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研究進展情況
1、課題開題與子課題進展情況
本課題自2015年11月5日立項以來,研究進展較為順利,五個子課題有序開展各項工作,並取得了階段性成果。
1.子課題一、二:明別集稿抄本整理匯刊。此為整個課題的最核心部分,因規模大,分為兩個子課題:一是整理匯刊初明、盛明之集,二是整理匯刊中明、晚明之集。(1)立項后,在調研搜集資料、梳理考辨及多方咨詢專家意見的基礎上,對原擬定匯刊目錄進行了必要的調整。(2)與國家圖書館出版社簽訂合作出版協議。國家圖書館、天津圖書館、上海圖書館所藏珍稀古籍,由國家圖書館出版社專業編輯人員負責徵輯復制工作。(3)聯系國內外其他藏書機構,復制相關底本。目前已從日本靜嘉堂文庫、內閣文庫、河南圖書館、臨海博物館等處復制所需底本120余種。
2.子課題三:明別集稿抄本敘錄。此為整個課題的重要構成部分,意在通過敘錄總括一代文獻,明其體要,述其大端,考所得失。目前完成180余種稿抄本提要的撰寫,約15萬字。所撰條目主要為初明、盛明之集。如高啟《槎軒集》兩種(舊抄本)、張羽《靜庵張先生詩集》(舊抄本)、《張來儀先生文集》三種(舊抄本、清道光間虞山張氏抄本、清抄本)、徐賁《北郭集》(舊抄本)、朱右《白雲稿》三種(明烏絲欄抄本、明抄本、舊抄本)、葉顒《樵雲獨唱集》(清抄本)、金涓《青村遺稿》三種(清初抄本、清德化李氏木犀軒抄本、日本靜嘉堂藏舊抄本)、宋濂《蘿山集》兩種(日本江戶寫本、日本元祿十年祖桂寫本)、葉兌《四梅軒集》兩種(清末民初章梫輯本、民國間孫成達抄本)、唐之淳《唐愚士詩》(明藍格抄本、日本靜嘉堂藏清抄本)、趙迪《鳴秋集》三種(明抄本、舊抄本、清乾隆三年陳作楫抄本)等。其中多罕見珍稀之本,抄寫源流、刻本與印本之間異同,未見今人述及。如唐之淳《唐愚士詩》明藍格抄本,乃《四庫》底本,未為學界所知。《四庫提要》言及附錄《會稽懷古詩》一卷,《四庫》本實未收,明藍格抄本同,日本靜嘉堂藏清抄本則為全本,實海內外僅見。
3.子課題四:明別集稿抄本相關問題研究。明別集稿抄本流傳不廣,專門之研究嫌於不足,有待大力發掘。本子課題與前三個子課題互為補充,相輔相成。課題組運用版本學、目錄學、輯佚學等研究方法,結合文學史、文史考証研究,圍繞稿本和抄本鑒定、寫本成書與流傳、寫本與印本異同比勘、題跋和批校及相關問題考証、作者生平著述、寫本輯佚及誤收、書目著述訛誤、寫本文獻價值等問題,展開研究。撰寫《明別集稿抄本的文獻價值》《稀見浙東明人別集抄本十種提要》《明初別集〈四庫〉寫本考源辨証四題》《元明清文獻發掘與文學史書寫創新》《〈四庫全書總目〉明人著述提要舉正七題》《張羽詩文集版本考略》《朱右〈白雲稿〉版本考錄》《范理〈丹城稿〉稿本考述》《高啟詩文集版本綜考》《方孝孺著述版本新考》《〈中國古籍總目•明別集〉辨証》《〈明別集版本志〉訂誤》《黃宗羲“明文正宗”說的文學史思考》《黃宗羲的明文觀——以〈明文海〉選文為中心》《黃宗羲的文體觀——以〈明文海〉為中心》《〈寧海叢書〉編纂緣由》《〈寧海叢書〉的文獻價值》《查慎行與浙東學派》(以上論文18篇作者為首席專家李聖華)﹔《記新見宋濂〈蘿山集〉別本》《靜嘉堂寫本所見金涓〈青村遺稿〉編刻與流傳》《四海宗盟與所得一半:黃宗羲明文統系中的錢謙益》(以上3文作者為慈波)﹔《吳騫輯稿本〈朱靜庵自怡集〉探微》《南樓與西湖:清代閨秀詩棲居的文學空間》(以上2文作者為宋清秀)﹔《〈明文海〉:集一代文學之淵藪》《〈明文海〉:以史為鑒,敘說一代政治利弊》《〈明文海〉:抒發遺民的黍離悲情》(以上3文作者為黃靈庚)﹔《論〈江南春〉唱和的體式及其文化意味》《論晚明詞壇與清詞之復興》《論明代吳門詞派》《論明詞中的台閣體》(以上4文作者為子課題負責人張仲謀)﹔《〈四庫全書總目〉:官學體系、特征及其缺失——以明代文學批評為例》《四庫學建構的思考》(以上2文作者為子課題負責人何宗美)﹔《旋宮、十二律數及變律發微——以〈明文海〉及〈答劉伯繩問律呂〉為中心》(孫曉磊)﹔《清代江南女詩人群體及其主要特征》(傅建舟)﹔《〈寧海叢書〉:寧邑文化之淵藪》(陳開勇)。