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研究進展情況
①研究計劃總體執行情況及各子課題進展情況
本課題自2015年10月份正式立項,12月27日召開開題論証會,邀請北京大學唐曉峰教授、南京大學胡阿祥教授、雲南大學陸韌教授、北京大學鄔倫教授、廣州大學吳志峰教授作為與會專家,從歷史地理學和地理信息系統兩個方面對課題提出意見和建議。
2016年初,項目正式啟動,由第五子課題的專家制定數據採集的基本格式,並對參與課題的研究生進行培訓、分工,以省為單位編制數據表。截止2017年7月,全國各省份的數據表任務完成過半,為下一步可視化工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在數據表編制的過程中,各個子課題按照計劃,工作開展有條不紊,取得了一些階段性成果,分述如下:
子課題一:“中國行政區劃沿革基礎數據1912-2013”
子課題一和二實為同一課題,考慮到這一子課題工作量十分龐大,故而在課題申請時以1949年為斷限分為前后兩段,但在實際的研究工作中,並未以1949年為限進行切割。為便於表述,下文將此二子課題合並表述為“中國行政區劃沿革基礎數據1912-2013”。
子課題負責人傅林祥教授、徐建平副教授,擬解決的主要問題是復原自民初至當今全國范圍內的各級行政區劃。由於縣級政區是組成統縣政區和高層政區的基本單元,故而首先須復原縣級政區的沿革數據。
在完成數據沿革表的基礎上,本子課題與GIS子課題的專家合作,從縱橫兩方面完成3個數據庫,用來驗証課題研究思路及方法的可行性。目前已完成的個案數據庫有“甘肅省行政區劃沿革1912-2015”、“上海地區行政區劃沿革751-2015”、“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劃沿革1990-2015”。
實踐証明,本課題設計的思路和方法切實可行,如能依照計劃開展工作,完全可以實現預期目標。
子課題二:1912-2013縣級治所基礎地理信息數據開發
子課題負責人路偉東副教授,擬解決的主要問題是構建具有完整時間序列的1912-2013年縣級治所基礎點數據,重點研究的內容是縣級行政治所點數據的時間序列列、繼承關系和隸屬關系。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構建縣級以上行政治所的相關基礎地理信息數據。
子課題在CHGIS項目的經驗基礎上,在底圖、坐標系、比例尺三個方面作出了一些調整,以google earth影像數據為基礎參照,提取各記錄的10萬分之一的WGS84坐標數據。所有數據用ArcGIS10.2平台進行管理,最終提供標准化的可供查詢及空間可視化的Geodatabase格式的矢量數據。
依據上述理論和方法,目前已完成“1912-1949縣級治所基礎地理信息數據”。
子課題三:中國現當代大比例尺地圖的整理與利用
子課題負責人張曉虹教授,負責近現代實測地圖的收集整理。近現代實測地圖上所展示的特定時間截面上政區邊界以及聚落的空間位置,對於本課題確定和繪制相應時間截面上政區區域、治所定位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可以為本課題的順利完成奠定堅實的基礎。
日本科學書院出版的《中國大陸地圖集成》是目前可以公開獲取的規模最大的近代實測地圖。該圖集包含中國大陸1:5萬八冊4088張,中國大陸1:2.5萬四冊1689張,舊滿洲1:5萬一冊756張以及近代中國都市地圖集成一冊102張,共計6635張實測地形圖。復旦大學歷史地理研究中心資料室已購入該地圖集成。
課題組利用復旦大學歷史地理研究中心資料室豐富的古舊地圖資源,將其中與課題密切相關的《中國大陸地圖集成》先行掃描建庫,建立“復旦大學歷史地理研究中心古舊地圖數據庫”。目前該數據庫已開通試運行,首期收入地圖1萬余幅。隨著本單位所藏地圖資源的不斷掃描以及通過其他途徑購置的電子地圖的不斷加入,該數據庫的數據量會不斷增加。
在開展學術研究的同時,課題組充分利用歷史地理學科的特長為國家現實服務。子課題充分挖掘國內外已出版的古舊地圖中有關南海地區的描述,勾勒出晚清民國以來不同類型古舊地圖以及行政區劃設置中對於南海地區歸屬的表述,撰寫了咨詢報告《南海地區歸屬的歷史地理研究》。該報告已被外交部有關司所採納(2017年7月),作為制定外交政策時的參考。
