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進展情況
1、研究計劃總體執行情況及各子課題進展情況
本課題自2015年底立項后,於2016年1月召開了開題暨咨詢會,會上各子課題負責人交流了各自的研究計劃,此后,各子課題按計劃逐步實施。
子課題1“凌家灘及裕溪河流域調查、發掘資料整理與研究”進展:
本項目最基礎的一項研究工作。是基於大量考古調查、發掘材料的整理基礎之上,前期工作較為繁重,並且花費時間較長,計劃當中安排了2年的基礎整理時間。到目前為止,調查、發掘資料的整理已完成大半,相應的繪圖工作基本完成,但器物照相尚未及進行。
與基礎研究相關的炭十四年代測試,已送測炭樣80余個,目前已獲測年50余個,其余正在實驗室等待測試,分期與年代的研究正在進行之中。
聚落分析已完成區域系統調查材料的數據匯總、數據庫,微觀地形的研判和選址分析等。對凌家灘社會的人口、社會發展軌跡、聚落形態結構、社區規模、社會不平等程度進行了初步的研究復原。
子課題2“玉石器工藝研究”進展:
本項研究分為兩個部分:一是對玉石器進行礦物成份的檢測,二是對其制作的工藝進行研究,並探討不同種類的玉石器與原料的對應關系。目前為止主要開展了第一項工作,已完成預定檢測工作的約80%。
子課題3“陶器工藝與殘留物研究”進展:
項目開展以來,選取了凌家灘和韋崗遺址不同類型具有代表性的280余個樣品,利用岩相分析、熱膨脹分析、中子活化分析和紅外分析等多種科學手段,系統開展了分析研究。目前,根據進行的分析,已獲得初步進展:1)運用地球化學理論,通過對陶器薄片和光塊的鏡下岩相觀察,在單偏光系統和正交偏光系統下鑒定可陶器的礦物組成,認為凌家灘遺址陶器按質地來分,可分為夾石英、夾細(粗)砂、夾細砂和植物、泥質夾植物、泥質等多種類型。2) 結合器型分析,認為不同類型羼和料與其使用功能有關。3)熱膨脹分析結果表明,凌家灘遺址出土陶器的燒成溫度在780~930℃之間。不同類型陶器略有不同。4)課題組選擇代表性樣品,對其進行了微、痕量元素的中子活化分析﹔目前已完成一半樣品的測試工作。相關多元統計分析和考古學文化內涵等內容在今后工作中逐步完善。
課題組對凌家灘遺址出土的兩種陶器——刻槽盆和彩繪陶進行殘留物的提取和分析。首先從疑似“彩繪陶”上未提取到有機物﹔同時,建立了彩繪陶的判定標准。這一結果也表明考古遺址中已發現的“彩繪陶”需要重新審視。其次,從刻槽盆上發現了種類豐富的澱粉粒,以薏苡(Coixla cryma-jobi L.)、其他禾本科(Poaceae)和小麥族(Triticeae tribe)植物為主,櫟屬(Quercus L.)、根莖類和豇豆屬(Vigna sp.)植物次之,山藥(Dioscorea opposita Thunb.)和蓮藕(Nelumbo nucifera)澱粉粒較少,還發現了一定數量無法鑒定的澱粉粒。這一結果再次証實了刻槽盆植物加工工具的功能。受損傷的澱粉粒的發現進一步表明刻槽盆除了被用於研磨植物,還被用於烹煮植物。作為一種穩定的食物加工工具,刻槽盆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先民的食物結構和經濟模式。今后將對陶片開展吸附脂肪酸的提取和分析。
陶器制作的具體工藝研究方面,因依賴於陶片整理工作的完成和分期結果,目前隻對制作工藝的具體制法進行了拍照、記錄,對比研究尚未開展。
子課題4“動植物考古學研究”進展:
動物遺存的鑒定工作已經結束,相關數據資料庫已完成,正在進行數據的匯總和研究報告的撰寫,目前已完成動物遺存初步鑒定報告一份。此外同位素檢測研究工作已完成,共測試10份豬、2份狗、2份鹿的樣品,完成《安徽含山凌家灘遺與韋崗遺址出土部分動物遺骸的鍶同位素比值分析》一文。碳氮同位素已完成動物遺存的採樣工作,正在進行樣本的測試工作。
植物遺存已完成100余份浮選樣品的採樣,植硅體的分析工作已完成大部分實驗。相關研究已撰寫了《凌家灘植物遺存研究》一文。
2、調查研究及學術交流情況
到目前為止,文獻資料的收集已基本完成,共收集與凌家灘相關的研究文獻300余篇,並進行了分類匯總,計劃編印成冊以便於開展研究。相關地圖、數據的購買還未實施,計劃年內完成。課題組成員共參加了與課題相關的各類學術會議20余個,部分課題組成員為開展對比研究,已分別先后赴東北、山東、河南等地調研了紅山文化、大汶口文化的玉石器。項目負責人和第一子課題負責人根據課題計劃,於2016年11月前往美國匹茲堡大學人類學系,開展了與凌家灘相關的聚落考古研究和比較考古學研究,拓展了研究的廣度和深度。
本項目的調查研究主要是對已知遺址的復查、其他文化遺址的現場調查。到目前為止隻有零星工作尚未系統化地開展,計劃在項目的第二階段(基礎研究工作完成后)全面進行。
