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西南地區先秦兩漢冶金遺址調查與研究中期研究報告

2017年12月08日13:52來源: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辦公室

一、研究進展情況

1、研究計劃總體執行情況及個子課題進展情況

根據項目的總體設計框架,在具體工作開展過程中,課題組根據項目設計

的考古調查與試掘、科技檢測與分析、綜合研究三個層面的課題思路,按照規劃階段逐步開展各子課題的研究以及總體協調工作。立項至今順利完成項目開題報告會、參與承辦中國西南地區冶金與鹽業考古學術研討會,舉辦項目總體進展討論會三次,各子課題按期進行進展討論會,不斷調整課題的整體框架與進度規劃,結合資料收集的情況進行深入討論,為項目的實施做好充分的准備工作。

子課題一先秦兩漢冶金遺址調查為基礎,在西南地區積極開展典型區域、典型遺址的田野考古調勘工作,子課題二與之緊密結合,隨著田野調查工作的開展,逐步進行冶金遺跡、遺物的取樣和實驗室分析研究工作,探討不同金屬的冶煉技術與工藝,梳理西南地區冶金技術的形成與發展。子課題三緊密圍繞西南地區朱砂(汞)、青銅、錫等冶金遺址,探討冶金手工業的形成與早期社會之間的關系,結合田野考古調查,特別是在朱砂(汞)、青銅生產與早期文明的相關問題上有了深入的討論。子課題四前期工作主要是通過田野考古發掘,整理出西南地區出土的鐵器資料,對其進行類型學研究,基本理清西南地區鐵器生產與使用的階段性特征,在討論鐵器生產與社會解體、重組方面有所突破。

子課題一:西南地區先秦兩漢冶金遺址調查

西南地區冶金考古研究起步較晚,近年來雖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基礎工作仍相對薄弱,特別是針對冶金遺址的專項調查與發掘相對較少。針對這一現狀,課題組在西藏、貴州、雲南、重慶、成都等地方文物考古部門的配合下,於立項至今先后選取以下典型遺址開展考古調查、發掘工作:重慶彭水大田冶鐵遺址、彭州礦冶遺址、西昌黃聯關冶煉遺址、貴州萬山汞礦遺址群、貴州務川汞礦遺址群、西藏拉薩德慶堆龍嘎沖村冶金遺址、雲南牡宜遺址冶煉區、雲南金平縣龍脖河冶煉遺址群。

以上冶金遺址調查和發掘的主要收獲集中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a.對冶金遺址所在區域的地形地貌、資源分布、交通路線等基本信息有了全面的認識,為下一步工作的開展奠定了基礎﹔

b.礦冶遺址調查,採集或出土了礦石、採礦工具、陶瓷片等遺物,為后續研究積累了初步的基礎資料﹔

c.周邊區域冶金關聯遺址的調查,目的是通過聚落、墓葬、古道、古橋梁、古碼頭等遺存的綜合觀察,探討冶金生產的管理、貿易與流通等問題﹔

d.相關文獻的收集與整理,包括史籍、地方志、近代冶金檔案等,從文獻中能夠初步了解區域歷史背景以及早期採冶活動,為冶金遺址研究提供相應的佐証﹔

e. 採集或出土標本的科技檢測與分析,通過對礦石標本進行金相檢測、成分分析,以觀察冶金技術工藝,並將礦石數據與出土金屬器物的檢測數據進行比較,從而解決器物產地與礦料來源等問題﹔

f. 傳統冶金技術與工藝的調查,運用人類學、民族學的調查方法,系統地對貴州、重慶、四川、雲南等省區煉鐵、煉汞傳統工藝開展了調查,為下一步以工藝傳承復原古代冶金技術積累基礎資料。

