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晚清報刊文獻與中國文學轉型研究中期檢查報告

2017年12月08日14:29來源: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辦公室

一、研究進展情況

1、研究計劃總體執行情況及各子課題進展情況

首席專家趙利民負責項目研究的進度,通過多種形式與各子課題負責人及部分課題組成員保持交流,掌握各子課題在具體研究實施過程中出現的新問題,根據實際情況完善整體研究方案。文獻收集與整理子課題組經過一年半的積極工作,已取得了初步成果。其他四個子課題“晚清報刊與中國文學轉型:觀念研究”、“晚清報刊與中國文學轉型:語言研究”、“晚清報刊與中國文學轉型:文體研究”、“晚清報刊與中國文學轉型:傳播研究”作為理論研究部分,各負責人已做出研究大綱,2017年下半年可進入撰寫階段。

2、調查研究與學術交流情況

2016年3月31日成功召開該重大項目開題及學術研討會。

來自於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南開大學、山東大學、河南大學、華南師范大學等高校和研究機構的專家學者對課題的價值與意義給予了充分肯定。一致認為,晚清文學在文學觀念、語言、文體、傳播等諸方面都出現了諸多新的變化,晚清報刊在一定意義上改變了傳統中國文學的格局,成為促成中國文學轉型的最關鍵因素之一。《晚清報刊文獻與中國文學轉型研究》通過對晚清報刊文獻的搜集整理,對其所涉及到的文學史料進行編年,將文獻整理與理論研究緊密結合,強化晚清文學轉型與報刊關系的問題意識與規律探尋,從而會深化晚清文學的研究。會議宣讀了30余篇論文,這些論文代表著晚清報刊與中國文學轉型研究的最新成果,具有重要的理論開拓意義和學術前沿價值。同時,各界專家對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晚清報刊與中國文學轉型研究”的整體架構、研究方法、研究重點等提出了諸多寶貴意見。在項目開題會上,與會專家與項目參與者們集中研討相關學術前沿問題,同時還就該項目在未來的研究中需要注意的問題提出意見建議:

(1)晚清報刊與文學研究熱潮已持續二十年多年,但截止目前,學術界尚缺少綜合而全面的晚清報刊文學史料著作,建議課題組對“晚清報刊文獻與中國文學轉型史料”進行全面整理與編年,在此基礎上,進行數據庫建設。

(2)進一步強化“文學轉型”的研究。從報刊發展的角度探究晚清文學轉型的內部規律及其特點,探索報刊文學的原生態,力圖通過大量豐富的文獻研究,呈現出晚清文學發展的復雜過程,深入探討中國文學的轉型問題。轉型不是一蹴而就,需要漫長的過程孕育,對於晚清報刊與中國文學轉型的研究就顯得很有意義和價值。

(3)注意跨學科理論與方法在本課題研究中的合理運用,為該領域的相關研究提供可資借鑒的經驗。開展報刊媒介與文學關系研究不可避免地涉及新聞學、傳播學、編輯學等理論知識,並且要兼具中國古代文學、現代文學、外國文學、比較文學等學科素養。本課題將注重綜合研究,努力推進晚清文學研究方法的創新。

2016年9月24日至26日,“報刊•地域•民族——中國近代文學學術研討會暨中國近代文學學會第十八屆年會”在雲南召開。

此次研討會共有80多名專家學者參加會議。與會人員圍繞報刊史料與近代文學研究、地域文化與近代文學研究、多民族文化生態與近代文學等議題進行分組討論和交流。 《晚清報刊文獻研究與中國文學研究轉型》首席專家趙利民為大會發言主持人之一,在大會發言環節,做“中國近代文學的文化生態及其意義”的發言。並就借助報刊研究,如何重回晚清文學現場的理論方法與實踐與同行專家進行了深入討論,對該項目的研究有積極意義。

