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進展情況
1.研究計劃總體執行情況及各子課題進展情況
(1)總體執行情況:
本課題獲批后馬上組織按預定研究計劃進行實施,目前已圓滿完成預定的研究任務。
第一,確定了研究綱要(2015年10月—2016年3月)。組織國內相關專家進行了課題開題,隨后即投入到緊張的實際研究工作中。詳細了解了學術界已有東北(遼寧)老工業基地勞模文化的研究進展情況和原始史料概況﹔召開了1次專家咨詢會和3次論証會,確定了詳細的總課題研究綱要和子課題的具體研究任務。
第二,進行了實地調研和史料收集(2016年4月—2017年7月)。按照計劃安排和具體任務分工,各子課題組開展了深入的實地調研和史料收集,形成了各自的調查報告,同時,定期開展了各子課題的研討和交流。
第三,撰寫了相關著作,發表了研究論文(2016年1月—2017年7月)。形成了資料匯編1本(東北(遼寧)老工業基地勞模文化史料匯編),編寫了《東北老工業基地(遼寧)全國勞模人物志》(上)﹔在《中國社會科學》、《馬克思主義研究》等高水平期刊發表學術論(著)文24(本)篇,其中專著4本﹔依托本課題,申報獲批了“東北全面振興的文化基礎研究”“勞模精神與東北老工業基地全面振興研究”“馬克思‘技術與現代性’批判及其當代價值研究”等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省部級基金項目等相關項目6項。
(2)各子課題進展情況:
子課題一:“東北(遼寧)老工業基地勞動模范與勞模文化的本質規定研究”,自課題進入研究階段以來,項目組成員即按照計劃展開工作。已完成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
第一,資料收集。主要集中在與東北(遼寧)老工業基地、勞動模范、勞模文化相關的各種原始資料及國內外專家學者相關專著和論文,進行比較分析。如《東北老工業基地改造與振興研究》《回到馬克思、培育和諧美——馬克思勞動倫理思想現代解碼》等理論資料,在中國革命、建設與改革各歷史時期頒布的關於勞模培養選樹、評選表彰、宣傳教育等的制度法規等。
第二,實地調研。對鞍山鋼鐵集團公司、國家電網遼寧公司等企業就勞模培樹、勞模文化建設、管理服務等進行了調研考察。
第三,理論界定與論文發表。課題組成員相互協作,現已撰寫並發表《<資本論>對技術的文化哲學之思》(《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17年第1期),《馬克思現代性批判視閾中社會工程思想探析》(《長沙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年第1期)、《論共享發展理念的價值向度》(《東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年第7期)。尚有《勞模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論勞模精神與產業工人隊伍建設》兩篇論文正在撰寫之中。
子課題二:“東北(遼寧)老工業基地勞動模范人物史志”。
第一,收集和整理了東北老工業基地(遼寧)勞模文獻資料。
收集和整理東北老工業基地(遼寧)勞模一次文獻資料進展情況:遼寧省勞模的文獻資料已經大部分收集、整理完成,包括遼寧省勞模人物的檔案史料、進入地方志的遼寧省勞模人物志和人物表、遼寧省省一級工會文檔中留存的文獻資料等。黑龍江省和吉林省勞模資料正在進行收集和整理。
第二,在收集和整理東北老工業基地(遼寧)勞模文獻資料基礎上,編寫了《東北老工業基地(遼寧)全國勞模人物志》(上)、初步圈定《東北老工業基地(遼寧)全國勞模人物志》(下)的全國勞模待選人物。根據資料的收集情況,課題組選定了 58名來自不同崗位的,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工業基地勞模進行人物志的撰寫,並初步圈定《東北老工業基地(遼寧)全國勞模人物志》(下)的全國勞模待選人物60人。包括2010年遼寧榮獲全國勞動模范榮譽稱號人物徐強等,2010年遼寧榮獲全國先進工作者榮譽稱號人物李栓良等﹔2005年遼寧榮獲全國勞動模范榮譽稱號人物王洋等,2005年遼寧榮獲全國先進工作者榮譽稱號人物柴天佑等﹔1989年遼寧榮獲全國勞動模范榮譽稱號人物陳火金等,1989年遼寧榮獲全國先進工作者榮譽稱號人物余鎮危等﹔1987年遼寧榮獲全國勞動模范榮譽稱號人物趙成順等。
