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進展情況
1、研究計劃總體執行情況及各子課題進展情況
(1)研究總體執行情況
2015年度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第二批)“二十世紀東亞抗日敘事文獻整理與研究”正式立項以來,在項目組全體成員的共同努力下,課題研究按照原計劃積極推進,近兩年來取得了較好的成果,基本達到了預期的目標。現將研究計劃的總體執行情況報告如下。
2016年4月1日,本項目開題報告會在山東大學威海校區舉行。國務院學位委員會中文學科評議組召集人、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吉林大學教授張福貴,中央民族大學少數民族語言文學學院教授文日煥,山東大學人文社科一級教授、延邊大學前校長金柄珉等專家與會。項目首席專家牛林杰代表課題組報告了項目總體設計、學術基礎、創新追求、實施計劃及課題重點難點問題。子課題負責人黃萬華、金哲、張小玲、禹尚烈分別報告了各自的前期工作、研究計劃、學術目標等。與會專家肯定了“二十世紀東亞抗日敘事文獻整理與研究”的學術意義,對課題結構和研究方法及課題研究應當注意的問題提出了若干建議。
2016年9月23日至26日,項目組邀請朝鮮社科院主體文學研究所高喆焄所長訪問山東大學(威海),並舉辦了“朝鮮的抗日革命文學”的學術講座。項目組首席專家牛林杰教授、子課題負責人金哲教授、項目組的部分成員及韓國學院的教師和研究生參加了學術講座,並與高喆焄所長進行了座談。高喆焄所長對項目組承擔的國家社科基金重大社科項目“20世紀東亞抗日敘事文獻整理與研究”表現出了極大的學術關注,表示願意和韓國學院建立合作關系,並承擔一部分朝鮮方面有關抗日文獻的整理工作。通過與朝鮮社科院學者的交流探討,與會項目組成員加深了對朝鮮抗日文學及其研究情況的了解。韓國學院與朝鮮社科院主題文學研究所建立合作關系必將有助於今后本課題研究工作的深入開展。
2016年10月13日-16日,由山東大學韓國學院主辦的“第十七屆中國韓國學學術研討會”在威海召開,根據本項目與會學者的建議,大會專門設置了“抗日語境下的中韓文學交流”專題圓桌會,共收到論文10篇,其中7篇為課題組成員提交。“抗日語境下的中韓文學交流”議題的設置不僅促進了本項目的研究,還在向國內外與會學者宣傳本項目的重要意義方面起到了積極作用。
2016年10月14日,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20世紀東亞抗日敘事文獻整理與研究”項目組召開了2016年度“項目研討會”。根據大家在研討會上提出的問題和建議,項目組適當調整了各子課題組承擔的部分任務,明確了各自的工作細節,並制定了時間表。
另外,各項目組成員分別赴西安、延吉等地圖書館查閱檔案資料,積極利用赴韓國參加學術會議之機查找資料,取得了較好的成果。截至目前項目組成員出席國內外學術會議18人次,出版專著1部,在國內CSSCI核心期刊正式發表論文4篇,CSSCI擴展版1篇,韓國KCI核心期刊正式發表論文2篇,其他期刊1篇。
(2)各子課題進展情況
子課題一:二十世紀東亞抗日敘事文獻整理(負責人:黃萬華)
子課題一的課題組成員是本重大項目的核心,主要承擔資料整理工作。該課題組已通過各種渠道,收集到相關資料一萬余條,並制作完成擬編選內容的詳細目錄,現已開始進入篩選、翻譯、錄入階段,截至目前完成資料錄入達120萬字。課題組成員還根據資料編選過程中所獲得的材料,圍繞東亞抗日敘事這一主題展開研究,現已發表CSSCI刊物論文2篇,編著資料集1部。
子課題二:抗日語境下的東亞文學交流研究 (負責人:金哲)
子課題二課題組的進展情況如下:第一,整體研究東亞三國文人交流及其特征﹔第二,研究東亞三國抗日文人的思想交流與傳播特征﹔第三,東亞三國抗日文本的相互譯介與傳播﹔另,計劃出版的專著的整體框架也已制定完畢,主要章節如下:第一章 緒論﹔第二章 東北亞三國文人交流及其特征﹔第三章 東北亞三國抗日文人的思想交流與相互傳播特征﹔第四章 東亞三國抗日文本的相互譯介與傳播﹔第五章 結論。
子課題三:東亞抗日敘事比較研究 (負責人:張小玲)