以上論文共34篇,截至2017年8月,刊出14篇。至2017年9月,刊出19篇。其中刊於《文獻》、《浙江學刊》、《浙江社會科學》、《蘭州學刊》、《中州學刊》、《南京師大學報》、《蘇州大學學報》、《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等CSSCI來源期刊者9篇,2篇為《中國社會科學文摘》、人大報刊復印資料《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全文轉載。
4.子課題五:明別集稿抄本文獻數據庫。目前所做的主要工作是將所輯稿抄本進行統一處理,匯編成數據庫,盡量保留古籍原貌。一書有不同寫本,收錄不避重復,以提供不同的寫本對照。
此外,發揮佔有材料優勢,開展相關研究,取得以下成果:一是主編《寧海叢書》(120冊),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二是出版專著《寧海叢書提要》,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三是出版專著《衢州古代著述考》,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6年。四是編纂出版《家正國興——中國傳統家規家訓的歷史與價值》,方正出版社,2017年。五是與浙江圖書館合作編纂《兩浙文叢•未刊稿抄本》(100冊),將由國家圖書館出版社出版。
2、調查研究及學術交流情況
本課題核心任務是摸清明別集稿抄本傳世“家底”,甄選有重要價值者,編集匯刊。數據調研、文獻收集不僅是基礎工作,也是課題研究的重要內容。自立項以來,課題組成員先后至國家圖書館、上海圖書館、浙江圖書館、南京圖書館、中科院圖書館、天津圖書館、河南圖書館、日本內閣文庫、靜嘉堂文庫、雲南圖書館、臨海博物館、黃岩圖書館等數十家館藏單位,進行書目調研和資料收集。圖家圖書館、天津圖書館、上海圖書館等館所藏底本,由合作單位國家圖書館出版社委托專業編輯聯系復制工作。兩年來從靜嘉堂文庫等館藏地復制珍稀之本逾百種。海外藏本如江戶寫本《樂泉詩集》、《東游詩》及《續集》、抄本《正固詩集》、《正固文集》、清抄本《唐愚士詩》、《會稽懷古詩》、抄本《泊庵先生文集》等﹔海內藏本如《丹城稿》稿本、《斗南老人詩集》明姚綬抄本等,多為孤本,彌足珍貴。
在已有資料的基礎上,對所得寫本進行梳理、分類、研究,汰去重復,確底匯刊所用底本,並撰寫提要。如張羽《張來儀先生文集》,今傳抄本八種:台灣“中央”圖書館藏兩種:盧文弨校舊抄本,清道光間小嫏嬛福地抄、咸豐間補抄本﹔國家圖書館藏兩種:清道光間虞山張氏抄本,清光緒二十三年章壽康影寫本﹔上海圖書館藏兩種:清道光間琴川張氏影抄本,清抄本(清勞格輯補遺)﹔南京圖書館藏一種:清抄本﹔日本靜嘉堂文庫藏一種:清抄本。章壽康影寫源於盧文弨校舊抄本,余六種皆源於何焯手校舊抄《張來儀先生文集》。何氏手校本以落水殘損,故后世傳寫六種皆多闕文。何氏手校本與盧氏手校本,各有優長。本課題編纂匯刊,擬採用三個有價值的寫本,即盧文弨校舊抄本、清道光間虞山張氏抄本、清抄本(清勞格輯補遺)。
3、學術會議與學術交流活動
課題立項以來,承辦小型學術會議一次、全國學術研討會一次,參與承辦省級學術會議一次、全國學術研討會一次。課題組成員參加其他學術會議十余次。
(1)2016年4月11日,承辦浙江省社科聯第三屆學術年會分論壇,主題為“浙學研究及其當代價值”,來自浙江省高校的20余位學者參加會議。此次會議由首席專家李聖華籌辦,課題組成員黃靈庚、陳開勇、慈波、孫曉磊、宋清秀、曾禮軍提交論文,並作會議發言。
