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研究進展情況
1、研究計劃總體執行情況及各子課題進展情況:
本項目依照開題報告會的內容要求,在項目首席專家李孝聰教授的指導下,各子課題研究正在循序漸進地推進。
首席專家李孝聰以倫敦大學亞非學院(SOAS)訪問教授的身份,在大英圖書館(The British Library),與闊別20多年的前、后兩任地圖館館長(Tony Cambell, Peter Barber)以及現任館長(Tom Harper)進行了有益的學術交流,獲得英國學者們在圖書館網絡、地圖收藏等方面的支持,共拍攝外國繪制近代中國城市地圖109種。在英國皇家地理學會(Royal Geographical Society)搜檢地圖目錄,選購了18種比較罕見的地圖數字照片。在英國劍橋大學圖書館(Cambridge University Library),獲得25年前工作時的助手、現任地圖部主任(Anne Taylor)的支持,復制中國地圖目錄並拍攝所需照片。在英國總計收獲132種外文近代中國城市地圖照片,覆蓋從沿海、內地至西部邊陲的50座城市,其中1870年的新疆葉爾羌老城與新城(Yarkand and Yangi Shuhr今莎車縣)地圖﹔1904年的1:16000和1:30000不同比例尺的西藏拉薩詳圖,堪屬難得。
(1)子課題一:日本所繪近代中國城市地圖集成與研究
子課題負責人鐘翀教授及團隊成員已完成《上海城市地圖集成(1504-1949年)》這一專題研究項目的編纂工作,同名圖集於2017年6月正式出版,其中系統收錄外國所繪上海地圖103種﹔初步完成日本所繪近代中國城市地圖的搜集工作,通過查閱日本各大公藏機構與若干私藏者以及購買圖像資料等方式,共收集地圖目錄860余條,目前正按項目組要求對目錄進行整理、圖像掃描等,並按照要求編制《日本所繪近代中國城市地圖目錄長編》。
同時,完成了對已出版城市古舊地圖集之中符合本項目要求地圖資料的掃描與著錄整理,內容涉及北京、上海、天津、重慶、廣州、武漢、蘇州、杭州、青島等30余部城市古舊地圖集,獲得相關地圖資料與圖像110余種。
(2)子課題二:英美所繪近代中國城市地圖集成與研究
子課題負責人成一農教授及團隊成員已經完成英、美等國家主要藏圖機構所藏近代中國城市地圖的部分搜集工作,總共搜集地圖目錄近800條,目前正在按照項目組的要求對目錄進行整理,並按照要求編制目錄長編。另外,子課題參與者丁雁南在牛津大學(博德利)圖書館(The Bodleian Library of Oxford University)完成了館藏外國繪制近代中國城市地圖目錄的整理。
(3)課題三:歐陸諸國所繪近代中國城市地圖集成與研究
子課題負責人牟振宇副教授及團隊成員在法國國家圖書館(Bibliotheque national française)調研,共收集79幅地圖數字照片,涉及23個近代中國城市﹔在法國南特外交部檔案館(National diplomatic Archives),收集到8個中國城市的近代地圖﹔法國耶穌會檔案館(Archives jésuites de la Province de France)的3種中國城市地圖。
(4)子課題四:中國國內圖書館藏外國所繪近代中國城市地圖集成與研究
子課題負責人白鴻葉副研究館員及團隊成員承擔了本子課題的中國國家圖書館課題組,在過去的一年多時間裡,從國家圖書館機讀數據庫中檢索、篩選獲得約150條外國所繪近代中國城市地圖信息﹔將機讀數據信息和實物地圖一一進行比對,刪除了約40種明顯不屬於近代城市地圖范疇的地圖﹔在挑選約110種地圖的基礎上,由李孝聰、孫靖國來國家圖書館審閱地圖原件進一步篩選地圖,最終選取70余種符合課題要求的地圖,以備進行數字化掃描。