第三,在收集和整理東北老工業基地(遼寧)勞模文獻資料基礎上,發表了若干論文。“遼寧省全國勞模群體研究綜述概述”入選2017年遼寧省馬克思主義學會主辦的“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創新發展與東北老工業基地全面振興高峰論壇”論文集,該文論述了遼寧地區勞模群體的研究概況和研究中仍然存在的一些問題和不足。課題組成員金鐘哲、劉曉東在2017年《經濟研究導刊》發表的“陳雲對建設東北工業基地的獨特貢獻”一文,回顧和總結了從革命根據地建立鞏固到社會主義經濟恢復發展時期,從社會主義革命到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東北工業基地建設概況。
子課題三:東北老工業基地(遼寧)勞模史料搜集與編纂。
第一,從2016年開始,項目組按照勞模樹立、評定、學習和敬愛、宣傳等主題搜集各類文獻史料,全方位展示勞模文化的歷史進程,目前已擁有各類文獻史料(電子版)3000多萬字。
第二,公開發表論文一篇《勞模精神與東北老工業基地全面振興》(《沈陽干部學刊》2017年第1期)。待發表一篇《“勞動——資本——技術”關系研究》。
第三,申請到三項相關課題,2017年遼寧省經濟社會發展項目“習近平振興東北戰略思想研究”(2017lslktyb-077)、2016年教育部基本科研業務費項目“東北全面振興的文化基礎研究”(03220022116003)、2017年沈陽“雙服務”立項項目“沈陽振興的文化保障研究”。
第四,依托課題,指導了一個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團隊“勞模精神與東北老工業基地全面振興研究”。
子課題四:“東北(遼寧)老工業基地勞模文化生成邏輯”。
自2015年11月此課題得到正式立項以來,子課題四課題組高度重視,立即啟動了子課題四的研究工作。研究工作進展情況如下:
第一,深入調查研究、確定細化研究方案。根據課題組成員研究專長進行分工,到國家、省、市圖書館等處查閱資料,廣泛檢索,收集和查閱國內外相關研究文獻資料,認真研究國內外專家學者相關專著和論文,進行比較分析。收集課題涉及的各種文獻資料。對研究的內容、目標、方法、步驟及人員分工進行了認真討論,明確了各自的分工,並形成了具體的研究方案。
第二,系統收集梳理材料。子課題四在對國內外研究現狀及發展趨勢進行動態分析的基礎上,以“優秀傳統文化在東北老工業基地勞模文化生成與發展歷史中作用和當代價值”為研究核心,積極收集相關文獻資料。現已收集整理了東北優秀傳統文化內涵、東北傳統文化的局限、東北優秀傳統文化在發揚勞模文化中的作用、如何對待東北傳統文化等相關資料的整理和梳理。
第三,理論探討與論著發表。在東北(遼寧)老工業基地勞模文化資料收集的基礎上,由史入理,以勞模個例、地域、政治、經濟等多重視角,深入考察東北(遼寧)老工業基地勞模文化的生成邏輯乃至精神生產規律的一般性,考察東北(遼寧)老工業基地勞模文化與計劃經濟體制、與社會主義制度、與東北黑土地的優秀傳統文化等關系,探索和把握東北(遼寧)老工業基地勞模文化生成、演進、發展規律。
課題組成員相互協作,現已撰寫並在《中國社會科學》發表東北(遼寧)老工業基地“勞模文化”生成邏輯等相關研究論文4篇,出版相關專著4本,為相關研究報告的論証和撰寫進行了充分准備和醞釀。
子課題五:“東北(遼寧)老工業基地勞模文化當代價值”
研究工作進展情況如下:
第一,調研及方案准備(前期研究—2016年2月)。
課題組收集材料、深入調查研究。根據本課題預期規劃進行分工,查閱資料,廣泛檢索,收集和查閱國內外相關研究文獻資料,認真研究國內外專家學者相關專著和論文,進行比較分析。收集課題涉及的各種文獻資料。課題組成員對研究的內容、目標、方法、步驟及人員分工進行了認真討論,經過反復論証、研討,確定研究方案。
