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中東部落社會通史研究中期檢查報告

2017年12月08日14:03來源: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辦公室

一、研究進展情況

1、研究計劃總體執行情況及各子課題進展情況

立項以來,課題組主要進行了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第一,舉行開題報告,聘請七位專家組成專家組,對課題進行評議,提出較多寶貴意見。2016年3月20日,開題報告會在西北大學舉行。課題組邀請中國社科院世界歷史研究所於沛研究員、南開大學哈全安教授、北京大學李安山教授、內蒙古民族大學姚大學教授、外交部前駐也門、埃及、約旦外交官戴新平先生,以及西北大學中東研究所所長黃民興教授、王鐵錚教授擔任評議專家。會上各位專家提出修改意見,指出本課題學術與現實意義。

第二,規范並制定了本課題的寫作原則與指導思想。目前已有的中東通史、中東地區史、中東國別史、中東斷代史、中東專題史是宏論中東帝國王朝、民族國家、政治精英、宗教民族、思想文化、軍事外交的興衰史,那麼“中東部落社會通史”則是細說中東底層大眾生活狀況的流變史,描述中東社會基層組織與結構的躍遷史,剖析中東部落與國家相互影響的互動史,其目的是全面反映中東部落社會歷史發展的原貌,體現中國學者對該地區歷史研究的獨特觀點、研究水准及其學術價值。

第三,厘定了本課題的基本線索與內容構成。“中東部落社會通史研究”試圖在佔有大量英文、阿文、波斯文、土耳其文資料的基礎上,採用地區通史的體例,各卷以歷史敘述方式,主要探究中東地區部落社會由古及今的歷史演進,及其內在的特點和規律,深入細致地考察中東北層地區、新月帶地區、阿拉伯半島以及非洲阿拉伯地區部落社會的發展脈絡和歷史流變。本課題從縱橫兩個維度多視角地闡釋中東部落社會的形成,以及在不同歷史階段的發展演進。縱向維度分四階段梳理中東部落社會古代、近代、現代、當代的歷史流變,橫向維度分三層式考量部落社會在宏觀(中東地區)——中觀(中東北層、新月帶、阿拉伯半島、非洲阿拉伯)——微觀(23個國家)的邏輯互動。

第四,課題組按照項目年度進展的總體規劃,開展了項目所需的各類調研,查閱和搜集相關圖書文獻史料工作。為此,課題組各子項目成員分別赴北京、上海、湖南、浙江和新疆等地的國內有關中東部落研究的機構和高校進行調研,並復印了一批相關的圖書文獻資料。與此同時,課題組陸續在美國購進了50余本急需的圖書。上述工作為項目的前期研究奠定了較好的基礎。

第五,各子項目的進展情況。課題組基本確定了所含4個子項目即4卷本書稿的寫作大綱,並陸續進入各卷初稿的研究和撰寫階段,總體運轉尚好。但由於各子項目調研、搜集圖書文獻、訂購原版圖書到貨情況不一,因而造成各子項目的研究和寫作進度存在差異。下面分別論述:

子課題一——中東北層國家部落社會通史

本子項目共分為三部分,即阿富汗部落社會史、伊朗部落社會史和土耳其部落社會史。主要研究內容是:(1)對三個國家的部落社會史進行深入的個案研究﹔(2)對三個國家的部落社會史進行比較研究,深入探討三者的共性、個性﹔(3)從中東乃至世界歷史的視角審視中東北層部落社會史,進而分析北層部落社會歷史演進的獨特性。

自立項和開題以來,本子課題在文獻搜集和資料整理方面進行了如下努力:(1)在國家圖書館、北京大學圖書館、中國社會科學院圖書館、上海市圖書館中,利用各種方式收集了約70余部外文專著和百余篇外文相關文獻﹔(2)利用各種渠道在海外購買、復印和掃描了近30部外文專著﹔(3)對已有的外文文獻進行收集、整理和翻譯,其中有10部左右主要參考文獻已進行了消化。通過課題組的努力,本課題基礎文獻已經基本收集完畢,基本上滿足了本課題的研究需要。