子課題二:西南地區先秦兩漢時期的冶金技術

子課題二先后召開進展討論會兩次,課題負責人陳建立教授明確指出,將西南地區銅礦遺址的田野工作視為基礎,重點開展以成都平原為核心的相關工作,採集樣品以進行鉛同位素分析,並進行鑄造工藝、成分、同位素比值的檢測。在課題開展過程中,盡量積累大量標本和數據,提升對金屬冶煉技術的認識層次。實驗室工作要與田野考古緊密結合,從實物資料出發,研究技術的傳播與交流等問題,以此解讀西南地區自青銅時代到鐵器時代的轉變,從塊煉鐵到生鐵再到生鐵制鋼的過程,制鐵鑄銅工藝的關系等問題。

目前,課題組已對西南地區8個遺址所採集的金屬器和冶煉遺物進行了金相組織觀察和成分分析。遺址包括:重慶李家壩遺址(64件樣本)、重慶彭水大田冶鐵遺址(2件樣本)、重慶爐堆子遺址(1件)、宜賓橋溝頭遺址(3件樣本)、雲南牡宜遺址(21件樣本)、雲南龍脖河冶金遺址(26件樣本)、浦江許鞋匾遺址(1件)、甘肅喇家遺址(6件)。

下一步將對已收集的成都平原戰國秦漢墓葬出土近300件鐵器開展金相、成分等科技分析。

鐵器樣本主要包括農具、工具、武器、飾品、雜件,觀察得到的技術特征包括塊煉鐵技術、生鐵冶煉技術、生鐵柔化處理技術、淬火技術等。為研究西南地區金屬冶煉、加工技術提供了重要的參考資料。

子課題三:西南地區青銅生產與西南地區的早期文明

子課題三先后開展子課題進展討論會三次,及時根據具體工作開展情況調整成果結果,工作分工及進度等。子課題三后續的研究工作還是以預設框架為主體,其核心是青銅器對西南地區古代社會所起的作用,而非單純的青銅器物和考古學文化譜系研究。重點在兩個方面:青銅器生產與手工業專門化程度研究與青銅器功用的研究。

西南地區在青銅器與早期國家形成之間的關系上是否和中原地區一致,是需要專門考慮的,但不管西南地區的文明進程是否與中原地區一致,最終結論還是要從對材料的觀察和分析中得出,要注意從不同角度對舊有材料進行審視並有目的性的去發掘和獲取新材料。

原有的工作框架主體分為四個區域,每個區域都是根據其自然地理特征和主要的文化背景來設定的,這個框架的主體目前不會變,但隨著新材料出現、新的技術、方法和理論的運用,具體工作肯定會與前期設想之間有差距,會不斷出現新的問題,這個架構下的一些具體細節和問題就要進行研究和調整。對於研究中所涉及的取樣、分析等問題,需要根據實際計劃不斷調整,及時跟進實驗室研究。

子課題四:西南地區鐵器生產與戰國秦漢時期的西南社會

子課題四先后開展進展討論會兩次,明確前期基礎資料的收集分工情況,探索性地建立西南地區出土鐵器標本數據庫。項目負責人白雲翔先生強調,要把西南地區鐵器和鐵器工業以及技術特征的發展序列敘述清楚,對既有研究的梳理要做到全面詳實。在漢文化和西南夷視野下觀察問題,冶鐵術進入西南地區,對社會的影響、互動,將西南地區漢夷文化互動的角度上升到理論程度。操作上將西南地區的鐵器和生產分成兩塊,即巴蜀地區和雲貴高原,厘清所有冶鐵遺址類型、出土鐵器的類型學研究等。

課題組依據以上思路,對西南地區各個區域出土的鐵器資料進行系統收集、整理,同時對反映鐵器生產、使用、流通的重點遺址和墓葬都做了系統整理,選取部分標本進行取樣,特別是重慶李家壩遺址、宜賓橋溝頭遺址出土的鐵器,其反映的冶鐵技術為研究西南地區鐵器生產與社會進程提供重要實物依據。

2、調查研究及學術交流情況

文獻資料收集整理:

已開展田野調查工作的區域,基本完成冶金遺存文獻收集工作,形成文獻資料集﹔對尚未開展田野調查的區域,選擇重點區域進行相關文獻、全國二、三普文物普查資料的收集工作。

調研數據整理運用:

在子課題一開展的田野考古調查工作的基礎上,完成材料的初步整理,形成《金平縣龍脖河冶煉遺址群調查簡報》、《貴州萬山朱砂採冶遺址群考古調查簡報》、《重慶彭水大田冶鐵遺址調查簡報》、《成都平原冶鐵遺址調查報告》等,為子課題一成果的重要組成部分。

學術會議與交流:

為了推進“西南地區先秦兩漢時期冶金遺址調查與研究”項目的順利開展,課題組依托西南考古協作會為平台,組織“手工業考古•重慶論壇——中國西南地區冶金與鹽業考古學術研討會”,該會議於2016年6月17至20日於重慶召開。

來自英國劍橋大學、英國埃克賽特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大學、北京大學、四川大學、山東大學、重慶市文化遺產研究院、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貴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廣西文物保護與考古研究所、雲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西藏自治區文物保護研究所等機構的40余位國內外學者參加了會議。

先后有22位學者圍繞著冶金考古介紹了國內外的考古發現與研究成果,內容涵蓋冶金手工業考古理論與方法體系、冶金考古的發現與研究、冶金手工業技術研究等三個方面。研究視野開闊,材料新穎而廣泛。特別是來自海外的學者站在歐亞大陸的角度,為本次會議帶來了冶金考古最前沿的理論方法與案例分析研究。此次學術研討會,搭建起開展西南地區冶金遺址調查與研究的平台,為今后的深入工作創造堅實條件。

2017年4月,項目首席專家李映福組織課題組召開田野研討會,旨在通過這類學術交流活動,提高課題組成員的業務能力和問題研究意識,課題組四位主要成員分別發表了題為《金屬器和冶煉遺物的分析和檢測》、《2016貴州汞礦調查匯報》、《2016雲南牡宜遺址發掘匯報》、《2016彭州調查匯報》、《雲南金平縣龍脖河礦冶遺址調查》的田野調查考古匯報,與會人員紛紛對相關問題提出深層次的討論。

國際合作:

2015年12月6日—8日,與日本愛嬡大學東亞古代鐵文化研究中心合作舉辦“古代世界の鉄器生産─中近東から東アジアまで”的國際學術研討會,並以“中國西南地區出土早期鐵器看中國冶鐵技術的擴散”題作了大會主題發言。

2016年12月,與日本愛嬡大學東亞古代鐵文化研究中心村上恭通教授合作考察雲南省博物館、雲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大理州文管所等單位所藏銅范、煉渣和出土鐵器。

以此項目為依托,申報的《冶金考古課程體系建設與冶金考古研究團隊建設》課題獲准立項為2017年度的“教育部外專局學校特色項目”。將項目研究和冶金考古人才培養有機地結合起來,為培養世界視野的人才和該項目產出世界一流研究成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3、成果宣傳推介情況

項目立項至今,共報送《工作簡報》5期,其中2016年3期,2017年至今2期,《工作簡報》目錄如下:

2016年第1期(總第1期):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西南地區先秦兩漢時期冶金遺址調查與研究”順利開題。(已被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網頁推送)

2016年第2期(總第2期):2016年度西南地區冶金考古學術研討會、項目進展討論會順利開展。

2016年第3期(總第3期):2016年度西南地區冶金遺址調查、發掘工作順利開展。

2017年第1期(總第4期):2017年度雲南龍脖河流域及貴州萬山汞礦遺址、試掘工作順利開展。

2017年第2期(總第5期):西南地區先秦兩漢時期冶金技術採樣及實驗室工作進展順利。

4、研究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改進措施,研究心得、意見建議

該項目研究的關鍵是通過田野調查、發掘與數據採集獲取基礎資料。近年來,由於各地大規模的基本建工程,使得原有線索的許多冶金遺址遭到破壞,尋找新的遺址,在時間、經費等方面都大大超出原有的設計。為此,項目組採取的辦法是對西南省區考古所的從事田野考古工作的主要業務人員開展冶金考古的講座與培訓,目的是希望他們在開展墓葬或聚落遺址調查與發掘工作的同時,關注冶金遺址的信息,為該項目提供專門的線索。