第二,研究實施及論著撰寫(2016年3月—今)。
子課題五在對國內外研究現狀及發展趨勢進行動態分析的基礎上,以“東北(遼寧)老工業基地勞模文化的當代價值研究”為研究核心,積極收集相關文獻資料並制定社會調查計劃,對沈陽市民對勞模文化的社會影響的認識進行調查整理,藉此展開對勞模文化的經濟價值、政治價值、文化價值等各方面價值的考量。
在東北(遼寧)老工業基地勞模文化資料收集的基礎上,由史入理,對人類思想史中的“勞動”觀念、馬克思恩格斯的勞動文化觀及其對西方馬克思主義的影響、中國馬克思主義的勞動觀進行基礎理論分析和研究,由此形成對東北(遼寧)老工業基地勞模文化的形成與發展、內涵界定以及當代價值的系統分析。現已發表論文十多篇,其中CSSCI刊物發表5篇論文。在此基礎上,本部分將完成專著一部,目前課題組成員相互協作,撰寫本部分的研究報告,為出版專著做准備。
此外,圍繞本課題的研究,課題組成員還申請了相關研究課題,研究成果也獲得多項獎勵,有效地推動了本課題的研究進展。
2.調查研究及學術交流情況
調查研究:
第一,明確開展調研的步驟。
因各子課題設計都是圍繞總課題展開的,所以在調研中會出現各子課題對同一調研對象的不同方面的調查需求。故此,為了提高調研效率、節約調研資源,課題組首先協調了各子課題之間按照調研的不同區域組成調研小組﹔各調研小組制定了詳細的調研提綱,進一步做好調研分工。
聯絡調研單位和對象。各調研小組通過實地走訪,攝像、錄音、資料翻拍復印,座談會、個別訪談、發放問卷等多種形式收集資料、了解情況。
定期召開課題組調研工作協調會。匯報調研工作進展、及時調整調研方案,溝通解決調研中出現的問題。
在深入調研的基礎上,由各課題組撰寫調研報告,並根據下一步史料編纂需要進行補充調研。
第二,資料文獻搜集整理。
(1)明確資料收集的時間、地域和專業范圍
本課題史料的時間跨度為1949年—2015年﹔地域范圍為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專業范圍為勞模文化,涵蓋勞模人物本身以及樹立勞模和評定勞模、學習勞模和敬愛勞模、宣傳勞模和爭做勞模等方面的史料。
(2)明確資料來源
進行文字資料、實物資料、口傳資料、音像資料和圖片資料的全方位收集。
(3)編制收集資料提綱,合理安排史料收集的工作步驟
先普查后細查。先根據所收集資料的存在形式和來源,做好普查工作,編出了資料目錄,然后再依照目錄作深入細致的查閱、收集。
先內后外。先查閱本單位收藏的檔案資料,后去外單位、外系統、檔案館、圖書館查閱,避免盲目地去外單位收集本單位已有資料的情況發生。
先口碑后文獻。緩收文獻資料,迅速搶救活資料。
先文字后實物。文字記載不全,或有疑問,再進行實地考察。
先古后今,由遠及近。早期的資料往往難得,先搜集較早期的資料,把知情者多的當代歷史資料放后收集。
先易后難。先全方位搜集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勞模文化的整體資料﹔再重點搜集某些知名勞模或某些地區勞模文化的典型資料,對於個別收集難度較大的資料,放后一步進行﹔先收集那些省時省力、易查易找的資料,然后再集中力量解決難度較大的資料收集問題。
先直接后間接。先收集原始的第一手的史料,在確實查無直接資料的情況下,再行收集間接資料。
(4)資料整理、匯編
統一制作了課題史料編纂的資料卡:
原始卡:記錄原始資料的名稱、類別、來源、字數、摘要、可能使用的方面等信息。
目錄卡:按史料編纂的篇、目、子目、細目(章、節、目、子目)編號。
將原始卡、目錄卡再編頁碼,按篇目歸數存放。
資料匯編:
因原始資料零亂、龐雜,課題組通過篩選,形成了內容較為集中、使用方向明確的資料匯編,供編纂時使用。
(5)資料選用與深加工
已選出能體現東北(遼寧)老工業基地勞動模范人物和東北(遼寧)老工業基地勞模文化的一般史料,作為史料編纂的主體﹔並選出能體現東北(遼寧)老工業基地勞動模范人物和東北(遼寧)老工業基地勞模文化的特例資料,作為主體資料的補充。
第三,充分發揮調研人員主觀能動性。