在研究進度方面,本子課題組嚴格按照業已確定的研究進度進行。經過約1年半的研究,本子課題的研究已取得了一定進展。一是圍繞阿富汗部落社會史發表了一系列研究成果。二是在此基礎上,基本上完成了對阿富汗部落社會起源與演變、阿富汗部落社會的結構與特點、阿富汗部落社會與國家的互動、當代阿富汗部落問題等一系列關鍵問題的研究。對於阿富汗部落社會史的研究已基本完成,形成了10余萬字的書稿。三是開始對伊朗部落社會史進行研究。本子課題組繼續收集伊朗部落社會的相關文獻,已開始著力探討部落社會與伊朗古代問題,當代伊朗部落社會的構成與特點,巴列維王朝時期部落與國家的互動,以及當代伊朗部落社會的消亡及啟示等問題的研究。

在對外交流方面,本子課題組通過參與國內外的相關學術會議,以開拓研究視野,求教於相關領域的研究專家。課題組成員參與的主要學術會議有:2016年,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歷史所主辦的第一屆全國世界史中青年學者論壇,2016年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歷史研究所主辦的“一帶一路”與中伊關系學術研討會﹔2017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西亞非洲所主辦的“西亞非洲前沿問題研究”青年論壇﹔2015年,陝西師范大學主辦的“阿富汗的歷史與現實”國際學術研討會。在對外交流方面,2016年5月,子課題負責人赴土耳其伊斯坦布爾大學就土耳其部落問題進行為期半個月的調研。2017年10月,子課題負責人將赴伊朗就伊朗部落社會問題進行為期10天的實地調研。

——新月帶諸國部落社會通史

項目組成員以極大的學術熱情和學術責任投入項目研究,基本按照研究計劃開展工作,不斷擴展廣度和深度,項目總體的執行情況較好。在前期資料收集和修改提綱的基礎上,項目研究已先行發表高質量論文多篇。圍繞大綱的總體框架,通過對相關問題進行反復的思考,對初擬的各章節標題及內容進行了部分調整,以此為依據收集和整理了大量中、英文論文及專著。在伊拉克部落社會問題上,現已經基本完成第一節內容的寫作,著重分析了伊拉克古代時期諸部落的歷史發展演變,部落的起源和內部結構,早期部落向部落聯盟以及王國發展的進程,呈現古代伊拉克部落文明之間的經濟、文化、宗教以及軍事交往。在敘利亞部落社會問題上,目前已經完成的研究工作有:對現代敘利亞民族主權國家境內主要部落組織之分布及其性質、屬類的歸納整理﹔對當前敘利亞政治危機中部落政治參與情況的分析和整理。3、對敘利亞歷史發展進程中部落與國家多種形式的互動關系及其演變線索的分析梳理。4、從多種理論視野中認識敘利亞部落與國家的復雜互動關系。今后需要繼續完成:對敘利亞境內主要部落譜系及其內史的還原與整理。對重要歷史節點中敘利亞部落與國家關系的專題分析。進一步探討敘利亞部落與國家關系實質。繼續整合、提煉大量碎片化和非學術性的敘利亞部落信息。

在以色列部落社會問題上,收集了大量資料,並對重要資料進行了詳細分析,書稿已進入寫作階段。如猶太學者澤維•沙維斯奇著述的《10個失落部落的秘密:對公元前300年在敘利亞、美索不達米亞和波斯流亡的以色列人的歷史和考古記錄之重要調查》中,通過推大量考古証據的考証和推敲,細致還原和描繪了上古時期,大敘利亞地區希伯來人部落發展和變遷的歷史軌跡。另一位猶太學者特魯多•帕菲特的專著《遺失的以色列部落:神話歷史》以古代神話和《舊約》經典為依據,講述了雅各布十二子創立的十個猶太部落的建國史。作者在全書最后宣稱,今天散落在全世界的十個失落部落終將重新團結在一起,以實現以色列人的神聖救贖。

——非洲阿拉伯國家部落通史

本子課題擬系統梳理該地區部落社會的歷史演變,具體研究在非洲阿拉伯地區佔據主導地位的本土的柏柏爾部落,阿拉伯征服后的阿拉伯貝都因部落,以及在民族國家興起后部落社會的變遷。同時,深入探究該地區部落在社會經濟結構、社會政治文化、傳統社會制度等方面具有的獨特性,以及部落在整個地區歷史發展和文明交往中扮演的角色。

