事”及對城市文化的塑型》被人大復印資料《文化研究》2016年第8期全文轉載﹔楊子的論文《大劇院如何重塑城市文化》發表在人民日報2016年5月31日﹔楊子的論文《烏托邦劇場與主體性重建》發表於《馬克思主義美學研究》第19卷第2期﹔該課題組成員強東紅與王杰教授合譯的《文化、治理與社會—托尼•本尼特自選集》由東方出版中心2016年11月出版﹔強東紅等翻譯的《文學之外》(托尼•本尼特著)由人民出版社2016年8月出版﹔強東紅的論文《政治與文學:英國的“蘇聯文學論爭”》發表於《上海文化》2016年第8期﹔強東紅的譯文《轉向與回歸:政治思想之中的審美轉向》發表於《馬克思主義美學研究》第19卷第1期﹔強東紅的譯文《雷蒙•威廉斯:語言、歷史與實踐》發表於《馬克思主義美學研究》第18卷第2期﹔該課題組成員曹成竹的論文《走向“文化批評”的美學》發表於《思想戰線》2016年第1期﹔張良叢的論文《闡釋的邊界:文本闡釋的有效性問題探析》發表於《江漢論壇》2017年第5期﹔張良叢的論文《從焦慮到自覺:當代文論發展的內在邏輯》發表於《內蒙古社會科學》2016年第4期﹔尹慶紅的英文論文Review the Studies on Aesthetics Thoughts of Marx’s Economic & Philosophic Manuscripts of 1844 in China發表在美國期刊 Journal of Literature and Art Studies 2016年第12期﹔尹慶紅Construction the Value Dimensions of “Chinese Dream”: Take the Film American Dreams in China as an Example發表於美國期刊Journal of Literature and Art Studies 2015年第12期﹔石甜的譯文《全球(化)旅游中文化掮客的角色:一些人類學反思》發表於《貴州社會科學》2016年第9期﹔石甜的論文《社會科學視野下的當代美學研究》發表於《馬克思主義美學研究》第18第2期﹔范秀娟的論文《少數民族藝術起源神話的美學意義》發表於《藝術探索》2016年第5期﹔該課題組其他成員另有多篇論文發表於各類學術刊物。由王杰教授和向麗教授主持的“文化治理與審美制度問題研究”學術研討會於2017年3月11-12日在雲南大學舉行,論文集《審美治理與當代社會》將於2018年10月前完成編輯和出版。
(4)第四子課題“當代美學問題與批評形態研究”原由美國杜克大學的劉康教授負責,由於劉康教授事務繁多,難以保証有足夠的精力投入該子課題的組織和研究工作,因此課題組決定調整為浙江傳媒學院的肖瓊教授負責。目前,該子課題組已完成的工作包括:子課題負責人肖瓊教授的論文《審美的政治轉向和馬克思主義對悲劇的政治研究》被《新華文摘》2016年23期論點摘編﹔肖瓊的論文《事件與哲學:電影<刺客聶隱娘>與<英雄>的共同敘事和不同哲性內涵》發表於《馬克思主義美學研究》第19卷第1期﹔肖瓊的論文《<老炮兒>:歷史位置與意義生產》發表於《媒介批評》2016年﹔謝卓婷的論文《美學•反美學•美學的回歸——審美政治的一種關系考察》發表於《雲南大學學報》2017年第3期﹔周曉燕的英文論文Rock Music in Contemporary China: An Ideological Arena發表於美國期刊Journal of Literature and Art Studies 2015年第12期﹔周曉燕的英文論文The Rise of Aesthetic Anthropology In The Marginal Culture﹔Behind“Pop Songs between 1930s and 1940s in Shanghai”—Aesthetic Release of Eros Utopia發表於美國期刊Journal of Literature and Art Studies 2016年第12期﹔肖瓊的譯文《烏托邦與裡約熱內盧的貧民區》發表於《社會科學家》2016年第9期﹔周曉燕的譯文《希望之旅的資源:雷蒙•威廉斯的烏托邦、反烏托邦及其科幻小說》發表於《馬克思主義美學研究》19卷第1期﹔謝卓婷已經完成尼古拉斯•康普雷迪斯的《政治思想中的審美轉向》一書的翻譯工作,該書將於2018年2月由東方出版中心出版﹔彭斯羽、徐玉明共同完成的譯著《審美資本主義》將由人民出版社2017年11月出版。