在勞模史料文獻資料中,由於遼寧省始終沒有編輯人物志,課題組成員就積極聯絡沈陽、鞍山、撫順等所有地縣級方志辦收集相關勞模人物史料。包括《鞍山市志• 人物卷》《丹東市工會志 1876—1994》《沈陽市志 17 人物》《大連市志• 人物志》《撫順市志•人物志稿》《本溪市志 第4卷》《營口市志 第6卷》《遼陽市志•第1卷》《盤錦市志•文化卷》《鐵嶺市志•人物志》《朝陽市志• 第3部》等。勞模人物大多在人物志當中能夠找到,但也有一些散見在其他史志中,為此,調研人員詳細考証收集各地工會志和文化志、勞動志挖掘勞模史料。課題組在收集整理勞模人物實物史料過程中,還不辭辛勞到中國工業博物館、沈陽勞動模范紀念館、鞍鋼集團展覽館收集相關史料。並在沈陽勞動模范紀念館開館之際,組織課題組成員包國光、金鐘哲參加開館研討會。
學術交流情況:
以課題為依托,承辦了“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創新發展與東北老工業基地全面振興”高峰論壇(承辦,2017年6月)、“全面發展21世紀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全國學術研討會(承辦,2016年11月)、第三屆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論壇(承辦,2016年9月),參加了“高校勞模文化育人工作推進會暨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學術研討會”(參會,2017年4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戰略布局、發展理念與中國道路”學術研討會(參會,2016年4月)、“全面從嚴治黨與遼寧振興”專題學術研討會(參會,2015年9月)等。
參與發起並作為首批聯盟單位加盟全國勞模文化研究聯盟。4月15日,全國勞模文化研究聯盟在上海正式成立。以課題組研究力量為主體,東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與上海市勞模文化研究中心(上海第二工業大學勞模文化研究中心)、吉林大學勞動關系研究中心、中國勞動關系學院大國工匠與勞動模范研究所、延安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大慶師范學院大慶精神研究基地(黑龍江省高校思政課教師社會實踐研修基地)等6家單位為聯盟發起單位和首批聯盟單位。成立儀式后,來自全國相關領域的近100余位專家學者匯聚一堂,開展了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的學術研討。課題組首席專家田鵬穎教授受邀為大會做了題為“馬克思唯物史觀視野中的勞模精神”的主旨演講。
積極資助課題組成員參加學術會議。2016年,課題組成員樊麗明撰寫的論文“陳雲是堅持黨性原則的典范”,入選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史學會和中國社會科學院“陳雲與當代中國”研究中心主辦的第十屆“陳雲與當代中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該文涉及了1978年以前東北工業基地建設時期勞模形成的政治環境。課題組金鐘哲撰寫的“遼寧省全國勞模群體研究綜述概述”入選2017年遼寧省馬克思主義學會主辦的“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創新發展與東北老工業基地全面振興高峰論壇”論文集。
3.成果宣傳推介情況