(2)2016年9月30日,在浙江師范大學舉辦“明別集稿抄本搜集整理與研究”報告會。國內知名學者吳承學、鄭杰文等十余人與會,對本課題研究規劃與前期工作進行了充分的肯定,並建議加強團隊人員實力,充實明代文獻研究隊伍。
(3)2016年12月,本課題前期成果《寧海叢書》(120冊)、《寧海叢書提要》全部出齊。12月18日至19日,浙江師范大學與上海古籍出版社、寧海縣政府在全國政協禮堂(北京)舉辦“《寧海叢書》首發式暨出版座談會”。首席專家為籌辦者之一,課題組成員黃靈庚、陳開勇等參加會議。
(4)2017年6月9日至10日,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哲學部、浙江大學人文學院、浙江師范大學浙學研究院在杭州共同舉辦“中華文化傳承與當代文化創新”學術研討會。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北京大學、浙江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復旦大學、南京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山東大學、《光明日報》等單位的80余位學者參加會議。與會專家圍繞“中華文化傳承與當代文化創新”的主題,就優秀傳統文化傳承與創新的路徑方法、文獻整理與文史研究等問題展開交流與研討。首席專家李聖華參與會議籌辦,課題組成員黃靈庚、陳開勇、宋清秀等人提交論文,並作會議發言。
4、成果宣傳推介情況
《寧海叢書》、《寧海叢書提要》為本課題重要前期成果。2016年12月19日,在全國政協禮堂舉行“《寧海叢書》首發式暨出版座談會”。國家新聞出版總署原副署長桂曉風、中國作協副主席李敬澤、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古籍整理與規劃處處長章隆江、國家圖書館副館長、國家古籍保護中心副主任張志清、人民出版社副總編於青、國家《清史》編委會常務副主任卜鍵、人民文學出版社副總編周絢隆、北京大學劉玉才教授、清華大學孫明君教授、北京師范大學杜桂萍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蔣寅研究員等40余人出席座談會。李敬澤、桂曉風等指出:“整理地方之書,可以激活地方之學,對當代文化建設具有特殊的價值。”與會專家對《叢書》給予充分的肯定,一致認為寧海歷史文獻不僅具有地方的意義,且具有全國的意義,《叢書》出版對發掘鄉賢文化,拯救大量瀕臨消亡的珍稀文獻,弘揚浙東文化,具有重要的意義。《光明日報》《中國文化報》《北京青年報》《浙江日報》《古籍新書報》《浙江社會科學》《寧波日報》等作有專門的報道和評論。相關書評及報道如下:
1.《〈寧海叢書〉背后的故事》(曾毅、干杉杉),《光明日報》2017年1月17日版
2.《地方文獻出版:要發掘好,更要闡釋好》(李苑),《光明日報》2017年1月17日版
3.《存百代文獻,繪千秋宏圖》(楊勇),《古籍新書報》2017年1月28日版
4.《鄉邦文獻聚一廛——〈寧海叢書〉簡介》,《古籍新書報》2017年1月28日版
5.《〈寧海叢書〉問世》(吳娜),《光明日報》2016年12月19日版
6.《〈寧海叢書〉收錄鄉邦文獻及著作》(張妮),《中國文化報》2016年12月21日版
7.《〈寧海叢書〉出版專家吐槽“底本費”》(尚曉嵐),《北京青年報》2016年12月23日版
8.《120冊〈寧海叢書〉北京首發》,《浙江日報》2016年12月20日版
9.《〈寧海叢書〉揭開神秘面紗》,《浙江日報》2016年12月20日版。
10.《〈寧海叢書〉出版,分宋元卷、明清卷、民國卷3輯,共120冊》(陳曉旻),《寧波晚報》2017年1月7日版
二、 研究成果情況