在項目實施過程,最大的心得就是將項目研究與商端研究型人才培養結合起來,既有利於研究,也能借此機會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人才。

項目原設計時,對冶金實驗考古關注不夠,隨著資料掌握和分析的深入,深感冶金實驗考古學對復原古代冶金技術與工藝的重要參考意義與價值,為此,項目組與邛崍市達成提供冶金考古實驗場地的初步協議,計劃開展基於秦漢時期銅、鐵冶煉考古發現的銅、鐵冶煉實驗考古學。

5、其他需要說明的問題

本項目設計的子課題一是田野考古調查與發掘獲取實物資料,以支撐后續研究。田野考古調查基本都是在偏僻的鄉村,住宿、雇請民工、佔地青苗賠償,甚至於租車等幾乎都不能提供正式的發票。此外,由於大多數民工不接受銀行卡轉帳付工資的方式,加之,對外來雇主的不信任,因此,課題組在田野調查發掘雇請民工、青苗賠款時,多採取當日現金結算付款的方式。有鑒於此,項目組不可避免地會出現收據之類的非正式票據。

二、研究成果情況

1、《成都平原冶鐵遺址發掘簡報》,《考古學報》待刊

成都平原冶鐵遺址調查、發掘是西南地區開展的首次冶金遺址系統研究工作,此文全面地報告了成都平原蒲江鐵牛村、古石山、沙子塘和邛崍市鐵屎壩等冶鐵遺址的發掘收獲,特別是漢代冶煉爐、炒鋼爐的發現和煉渣、礦石、燃料、助溶劑、爐壁、陶片等遺物的出土,是研究成都平原冶鐵技術的形成與發展以及秦漢以來的冶鐵技術與制作工藝的唯一的實物資料。

2、《重慶彭水大田冶鐵遺址發掘簡報》,《四川文物》待刊

系統報告了彭水大田冶鐵遺址發現的七座煉爐、礦洞、礦石加工場和煉渣、礦石等遺物,該遺址為現今發現的重慶地區宋明時期規模最大的古代冶鐵遺址,冶煉加工體系十分完整,涵蓋採礦、加工、冶煉、運輸體系等遺存,系三峽地區古代冶煉技術與區域文化發展的重要實物,對探討中國西南地區的冶鐵技術與整體運營體系都具有重要的意義與學術價值。

3、《2016雲南牡宜遺址發掘報告》,《南方民族考古》待刊

雲南牡宜遺址位於廣南縣,是《史記》所記句町文化的中心聚落遺址。因雲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前期調查中發現有煉渣、范等冶鑄遺物,故項目組申請加入2016年度的發掘。發掘報告系統報告了該年度的所括銅范、礦石、煉渣在內的發掘收獲,是討論西南夷金屬生產與社會的重要實物資料。

4、《拉薩德慶堆龍嘎沖村冶銅遺址調查簡報》,《藏學學刊》待刊

本項目組於2016年赴西藏自治區開展了以德慶堆龍嘎沖村遺址為重點的田野調查。該簡報分布了此次調查獲取的有確切地層關系的煉爐、陶片、石器等遺物,為研究西藏高原早期金屬的時代、冶煉技術與工藝和冶煉技術的源流等問題提供了重要實物的信息。

5、"Early iron objects of Southwest China: A case study of iron objects excavated from Qiaogoutou cemetery site, Sichuan Province" Archaeology and anthropology 待刊