(5)第五子課題“當代中國藝術批評中的美學問題”由斯洛文尼亞國家科學院哲學與藝術研究所所長阿列西•艾爾雅維奇負責。根據開題論証會專家組的意見,該子課題名稱由“當代批評的功能與文化共同體建設”調整為“當代中國藝術批評中的美學問題”。目前,該子課題組已完成的工作包括:課題組負責人阿列西▪艾爾雅維奇與王杰教授合作發表的論文《當代美學的基本問題及其理論闡釋模式》先后被人大復印資料《美學》2017年第6期、《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17年第7期、《社會科學文摘》2017年第5期全文轉載﹔阿列西▪艾爾雅維奇發表的論文《先鋒派、烏托邦和工作服——工裝、連褲工作服、生產制服及烏托邦的具體化》被人大報刊復印資料《美學》2017年第6期全文轉載﹔阿列西•艾爾雅維奇與王杰教授共同編輯的論文集《激進美學與先鋒派藝術》即將於2017年底由東方出版中心出版﹔阿列西•艾爾雅維奇的專著《審美現代性的復興》已由北京大學彭鋒教授開始翻譯,將於2018年由東方出版中心出版。該課題組成員胡漫已完成《美學的革命與20世紀先鋒派運動》一書的翻譯工作,該書將於2017年11月由東方出版中心出版。由該課題組負責人阿列西▪艾爾雅維奇教授主持召開的“當代中國藝術批評中的美學問題”國際研討會於2017年7月31日至8月1日在浙江大學紫金港校區啟真酒店舉行。
總體而言,本項目自開題以來,各子課題負責人以及各子課題之間通力合作,進展順利,實現了第一階段的工作目標。本課題組的工作特色在於通過舉辦高級研修班、創建“馬美研究”微信公眾平台、籌劃出版以項目最新成果為主要內容的“批判美學與當代藝術批評叢書”(第一批譯著共計9本,目前已出版2本)和“短書系列”、組織相關主題的系列性國際學術研討會並出版會議論文集,在國外英文期刊發表論文,對當代中國電影進行連續性的理論研討(圓桌會議)等形式,拓展了課題的研究計劃和工作強度,取得了突出的研究進展。
2、調查研究及學術交流情況
自2015年11月5日立項至今,項目組分赴國內外廣泛進行學術調研和學術訪談,通過各種形式檢索項目研究所需的中外文資料,購買和復印了包括紙質文本、電子文本和音像資料在內多種形式的文獻資料,基本滿足了項目研究的需要
3、學術會議與學術交流活動
目前,項目組已經舉辦各種國際和國內會議共計8次,包括2016年9月23日-25日在浙江杭州舉辦的第五屆國際馬克思主義美學論壇、2017年7月14-15日在英國威爾士卡迪夫大學舉辦的第六屆國際馬克思主義美學論壇這兩次大型國際會議,2017年7月31日-8月1日的“當代中國藝術批評中的美學問題”小型國際會議1次,以及2016年9月23日在杭州舉辦中華美學學會馬克思主義美學專業委員會成立大會、2017年1月8日杭州“中國電影中的美學問題”研討會、2017年3月10-12日昆明“文化治理與審美制度問題研究”會議、2017年1月8日當代中國電影中的美學問題圓桌會議之七和八這五次國內會議。
項目組成員多次赴國外調研和參加相關學術會議,首席專家王杰教授2017年2月5日至8日訪問斯洛文尼亞國家科學院哲學與藝術研究所,與阿列西•艾爾雅維奇教授就“當代美學基本問題與批評形態研究”重大項目進行討論﹔段吉方教授2016年10月1日至7日赴愛沙尼亞塔爾圖大學參加國際會議,並以中國當代美學研究代表身份做大會發言﹔2017年7月14日至15日第六屆國際馬克思主義美學論壇在英國威爾士卡迪夫大學召開,會議主題為“創意、批評與全球化”,王杰教授致開幕辭並作大會主題發言,向麗教授和許嬌娜副教授作了會議發言會議。項目組成員與國外學者的深入交流,為課題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學術信息,有效擴大了本項目團隊的國際影響力。
4、成果宣傳推介情況
2016年9月23日項目組在杭州舉辦本課題組首席專家王杰教授和強東紅副教授合作翻譯的托尼•本尼特的《文化、治理與社會》新書發布會﹔
自立項以來,本項目組共向國家社科規劃辦報送簡報3期,每期簡報均附重要批復、會議紀要、階段性成果匯總、購買資料情況、各子課題的計劃和總結等,共約10萬余字。
二、 研究成果情況