1.李聖華主編《寧海叢書》(全120冊,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收錄寧海歷代文獻350種,分宋元卷、明清卷、民國卷三輯,每輯按經、史、子、集順序編排,末附補遺。明清卷收錄明別集抄本如《四梅軒集》《竹坡詩存》《少坡詩稿》《任天卿集》等,以及總集《宋元明寧海詩存》《寧海詩錄》等十余種,皆明代文史研究之第一手資料。
2.李聖華、陳開勇《寧海叢書提要》(35萬字,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是書與《寧海叢書》並行,收錄提要344則,凡35萬字,立足文獻考証,辨誤析疑,得出不少新的思考和認識。
3.魏俊杰《衢州古代著述考》(66萬字,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6年):全面考訂衢州歷代著述,所考得衢州舊著超過以往經籍書目著錄的一倍。為撰者各立小傳,著錄各書存佚情況,存者撰寫提要,佚者力為勾稽,掇其亡佚,文獻載記之誤,則多加訂正。大抵仿於孫詒讓《溫州經籍志》,規模亦近之。是書《集部•明人別集類》,共考得明人161家、別集約200種,計6萬余字。雖非專為明別集稿抄本之研究,然於明代文獻研究多有助益。
李聖華《黃宗羲“明文正宗”說的文學史思考》(人大報刊復印資料《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2016年第11期):“明文正宗”,歷來爭訟紛然,黃宗羲之說是明清易代后最具代表性的一種說法。黃宗羲列歸有光與震川后派入“明文正宗”,又提出批評看法。黃宗羲與震川一派論文相合者五條可見其相近的“明文正宗”評價標准,不合四條體現了黃宗羲獨特的明文批評理論。黃宗羲之說雖有歷史與地域局限性,但足可概觀一代文章大端。
李聖華《稀見浙東明人別集抄本十種提要》(《明清文學與文獻》第四輯,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6年):在傳世明別集稿抄本中,浙東文人所撰佔了相當比重。本文擇葉兌《四梅軒集》、張羽《掬清稿》、黃潤玉《南山黃先生家傳集》、陳選《陳恭愍遺集》、李一瀚《景山存稿》、金立敬《金存庵集》、金以諫《金箴思遺稿》、任大治《任天卿集》兩種、王亮《穉玉集》等,撰為提要,述其大略。
李聖華《明初別集〈四庫〉寫本考源辨証四題》(《文獻》2017年第5期):《四庫全書》收錄明別集甚富。《四庫》寫錄所據究為何本,原本是否尚存,原本不存者是否可探知底本,《四庫》寫本與底本之間關系如何?諸如此類問題,皆待深入探討。《四庫》所收高啟《大全集》、張羽《靜居集》、朱右《白雲稿》、方孝孺《遜志齋集》為明名家之集。《靜居集》底本,學界已悉其為舊抄本,余三集所據底本久未明。今比勘諸本,探本溯源,知《大全集》所據為清康熙間竹素園刊本,而非景泰間徐庸原刊本﹔《白雲稿》底本為舊抄本﹔《遜志齋集》所據為明嘉靖四十年王可大刻本,而非正德十五年顧璘原刊本。發覆《四庫》寫本與底本之間異同,可清晰了解《四庫》本改易之況及其價值得失。
李聖華《張羽詩文集版本考略》(《浙江師范大學學報》2017年第5期):“吳中四杰”之一張羽所著《靜居集》《張來儀先生文集》傳世刻本、抄本逾15種。《靜居集》明刊本誤收《白雲集》之詩,未若抄本良善。《張來儀先生文集》明清兩世僅傳抄本,清人盧文弨手校舊抄本,清末章壽康據以影寫,余者本於清人何焯手校舊抄。何氏原本與盧氏校原本字句略異,祖本蓋同。前者原稍精良,以落水殘損,缺落嚴重,傳寫之本皆不完。后世抄本沿於兩種舊抄,成兩大系統。民國間《豫章叢書》收錄二集,《靜居集》沿明刊誤收之舊,《張來儀先生文集》以傳抄何氏落水本為底本,臆補闕文千余字,張羽文集原貌遂失。重新整理張羽之集,需重定底本,廣集諸本,詳考誤收,蒐輯散佚。通過比勘諸本異同,可以理清張羽之集刻本與寫本之關系,諸寫本之間關系及其各自價值,同時發覆刊刻或抄寫經過,訂正后世誤說。