課題組結合研究進度,適時進行研究成果發布,並邀請知名專家出席發布研討會。目前,已邀請中央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課題組召集人、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馬克思主義理論學部召集人、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陳佔安,中央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教育部重點教材編寫組首席專家、《思想理論教育導刊》常務副總編、清華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劉書林,教育部長江學者、吉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韓喜平,《光明日報》遼寧記者站站長畢玉才,遼寧省委宣傳部理論處處長肖明江,遼寧大學教授宋偉,東北大學黨委書記熊曉梅,東北大學教授陳凡等相關專家和領導出席過發布會(研討會)。
專家和領導們都表示,課題的研究成果標志著東北大學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提升到新的高度﹔弘揚勞模文化,有助於在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的關鍵時期,堅定東北人民攻堅克難的信心。專家們充分肯定《東北(遼寧)老工業基地“勞模文化”史料編纂及當代價值研究》研究的重要意義,並圍繞勞模文化和勞模精神的關系、勞模文化與市場經濟的關系、勞模與普通勞動者的關系、勞模文化與世界發展潮流的關系、勞模文化與新型工業化的關系,提出了許多有價值的意見。還有領導同志提出,希望課題組從規律與價值、時代與世界、理論與實踐的角度出發,深入開展科研,充分展現遼寧特色和優勢。
課題組認真整理階段性研究成果,向國家社科規劃辦、教育部、遼寧省教育廳、遼寧省社科聯等單位報送課題研究《勞模文化弘揚與遼寧振興》等資政報告5份。並積極向國家社科基金專刊進行投稿,但目前還未有採納。
二、研究成果情況
1.田鵬穎.馬克思社會技術思想論綱[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6.
這部學術專著帶著對全面深化改革發展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大問題。按照科學技術哲學的邏輯理路,回到馬克思文本,對馬克思社會技術思想進行了深入“挖掘”和闡發。這本書將馬克思主義與科學技術哲學有機“嫁接”,開辟了社會技術研究的新思維與新領域。用人體解剖這把鑰匙開啟猴體解剖的方法。在學術上,拓展了馬克思思想研究新視野。在政治上,為我們實現“兩個一百年”的奮斗目標,推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的“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提供方法論支持。
2.田鵬穎.馬克思實踐辯証法的社會工程形態[J].中國社會科學,2016,8.
馬克思實踐辯証法是辯証法發展史上的偉大變革,但在現代性重構、現代社會矛盾錯綜復雜的背景下,面臨著改變“自己的形式”的時代緊迫性。馬克思的“全面生產”理論,為實踐辯証法向社會工程轉向或為實現社會工程對實踐辯証法的補充和完善,提供了堅實的邏輯中介。作為社會主體人適應、依靠、改造、變革社會世界,生產和再生產“社會關系”的新形態,社會工程已經成為現代社會人類把握世界的一種基本方式,是馬克思實踐辯証法的轉化形態或當代敘事方式。隻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的改革開放是一個系統工程,實踐辯証法的社會工程形態以戰略思維實施頂層設計,以歷史思維把握前進方向,以辯証思維把握實踐規律,以創新思維把握變革能力,以底線思維把握最低目標。正是在這個意義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五位一體”總布局、中國共產黨“四個全面”治國理政戰略布局以及“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等,是社會工程方法論的理論邏輯和實踐邏輯的統一,三者共同構成了中國面向未來“現代性續寫”的社會工程的嚴整邏輯體系。
3.田鵬穎.在解構“西方話語”中建構中國話語體系[J].馬克思主義研究,2016,6.