同時,課題組依據國家圖書館與國外相關圖書館的檢索系統,在海量數據中搜集到了歐美及日本主要圖書館所藏的外國所繪近代中國城市地圖,獲得總計約500種基本符合課題要求的地圖信息,為下一步調閱外國藏圖圖像提供參考。
2、調查研究及學術交流情況
(1)調研數據的整理運用
本課題組在系統收集近代外國所繪中國城市地圖的同時,即行展開了對這些資料、數據的整理運用,大致情況如下:
本項目首席專家李孝聰教授通過長期研究實踐,對近代外國所繪中國城市地圖這類資料提出明確的學理界定,並對近代以來列強在華城市租地狀況進行了全面地時空梳理,為本研究的順利開展和此類資料的准確運用提出了指導性的原則與徑路(詳見本表二“研究成果情況”說明)。
第一子課題組在初步完成對近代以來日本所繪中國城市地圖系統整理的基礎上,深入探究此類地圖的創作底本與測繪狀況,該研究的結論初步澄清了國內長期存在的對此類地圖的不准確認識,有助於對此類資料的客觀理解與深入利用(詳見本表二“研究成果情況”說明)。
第二子課題組從地圖史學角度,詳細探討了在近代“科學主義”流行的背景之下,我國城市地圖繪制近代化進程中出現的“被科學化”現象,並從地圖功能的立場對這一現象進行了深入的思考與批評(詳見本表“研究成果情況”說明)。
第三子課題組以上海法租界為個案,致力於運用近代城市地圖與GIS技術,開展租界城市的歷史形態研究,細致復原了這一我國最大租界近百年來地產開發的時空演變歷程,為近代城市地圖(尤其是大比例尺的外國所繪近代城市地籍圖)在城市史地研究的實踐運用提供了富有啟發的研究案例。
第四子課題組充分運用覆蓋海外多家圖書館的檢索系統,開展了大數據外國所繪近代中國城市地圖館藏信息的檢索與調研。國家圖書館課題組還根據自身工作的經驗,為正在編寫的《外國所繪近代中國城市地圖目錄長編》提供了國家標准與專業著錄規范。
(2)文獻資料的收集整理
本課題自立項以來,按照最初制定的研究計劃,先行開展了外國所繪近代中國城市地圖的收集與《外國所繪近代中國城市地圖目錄長編》的著錄編制工作。
課題組已經實施了對中國國家圖書館及大英圖書館、法國國家圖書館、美國國會圖書館、日本國立國會圖書館、英國皇家地理學會、法國外交部檔案館、英國劍橋大學圖書館、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圖書館地圖部、日本國立公文書館、日本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圖書館等海內外20余所主要藏圖機構所藏相關地圖的檢索與實地調研,初步統計已搜集這些機構所藏約2000余幅(種)相關地圖的信息(含少量同一種地圖多處收藏的重復信息),同時已搜集500幅(種)地圖的高清圖像文件,預計2017年底,可完成對上述全部地圖高清圖像的採集工作,這批地圖資料大致可以(或接近)呈現外國所繪近代中國城市地圖的全貌。目前,在洽談購入這批圖像資料的同時,已經制定了著錄規則,並著手開展了對這些資料的編目整理與《外國所繪近代中國城市地圖聯合目錄》的編纂工作。
此外,在單座城市的相關地圖資料收集整理方面,由於京、滬兩地的城市地圖數量繁多,課題參與者鐘翀與上海師范大學都市文化研究中心孫遜教授合作,完成了對上海城市地圖的專項收集,並系統整理了外國所繪近代上海城市地圖(詳本表二“科研成果情況”的介紹)。
(3)學術會議、學術交流與國際合作等
為加深對外國所繪近代中國城市地圖的研究,加強各子課題組與課題參與者的學術交流與研究協同,本課題組在2015年12月、2016年3月與4月先后召開了3次專題學術會議,並於2017年6月10日在上海師范大學舉辦了“前期成果報告暨中后期研究規劃研討會”。