子課題四:中國現當代行政區劃GIS平台開發與數據整合
子課題負責人王勁峰教授,負責整個課題GIS技術支撐。配合其他子課題,利用GIS軟件平台(主要是ARCGIS和MAPINFO軟件),將政區沿革數據表中文字描述的點、線、面進行空間定位,建立政區沿革表與地理空間的關聯,通過特定的檢索功能與圖形輸出功能,達到政區分布可視化的效果。這一部分工作的階段性成果已體現在子課題一和二中。
除此之外,子課題還需將一些重要的實測地圖進行配准並數字化,一方面可以為第一和第二子課題的政區沿革考証提供直接史料証據,另一方面對數字化后的實測地圖提取其中政區相關的要素即可成為該時間斷面上的政區面狀數據,這一點對於本課題尤其意義重大。目前所取得的階段性成果有“上海特別市區域圖(1930)”的數字化、“上海地區五萬分之一地形圖(1935)”的數字化、“西藏新地圖(1951)”的數字化、“外蒙盟旗新圖(1928)”的數字化等。
②調查研究及學術交流情況(調研數據整理運用、文獻資料收集整理、學術會議、學術交流、國際合作等)﹔
1.田野調查及文獻收集工作
(1)1959年民主改革之前,西藏地方行政實行宗溪制,這與內地的省-地區-縣制有很大的不同,宗溪制度是如何轉變為自治區-地區-縣制的?這方面的公開資料非常至少。另一方面,西藏與南亞各國之間的交流口岸、交通路線、重要聚落遺址等,文獻記載也不甚清晰。為此,課題組成員張曉虹、路偉東、徐建平、孫濤、羅婧等於2016年4月底專程赴西藏進行為期15天的田野考察。考察隊員走訪自治區檔案館、圖書館、民政廳等機構,與相關人員進行訪談,查閱、復制了一批文獻資料。並沿新藏線實地考察了吉隆、普蘭口岸及沿途相關聚落遺址、交通路線,實際測量了相關地點的經緯度和高程等數據,為下一步在地理信息系統中的精確定位提供了基礎。
(2)2016年10月,在子課題負責人張曉虹教授的帶領下,徐建平、邢雲、羅婧一行4人赴美國哈佛大學圖書館、哈佛燕京圖書館和美國國會圖書館實地調查有關近現代中國實測地圖的收藏情況。調查發現上述機構都收藏有大量近現代中國各個地區的實測大比例尺地圖。限於時間和經費,考察隊隻能挑選國內最為緊缺的邊疆地區(主要是蒙古和西藏)地圖進行掃描復置。經過此次考察,課題組認為很有必要再次組織考察隊赴美國國會圖書館掃描復制其他區域的相關地圖。
(3)清末中國政府與緬甸、越南分別進行了勘界,這對於西南國界的走向至為關鍵。2016年10月開始,台北故宮推出“翠綠邊地——清季西南邊界條約輿圖”特展,這是清末中緬勘界相關檔案的首次展出。2017年1月,課題組部分成員徐建平赴台北故宮博物院調研,參觀本次特展,並與策展人台北故宮陳維新研究員進行友好深入的交流,購置了部分重要文獻資料。
(4)清末中緬劃界使得傳統的雲南西南部邊界發生了重大變化,原本完全處於中國境內的“騰越八關”在劃界之后其中的四關劃歸了緬甸。為了實地考察“騰越八關”遺址狀況,課題組成員徐建平於2017年2月赴雲南騰沖,對位於中國境內的四關進行了田野考察,精准測量其經緯度等數據。
(5)台灣“中研院”近史所及數位化中心收藏有大量民國時期外交部和內政部的檔案及地圖資料,為掌握這批資料的內容,課題組首席專家周振鶴於2017年3月轉成造訪“中研院”,詳細查閱了相關檔案和地圖。
(6)2017年7月,課題組首席專家周振鶴及成員邢雲赴緬甸調研,至緬甸國家檔案館、圖書館查閱收集晚清中緬勘界相關檔案文獻及地圖。
(7)2017年8月,課題組成員徐建平赴呼倫貝爾,實地考察中俄邊界地區聚落遺址、交通路線。
2.學術會議及交流
自課題啟動以來,課題組鼓勵成員參加國內外各類相關學術會議,推介本課題:
1)“第二屆歷史地理信息系統(HGIS)學術沙龍”,2016年4月9-10日,西安,陝西師范大學,報告題目:《中國行政區劃基礎信息平台建設(1912-2013)》,報告人:徐建平。
2)“數字人文與清史研究”學術工作坊,2016年5月28—29日,北京,人民大學清史所,報告題目《CHGIS數據模型與千年尺度完整時間序列空間基礎數據》,報告人:路偉東。
3)“新時代的歷史地理學暨東北亞歷史地理研究——2016年中國歷史地理國際學術研討會”,2016年7月16-17日,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報告題目:《中國行政區劃基礎信息平台建設(1912-2013)》,報告人:徐建平。