1.王杰、阿列西•艾爾雅維奇:《當代美學的基本問題及其理論模式》,該文原刊於《江西師范大學學報》2017年第1期,后被人大復印資料《美學》2017年第6期、《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17年第7期、《社會科學文摘》(2017年第5期)全文轉載。文章認為,當代社會的發展帶來了美學的復興,這種復興是與美學范式的轉型相聯系的。在世界范圍內,以康德美學為基本框架的美學大廈在近三十年來開始崩塌,一種以馬克思主義美學為主體的新的美學范式開始生長。由於多方面的原因,國內美學界在當代美學的基本問題、理論方法和核心范疇等方面都存在著許多模糊和混亂﹔針對這些問題,本文從三個方面提出了關於當代美學理論闡釋的基本設想。
2.王杰:《文化創意時代的美學轉型》,該理論文章被作為頭條刊登於2017 年4月11日《人民日報》文藝版,后又被《人民日報》網站、《中國社會科學報》網站、《光明日報》網站、中華美學網站等網站轉載﹔浙江大學傳媒與國際文化學院與省委宣傳部共建基地將該文作為重要成果,專文上報浙江省委宣傳部和省社科聯。文章指出並分析了在文化創意時代,隨著文化經濟的發展和當代藝術的發展,當代美學理論正在出現深刻的轉型,以康德理論為核心,英國經驗論美學和大陸各種現代美學為基本內容所構建的美學理論大廈已經開始崩塌,一種新的美學,以馬克思主義美學為核心的美學范式正在形成和發展,在這個過程中,中國的馬克思主義美學研究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3.托尼•本尼特(王杰、強東紅等譯):《文化、治理與社會——托尼•本尼特自選集》,該書2016年11月由東方出版中心出版(44萬字),2016年9月在杭州舉辦新書發布會。該書提出了關於文化治理、形式主義美學的批判、閱讀型構理論,博物館的功能、實踐型知識分子的歷史功能和責任等重要概念,產生了重要的學術影響。
4.王杰:《尋找烏托邦——現代美學的危機與重建》,該書由人民文學出版社 2016年10月出版(44.1萬字)。該書是作者近年發表的論文和學術訪談的選集,分五個部分,分別是:“審美幻象的研究闡釋”、“地方性審美經驗的人類學研究”、“尋找母親的儀式”、“斜塔上的瞭望”、“尋找烏托邦:思想者的對話”。作者通過一系列論文,以及與特裡•伊格爾頓、托尼•本尼特、約翰•B•湯普森等當代頂級的國外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者的訪談和對話,思考並闡釋了當代社會與價值危機相伴隨的美學和當代批評的內在矛盾和危機,明確提出批判與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相聯系的美學觀念和批評理論,強調社會主義目標,也就是審美烏托邦對於現代美學重建的重要性和關鍵意義。本書作者通過對地方性審美經驗研究的重視和強調,在理論上實踐和推進了馬克思主義美學的中國化進程。該書出版后銷售和發行良好,在當當網上文藝學和美學圖書排名第40位、亞馬遜購書網相關排名第19位。
5.王大橋:《審美人類學:當代美學研究的一個基本問題閾》,該文刊於《上海文化》2016年第10期,文章指出研究當代美學基本問題閾是基於當代社會的結構變化,探討世界范圍內當代美學的提問方式與基本問題之間的邏輯關系。面對社會結構如此復雜的當代,人文學科遭遇“表述的危機”,但人類學對理解和表述急劇變化的“當代”社會現實有其獨特的方法和表述話語。美學與人類學的跨學科研究領域則聚合著地方性審美經驗、審美制度、審美習性、審美認同、文化治理、審美表征、審美偏好、審美儀式以及博物館倫理等諸多美學問題,審美人類學因此成為當代美學研究的一個基本問題域。因為不同的社會類型和不同的文化類型有不同的審美表達機制,審美人類學可以通過對文化、藝術以及文學生產中聲像、圖像、語象、影像、仿像、擬像以及幻象的分析,闡發中國審美經驗的表達機制。
6.王大橋:《中國視覺經驗的表達機制——以孫悟空視覺形象的歷史演化和域外建構為例》,該文以英文發表在美國出版的學術刊物Journal of Literature and Art Studies 2016年第12期。文章指出,視覺經驗不僅是一種心理學層面上的視覺心理活動,從根本上說,是文化哲學維度上對世界的某種理解,關涉一個民族特殊的美學“見”識與世界“觀”。不同的社會類型和不同的文化類型有不同的視覺表達機制,自唐代以來,中國不同歷史時期以及域外文化賦予孫悟空視覺形象不同的特征。通過考察孫悟空視覺形象的歷史演化和域外傳播,以及對文化、藝術以及文學生產中孫悟空的圖像、語象、影像、仿像、擬像以及幻象的分析,可以闡發中國視覺經驗的獨特表達機制。