前期成果報告暨中后期研究規劃研討會的與會者包括本項目科研團隊成員以及上海師范大學和來自復旦大學、上海交大、南京大學、蘇州大學、上海社科院等相關領域的40多位學者。與會專家對於課題組的前期工作給予評價,並就此類資料的專題著錄與編目、海外搜集工作的信息與經驗、地圖集的編纂等提出意見與建議。本次會議在檢閱前期研究進展、加強相關領域研究者交流互動的同時,也為下階段海內外相關資料數據庫的系統建設、《外國所繪近代中國城市地圖聯合目錄》與《外國所繪近代中國城市地圖集》的編纂等研究工作的全面展開奠定了基礎。
本課題組已著手與雲南大學合作,預備於2017年11月4日至5日在雲南大學召開有關《外國所繪近代中國城市地圖目錄長編》的專題學術研討會,為《外國所繪近代中國城市地圖聯合目錄》的編纂與出版做准備,目前會議正在順利籌備之中。
在國際學術交流與合作方面,主要開展了以下一些工作。
首席專家李孝聰於2017年春,以倫敦大學亞非學院(SOAS)訪問教授身份,在大英圖書館、英國皇家地理學會、劍橋大學圖書館等地開展學術交流,獲得大量外國繪制近代中國城市地圖資料。
鐘翀以日本京都大學人間環境學研究科訪問學者身份於2016年春,在該校開展了“東アジアにおける城郭都市の空間構造に関する歴史形態學的研究”為專題的專項研究,同時進行了與本課題相關的資料收集與學術交流活動。
牟振宇以法國Collegium de Lyon訪問學者身份於2016至2017年,在該校開展了"Cadasters, land market and urban transformation of Shanghai foreign settlements (1843–1943)"為專題的研究,同時調查了法國的相關資料收藏與檢索情況。
丁雁南以牛津大學聖安東尼學院訪問學者身份於2016年至2017年,在該校開展了“Geography at the Turn of the 19 Century”為專題的研究,並復制了該校圖書館所藏相關地圖資料若干。
3、成果宣傳推介情況(成果發布會、《工作簡報》報送情況、國家社科基金專刊投稿及採用情況等)
自立項以來,已在《文匯報•學人》《澎湃新聞》等媒體發表推介文章,主要有李孝聰在《文匯報•學人》2016年11月20日發表《20世紀北京的城牆、王府、教堂、交通與商業》、鐘翀在《澎湃•私家歷史》2017年6月5日發表《圖說上海:蘇州河的前世與今生》、成一農在《文匯報•學人》2017年7月21日發表《歷史學者如何保証數據安全》,專題介紹了本課題研究中發現的北京、上海城市史地與近代地圖利用,以及海量歷史數據的計算機維護技術等問題及研究心得。
另外,2017年6月新近出版的《上海城市地圖集成(1504-1949年)》一書,已預定於本年8月19日在上海書展上舉辦成果發布會。
二、 研究成果情況
以上海師范大學人文與傳播學院李孝聰教授為首席專家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招標項目“外國所繪中國城市地圖集成與研究”,著手對海內外收藏的外國人所繪近代中國城市地圖進行搜集、整理與研究,在《陝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以組稿形式連續發表了4篇“外國所繪近代中國城市地圖研究”學術論文(2017年第3期、第4期),立足學術前沿,對相關學術問題展開了探討與開拓。
李孝聰《外國繪制近代中國城市地圖集成研究引論》,對外國所繪中國近代城市地圖的定義和范圍進行了學理上的界定,對其研究意義進行了總括與發凡﹔對19世紀中葉以來外國勢力在中國城市租地的時序和地點進行了梳理,對近代外國人所繪中國城市地圖進行了初步的整理與舉要,闡發了這一問題學術研究的重要價值。
