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西夏通志中期檢查報告

2017年12月08日10:59來源: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辦公室

一、研究進展情況

1、研究計劃總體執行情況及各子課題進展情況

大型著作《西夏通志》編纂自立項以來,先后召開項目開題、編寫大綱論証、資料搜集論証以及樣稿審稿等會議,有效地推動了項目的進展。西夏史、民族史、宋遼金史領域的專家史金波、陳育寧、王希隆、李華瑞等多次參與論証把關,提出許多建設性的意見。項目執行過程中,主持人充分吸納課題組成員有關大綱擬定、文獻搜集、資料辨析、數據庫建設等方面的意見和建議。目前《職官志》《經濟志》《軍事志》《地理志》《文獻志》《部族志》《人物志》等子課題均已基本完成資料搜集,正對史料進一步考証辨析及初稿撰寫。

2、調查研究及學術交流情況

(1)考古與實物資料的調查

2015年完成對內蒙古額濟納旗黑城遺址、阿拉善蘇木圖石窟,甘肅敦煌莫高窟、瓜州博物館、瓜州壇城遺址、瓜州鎖陽城、榆林窟、東千佛洞、張掖大佛寺、永昌花大門石刻塔群、聖容寺,陝西橫山銀州古城、羅兀城、永樂城、米脂李繼遷寨的調研拍攝。

2016年完成對內蒙古烏審旗博物館、文管所、呼和淖爾古城、十裡梁夏州黨項政權墓地、鄂托克前旗北大池,陝西靜邊文管所、統萬城、圪坨河梁夏州政權僚屬墓地、華家窪夏州政權墓地、定邊鹽池古城、石城子古城、苟城、吳旗西夏駱駝巷古城、鐵邊城古城、蕎麥古城、白豹城、金湯城,志丹縣旦八鎮、何家坬石窟、城空寺石窟、德靖寨古城、楊城村黨項族小胡族神道碑、安塞縣金明寨古城、平羌寨古城、龍安古城、建華寺石窟、塞門古城要塞,青海民和縣樂州古城、西寧市西寧州古城、湟中縣博物館、互助縣綏邊寨古城、互助縣博物館、大通縣牦牛城、門源縣古骨龍城、初麻院村古城、崗龍石窟、浩門古城,祁連縣俄堡古城、扁渡口羊胸溝古城及武威亥母洞石窟發掘現場的調研拍攝。

2017年已完成對寧夏中衛下河沿老窖溝西夏瓷窯遺址、西夏聚落遺址,內蒙古鄂爾多斯博物館,陝西榆林市文管所的調研拍攝。

上述實地調研資料,將運用到西夏地理志、軍事志、職官志的研究和編纂中。本月19-26日,主持人帶隊赴俄羅斯,在俄羅斯科學院東方文獻研究所和冬宮博物館東方部,搜集尚未公布的俄藏西夏文獻和俄藏西夏建筑材料、雕塑、雕版、瓷器、繪畫等資料,該資料調研原計劃2017年初進行,由於簽証辦理較慢,故推遲了5個月。

(2)文獻資料搜集整理

除了上述實地考察所獲資料外,課題組還利用已公布的出土資料和傳世文獻中的資料,完成6項重要的文獻資料整理工作(部分工作在立項前已展開)。

一是建成《俄藏黑水城文獻》《英藏黑水城文獻》《法藏敦煌西夏文獻》《日藏西夏文文獻》《中國藏西夏文獻》《西夏文物》《西夏遺址》等電子數據庫。

二是建成傳世漢文文獻中的黨項與西夏資料索引數據庫,約300萬字,包括地理﹔職官﹔人物﹔國名、紀年與社會風俗﹔宗族以及《黨項與西夏人物異名對照表》《黨項與西夏部族異名對照表》《黨項與西夏職官異名對照表》《黨項與西夏地名異稱對照表》等。

三是對《俄藏黑水城文獻》中的西夏榷場文書、借貸文書、繳納材料文書進行整理、錄文、校勘及注釋,較大豐富了西夏社會研究資料。該研究全部使用2016年俄羅斯科學院東方文獻研究所彩色圖版,圖文並茂,共計6冊,約260萬字,將由出版社申請2017年國家古籍出版項目,作為項目階段性成果,年底出版發行。