經過課題組成員的反復討論,於2016年7月確定了以“東亞抗日敘事比較研究”為題的專著提綱,主要包括如下6個專題:1、東亞各國抗日文學研究現狀綜述﹔2、階級與國家——東亞無產階級的抗日敘事研究﹔3、女性與戰爭——東亞反戰敘事中的女性作家與女性形象﹔4、“殖民”與反抗——東亞殖民地的抗日敘事研究﹔5、“叛國者”的正義——在華日本人的抗日敘事研究﹔6、“國民”的立場與文學的力量——戰時東亞作家抗日敘事的復雜形態。每個專題之下分別設立3~4個小課題(具體章節附后),並根據每位課題組成員的研究方向做了具體劃分。現階段,第1、2、4、5、6專題資料收集比較完備,並已經完成部分小節的撰寫工作。
《東亞抗日敘事比較研究》(專著)
第一編 東亞各國抗日文學研究現狀綜述
第一章 日本反戰文學研究史概述
第二章 中國的日本反戰文學研究現狀、歷史及問題
第三章 朝鮮半島反殖文學研究綜述
第二編 階級與國家——東亞無產階級的抗日敘事研究
第一章 日本無產階級文學中的反戰敘事
第二章 日本初期無產階級反戰思想的變化軌跡與特征(以基督教與無產階級反戰思想的聯系與異同為切入點)
第三章 (無產階級反戰文學個案研究)黑島傳治反戰文學研究——以《濟南慘案》為中心
第四章 (無產階級反戰文學個案研究 )朝鮮半島無產階級抗日敘事研究
第三編 女性與戰爭——東亞反戰敘事中的女性作家與女性形象
第一章(日本女性作家反戰敘事個案研究)反戰敘事中的“母親”形象——以深澤七郎小說為中心
第二章(日本女性作家反戰敘事個案研究)宮本百合子•佐多稻子的反戰文學研究
第三章(中國女性作家反戰敘事個案研究)梅娘小說中的反戰書寫
第四章 朝鮮半島女性作家反殖敘事個案研究
第四編 “殖民”與反抗——殖民地的抗日敘事研究
第一章 台灣被日殖民時期抗日敘事簡史
第二章 從“抗日”到“解殖”——日帝統治下朝鮮•台灣殖民地文學的書寫軌跡
第三章“養子”的身份歸屬與殖民地的身份認同——日本殖民統治末期朝鮮•台灣小說中的養子母題比較研究
第四章 “東亞新秩序”背景下台灣與朝鮮文學中的殖民地主體重構及中國認知——以呂赫若、李光洙等為例
第五編 “叛國者”的正義——在華日本人的抗日敘事研究
第一章 “日本八路”的抗日敘事研究
第二章 (個案研究)比較文學視野下綠地英子的反戰作品研究
第三章 (個案研究)鹿地亙的反戰作品研究(從與中國文人的影響研究角度)
第四章 從“國家”到“世界”——論偽滿親歷者筆下具有“反戰”
意識的日本人形象
第六編 “國民”的立場與文學的力量——戰時東亞作家抗日敘事的復雜形態
第一章 (個案研究)小川未明反戰主題童話研究
第二章 (個案研究)“日本國民”?“不逞鮮人”?
——李光洙的戰時敘事研究
第三章 (個案研究)張文環鄉土敘事研究
第四章 (個案研究)中日反戰敘事中的“農民”形象比較研究
第五章 反戰敘事脈絡中的陳輝詩歌研究
子課題四:東亞當代文學中的抗日記憶比較研究(負責人:禹尚烈)
子課題四積極組織研究人員進行資料收集與整理,不但動員延邊大學朝文系赴朝鮮學習的同學收集整理朝鮮方面的相關資料,還利用延邊大學圖書館和延邊圖書館,以及赴國內各大圖書館收集整理有關朝鮮、中國方面的資料,收獲較多﹔積極參加學術會議,如參加延邊大學朝鮮半島研究中心組織的有關朝鮮-韓國的國際學術會議等﹔積極發表論文,如子課題負責人禹尚烈在山東大學(威海)組織的學術研討會上發表論文《朝鮮領袖抗日敘事研究》,並在《文化時代》發表論文《中朝母親抗日敘事-以“苦菜花”和“血海”為中心》等。子課題組還制定了專著《中朝抗日敘事比較研究》的撰寫提綱,如下所示: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章 全民抗日敘事與領袖抗日敘事
第一節《地道戰》、《地雷戰》
第二節 “不朽的叢書”(解放前篇)
第三節 小結
第三章 英雄抗日敘事與“忠臣”抗日敘事
第一節《狼牙山五壯士》
第二節 《游擊隊五兄弟》
第三節 小結
第四章 母親抗日敘事
第一節 《苦菜花》
第二節 《血海》
第三節 小結
第五章 兒童抗日敘事
第一節 《小兵張嘎》
第二節 《她當時九歲》
第三節 小結
2.調查研究及學術交流情況
(1)文獻資料收集整理
立項以來,項目組成員認真查找、搜集相關文獻資料,利用各高校相關數據庫,並赴西安、延吉等地圖書館實地收集資料,同時利用學術會議及訪學機會到當地圖書館進行查找。截止目前,共搜集相關文獻資料一萬余件,收獲頗豐。除子課題一成員外,其他子課題在進行研究的同時也在搜集相關資料。其中,子課題二分別建立了中日、韓日、中韓文人文學交流資料檔案,已收集、掌握了中日文人文學交流資料、日韓文人文學交流資料、中韓文人之間交流資料等200余件﹔其他相關資料也正在收集、整理當中。子課題三成員一部分在國內進行相關資料的查找,1945年后日本反戰文學部分由正在日本神戶大學攻讀博士學位的竇新光進行搜集,並擬定了收錄作品的初步目錄。子課題四成員則動員延邊大學朝文系赴朝鮮學習的同學收集整理朝鮮方面的相關資料﹔利用延邊大學圖書館和延邊圖書館收集整理有關朝鮮、中國方面的資料。