中國崛起正面臨“西方話語壟斷”這個無法回避或繞開的關卡。我們建構“中國話語體系”照搬和套用西方話語邏輯沒有出路,必須在解構“西方話語”中確立把握中國話語體系的世界視野、歷史視野、當代視野和未來視野,從而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歷史進程中,在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和貫徹“五大發展理念”中,牢牢掌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世界話語權。
4.田鵬穎.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對馬克思世界歷史理論的繼承與發展[J].理論與改革,2017,4.
在馬克思的視野中,世界歷史是生產關系、交往方式、基本歷史、文明交流、生態環境五個方面下世界歷史理論的理論邏輯與人類社會實踐的發展邏輯的辯証統一。在習近平視野中,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是集經濟、安全、社會、文明與生態五位一體統籌發展下構建超階級、超國家和超民族人類價值的總布局總路徑。因此全面把握馬克思世界歷史理論並以此為角度加以切入,我們才能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具備系統整體的考量,才能在國際國內實踐中自覺貫徹習近平所倡導的價值理念,才能真正理解習近平所提出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下“想要中國建設成何種世界”的時代命題。
5.韓雪冰,張雷.馬克思社會生產理論與工程方法論研究[M].沈陽:東北大學出版社,2015,12.
本書從馬克思社會生產理論的理論前提、空間維度和現實維度以及與工程方法論的內在邏輯關系,挖掘其現實意義,實現當時到當代的轉化,普遍性、歷史性到現實性的轉化,為我國物質生產、精神生產提供必要的理論支撐。工程人工自然是人工自然的組成部分,它具有一般人工自然的共性,還有自身的特殊性,根據工程人工自然的集成性、結構性等,提出了建造工程人工自然的一般工程方法論。
6.田鵬穎.中國發展新戰略布局研究總論[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7.
本書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特別是治國理政新理論、新思想、新戰略,圍繞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治國理政新戰略進行深入研究。重點討論了新治國方略的生成邏輯、理論宣傳、辯証關系、現實之義,對於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具有較強參考價值。
7.田鵬穎.馬克思不過時[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6.
本書充分論証了馬克思主義不是永恆真理,但我們仍與馬克思處於同一時代﹔馬克思出身於資產階級,但觀察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立場是普通勞動者﹔馬克思曾經自認為是黑格爾的學生,但觀察和分析問題的方法是歷史唯物主義方法﹔馬克思主義是人類思想史上的偉大變革,但沒有離開人類文明大道﹔馬克思不是算命先生,但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的總趨勢﹔馬克思(主義)理論博大精深,但沒有結束真理,而是為人類探索真理開辟了道路。
8.金鐘哲,劉曉東.遼寧省全國勞模群體研究綜述概述[J].“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創新發展與東北老工業基地全面振興”高峰論壇論文集,2017.
論文入選2017年遼寧省馬克思主義學會主辦的“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創新發展與東北老工業基地全面振興”高峰論壇論文集。該文論述了遼寧地區勞模群體的研究概況和研究中仍然存在的一些問題和不足。
9.於春玲.《資本論》對技術的文化哲學之思[J].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17,1.
“技術”作為馬克思分析資本主義社會的重要線索,以隱秘的方式存在於《資本論》及其手稿中。隻有從文化哲學這一整體性視野出發,才能使這些技術思想及其真實意蘊得以澄明和顯現。本文分析了《資本論》技術思考中對歷史與邏輯統一方法的運用、對社會形態理論的新發展以及對資本主義現實生產和生活實踐的倚重所凸顯的文化哲學宗旨,考察了《資本論》技術思想的文化哲學主題即技術革命及其所引起的人的生存方式變革,並從技術本質觀和技術價值觀兩個方面對《資本論》技術觀的文化哲學意蘊予以闡釋。
10.於春玲.馬克思現代性批判視閾中社會工程思想探析[J].長沙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1.