本部分主持人曾經到倫敦大學亞非學院中東研究所、以色列本古裡安大學和土耳其伊斯坦布爾大學進行訪問學者,並拜訪專家學者,查閱相關文獻資料幾百本,參與人員也利用到土耳其和以色列留學之際,查閱了大量資料,對以色列部落社會進行實地調研。目前,蘇丹部落已經完成20萬字左右的書稿,柏柏爾人部落正在進行之中,利比亞近現代部落已經完成初稿,利比亞古代部落正在整理資料。

——阿拉伯半島國家部落通史

本子課題的研究內容主要包括三個方面,即阿拉伯半島部落社會的歷史傳統、近現代阿拉伯半島部落社會的歷史演進、阿拉伯半島部落社會變遷的歷史內涵。研究阿拉伯半島部落社會的歷史傳統,主要從前伊斯蘭時代阿拉伯半島的部落社會、伊斯蘭教的興起與阿拉伯半島部落的皈依、信仰的衰退與部落社會的復興三個方面進行研究。研究近現代阿拉伯半島部落社會的歷史演進,主要從瓦哈比運動與部落社會的消長、拉希德埃米爾國的部落社會、伊赫瓦尼運動對部落社會的沖擊、哈拉德項目與沙特游牧部落的定居化、現代沙特部落社會、也門部落概述、也門部落社會與國家的互動歷程七個方面進行研究。研究阿拉伯半島部落社會變遷的歷史內涵,主要從阿拉伯半島的自然環境與部落社會、傳統時代部落與國家的歷史聯系、定居化與部落社會的變遷、伊斯蘭教與部落社會的興衰、現代化進程中的部落與國家五個方面進行分析。

2、調查研究與學術交流情況

自立項和開題以來,本子課題在文獻搜集和資料整理方面進行了如下努力:

在國家圖書館、北京大學圖書館、南開大學圖書館、中國社會科學院圖書館、上海市圖書館中,利用各種方式收集了約50余部外文專著和百余篇外文相關文獻﹔

利用浙江大學薦購原版外文書的方式,通過浙江大學圖書館在海外購買了近20部外文專著﹔

子課題負責人利用在加拿大維多利亞大學做訪問學者的機會,通過維多利亞大學的館際互借服務,掃描和復印了取自全球各主要圖書館的30余本外文專著和數十篇外文相關文獻﹔

子課題負責人在加拿大通過實體書店、國外亞馬遜和國外二手書交易網站,從歐洲和北美各地購買了近20部外文專著。通過課題組的努力,本課題基礎文獻已基本收集完畢,基本上滿足了本課題的研究需要。對已有的外文文獻進行整理和翻譯的工作也進展順利,其中有20部左右的外文專著已消化完畢。

在研究進度方面,本子課題組嚴格按照業已確定的研究進度進行。經過約1年半的努力,本子課題的研究已取得了一定進展。一是發表了一系列沙特阿拉伯部落社會史方面的研究成果。二是在此基礎上,基本上完成了對近現代阿拉伯半島部落社會的歷史演進的研究,寫成10余萬字的書稿。三是開始對阿拉伯半島部落社會的歷史傳統進行研究,寫成2萬余字的書稿。本子課題組將進一步收集有關古代阿拉伯半島部落社會的相關資料,著力探討前伊斯蘭時代阿拉伯人的經濟活動、部落組織、宗教信仰和國家雛形,考察伊斯蘭教的興起對阿拉伯半島部落社會的影響,以及中世紀阿拉伯半島部落社會的復興等問題。

在對外交流方面,本子課題組通過到出國訪學和邀請國內外的中東史專家來訪並進行學術交流和合作研討,以求教於國內外相關領域的研究專家,開拓研究視野,把握國內外最新的研究趨勢,追蹤國內外最新的學術觀點。子課題負責人到加拿大維多利亞大學擔任進行為期一年的訪問學者,與維多利亞大學、英屬哥倫比亞大學和多倫多大學的相關學者進行了深入的討論和交流。2016年10月,本子課題組邀請日本海灣問題和阿拉伯半島研究的專家、神戶大學國際文化學部的中村覺教授到浙江大學進行為期10天的學術交流和合作研討。2017年3月,本子課題組邀請加拿大中東史專家、維多利亞大學全球研究中心主任Martin Bunton教授到浙江大學進行為期兩周的學術交流和合作研討。