李聖華《元明清文獻發掘與文學史書寫創新》(《浙江學刊》2017年第5期):上世紀初,中國文學史撰著始興,百年間遂成為中國文學研究顯學之一。近年來,文學史撰著漸趨冷寂,有著復雜的時代原因與學術意蘊。文學史書寫無論是現在,還是未來,都有其不可取代的價值。實現書寫創新的重要途徑之一,即是文獻學的深度介入。大批文獻整理出版為文學史書寫提供了豐富的第一手資料。文獻輯佚與考辨在文學史書寫中也應發揮更重要的作用。在文學史書寫的跨學科視野中,文獻學尤具獨特的意義,堪稱推陳出新的基石。
李聖華《明別集稿抄本文獻價值略說》(《中州學刊》2017年刊出):明別集稿抄本不僅是明代文學研究的基石,也是明代歷史、社會、學術研究不可或缺的第一手資料。由於散藏於海內外,珍貴難獲,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學術研究的發展。稿抄本承載甚厚,直接關系一代文獻的存續。近三十年來,大量整理本問世。但稿抄本利用頗嫌不足,造成底本未精、校勘粗疏、篇章多遺等問題。充分利用稿抄本有助於解決這類問題。從輯佚角度來說,稿抄本不僅是拾遺補闕的重要來源和依據,而且重輯本價值不下於稿本,對“明清文獻深度整理研究”深具意義。對明別集稿抄本進行較全面的搜集、整理與研究,可為《全明詩》《全明文》編纂注入新的活力。
慈波《記新見宋濂〈蘿山集〉別本》(《古典文獻知識》2015年第6期):近年在日本國立公文書館發現中土久逸的宋濂詩集《蘿山集》抄本五卷,堪稱重要文獻發現。但此江戶寫本並非碩果僅存,筆者在日本國會圖書館發現別本五卷——日本元祿十年祖桂寫本。通過對兩本文字詳細比勘,可以看出國會圖書館藏本雖偶有一些明顯抄寫訛誤,但更好地保留了原本的樣貌。祖桂寫本文獻意義主要在於:首先,前本殘缺者,可據此本增補。其次,原本文義窒礙者,可據此本校理。整理本據他本所校改之誤字,此本往往不誤。最后,此本文字與前本有差異,可資參考。二本異文不易輕斷優劣,但此本顯然有很高的參校價值。
慈波《靜嘉堂寫本所見金涓〈青村遺稿〉編刻與流傳》(《浙江師范大學學報》2017年第5期):金涓《青村遺稿》常見版本有《四庫》本與《金華叢書》本。前者刊落序跋與附錄,且刪除觸忌詩作﹔后者經過重新編排,序跋信息不全。靜嘉堂藏寫本體例完善,內容齊備,其獨有的序跋為研探此書的編刻流傳提供了重要線索。據此可知《青村遺稿》共經三次刊刻,《四庫》本源自嘉靖金江初刻本﹔《金華叢書》本出於崇禎再刊﹔靜嘉堂本則由金光之粵刻本抄出。
宋清秀《吳騫輯稿本〈朱靜庵自怡集〉探微》(《浙江師范大學學報》2017年第5期):在明代別集寫本中,女性別集寫本具有特殊的文獻意義。明代女性刊印別集之風未盛,已刻者多散佚不傳,故女作家數量雖頗多,傳世別集卻少。今傳世之本,清乾隆間海寧吳騫輯抄朱妙端《朱靜庵自怡集》頗值得關注。吳騫輯稿本收錄詩共五十一首,相較於《靜庵剩稿》海昌麗則本,多出五首,且詩后多附錄時人評論及編者小注,特別是刻本弗錄的朱靜庵之夫周濟的詩文及對周、沈家族關系注釋,有助於加深我們對朱靜庵及其家世背景的了解。
宋清秀《南樓與西湖:清代閨秀詩棲居的文學空間》(《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16年第10期、人大報刊復印資料《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2017年第4期全文轉載):明末至於晚清,“南樓”與“西湖”是蘊藏重要文化內涵的閨秀文學活動空間。一個靜止,一個流動,在相對靜止的南樓之中,閨秀從師於男性學者文人,且利用賢母課子獲得社會聲譽,打破傳統內外界限的同時,使女性文學更具社會價值﹔在流動的公共領域西湖之上,閨秀通過雅集唱和,積極致力於女性文學藝術價值的提升。閨秀在“南樓”與“西湖”中,憑借文學自覺,在擴展女性文學藝術深度與廣度的同時,明確自身角色定位,最終取得了突出的文學成就。
