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先秦兩漢訛字綜合整理與研究中期檢查報告

2017年12月08日16:10來源: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辦公室

一、 研究進展情況

1、課題開題與子課題進展情況

根據課題總體設計和研究計劃,本課題最重要的成果是完成《先秦兩漢文獻訛字全編》的編寫工作,並在此基礎上建設訛字數據庫,收集歷代對於訛字的研究論著,整理出《訛字研究文獻集成》,撰寫訛字理論著作《訛字新探》,在首席專家趙平安的全面安排下,各子課題順利地完成了階段性任務,為課題的下一步計劃打好了堅實的基礎。下面具體報告立項以來本課題的進展情況。

本課題自2015年下半年立項后,課題負責人即召集在京課題組成員,全面調查先秦兩漢一百余種傳世文獻的版本並完成底本選定工作,並初步制定了課題組工作流程和訛字搜集的條例,根據課題組的實際情況對具體任務作了初步的分工,為課題順利開展打好了基礎。

2016年4月16日,本課題開題報告會在清華大學近春園第一會議室順利舉行,開題報告會由北京大學李家浩教授主持,來自北京大學等各高校和研究機構的吳振武、宋鎮豪、黃天樹、李國英、李運富、孫玉文、陳偉武、馮勝君、郭永秉等教授和課題組全體成員參加了會議,與會專家對課題意義給予充分肯定,並從不同角度為課題提供了切實可行的意見和建議:第一,先秦兩漢文獻卷帙浩繁,訛字數量龐大,本課題任務艱巨,需要持久的深入研究,課題組應適當申請追加經費或申請滾動資助。第二,訛字目前還未有較為明確的定義,課題組要在實踐的過程中,從外延和內涵兩方面予以恰當的定義,重視訛字產生的動態過程,重視用字者的習慣,分時代、分層次地總結歸納各種現象。第三,課題工作量十分繁重,但更需要審慎的判定和論斷,課題組成員要嚴格篩選,每位成員要具有一定的小學功底。第四,在項目開始階段盡可能多地提取資料,在完成資料長編的工作后,根據課題組在實踐中歸納的定義選取符合條件的字例,最終報告可以分為兩部分,嚴格意義的訛字放在上編,無法確定或存在爭議的訛字則放在下編,盡可能從各個角度為學界提供豐富的材料。

2016年4月20日,負責人趙平安召集課題組成員,認真討論了開題報告會專家意見,認為各位專家的意見對課題的順利開展提供了非常好的思路,雖然有些專家認為先秦兩漢文獻卷帙浩繁,訛字數量龐大,本課題任務艱巨,基於現有資助考慮,建議縮減文獻范圍,但課題負責人趙平安認為,資料工作貴在全面完整,堅持課題文獻范圍不縮小,並對課題組下一步的工作作了部署。截至目前,各子課題的進展情況如下:

子課題一:商周文字訛字整理與研究

本子課題在負責人趙平安的指導下,具體由王子楊副教授負責甲骨文訛字的搜集和整理,陳英杰教授負責兩周金文訛字的搜集和整理,目前已經初步完成了商周訛字的搜集工作,正在按照條例研究對訛字進行進一步判別和加工。

子課題二:戰國文字訛字整理與研究

本子課題在負責人徐在國教授的指導下,具體由張振謙副教授和石小力博士負責。石小力博士負責楚簡訛字的搜集和整理,張振謙副教授負責戰國文字其他材料訛字的搜集和整理。目前楚簡訛字已經搜集完成,並根據訛字搜集條例作了初步的加工,戰國文字其他文字材料由於范圍廣,材料零碎,訛字搜集已經完成了三分之二的工作。

子課題三:秦漢文字訛字整理與研究

本子課題在負責人劉樂賢教授的指導下,具體由劉玉環副教授、鄭邦宏博士、許可博士等負責。劉玉環副教授負責2010年之前公布的秦漢簡帛訛字的搜集和整理,鄭邦宏博士負責2010年之后新公布的秦漢簡帛訛字的搜集和整理,許可博士負責除簡帛外,其他秦漢文字中訛字的搜集和整理。目前劉玉環副教授和許可博士已經搜集完畢,正在對訛字進一步加工,鄭邦宏博士負責部分,由於秦漢簡帛不斷公布,任務較為繁重,目前工作已經完成二分之一。