文獻資料收集與整理

(1)課題獲批后即進入文獻資料的搜集工作,對北京、上海、天津等各大圖書館館藏的文獻做出初步細致的摸底排查,發現了京津兩地一些未被學界注意到的報刊,如《兩日畫報》《人鏡畫報》《醒報》《醒華日報》《醒俗畫報》《直報》《天津白話報》《竹園白話報》《中國報》《中國萃報》《忠言報》《民興報》等約有68種,為學界提供了新的資料,可以彌補以往在京津地域報刊文學研究中的某些空白。

(2)同時,利用電子圖書館、數據庫如晚清期刊全文數據庫、大成老舊刊全文數據庫等網絡資源,基本完成了文獻的調研工作,確定了1815年至1915年出版的723種報刊文獻為基本的整理對象,此數字遠遠大於現在學術界已有的相關成果考察到的報刊。

在出版年代上723種報刊的分布大致如下:1815-1890:26種﹔1891-1900:65種﹔1901-1910:440種﹔1911-1915:188種。

在地域上涉及到國內外的大約80個城市,其中主要有:

上海:257種,東京:57種,北京:54種,天津:36種,廣東(廣州):41種,杭州:16種,成都:13種,南京:12種,長沙:8種,重慶:7種,蘇州:7種,澳門:5種,福建(福州):6種,巴黎:4種,漢口:4種,香港:3種,常熟:3種,保定:3種,貴州:2種,桂林:2種,廈門:2種。還有哈爾濱、海城、安慶、濟南、江寧、金華、南昌、溫州、太原、武昌、湖州、馬六甲、吉林、萍鄉、千葉縣、蕪湖、鎮江、煙台等,基本上可以反映各個地域晚清報刊文獻的情況。

並進一步對此723種報刊進行了分類統計:(1)傳教士報刊:26種(包括2種佛教報)﹔(2)白話報:40種﹔(3)畫報:32種﹔(4)教育(學生報刊):57種﹔(5)科技(醫、農、林、軍事等):55種﹔(6)女性報刊:20種﹔(7)時政綜合:426種﹔(8)文藝:67種。十分全面的涵蓋了晚清各種類型的報刊。

(3)著手編寫《晚清報刊文獻與中國文學轉型史料編年》,分為詩詞、文、小說和戲曲三卷。按課題論証計劃,本子課題組成員分為三組,分別舉詩詞、文、小說和戲曲之綱,以張晚清報刊文獻中的相關史料之目,分組進行各卷的編纂工作。在分組工作的過程中,注重史料的交流與互能,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工作效率。各卷《史料編年》將分別以一種文體為中心,囊括晚清報刊文獻與中國文學轉型的一系列重要史料,包括文學創作、批評和論爭的經典性篇章,以及重要綱領性文獻、新聞、廣告、出版信息等,並關注這一轉型過程中的若干關鍵性事件,特別是一些具有歷史和學術關節點意義的標志性事件。

二、研究成果情況

1、基本完成了文獻的調研工作

確定了1815年至1915年出版的723種報刊文獻為基本的整理對象,該數字已遠遠大於目前學術界已有的相關成果考察到的報刊數量。初步整理出723種報刊的年代分布:1815-1890:26種﹔1891-1900:65種﹔1901-1910:440種﹔1911-1915:188種。根據其性質,進一步對此723種報刊進行了分類統計:傳教士報刊26種(包括2種佛教報)﹔白話報40種﹔畫報32種﹔教育(學生報刊)57種﹔科技(醫、農、林、軍事等)55種﹔女性報刊20種﹔時政綜合426種﹔文藝67種。在地域上涉及到國內外大約80個城市。在此基礎上開始編寫《晚清報刊文獻與中國文學轉型史料編年》,分為詩詞、文、小說和戲曲三卷。

2、出版《晚清報刊與中國文學轉型》論文集

該論文集收入課題組成員的相關研究成果。主要圍繞晚清報刊與中國文學轉型的研究現狀、晚清報刊與中國文學轉型的理論與方法、晚清報刊對中國文學轉型所起到的作用、晚清重要報刊研究、晚清報刊與語言問題、晚清報刊與文學翻譯等問題進行討論,反映出學術界在該研究領域的較高水平。

課題組供稿 

(責編:王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