黃靈庚《〈明文海〉:抒發遺民的黍離悲情》(《中國文化研究》2017年第2期):《明文海》輯纂於清代康熙中期,對於表現晚明抗清志士英勇殉國的民族精神以及抨擊清兵屠戮暴行的文章有所回避,多不能入選。但是,黃宗羲為了表達其遺民的氣節和意志,改變策略,嚴夷夏之辨,借宋喻明,借元刺清,選輯了大量明人論述宋相文天祥、厓山及宋遺民謝翱等人文章,曲折而隱晦地抒發其黍離悲思。
黃靈庚《〈明文海〉:以史為鑒,敘說一代政治利弊》(《江蘇師范大學學報》2017年第5期):黃宗羲輯選《明文海》,目的是為存一代文獻及一代之史,以史為鑒,故選文原則之一即是以紀敘明三百年重大政治為主,而不甚計較作者名望。通過《明文海》所選有關治河、漕運、整治三邊及明代官場政治生態一類文章,可以清晰認識明代朝廷理政決策過程及其政治得失。《明文海》對於《明史》紀載中的疏闊,也起到了很好的補充或正謬作用,是研究明代政治和歷史不可或缺的第一手資料。
張仲謀《論〈江南春〉唱和的體式及其文化意味》(《南京師大學報》2017年第2期):明代吳地文人關於倪瓚《江南春》的唱和是吳中文壇的一件勝事。《江南春》是詩而非詞,是兩章而非三首。倪瓚野逸人格的魅力和“江南春”題目的包容性,遂使得這一首普通的題畫詩,經江南文人的群起追和,成了一種不可取代的文化符號。《江南春》唱和的文化意味,就在於通過沈周、祝允明、文征明等人的次第追和,吳地文人自覺不自覺地發現或發掘出了帶有吳文化性格的精神意脈﹔同時也意味著他們通過“選邊站隊”、“集體發聲”的方式,昭示著“江南文化共同體”的存在,表現了吳地文人擁江南文化以自重,寧作偏裨、自領一隊的文化姿態。
張仲謀《論晚明詞壇與清詞之復興》(《蘇州大學學報》2016年第3期):晚明詞壇是清詞復興的邏輯起點。清初詞壇的創作主力,無論是高蹈不仕的遺民,還是再仕新朝的貳臣,都是晚明詞壇的過來人。晚明詞學的普及,明人編撰、晚明時期大量刊行的詞譜與詞選,晚明時期環太湖地區蔚然興起的區域性詞人群體,都為清詞復興奠定了基礎。晚明時期由追隨王世貞而形成的詞壇宗風,則對清初詞的發展走向產生了重大影響。
張仲謀《論明代吳門詞派》(《閱江學刊》2016年第1期):吳門詞派是明代前期活躍於吳縣、長洲及其周邊吳江一帶的流派,主要成員為沈周、祝允明、唐寅、文征明,外圍人物則有沈貞、徐有貞、史鑒、吳寬、楊循吉、陳淳等。吳門詞派與分別指稱的吳門詩派、吳門畫派、吳門書派等,在一定程度上呈現為疊合統一的狀態。對主流政治文化的疏離心態,以隱逸自適對抗科舉仕途的價值取向,率意抒寫的創作態度,俊快軒豁的詞風,構成這一詞派的基本傾向特征。
張仲謀《論明詞中的台閣體》(《江蘇師范大學學報》2016年第2期):台閣文學是中國文學史上一種呈規律性、周期性出現的文學現象。在明代永樂至成化年間,不僅詩文領域有台閣體,詞壇上亦有台閣體,而且基本成員多有交叉。主要成員有位居台閣的楊士奇、楊榮、黃淮、胡廣、陳循、倪謙、丘濬,以及藩邸詞人朱有燉、朱高熾和太子時期的朱瞻基等。其題材內容主要包括述恩禮、詠節慶、紀祥瑞;基本特征主要表現為吉祥喜慶的調名選擇、“曲終奏雅”的結構模式、雍容和雅的藝術風格。
何宗美《〈四庫全書總目〉:官學體系、特征及其缺失——以明代文學批評為例》(《首都師范大學學報》2017年第3期):《四庫全書總目》編纂者在擔當古代思想、學術和文學等批評者與進行清中期以前中國思想史、學術史和文學史等梳理和總結時,雖然其通史和通學視野是得天獨厚的,但根本的一點卻要落到官學上。《總目》的明代文學批評通過主視野、次視野和比較視野,向一個極宏大的空間展開,體現了內在建構的官學體系特點,反映出官學意識的架構。
課題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