馬克思的現代性批判內蘊著社會工程的范式與思維。馬克思從微觀視角解析了資本主義現代性的形成機制,對資本主義社會關系和生產關系予以現實地批判和改造,對共產主義的新型社會關系和生產關系予以建構和具體設計,這使得其現代性批判具有了社會工程的范式。馬克思的現代性批判運用了社會工程的研究方法,如系統方法、歷史與邏輯統一的方法、規范化和表意化相結合的方法。充分發掘並闡釋馬克思現代性批判所蘊含的社會工程思想,對於推進馬克思主義理論原則向具體發展模式和制度設計的轉化,具有重要意義。
11.曹洪滔.論共享發展理念的價值向度[J].東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6.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共享發展理念,遵循馬克思主義的價值邏輯,天然地以科學社會主義理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黨的價值追求為價值基點,它圍繞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最高價值目標內在地規定了次級目標。同時,共享發展理念回歸發展,實現過程共享與結果共享的統一﹔面對實踐,注重共享過程修正與問題反思的統一﹔重視主體,把握共享實踐個體與整體的統一是共享發展理念暗含的價值方法。從未來著眼,共享發展理念又明確了價值指向:推進理論與時俱進,因應理論要求與時代需要﹔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在不斷解決發展問題中凝聚力量﹔踐行宗旨關注民生需求,不斷提升執政水平、鞏固執政基礎。
12.段煉,袁藝.勞模精神與東北老工業基地全面振興[J].沈陽干部學刊,2017,1.
論文認為勞模精神具有鮮明東北特色、東北方式,應當是東北全面振興的強大精神動力。探索勞模精神與東北全面振興的融合,應從基本立場層面理解“愛崗敬業、艱苦奮斗”,號召勤於勞動、勤於創造;從核心目標層面理解“勇於創新、爭創第一”,號召敢於創新、善於創業;從價值追求層面“淡泊名利、甘於奉獻”,號召樂於平淡、服務人民。
13.張志元,鄭吉友.勞模文化與制造業轉型升級研究[J].中共杭州市委黨校學報,2016,4.
勞模文化融入制造業轉型升級進程中的短板在於,勞模文化對制造業自主創新的引領作用發揮不足、勞模文化推動制造業轉型升級的創新驅動效應不顯著、弘揚勞模精神的工業精神與制造文明缺失、勞模文化涵養的制造業自主創新意識有待增強。我國要實現勞模文化助推制造業轉型升級,需要構建勞模文化引領的多維度制造業協同創新體系,將推動制造業轉型升級的著力點更多放在自主創新上,傳承新時代的勞模精神助推制造業創新價值鏈,營造勞模文化涵養制造業創新的制度環境,加快推進我國制造業轉型升級進程。
14.張志元.我國制造業技術發展新趨勢及政策調整[J].經濟縱橫,2016,8.
制造業產業技術的發展水平作為國家競爭力的重要體現之一,需要適應第四次工業革命到來及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的發展實際。當前,我國制造業產業技術發展困境表現為制造業產業技術市場化進程緩慢、缺乏核心競爭力、技術創新環境有待優化。我國制造業產業技術發展新趨勢表現為智能化制造趨勢凸顯、技術創新驅動制造業向低碳化轉型、依托技術創新突破行業核心技術、制造業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逐步形成。需要以產業技術政策調整和完善為抓手帶動制造業轉型升級,這就需要適應制造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要求,促進產業技術政策參與制定主體由單一走向多元、原動力由政府管控轉向由市場需求決定,產業技術政策由投資型政策轉向激勵型政策,最終推動我國由“制造大國”走向“制造強國”。
15.張志元,王梓宸,周雪雪. 關於弘揚勞模精神助力遼寧全面振興的對策建議[J]. 遼寧經濟,2016,11.