四是對近300件西夏文借貸、買賣、租賃、戶籍、軍籍、土地、賦稅文書翻譯、考釋。

五是對西夏文《天盛律令》分門別類考釋、校勘、注釋,完成農業、典當借貸、畜牧、內宮待命、執符鐵箭顯貴言等失、司序行文等門類的整理研究。

六是對寧夏佑啟堂藏160余件西夏文文獻進行整理、定名,這些文獻系首次發現,將作為課題階段性成果,由寧夏大學“雙一流”學科項目資助出版。

(3)學術會議與學術交流

主持人多次召開小范圍的專門的項目研討會,督促檢查項目進展。

利用中俄西夏學聯合研究研討會、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建設15周年學術討論會、博士學位論文答辯、朔方論壇等學術活動,專門預留出1天時間,邀請部分與會專家,專題討論《西夏通志》的體例、資料搜集、編纂體例等問題,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主持人和課題組成員20余人次參加“西夏字符屬性標注成果研討會”、中國民族古文字研究會第十次學術研討會、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少數民族語言文字專業委員會2016年學術年會、中國民族史學會第十九次學術年會、第五屆西夏學國際學術論壇暨黑水城歷史文化研討會。

2017年7月-2018年5月,課題組成員王培培利用赴英國訪學機會,搜集大英圖書館和大英博物館藏西夏文獻文物資料。

2017年8月19-26日,項目主持人杜建錄帶彭向前、潘潔、於光建等課題組成員赴俄羅斯搜集俄藏西夏文獻文物資料,並和俄羅斯科學院東方文獻研究所簽訂合作研究協議(本次學術交流和資料搜集經費由本課題和中俄西夏學合作研究課題共同承擔)。

2017年9月,課題組成員張笑峰赴美國訪學,加強與美國西夏學者的聯系,並搜集相關資料。

3、成果宣傳推介情況

(1)宣傳報道

2016年7月3日,新華社、光明日報、人民網、中國社會科學報較大篇幅報道了《西夏通志》的編纂工作,其中新華社銀川專電(記者艾福梅)“以寧夏大學西夏學研究院院長杜建錄為首席專家的30余人團隊最近展開資料整理工作。他們將用4年多時間修纂400萬字的《西夏通志》,以填補中國正史中沒有西夏史的空白。

西夏王朝是中國歷史上一個重要的少數民族政權,建都在今寧夏銀川市,鼎盛時期曾與兩宋、遼、金鼎足而立,疆域橫跨今寧夏、甘肅、青海、陝西、內蒙古等地,自公元1038年至公元1227年間,歷時189年。

然而,這個跨越近兩百年歷史長河的王朝卻無正史。杜建錄告訴記者,元朝修宋遼金三史,沒有給西夏修一部紀傳體專史,給后人留下很多缺憾。現存的資料無法編纂一部紀傳體《西夏史》,當代章節體的《西夏史》又無法容納更多的內容。鑒於此,寧夏大學西夏學研究院於2008年開始策劃編纂多卷本歷史著作《西夏通志》。

如今,《西夏通志》成為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於今年5月底正式開題,項目計劃於2020年完成。

根據專家團隊的策劃,《西夏通志》的體裁介於“紀傳體”斷代史和“章節體”論著之間,由四大部分組成。

第一部分是“西夏史通論”,相當於西夏史大綱,提綱挈領地討論西夏歷史若干重大問題,諸如西夏歷史地位、西夏社會形態等。

第二部分是“西夏史志”,相當於“正史”中的《志》,包括地理志、經濟志、職官志、軍事志等,但內容和“正史”中《志》不完全相同,而是根據資料和當代學術的發展,賦予新的內容,如“西夏地理志”中的地理信息系統的應用和大量軍事地圖和經濟地圖﹔“西夏文獻志”已不是傳統《藝文志》中的國家藏書,而是所有地下出土文獻和傳世典籍文獻,既包括西夏文文獻,又包括西夏時期的漢文文獻和其他民族文字文獻。

第三部分是“西夏人物志”,相當於人物傳記,對目前見於記載的所有西夏人物立傳。

第四部分是《表》,包括《西夏交聘表》《西夏大事年表》《西夏紀年表》《西夏世襲表》等。

杜建錄說,在修撰《西夏通志》過程中,專家團隊將注重考証辨析,對異見異辭、相互矛盾的史料,加以辨正,以求其是﹔辨析不清者,兩存其說、存疑待考。同時,確保客觀真實,對當代專家不同的認識,也要加以辨析,有的問題兩存其說。