4)“古地圖中的絲綢之路”國際學術研討會,2016年8月15-17日,上海,復旦大學歷史地理研究中心,報告題目:《晚清民國鄂爾多斯傳教地圖研究》,報告人:張曉虹。
5)“中國歷史地理學重要成果匯報暨學科發展戰略高層論壇”,2016年11月27日,北京,中國科學院地理所,報告題目:《中國歷史地圖:從傳統到數字化》
6)“歷史地理信息化趨勢工作坊”,2016年12月3日,西安,陝西師范大學,報告題目《關於“中華文明時空框架信息平台”建設的想法》,報告人:徐建平。
7)“第五屆邊疆中國論壇暨“社會轉型、知識話語與新邊疆學”學術研討會”,2017年5月5-7日,上海,復旦大學歷史地理研究中心,報告題目:《習慣線、爭議線、法定線:清中期以來阿爾泰山區分界研究》,報告人:徐建平。
8)第二屆北京大學“數字人文論壇”互動與共生:數字人文與史學研究,2017年5月25日-27日,北京,北京大學圖書館,報告題目:《歷史GIS20年:從數據生產到交叉研究》,報告人:路偉東。
9)第32屆意大利地理學會年會,2017年6月7-10號,羅馬,羅馬大學,報告題目:《BORDERS AND ENCLAVES IN ADMINISTRATIVE REGIONS DIVISION》,報告人:徐建平。
10)清朝政治發展變遷國際學術研討會,2017年6月16日-19日,上海,復旦大學歷史地理研究中心,報告題目:《宣統甘肅1000人以上聚落分布與人口遷移的空間特征與規律——一項基於宣統地理調查表的研究》,報告人:路偉東。
11)“數字人文:大數據時代學術前沿與探索”學術研討會,2017年6月30日-7月2日,南京,南京大學,報告題目《宣統人口調查“地理調查表”數據整理與研究》,報告人:路偉東。
12)“數字人文:大數據時代學術前沿與探索”學術研討會,2017年6月30日-7月2日,南京,南京大學,報告題目《中國行政區劃基礎信息平台1912-2013》,報告人:徐建平。
3.國際合作
美國國會圖書館地圖部擬與課題組合作,整理國會圖書館所藏未編目中國近現代地圖的編目及出版相關事宜。
課題組成員徐建平副教授受國家留基委資助,將於2017年9月至2018年8月赴哈佛大學地理分析中心與包弼德教授進行為期一年的合作研究,研究主題為“中國行政區劃基礎信息平台1912-2013”。
二、 研究成果情況
代表性成果簡介
1.“上海地區行政區劃沿革751-2015”
面狀數據庫,自751年華亭設縣開始至2015年,今上海行政區域范圍內所有縣級政區的沿革過程。可以根據需要輸出任一年份的政區地圖並可以查閱政區變化的相關文字說明及文獻依據。該數據庫實現了本課題研究與CHGIS項目的數據對接,証明本課題研究具備與CHGIS前后銜接的可能,將來可以實現千年尺度“中華文明時空框架數據平台”的構建。本數據庫建設完成后,引起上海歷史博物館和上海市地方志辦公室的重視,2016年4月,項目組分別與上述兩家單位簽訂了合作協議,為上海歷史博物館制作不同年代的上海政區地圖,為新編《上海市志•地理志》編制政區沿革相關內容。
2.“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劃沿革1990-2015”
面狀數據庫,展示自1990年至2015年全國范圍內所有縣級政區的沿革,輸出任一年份的全國縣級政區地圖,並提供政區變化文字資料及文獻出處。該數據庫曾在不同的會議場合展示,引起與會學者的極大興趣。2016年5月,民政部區劃地名司派人專程來本單位與項目組成員座談,商談雙方合作共建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劃沿革數據庫的可行性,對本數據庫給予高度評價。
3.“1912-1949縣級治所基礎地理信息數據”
點狀數據庫,展示自1912年至1949年全國范圍內所有縣級政區治所的空間位置及其位置遷移信息。可以根據需要輸出任一年份全國縣級政區治所空間分布圖。該數據庫的特色為依據GE地形圖為底圖,採用目前通行的WGS84作為坐標系,比例尺為十萬分之一。
課題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