學術會議
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二十世紀東亞抗日敘事文獻整理與研究”正式立項以來,本項目組於2016年4月1日在山東大學(威海)成功召開了開題報告會。項目組成員圍繞本項目的選題積極開展各種學術活動,截至目前項目組成員出席國內外學術會議18人次,發表會議論文15篇,發表學術期刊(CSSCI期刊、KCI期刊)論文6篇。
2015年11月,本項目子課題負責人黃萬華參加《抗戰文化研究》編委會會議﹔之后,黃萬華陸續出席南京大學“華文文學與中華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2016)、北京世界華文文學大會(2016.10)、浙江大學“華文文學區域關系與跨界發展”國際學術研討會(2017.04)以及北京“40、50年代漢語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2017.08)等學術會議,就東亞抗日敘事展開學術交流。
2015年12月,項目組成員劉惠瑩赴韓國參加KAIST主辦“雙語寫作與韓國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發表會議論文“皇民化時期朝鮮與台灣小說中的養子題材比較研究”。
2016年8月12-15日,本項目子課題負責人張小玲和項目組成員郭曉麗出席了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中國外國文學學會、日本文學研究會主辦,杭州師范大學承辦的“日本文學研究會十五屆年會暨國際學術研討會”。分別發表了題為“日本反戰文學的歷史、現狀及問題”、“廣島與深澤七郎《安芸的八雲歌》”的論文。
2016年8月16-19日,本項目首席專家牛林杰和課題組成員鄭冬梅應邀赴韓國出席了由嘉泉大學亞細亞文化研究所主辦的“東亞人文學:超越國境”國際學術會議並做了題為“中國現代文學中的韓國慰安婦作品考”的主題演講。
2016年9月23日,我院邀請了朝鮮社科院主體文學研究所高喆焄所長來校訪問,並舉辦了“朝鮮的抗日革命文學”講座。
2016年10月14日-15日, 在“第十七屆中國韓國學學術會議”上,專門設置了“抗日語境下的中韓文學交流”專題,收到會議論文10篇,其中7篇由本項目組成員提交。10月14日,在韓國學院會議室舉行第二次課題組會議,各子課題負責人匯報了項目進展情況及遇到的問題, 經過討論進一步明確了各自的分工,制定了較為詳細的課題研究路線圖和時間表。
2017年4月,項目組成員劉惠瑩參加中國海洋大學主辦“移民與國家:政策•文化•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發表會議論文“深刻的自我否定:《大陸》所體現的韓雪野的淨化美學”,該論文已收錄於中國海洋大學韓國研究中心叢書《韓國普羅文學與滿洲》(韓國亦樂出版社2017年7月出版)。
2017年8月1日-4日,由山東大學韓國學院與韓國嘉泉大學亞細亞文化研究所共同主辦的“東亞人文學與區域特性”國際學術會議在山東大學(威海)舉行。項目首席專家牛林杰教授與課題組成員劉惠瑩分別發表了題為“民國時期中國作家的韓國抗日獨立運動敘事研究”與“殖民地與帝國的同床異夢”的論文。
學術交流與國際合作
項目組成員赴加拿大、韓國等地進行學術訪問,並通過多種途徑積極與台灣及國外學者進行交流。例如:現與台灣政治大學文學研究所、韓國全南大學、韓國外國語大學以及韓國梨花女子大學等機構或高校建立了良好的學術關系,並與其相關研究人員保持密切聯系,隨時交流研究成果。
3.成果宣傳推介情況
2016年4月,項目組首席專家牛林杰在《東疆學刊》(CSSCI擴)第33卷第2期發表中期成果論文“20世紀東亞抗日敘事研究現狀與展望”。2016年10月15日出版的《東疆學刊》(2016年第4期)在封二、封三刊登了“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二十世紀東亞抗日敘事文獻整理與研究’簡介”,詳細介紹了本項目的總體問題、研究對象、主要內容、子課題構成、研究思路等。
2016年 12月 31日,由項目組成員制作“二十世紀東亞抗日敘事文獻整理與研究”項目的第1期《工作簡報》,對項目的進展情況進行了梳理與報告。
二、研究成果情況
1.黃萬華:《國家認同和世界意識:東北抗日戲劇的新解讀》,《社會科學輯刊》,第2期,2017.04.