子課題四:先秦傳世文獻訛字整理與研究

本子課題在負責人孟蓬生研究員的負責下,由袁金平副教授、王挺斌博士以及清華、北大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博士生負責。本子課題根據工作實際情況,充分發動清華、北大等相關專業的博士生參與課題,在參與課題之前,對每位成員嚴格要求,充分熟悉工作要求后,每位課題組成員分配二至五種先秦古書,目前已經完成三分之二的工作量。

子課題五:秦漢傳世文獻訛字整理與研究

本子課題在負責人汪少華教授的負責下,由顏春峰副教授、司曉蓮副教授、翟春龍博士、魏翀博士以及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首都師范大學漢語言文字學的博士生負責。本子課題與子課題四類似,根據工作實際情況,充分發動清華、首都師范大學相關專業的博士生參與課題,在參與課題之前,對每位成員嚴格要求,充分熟悉工作要求后,每位課題組成員分配二至五種先秦古書,目前已經完成三分之二的工作量。

根據各子課題的進展情況,目前我們的研究正在全面開展中,出土文獻與傳世古書兩大方面的訛字正在收集整理階段。其中出土文獻中甲骨文、兩周金文、楚簡、戰國文字的訛字已經基本收完,秦漢簡帛材料由於近年公布較多,目前已經完成大半。至於傳世文獻方面,我們根據李零《簡帛古書與學術源流》中所錄古書(115種),分配給老師、學生來收集整理訛字,目前已經完成80%,字數已達150多萬,訛字多達萬余例。初步統計,諸子著作訛字較多,所以這部分工作量較大,有部分書如《淮南子》、《論衡》等尚未完成。

在系統收集整理資料的同時,課題組還就典型個案,相關理論問題展開研究,完成了一系列有價值的研究著作。

2、調查研究及學術交流情況

在項目開展過程中,課題組除了舉辦開題報告會和定期舉行任務進展報告會之外,課題組於2016年10月第21屆古文字學年會期間,召集同行專家和課題組成員召開了小型訛字專題學術會議。會上我們匯報了工作進度與難度,然后聽取了專家們對訛字項目的寶貴意見。有些專家認為訛字項目任務繁重,需要廣泛發動相關人員參與﹔有的專家則表示訛字項目的進行與將來能做出的成果,價值是不可估量的,對課題組的工作充滿信心。

課題組成員積極參與國內外學術會議,廣泛交流,擴大影響。據不完全統計,課題立項以來,課題組成員共參加學術會議80余人次,其中赴港澳台和國外參與國際學術會議5人次,如趙平安2015年10月參加香港大學中文學院“出土文獻與先秦經史國際學術研討會”,提交論文《 盤“ 君”解》﹔2016年6月參加韓國釜山慶星大學世界漢字學會第四屆年會,提交論文《〈子儀〉歌、隋與幾個疑難字的釋讀——兼及〈子儀〉的文本流傳》﹔2016年8月赴德國參加在埃爾朗根——紐倫堡大學舉辦的“Human Nature,Morality,and Fate in the Tsinghua University Bamboo Manuscripts, Tang chu yu Tangqiu湯處於湯丘,Tang zai Chi men湯在啻門,and Yin Gaozong wen yu san shou殷高宗問於三壽”國際學術研討會,與國際同行交流了關於訛字的問題,諸如錯別字心理分析、錯別字的類型、錯別字的識別等等。在交流中了解到外國人寫錯別字的情況也相當普遍,小孩子會寫錯,大人也會寫錯。國際同行還特地建議運用心理學實驗的方法,展開基礎實驗性調研。石小力博士2017年7月赴澳大利亞參加第十五屆澳大利亞中國研究協會雙年會,宣讀論文《上古漢語“茲”用為“使”說》。

境外合作方面,本課題組與港澳台和國外學術同行交流密切,與香港浸會大學饒宗頤國學院、美國芝加哥大學東亞語言與文化系、達特茅斯學院建立了合作關系,交流頻繁。課題組邀請了美國芝加哥大學夏含夷先生、台灣中研院史語所顏世鉉先生來清華交流。今年9月份將委派課題組成員王挺斌博士赴美國達特茅斯學院進修5個月。

3、成果宣傳推介情況

本項目推出了一批階段性的成果,發表在《文物》、《中華文史論叢》、《中國史研究》、《古文字研究》、《出土文獻》、《安徽大學學報》等國內核心刊物以及日本、韓國等國際刊物上。有些則作為學術會議參會論文。已初步編輯完成“訛字著作四種”,即將由中西書局出版。具體情況可參見《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階段性成果清單》一表。