鐘翀《日本所繪中國近代城市地圖之芻議》,通過對近代以來日繪我國城市地圖的系統整理,以及對上海、北京、南京等城市地圖的個案考察,厘清了國內普遍存在的對日本測繪中國近代地圖的臆測,指出此類地圖大多可以追溯其創作底本,該認識對日本繪制中國城市地圖的研究利用而言至關重要。日本近代制圖業對於中國的影響,更多的在於制圖技術的傳遞與近代地圖文化的推廣普及等方面。
孫靖國:《美國國會圖書館藏1882年日人所繪盛京地區城鎮地圖初探》,以美國國會圖書館收藏1882年日本軍官伊集院兼雄在中國東北地區偷繪的盛京、十三山站、新民屯、廣寧、田庄台、法庫門、興京、鐵嶺、開原、鳳凰城、岫岩、遼陽、大孤山等城鎮地圖為例,指出這套地圖的繪制雖然不甚精細,卻是首次用近代實測技術表現19世紀末中國東北各城鎮已經建成的街區早期形態,對研究中國近代城市地圖史、復原城市發展歷程,具有不可替代的史料價值。
成一農:《“科學主義”背景下的“被科學化”——近代中國城市地圖繪制的轉型》,從理論上分析隨著中國近代化的進程,中國傳統的地圖繪制方法被逐漸拋棄,代之以西方追求准確、科學的實測繪圖方法。盡管近代化確實產生了對科學測量、精確制圖的需求,但是從人類使用地圖的角度來看,地圖除了以准確表達地理要素而滿足實用需要之外,還應當有著許多不需要特別精確或科學的功能。因此,包括城市地圖在內的近代實測地圖科學化的過程,實際上反而“窄化”了地圖本身具有的多種功能,在某種意義上或許可以被認為是一種在“科學主義”背景指導下“被科學化”的過程。
從先秦到清代,中國地圖繪制有著悠久的歷史,有大批地圖保存至今,反映社會的諸多領域。但值得注意的是,在現存數量眾多的中國古代地圖中,專門表現城市的地圖數量卻不多。而從19世紀以來,表現中國城市的地圖大量涌現,繪制者除中國人外,外國人筆下繪制的中國地圖數量亦不在少數。究其原因,在於外國列強打開中國大門之后,在中國諸多城市開辟通商口岸、劃定租界。為選擇租界范圍,營造各種城市建筑,必須繪制比較詳細准確的城市地圖。外國人的測繪制圖,對中國人編制城市地圖產生了重大影響,催生出大批近代城市地圖的出現。
19世紀中葉以來,外國人所繪制的近代中國城市地圖,具有極高的史料價值,尤其是採用投影經緯網控制的實測地圖,能夠准確地表現城市的空間形態與功能結構,是研究、解讀中國近代城市社會、地域文化的直觀的第一手資料,具有文字資料不可替代的史料價值。另一方面,近代城市地圖也可以成為復原歷史時期城市形態的重要參考,進而為梳理今天的城市發展脈絡、城市更新、歷史街區保護等工作提供依據,在當前我國迅猛發展的城市化浪潮中體現出多層次的現實社會意義。
這4篇論文的作者力圖從實証的視角歸納近代中國城市地圖的系譜,同時也不斷從理論上認識中國地圖的發展在科學化進程中是否應該有獨立的地位和風格,以適應中國人自己的需要,這對於今天中國地圖的編制無疑是有意義的。論文的內容均屬首創,必將在外國測繪近代中國城市地圖、中國地圖史、近代中國城市史和城市歷史地理的研究領域,引起學界的關注與評析,而起到推動與深化的作用。
此外,在著作方面,本課題第一子課題負責人鐘翀與上海師范大學都市文化研究中心孫遜教授合作,於2017年6月編纂出版了大型古舊地圖集——《上海城市地圖集成(1504-1949年)》。該書匯集了103種與本課題相關的上海城市地圖,大體展現了外國所繪近代上海城市地圖的全貌。在此書編纂的過程中,還發現了若干極為珍貴的外國所繪近代初期上海實測地圖,這些地圖資料的薈萃,為還原十九世紀后半葉至二十世紀初外國人在滬的城市地圖制作與流行的真實狀況,了解與評價我國近代地圖發展史提供了十分難得的典型案例與實物資料。
課題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