二、研究成果情況

1、《論阿富汗穆沙希班王朝的文化整合與族際關系》(《世界歷史》2017年第3期)

本文系統探討穆沙希班王朝時期(1929-1973),對於部落認同、民族認同等多元文化認同的整合。指出,穆沙希班王朝的文化整合致力於同化多元認同,對當代阿富汗部落、族際關系,以及阿富汗問題產生了重要影響。

2、《阿富汗穆沙希班王朝的部落社會治理及啟示》(《西亞非洲》2017年第2期)

本文系統探討了阿富汗傳統的部落社會結構和文化特征,以及傳統國家與部落的關系。在此基礎上,全面分析了穆沙希班王朝“雙軌制”的部落社會治理模式,即在依賴外部援助的基礎上,一方面維持部落社會的傳統自治和權益﹔另一方面在城市中推進現代化改革,同時自下而上地緩慢推動部落社會的變革。本文還指出,這種模式存在的結構性矛盾,這些問題在當代中東地區都不同程度存在。本文並對當前的中東問題提出一些思考。

3、《塔利班運動及其伊斯蘭實踐新探》(《西亞非洲》,2016年第3期,下載171次)

本文依據最新的材料全面探討了塔利班興起的背景、興起的過程、主要伊斯蘭實踐,以及當代的影響。本文指出,塔利班運動並非如同傳統觀點認為只是宗教極端主義運動,而是具有深刻的部落政治內涵。塔利班之所以興起就是滿足了普什圖部落社會的權力訴求,並且其真正實踐契合了普什圖部落社會的傳統政治文化。這也是塔利班存在至今的深層原因。

4、《阿富汗政治伊斯蘭運動的變遷及當代影響》(《南亞研究》2017年第1期)

本文系統梳理了20世紀50年代以來阿富汗政治伊斯蘭的演變。著重分析阿富汗政治伊斯蘭的社會基礎以及政治立場。本文認為,長期以來,阿富汗政治伊斯蘭是城市精英領導和參與的宗教政治運動。該運動不僅無法吸納部落力量參與,而且持反對部落社會的立場,試圖將之鏟除。正因如此,長期以來,政治伊斯蘭運動無法在部落社會居於主體的阿富汗取得成功。

5、《國家與宗教的博弈》(《西北大學學報》2017年第2期)

本文系統探討了19世紀末以來,阿富汗政教關系的演變,重點探討了國家如何整合部落社會力量,將之納入國家控制。本文指出,阿富汗的政教關系不只是宗教與國家的關系,而涉及國家、宗教、部落三方。傳統上,部落與宗教力量結合是反抗國家的主要模式。國家治理宗教力量必須將之與部落力量相互隔離,才有可能取得成功。

6、《沙特阿拉伯的自由主義思潮與運動》(《外國問題研究》2016年第3期)

本文通過對戰后初期、海灣戰爭時期和世紀之交三個歷史階段的研究,系統探討“自由主義”思潮與運動在沙特阿拉伯的發展歷程。本文指出,伴隨著現代化進程中新舊經濟秩序的更替和新舊社會勢力的消長,自由主義現代政治理念在沙特阿拉伯經歷了從西化向本土化的過程,自由主義思潮和運動的目標從爭取經濟權利向爭取社會和政治權利逐步深入,最終在沙特國家認同和伊斯蘭框架之下,整合了遜尼派伊斯蘭主義、世俗自由主義和什葉派多元主義等多種社會力量,形成一種具有統一傾向的伊斯蘭自由主義。

7、《沙特阿拉伯家族政治的演變特征》(《西亞非洲》2017年第2期)

本文試圖結合沙特阿拉伯家族政治的合法性來源,即部族傳統、教俗合一的政治體制,以及麥吉裡斯和舒拉原則,考察沙特阿拉伯家族政治三個方面的演變特征即法制化、威權化和多元化,進而探討沙特家族政治的現狀及其發展趨勢。本文指出,阿卜杜勒•阿齊茲的直系子孫掌握國家核心政治權力、瓦哈卜家族與沙特家族勢力的此消彼長,以及沙特家族內部的權力制衡,是當今沙特阿拉伯威權家族政治的重要表現﹔結合沙特阿拉伯的歷史發展道路和現實發展水平,家族政治尚且具有一定的存在合理性和現代化適應性。