遼寧雖然是工業大省,但還不是工業強省,軟實力方面的差距更為明顯,需要在工業文化上“補短板”,勞模精神在企業文化建設中的重要引領作用不夠重視。建設弘揚勞模精神的工業文化與制造文明是遼寧全面振興的迫切需求。勞模精神涵養的遼寧工業自主創新意識有待增強。勞模作為各行各業的品牌和榜樣,在勞動技能、技術創新等領域具有重要的示范帶動作用,集中展現了勇於擔當、改革創新、務實肯干、甘於奉獻的優秀品質,傳承勞模精神使其深深地扎根於企業文化之中,對做大做優做強遼寧國有企業具有永恆價值,營造勞模精神涵養遼寧老工業基地創新的制度環境。
16.張志元,王梓宸.推進東北老工業基地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思考[J].改革與戰略,2017,5.
推進東北老工業基地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需要加快建立適應市場需求的現代企業制度,加大力度培育富有競爭力的市場主體,支持創新驅動東北地區制造業轉型升級,進一步提升東北地區開放型經濟水平。由於受計劃經濟思想的慣性作用,東北地區制造業企業在指導思想上存在僵化封閉等問題,人的思維方式、行為方式和文化觀念也存在“老化”現象和嚴格的遵從心態,部分行業和企業經營機制僵化,“官本位”觀念依然存在,各地政府傾向於過度干預微觀經濟活動。東北地區作為我國重要的老工業基地,之所以“老”,之所以振興艱難,之所以出現當今的困局,關鍵還在於創新驅動力嚴重不足。全面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的關鍵是依靠創新,基礎是聚集人才。進入21世紀以來,東北地區的人才、資本、技術等產業要素的淨流出趨勢突出,表明區域產業轉型升級的最重要的基礎要素在流失,已經直接影響到東北老工業基地工業自主創新能力。
17.任鵬.論社會工程與“四個全面”戰略思想的理論契合[J].東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5.
“社會工程”與“四個全面”戰略思想有著高度吻合的理論實質,他們兩者在實踐取向、未來旨趣和思維方式上高度契合。在認識論上,社會工程視域的解讀認為“四個全面”戰略思想是關於社會世界建構的思想,它比哲學更直接、比經濟學更全面地指導著我們黨和我們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是科學社會主義在21世紀中國的現代表述,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創新發展和具體實現。在本體論上,“四個全面”戰略思想是我們黨治國理政的新布局,其邏輯關系是以科學社會主義為直接的理論基礎(社會科學),以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治國、全面從嚴治黨為戰略舉措(社會技術),實現小康社會的全面建成(社會工程)。在方法論上,“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實現方式與貫徹路徑是一個從理論到理念、從舉措途徑到方式方法、從社會問題到社會願景再到社會現實的建構過程。社會工程視閾審視“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具有一定的創新性。本文抓住了“四個全面”戰略思想所力圖回應的當代中國社會問題的本質,不僅適合用來作為對“四個全面”戰略思想的解讀視域,而且在學理性的徹底與實踐性的存在之間實現了平衡,可以有效彌補當前研究的不足,從而實現當下理論研究的創新與發展。
18.朱春艷.習近平勞動思想初探[J].長沙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2.
習近平繼承了馬克思主義勞動理論的基本思想,借鑒了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勞動觀,把勞動視為人類的本質活動,是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根本力量。習近平的勞動思想包括勞動價值論、創新勞動論、和諧勞動論、勞模精神論等四個方面的內容,表現出習近平在我國改革開放30年來綜合國力提升基礎上,對新的工業革命條件下勞動者的主體性、勞動關系的和諧性、技術創新與價值創造等時代問題的新思考,對於促進社會公平、實現經濟需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本文是國內較早的對習近平勞動思想的研究,對豐富習近平治國理政思想的研究,概括總結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理論成果有較好的理論意義,對東北老工業基地勞模文化研究提供了較為深厚的理論基礎。
課題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