《工作簡報》共報送一次。

因為訛字處理中需要造字,排版不易,故還未向國家社科基金專刊投稿。

二、 研究成果情況

代表性成果簡介

1、專著一:《戰國文字形體混同現象研究》(袁瑩著,中西書局,即出)

戰國時代,由於諸侯割據,文字異形現象十分嚴重,同時隨著經濟、政治、文化的巨大變化和飛速發展,文字的應用范圍越來越廣,使用文字的人越來越多。這個時期,漢字形體發展也異常復雜,發生了前所未有的劇烈變化。在這個過程中,形體混同現象更是層出不窮,變得十分突出。

本書對戰國文字的形體混同現象進行全面、深入、系統的整理,歸納其類型,探究其特點和原因。

本書從整字的混同、構件的混同、組合體的混同三個方面對戰國文字形體混同現象進行考察,將混同的形體放到各自的演變序列中去,從而確定其是否混同以及如何混同。其中構件之間的混同又分為成字構件的混同、成字構件與非成字構件的混同兩類﹔組合體的混同又分為構件組合體的混同、筆畫組合體的混同、構件與筆畫構成的組合體的混同三類。

通過對戰國文字形體混同的分類考察,認為戰國文字形體混同的特點主要是復雜性和地域性。復雜性主要體現在混同的形體並不是簡單的一一對應的關系,混同的方向也不是簡單的單一方向。並認為戰國文字混同形體的特點主要有三點:混同前后形體相近,輪廓基本不變﹔混同之后的形體筆畫較少,或更便於運筆﹔混同之后的形體構字能力較強。

本書還分析戰國文字形體混同的原因,將戰國文字形體混同的原因分為社會因素、漢字演變規律、書寫因素以及人的思維能力等幾個方面。

2、專著二:《出土文獻與古書形近訛誤字校訂綜論——以出土先秦秦漢文獻為主》(鄭邦宏著,中西書局,即出)

本書對利用出土文獻校訂傳世古書形近訛誤字的研究成果進行了全面的搜集,並利用這些成果對古書中的大量疑難問題進行了解讀,對於先秦秦漢古書的校訂具有十分重要的參考價值。

古書在傳抄、刊刻的過程中,文字發生訛誤是不可避免的,特別是其中的形近字。古書的文字如發生訛誤,文義則晦澀難通,習者或不達其義,或失之千裡,這不利於古書的閱讀和傳播。因此,對古書中形近訛誤字的校訂,是古籍整理的重要工作。這一方面,前賢時修作了大量的工作,作出了卓越的貢獻。但古書中還有大量的形近訛誤字並未為學者所知,而出土文獻保留著文字原來的書寫面貌,特別是大量戰國秦漢簡帛有可與古書對讀的文獻,這為校訂古書形近訛誤字帶來了新的契機。近年來,學者利用出土文獻校訂古書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而現實的一個問題是,古書的整理和出版極少參考出土文獻的研究成果。究其原因,出土文獻文字釋讀的障礙是其一﹔另外,有關據出土文獻校訂古書的成果極為分散,利用極不方便。這樣就造成了出土文獻有關古書校訂的成果遭“冷遇”﹔而古書中一些本已用出土文獻解決的問題,因為相關成果不為人所知,有些在人看來,還依然是“問題”,甚至仍然堅持舊有錯誤的觀點。這是極不應該的。

正源於此,就急需有人對這些成果進行收集,以及理論總結。本書以學者據出土文獻校訂古書形近訛誤字為中心,對相關問題進行探討。

本書收集學界利用出土文獻校訂古書形近訛誤字的大量案例,分對讀、字形、語法、詞義、聲韻、用字、圖像等類分別解說,歸納出校訂的方法和范式,指出校訂中應注意的一些問題,增補了作者自己考釋的一些案例。其中,重點探討了古書形近字訛誤的時間,嘗試討論了古書的底本來源。

除了具體的案例分析外,本書以附錄的形式,將學界的相關成果呈現給讀者,大約有三百例左右,方便讀者查閱、參考。

3、系列論文一:《“箴”字補釋》(趙平安,《青銅器與金文》第一輯,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竹書紀年〉“粵滑”考》(趙平安,出土文獻與上古漢語研究(簡帛專題)高端學術論壇,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所,2017年)、《試說“邇”的一種異體及其來源》(趙平安,《安徽大學學報》,2017年第5期)