3、成果宣傳推介情況
因所有研究工作都還在基礎階段,目前已有部分研究成果已撰稿完畢,主要集中在利用自然科學手段開展的多學科合作研究方面,如殘留物分析、動物的同位素測定、植硅體研究等,已投稿等待錄用(詳見階段性成果清單),但還未對不同研究的成果進行整合形成大的成果,到目前為止沒有召開過成果發布會,但《工作簡報》按項目的要求每年按時完成。
4、研究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改進措施,研究心得、意見建議
因為本項目的所有研究是以考古材料為基礎,在未完成基礎研究之前,其他研究難以深入地開展,而隻能有微觀的具體成果如具體的測試成果等。若要研究能夠盡快地進入到系統化研究中,必須加強、加快基礎研究步伐。
5、其他需要說明的問題
本項目因涉及到大量的考古發掘、調查材料,整理過程較長,且這些工作均為陶片碎片統計分類、器物修復、繪圖、照相等工作,需要大量的人手,而項目經費中的勞務費比例太低,使得工作開展難度較大。現雖已出台了新政策,但落實到單位執行還需很長時間。在這一過程中,地方財政和單位的財務制度與項目的經費使用規定不吻合,造成交叉限制,最后同時符合三方規定要求的內容便很少,極大地限制了研究工作的開展。
二、研究成果情況
1、《凌家灘文化時期植被景觀與稻作農業初步研究》
本文主要採用孢粉分析、植硅體分析對2013年度凌家灘遺址群中的凌家灘遺址和韋崗遺址發掘採集的土壤樣品進行了初步分析。結果表明凌家灘文化時期總體呈現出溫暖濕潤的氣候特征﹔區域植被景觀為以栲屬、櫟屬、榛屬和榆屬為建群樹種的亞熱帶常綠—落葉闊葉混交林,林緣開闊地主要分布以禾本科、蒿屬、藜科和竹亞科為代表的草叢,淺水沼澤等濕地生長著香蒲和蘆葦等植物。兩個遺址均發現水稻扇型和水稻雙峰型植硅體、水稻型花粉、炭化水稻以及稻殼印痕,說明凌家灘文化時期稻作農業生產已經存在,並成為支撐玉器制造業的經濟基礎之一。
2、《安徽含山凌家灘遺址出土刻槽盆的澱粉粒分析》
凌家灘文化出土陶器種類豐富,類型多樣,制作工藝和產地分析能為技術發展、文化交流提供重要信息。項目開展以來,選取了凌家灘和韋崗遺址不同類型,具有代表性的280余個樣品,利用岩相分析、熱膨脹分析、中子活化分析和紅外分析等多種科學手段,系統開展了分析研究。目前,根據進行的分析,已獲得初步進展:1)運用地球化學理論,通過對陶器薄片和光塊的鏡下岩相觀察,在單偏光系統和正交偏光系統下鑒定可陶器的礦物組成,認為凌家灘遺址陶器按質地來分,可分為夾石英、夾細(粗)砂、夾細砂和植物、泥質夾植物、泥質等多種類型。2) 結合器型分析,認為不同類型羼和料與其使用功能有關。3)熱膨脹分析結果表明,凌家灘遺址出土陶器的燒成溫度在780~930℃之間。不同類型陶器略有不同。4)課題組選擇代表性樣品,對其進行了微、痕量元素的中子活化分析﹔目前已完成一半樣品的測試工作。相關多元統計分析和考古學文化內涵等內容在今后工作中逐步完善。
陶器殘留物分析可為先民利用動植物提供豐富信息。課題組對凌家灘遺址出土的兩種陶器——刻槽盆和彩繪陶進行殘留物的提取和分析。首先從疑似“彩繪陶”上未提取到有機物﹔同時,建立了彩繪陶的判定標准。這一結果也表明考古遺址中已發現的“彩繪陶”需要重新審視。其次,從刻槽盆上發現了種類豐富的澱粉粒,以薏苡(Coixla cryma-jobi L.)、其他禾本科(Poaceae)和小麥族(Triticeae tribe)植物為主,櫟屬(Quercus L.)、根莖類和豇豆屬(Vigna sp.)植物次之,山藥(Dioscorea opposita Thunb.)和蓮藕(Nelumbo nucifera)澱粉粒較少,還發現了一定數量無法鑒定的澱粉粒。這一結果再次証實了刻槽盆植物加工工具的功能。受損傷的澱粉粒的發現進一步表明刻槽盆除了被用於研磨植物,還被用於烹煮植物。作為一種穩定的食物加工工具,刻槽盆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先民的食物結構和經濟模式。先民大量採集了薏苡、小麥族和櫟屬植物,同時將豇豆屬、蓮藕和山藥及其他根莖類植物作為重要補充。今后將對陶片開展吸附脂肪酸的提取和分析。
3、《安徽含山凌家灘與韋崗遺址出土部分動物遺骸的鍶同位素比值分析》
本文採用鍶同位素檢測技術,通過測定凌家灘與韋崗遺址出土動物遺骸的鍶同位素比值,首先得到了當地的外圓內方同位素比值地區特征﹔其次推測該鍶同位素比值適用區大致為凌家灘遺址周邊5-15公裡范圍內。據此可以推測凌家灘遺址出土的狗和鹿是當地動物,韋崗遺址出土的豬也可能為本地出生。
課題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