7.夏錦乾:《探索馬克思主義美學與中華美學如何“接著說”》,該文刊於《社會科學戰線》2017年第4期,文章指出馬克思主義美學的中國化是以“啟蒙”為動力的與中華美學逐步對接、融合的過程,當今中國的真正問題是,馬克思主義美學如果要在中國“接著說”,首先就要“對接”中華美學來說。馬克思主義美學與中華美學的“接著說” 不僅應是一種立場觀念, 還應是一種方法,“接著說”是一種理論的建構,其方法如同馬克思所說,是“由抽象上升到具體”,這就需要它跳出單純的立場觀念的空談,而從實際的范疇、概念著手。馬克思主義美學與中華美學的共同范疇可能有多個,但其中主要的一個是“意志”,通過對“意志” 的批判性闡釋,將馬克思主義美學關於人的能動性,人的本質力量化入中華美學關於意、志的審美理論之中,從而實現雙方真正的對接。
8.段吉方:《當代美學的政治轉向: 理論、問題與實踐》,該文刊於《雲南大學學報》2017年第1期,后被《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2017年第4期全文轉載。文章在當代美學與文化理論發展的宏觀背景下,提出了當代美學政治轉向的理論問題與方法實踐問題。指出,當代美學的政治轉向強調審美和藝術的政治介入,展現了一種包含了審美現代性批判的美學烏托邦的理論取向。當代美學的政治轉向不僅僅意味著美學轉向政治思想,它強調審美與藝術是文化改造和政治主體形塑的重要力量,既突出審美的意識形態功能,更強調超越意識形態的“感覺共同體”或“審美共同體”的建構。文章認為當代美學和藝術正在遭受工具理性的影響,美學和藝術存在著成為單向度思維工具的危機,因此需要從當代美學的政治轉向中吸取“下行通道”的思想資源,其目的是將那種學理和思辨層面的美學真正轉化為文化的批判力量和理論的建構策略。該文是國內當代審美政治研究的重要成果,學界反響較大。
9.向麗:《人類學批評與當代藝術人類學的問題閾》,該文被人大復印資料《社會學》2016年第6期全文轉載,文章指出人類學批評既是當代人類學研究范式轉型的重要標志,同時也是人類學展現其重構現實生活關系之能力的重要維度,人類學批評主要從“意識形態批評”和“日常生活批評”兩個基本向度展開實踐,為自由而多元的聲音敞開諸種可能性。在走向反思的歷程中,藝術人類學如何秉承人類學批評的傳統,對於如何理解藝術,如何發掘藝術的地方性審美經驗及其價值意義,如何理解和闡釋文化交流中的藝術,如何考察和把握當代藝術的多元存在樣態等做出了更富於智慧的解讀和展望,從而真正開啟藝術人類學的詩學與政治學兩個維度。
10.王杰、向麗、王大橋:《多重語境疊合中的當代美學與藝術》,該文刊於《民族藝術》2016年第3期,文章指出,多元文化的疊合與雜糅共生是當代社會的一種重要表征。在當代,審美和藝術如何作為一種特殊的資本成為當代社會發展的主要動力,如何把握當代審美和藝術中蘊藉的當代人的感覺結構,如何在歷史的褶皺與纏繞著過去經驗的當代把握藝術的未來發展向度等問題,都在“當代”多重語境疊合中生發出來。該文具有強烈的當代意識和問題意識,對於社會轉型過程中產生的審美和藝術新質及其價值意義做出了深入的討論與闡釋。
11.肖瓊:《審美的政治轉向和馬克思主義對悲劇的政治研究》,該文刊於《雲南大學學報》2016年第4期,后被《新華文摘》2016年23期論點轉載。文章提出當下審美的政治轉向意在關注那些根本沒有資格進入平等/不平等、控制/反控制權力關系的群體,通過審美或藝術,在改變人的感覺方式時重新思考權力的分配和享用。而馬克思主義對悲劇的研究總是基於一種政治維度,注重的是悲劇的語境研究、悲劇事件的真理性呈現及悲劇情感的政治學分析,將悲劇與社會危機、悲劇與真理、悲劇與政治聯結起來。
12.謝卓婷:《美學•反美學•美學的回歸——審美政治的一種關系考察》,該文刊於《雲南大學學報》2017年第3期,文章以當代美學危機或美學的“壞名聲”為出發點,集中探討了以韋爾施為代表的認識論美學、以法蘭克福學派為核心的否定美學、以審美意識形態批判為基礎的后現代文化研究和馬克思主義美學所構成的現有審美政治模式中的幾種主要的“反美學”的思想路徑,並提出,有必要再次將美學推至浪漫主義和哲學美學的原生性場景,從而找到當代審美政治思考的新的理論生長點。
課題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