本組論文是對具體訛字的細致考察。

《“箴”字補釋》探討了“箴”字的演變,此字在古文字中作“ ”,所從的“ ”,過去多數學者看作竹的省略,本文認為它很可能是“達”的本字,像治病的針砭, (達)在表示勸諫的 (箴)字中作意符,由於 的形體和竹字的一半很相似,故被誤解為竹之省略,后來繁化為竹字頭,遂演變為后來的“箴”字。

《〈竹書紀年〉“粵滑”考》一文對《竹書紀年》的“粵滑”進行了考釋,“粵滑”過去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或以為衍文,或以為“語有脫誤”,或以為“諸咎一名越(粵)滑”,或以為“諸咎粵滑”為完整人名,或以為“滑”是地名,“粵滑吳人”指越國滑地的吳人。本文據“滑”和“ ”形體相近,而“ ”字在戰國簡帛中用為“禍”字,指出“粵滑”之“滑”即“ ”之訛字,“粵滑”應該理解為“粵禍”,是越國發生禍亂的意思。

《試說“邇”的一種異體及其來源》指出楚簡中的“ ”是“邇”的一種異體,是由甲骨文“ ”一類寫法省簡而來,大約先省作“ ”,再省作逐。“ ”聲符上面部分由 和丨兩部分構成。丨系木的省變,豕系犬的訛變。戰國文字逐(er)的聲符由甲骨文“ ”一類寫法省簡,其中包含了由犬到豕的訛變,應該也包含了聲化的元素。

4、系列論文二:《甲骨訛字研究》(王子楊,新出土文獻與古文字考釋青年學者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長春,2017年)、《略談兩周金文中的訛字問題》(陳英杰,中國文字學會第九屆學術年會論文集,貴陽,2017年)

本組論文是對某一種古文字材料中訛字進行專題研究。

《甲骨訛字研究》首次對甲骨文中的訛字進行了全面的普查,討論了甲骨文訛字如何判定和甲骨文訛字相關的一些問題。文章第一部分引言對甲骨文訛字的概貌作了介紹﹔第二部分對甲骨文當中較為常見的干支訛字進行了搜集和總結﹔第三部分對甲骨文當中其他的訛字舉例描述和介紹﹔第四部分研究了甲骨文中刻手對訛字的處理方式﹔第五部分討論了判定甲骨文訛字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略談兩周金文中的訛字問題》首次對兩周金文中的訛字進行了較為全面的搜集,並探討了金文訛字的判定標准及相關的一些理論問題。文章第一、二部分對金文訛字的判定,影響因素作了討論﹔第三部分將金文的訛字分為四種類型:一、把某字錯為毫不相關的字,二、因偏旁或筆畫的增減而形成的訛字,三、因單字或偏旁形近而混產生的訛字,四、寫得不成字,包括整字不成字和偏旁不成字兩種情況。每一種類型舉有字例論証,詳盡、可靠﹔文章結尾部分歸納了研究金文訛字的五條原則:一、判斷金文訛字的根本依據是文字的理據,二、要在一個共時的文字形義系統中,對每一個具體的文字進行區別分析,不能以后世的形義系統隨意比附,三、判斷訛字時,要排除器物因素、形音義之外的非文字因素造成的干擾,四、注意金文簡率的俗體文字對當時文字系統的影響,五、金文書寫水平具有多層次性。為今后金文的訛字研究有指導作用。

5、系列論文三:《談談清華簡第五冊中的訛字》(石小力,《出土文獻》第8輯,中西書局,2016年)、《清華簡第六輯中的訛字研究》(石小力,《出土文獻》第9輯,中西書局,2016年)

本組論文是對戰國楚簡專書中訛字的研究。訛字搜集的基礎工作就是專書訛字整理,《談談清華簡第五冊中的訛字》、《清華簡第六輯中的訛字研究》分別對新近整理出版的《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伍)》、《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陸)》二書中出現的訛字進行了全面的搜集,並對每一組訛字進行了細致的分析和描述,這是訛字整理最基礎的工作,對於探討訛字的判定標准、訛字產生的原因以及訛字的類別都是十分重要的。

課題組供稿 

(責編:王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