該文以宜賓橋溝頭漢代墓葬出土鐵器為研究對象,具體分析鐵劍、鐵斧、鐵鍤等遺物的金相組織,認識到川南地區的鋼鐵冶煉技術的發展過程,白口鐵、韌性鑄鐵等多種工藝的鋼鐵制品普遍存在,生鐵柔化處理技術、淬火等多種熱處理工藝運用廣泛。

6、《釋滎經同心村M18出土漢字印》,《文物》待刊

滎經同心村M18出土一方漢字印印文闕釋,經辨認印文可釋為“雲子思士”。“雲子思士”具體釋義學界聚訟紛紜。參看相關戰國至秦代相關印例及文獻,作者認為“雲子思士”印文語法結構屬於“姓氏+箴言詞句”格式,內容來源可能與當時先賢修身養德典故有關,表達了執印者借先賢事跡來警示規誡自我的冀望。

7、《南方絲綢之路的金屬資源分布與技術傳播》,《南方民族考古》待刊

通過對南方絲綢之路沿線銅、鐵礦產資源的分布與秦漢以來冶煉遺址和出土金屬器物的空間分布,發現南方絲綢之路的走向與金屬礦資源分布密集區域高度重合,再結合冶煉遺址與出土銅、鐵器物的分析,得出“南方絲綢之路”是一條秦漢政府主導的以獲取金屬礦產資源為目的是“金屬之路”的認識,進而討論了“金屬之路”的開拓對秦漢文化在西南地區的滲透和對西南社會變遷所產生的重要影響。

8、《金平縣龍脖河冶煉遺址群調查簡報》,《南方民族考古》待刊

龍脖河遺址群分布於金平縣境內紅河支流龍脖河南側,是滇東南目前發現時代最早、規模最大的銅礦冶遺址。調查發現有礦洞和冶煉、鑄造的煉爐與作坊,以及大量煉渣、陶片等遺物。C14測年為距今2450±30年,約當中原地區的春秋戰國時期,對於滇東南乃至我國西南地區青銅時代礦冶技術、文化體系等方面的研究有著重要意義。遺址群分布跨中越邊境,與包括越南在內的該區域出土銅器有密切聯系,對於探索中越青銅文化交流和東南亞青銅文化具有重要意義。

9、《貴州萬山朱砂採冶遺址群調查簡報》(待刊)

貴州萬山朱砂採冶遺址群是我國保存最完整、規模最大的朱砂及汞礦遺址,對這一區域的綜合考古調查、全面梳理以及探索性研究,具有重要的學術研究價值。調查過程中發現並確認與朱砂採冶相關的遺址包括礦洞、聚落、道路、橋梁碼頭、祠堂、古城牆等共計40余處,各調查點年代自商周延續至近現代。綜合各類遺址以及文獻、民族學材料,可以初步復原萬山朱砂採冶生產方式、管理運銷體系等,探討以朱砂資源為核心的有色金屬礦產資源的利用與區域社會形成、發展的關系,提出歷史時期“朱砂通道”存在的客觀性。

10、《成都平原史前文化陶器紋飾研究》,《江漢考古》2017年1期

紋飾作為陶器表面的一種裝飾,是在滿足器物功能的基礎上根據審美的需要所附加的。傳統的考古學文化分期主要是從器物形態及組合的變化進行,紋飾只是作為了次要的參考因素。本研究選取成都平原史前時期幾處典型遺址進行陶片抽樣分析。在陶器紋飾類型學分析的基礎之上,對成都平原史前文化陶器紋飾進行分期,揭示其早晚變化規律,結果顯示紋飾分期同以器物群和器物形態為主要依據進行的文化分期之間並不同步,在一定程度上表現為紋飾變化的滯后性。這一差異表明紋飾在文化的傳承上更具有保守性,更能反映文化間的傳承關系。在此認識的基礎上,對寶墩文化四期遺存的文化歸屬、成都平原史前文化的淵源等問題做了相關的討論。該文對於認識成都平原早期青銅文明源頭的考古學文化面貌提供了新視角。

課題組供稿 

(責編:王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