8、《伊拉克雅茲迪民族的歷史生成與演變》(《阿拉伯世界研究》2017年第1期),此文被《新華文摘》2017年第12期全文轉載

本文探討了伊拉克雅茲迪民族的歷史演變:雅茲迪民族的歷史生成,宗教與雅茲迪民族形成的關系,中東群雄並立時期雅茲迪民族的生存狀況,奧斯曼帝國對雅茲迪人的宗教敵視與經濟壓迫,伊拉克獨立以來雅茲迪民族的發展。

9、黎巴嫩馬龍派國家觀念探析(《中東問題研究》2017年第1期)

本文認為,自19世紀下半葉以來,馬龍派就構想了心目中的現代黎巴嫩國家,歷經小黎巴嫩國家觀念和大黎巴嫩國家觀念的碰撞,大黎巴嫩國家成為現代黎巴嫩國家的雛形。馬龍派的國家觀念具有強烈的教派主義的國家觀和親西方的對外傾向的特點,集中體現了多元主義國家理論的內涵,即黎巴嫩是一個基督徒和穆斯林共存的多元文化和多教派的國家。馬龍派國家觀念的形成與發展,與馬龍派的政治地位密切相關,亦是馬龍派為維護自身利益的真實寫照。

10、國家治理視域下的也門地方主義研究(《西亞非洲》2017年第2期)

本文認為,也門國家政治、經濟和社會治理中的問題催生了地方主義的出現與發展。從未來發展看,地方主義對也門國家治理仍將產生重要影響。

11、政治伊斯蘭運動與也門民族國家重構,《阿拉伯世界研究》2016年第3期

本文認為,在也門現代民族國家構建進程中,政治伊斯蘭運動經歷了從政權異見派轉變為政治參與者的發展過程,逐漸形成了多元化和激進化的特點。

12、古埃及文明根本特征探析,《外國問題研究》2016年第2期

本文認為,以特殊的文字為載體、以多神崇拜為背景的神聖王權觀念,則構成了古埃及人文化觀念的核心,這可以解釋古埃及人的政治、經濟和文化活動,何以會構成古埃及文明的根本特征之一。

13、古埃及新王國時期專制王權的制度化探析,《杭州師范大學學報》,2016年第2期

本文認為,專制王權之所以在新王國時代達到巔峰,主要是因為當時以國王為首的統治階級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實現了專制王權具體內容的制度化。這是古埃及之前的歷史時代沒有出現過的現象。

14、以色列建國前的巴勒斯坦共產主義運動,《阿拉伯世界研究》2017年第2期

本文認為,本文認為,在以色列建國前,巴勒斯坦共產黨經歷了艱難而曲折的發展歷程,它促成阿猶兩個民族的聯合統一和建立雙民族國家的願景,彰顯了它在猶太復國主義運動中的先進性特征。

15、氣候變遷與阿拉伯變局——兼論與敘利亞危機肇端的邏輯關系,《外國問題研究》2017年第四期

本文認為,氣候變遷導致的糧食問題與阿拉伯變局確實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敘利亞危機是由一系列社會、經濟和政治因素引起的,但敘利亞國內的持續干旱氣候,是推動敘利亞危機爆發的重要誘因。

16、政治發展理論視域下的阿曼政治變局,《國際論壇》2017年第4期

中東變局后,阿曼政府謀求政治穩定,提升政府能力,促進經濟發展,開啟了多位變革之路。本文認為,阿曼面臨著四重政治危機:即政治合法性危機、政治繼承危機、政治整合危機和政治參與危機。

17、中東變局以來阿曼國家治理轉型述評,《西亞非洲》2017年第4期

本文認為,阿曼國家治理特征為:壓制性合作的治理內涵、一元單極的治理主體、雙重危機的治理合法性、多元弱化的治理結構、正和博弈的治理轉型之路。從長遠看,阿曼的國家治理面臨著繼承變數、地方與中央整合度弱、經濟動蕩與青年群體尋求變革的問題。

課題組供稿 

(責編:王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