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國數千年封建王朝制度,開啟了現代民族國家的建設之路,其進程一直面臨外來殖民的危險。中國民眾的現代國家認同在二次世界大戰的抗日潮流中達到巔峰,這種國家認同將民族國家的獨立、人民大眾的解放和世界的平等、人類的和平結合在一起,以此對抗日本軍國主義的大東亞殖民性,反對世界法西斯勢力,構成現代中國建設進程中極其重要的一環。東北抗日戲劇開啟了這一國家認同,其抗日意識對外團結御敵,對內關懷勞苦大眾,其“朝鮮敘事”等對日本殖民現代性的文學“証偽”和對外來殖民者有力的文化抵抗,都表明其國家認同意識是對獨立、平等、自由、民主、富裕等世界進步價值的追求。
2. 張小玲:《論<開往中國的慢船>中作為“符號”的中國與美國形象》,《中國比較文學》,第1期,2017.01.
論文以村上春樹的《開往中國的慢船》為文本分析對象,通過對這部作品前后三個版本的對比以及與《作為記號的美國》一文的互文性比較,指出這部文本雖以“中國”為題,但卻反映了一位戰敗后的“日本人”在面對“美國”和“中國”這兩個“他者”時的彷徨與思考。這種思考姿態本身是誤入戰爭歧途的日本近代道路發展的一個縮影,具有重要文化象征意義。論文於2017年1月發表於《中國比較文學》雜志,上海社科院主辦的《社會科學文摘》2017年第6期轉載。
3. 楊慧,《遭遇“他者”與迷失“上海 ”—穆時英中篇小說 G No.Ⅷ的白俄敘事》,《清華大學學報(哲社版)》,第4期(第32卷),2017.07.
1936年穆時英在《文藝月刊》上連載了以白俄女間諜麗莎為主人公的中篇小說 G No.Ⅷ。本文以此為研究對象,嘗試思考兩個問題,一是形式,即穆氏為何選擇“間諜小說”這一文學類型﹔二是形象,即“麗莎”與其他文本的互文性關系以及建構過程。形象問題又可細分為二:穆時英為何將麗莎塑造成忠貞的“復國者”﹔用“波蘭人”康妮麗替換“白俄”麗莎的邏輯何在。由此可以發現,在穆時英的白俄敘事中,麗莎無疑成為上海半殖民地空間中一個獨特的“他者”,這不僅在文學社會學意義上折射出彼時“高等華人”的主體性幻象,而且為解讀穆時英的文學轉向,乃至更為深刻的民族-國家認同危機提供了重要線索。
4. 韓曉、牛林杰,《中國現代文學中的韓人“慰安婦”作品考察》,《亞細亞文化研究》,第42輯,2016.12.
中、韓現代文學與文化共同面臨著抵抗列強侵略、文化霸權並實現現代轉型的歷史任務。無論是中國作家對於韓國(人)的關注,還是韓國作家對於中國(人)的關注,都是兩國文學交流中的寶貴財富,也體現了兩國雙向跨界敘事的多樣性。論文從中韓跨界敘事的角度,借鑒比較文學形象學、后殖民女性主義批評等研究理論與方法,首次對中國現代作品中的韓人“慰安婦”進行了歸納分析。在分析研究的過程中,不僅使用了現已被學界所知的舒群的《血的短曲之八》、王季思的《朝鮮少女吟》等文本資料,還開掘了刊登在當時報紙和雜志上的部分新資料,從而豐富了中韓兩國的跨界敘事,也通過採用文史互証的方法,揭露了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殘酷性和對女性的殖民壓迫。
課題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