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日本五山文學別集的校注與研究中期檢查報告

2017年12月08日15:52來源: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辦公室

一、 研究進展情況

1、課題開題與子課題進展情況

自從2015年立項以來,《日本五山文學別集的校注與研究》大體按照計劃在執行。目前的總體進度雖然並不統一,其主要原因是每一部別集的詩歌文總量差異很大,有的別集有1700多首詩歌,還有數百篇散文,有的則隻有200余篇詩歌。瑞溪周鳳的《臥雲集》與虎關師煉的《濟北集》的校注大體完成了一半,絕海中津的《蕉堅稿》完成了一多半的校注,一休的《狂雲集》完成了不到一半的校注,義堂周信的《空華集》完成了四分之一的校注。此外每一個課題組的專家還撰寫了相關課題的研究論文,這些論文來自於校注的內容,並在校注內容的基礎上進一步深入挖掘。

2、調查研究及學術交流情況

各個別集的文獻調查情況不甚理想,最重要的文獻即各個別集的善本尚未能夠調查。其主要原因是經費撥下來之后,財政部又頒布了必須使用個人公務卡的規定,可是國家社會科學基金沒有能夠及時制定新的規定,因而除了西北大學的高兵兵教授之外,大多的課題專家無法使用經費,更無法前往日本調查別集的善本。這嚴重地影響了校注的文獻調查。調查別集的善本是最初的工作,如果沒有善本作為底本,后續的校注與研究就會受到嚴重影響。直到今年上半年的六月底才獲得國家社科金允許經費外撥的批件,各位專家實際得到經費還不足半個月。善本之外的其他文獻已經搜集了不少,五山時期的抄本以及禪僧畫贊緝錄等文獻,都已經得到並閱讀和使用。

3、學術會議與學術交流活動

在學術會議方面,課題組專家各自參加了國外與國內的漢文學會議,張哲俊曾於2016年12月,前往韓國大邱市,在韓國日本語與文學研究會做了大會主題演講。2017年3月17日至23日,特別聘請了日本五山文學最著名的專家、慶應大學斯道文庫堀川貴司教授,來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做了一個星期的專題演講。趙力偉教授2016年6月6-7日參加了“對外經濟貿易大學與東京經濟大學友好交流30周年紀念論壇”,發表了論文“藤原俊成與《白氏文集》”。

4、成果推介與宣傳

應國家社會科學基金的要求,撰寫了介紹本課題的文章,文章發給了國家社科基金的人員,后續情況不詳。

二、 研究成果情況

①代表性成果簡介(基本內容、主要觀點、學術價值、社會影響等)

張哲俊的《第三種比較文學的觀念——文學考古學的可能性》以五山文學等中日文學作為研究對象,探索了除了影響關系與平行關系之外的第三種比較文學關系,即第三關系。第三關系的發現與建構對於日本五山文學的校注與研究有著積極的意義,對於校注與研究五山詩僧的生活世界及其山水、地理等等都有著指導性的意義,可以按照第三關系的方式校注與研究,從而在傳統校注的基礎上有所突破。

張哲俊《五山文學的研究與別集的校注》主要介紹和研究了五山文學別集的校注與研究的方法與方向,校注與研究是近代以來學術研究的兩種不同方式,兩種方式一直是分離並存。《日本五山文學別集的校注與研究》將努力探索結合兩種方式的途徑,將以全面排查與深度細查的方式,調查五山文學別集的所有信息,尤其是需要調查文學與生活世界交流關系的信息,力求為研究五山文學打下堅實的基礎。

祁曉明《〈濟北詩話〉產生的文學背景》研究了《濟北詩話》是在鐮倉、室町時代宋人詩話傳入的背景。無論是在對宋人詩話的引用、詩話的編排體例,還是詩論用語、評述對象的選擇,以及詩學主張的表述,《濟北詩話》都與宋代魏慶之的《詩人玉屑》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系。這與這個時期正好是《詩人玉屑》初傳日本,在皇室公卿、僧侶、歌人之間受到普遍關注有關。《濟北詩話》又是在理學傳入的背景下形成的,其中表現出的批判態度和質疑精神也是從宋儒那裡繼承來的。虎關詩學主張的獨創性或特異性,恰恰與這樣的歷史背景有著密切的關系。

高兵兵《圍繞絕海中津〈山居十五首次禪月韻〉》研究了日本“五山文學”的領軍人物絕海中津的詩歌,絕海曾在明九年,遍訪江浙名山修習禪法,並與當地禪僧多有詩歌唱和。中日兩國對“五山文學”的研究均起步較晚,對絕海中津漢詩的注釋及研究也尚處於基礎階段。由中國學者對絕海中津《蕉堅稿》等五山文學別集進行詳細的校訂、注釋和深入研究,刻不容緩。此文僅就絕海中津《蕉堅稿》中的《山居十五首次禪月韻》進行考察,將其放到中日禪僧“山居詩”的系譜中去探討,總結了絕海“山居詩”的特點。

周以量的《義堂周信的閱讀體驗及其漢詩文創作》研究了五山詩僧的代表性人物義堂周信的漢詩,義堂周信的地位之高已成為學術界的定論,尤其是他在學問方面的成就得到人們廣泛的認可。此文認為其地位的形成與其廣博的閱讀體驗和勤奮的著述活動是截然不可分的。此文試圖通過具體分析義堂周信的日記《空華日用工夫略集》、漢詩文集《空華集》以及宋元僧人詩歌匯編集《貞和集》,闡明義堂周信的閱讀體驗及其漢詩文創作之間的聯系。通過這種關系的闡明,本文得出這樣的結論,即當我們意欲闡釋義堂周信文學方面的特征時,必須將其在儒學、禪學、政治上的認識融會貫通起來,隻有這樣,義堂周信文學的內涵及其真實的義堂周信形象才會為我們所把握。

毛建雷的《五山文學中的“玉樹后庭花”——以景徐周麟《玉樹后庭花》組詩為中心》主要研究了五山詩僧景徐周麟《玉樹后庭花》組詩中的“玉樹后庭花”意象。景徐將“玉樹后庭花”理解為矮雞冠花,可能本自於宋代文學,特別是蘇轍的《寓居六詠》和楊萬裡《誠齋集》的影響。而且,“玉樹后庭花”所蘊含的興亡意識與景徐“興亡之外”的禪僧身份並不相符,《玉樹后庭花》組詩產生於六朝詠史懷古詩的譜系之中,是中國士大夫文學長期浸染的結果,一定程度上也說明了五山漢詩的俗化現象。

②階段性成果清單

1、張哲俊,《第三種比較文學的觀念——文學考古學的可能性》,42萬字,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年。

2、張哲俊,《〈箜篌引〉是古朝鮮的歌謠嗎?》,《外國文學評論》2016年第2期。

3、張哲俊,《〈秦風•黃鳥〉的死亡鳥與黃色鴟鸮》,《清華大學學報》2016年第6期。

4、張哲俊,《新曲新辭是擬樂府的基本入樂方式》,《齊魯學刊》2016年第6期。

5、張哲俊,《樂府詩集的分組標記及其意義》,《江海學刊》2017年第1期。

6、張哲俊,《五山文學的研究與別集的校注》,《日語學習與研究》2017年第2期。

7、祁曉明,《〈濟北詩話〉產生的文學背景》,《日語學習與研究》2017年第2期。

8、祁曉明,《文學批評史視野裡的〈摩羅詩力說〉》,《暨南學報》2016年第9期。

9、祁曉明,《關於〈易經〉制作年代》,《玉溪師范學院學報》2017年第4期。

10、祁曉明,《江戶漢詩中和歌元素的融入》,對外經貿大學《中文前沿》(集刊)2017年。

11、高兵兵,《圍繞絕海中津〈山居十五首次禪月韻〉》,《日語學習與研究》2017年第2期。

12、周以量,《義堂周信的閱讀體驗及其漢詩文創作》,《日語學習與研究》2017年第2期。

13、高貝,《雪村友梅漢詩與中國文化的關聯——以《岷峨集》為中心》,《日語學習與研究》2017年第2期。

14、毛建雷,《五山文學中的“玉樹后庭花”——以景徐周麟〈玉樹后庭花〉組詩為中心》,《日語學習與研究》2017年第2期。

15,趙力偉,「『蒙求和歌』の増補について」、アジア遊學197『日本文學のなかの<中國>』,勉誠出版2016年6月。

課題組供稿

(責編:王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