著名西夏學專家、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史金波教授認為,《西夏通志》能夠較全面地復原西夏歷史,是西夏研究的一次顯著提升,也是西夏研究的重要轉型,將進一步提升中國在西夏研究領域的話語權”。

(2)黨委政府採用情況

寧夏自治區黨委辦公廳關注到課題組對俄藏西夏文獻整理研究情況,通過學校黨委辦公室上報自治區黨委辦公廳,在自治區《內參》報道,2017年4-5月,自治區政府、黨委主要領導先后蒞臨寧夏大學西夏學研究院,對該研究給予充分肯定。自治區黨委辦公廳上報中央辦公廳,中央《內參》是否採用,現不清楚。

(3)《工作簡報》

課題組向自治區社科規劃辦報送5期項目《工作簡報》,目錄如下:

第1期:2016年5月20日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西夏通志》開題會議在寧夏大學召開

第2期:2016年10月17日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西夏通志》工作會議在寧夏大學召開

第3期:2016年11月4日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西夏通志》編寫大綱討論會在寧夏大學召開

第4期:2017年7月5日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西夏通志》工作會議在寧夏大學召開

第5期:2017年7月29日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西夏通志》樣稿審稿會在寧夏大學召開

4、研究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改進措施、研究心得、意見建議

存在的主要問題

(1)資料搜集整理的工作量大,原計劃一年半時間將資料搜集完畢,實際操作過程中實物和遺址資料調查花費兩年時間。

(2)俄、日、美等國重要著作還沒有翻譯成漢文,使用起來不太方便。

(3)課題費報銷比較麻煩,工作滯后,許多票據和費用有待報銷。一是大量的數據庫資料從相關專家和單位征集,專家又不能提供有效的發票﹔二是西夏文數據錄入是一項專業工作,臨時外聘工作人員無法完成,主要靠課題組成員加班加點搜集和錄入,但他們因為是課題組成員,不能開勞務費。

(4)課題組把主要精力放在資料搜集整理方面,雖說有兩部大型文獻著作即將出版,但發表論文的數量相對較少。

改進措施

(1)通過中俄西夏學聯合研究機制,將相關資料搜集納入兩國合作交流范疇。

(2)聘請外語專家,和本課題組專家共同翻譯國外重要著作,使本研究無論在資料上還是在研究成果的運用上,都處於國際前沿。

(3)積極和財務部門溝通,通過稅務部門代開發票的形式解決外單位專家提供資料的費用。

(4)積極和科研管理部門溝通,適當調整預算。

(5)下一年度進入研究撰稿階段,將有系列高水平成果發表。

研究心得

課題組研究過程中,深感資料缺乏的西夏史研究,必須從基礎抓起,每次資料搜集,都有新發現、新問題、新認識,令研究人員興奮不已。這個課題完成后,將會有若干個新的重大課題,如過去研究者把資料的目光集中文獻上,這次獲得大量西夏遺址調查數據,還如新發現俄羅斯艾什塔米爾博物館(冬宮博物館)藏有一千多件西夏文物,過去隻知道繪畫和為數不多的雕塑,國內外從來沒有公布和運用過。這些都需要一個接一個的系統整理研究。

意見建議

《西夏通志》最初設計《職官志》《經濟志》《軍事志》《地理志》《文獻志》《部族志》《人物志》7個子課題,在研究和討論過程中,專家強烈建議增加《語言志》和《文物志》。

西夏語言文字是西夏文化的集中體現,自元昊建國前夕創制后,流傳使用幾百年,今河北保定還存有明代西夏文石經幢。西夏人編纂的西夏文字詞書《番漢合時掌中珠》《文海》《同音》《義同》《三才雜字》完整地保存下來,中外藏西夏文文獻9000余種,約15萬面,有關西夏語言文字研究的著作20余種,因此,非常有必要增加《語言志》,全面記錄西夏語音、語法、詞匯、文字,並附6000多西夏字表。

西夏文物數以萬計,定級的就有數百件,包括鎏金銅牛等國寶級文物,課題組通過調研,已出步建成“西夏文物數據庫”,目前正與俄羅斯艾什塔米爾博物館聯系,整理該館藏一千余件西夏文物,因此也很有必要增加文物志。

鑒於課題規模大,周期長,又要增加《語言志》和《文物志》,共計9個子課題,因此,請求滾動支持。

二、研究成果情況

1、《俄藏黑水城文獻》《英藏黑水城文獻》《法藏敦煌西夏文獻》《日藏西夏文文獻》《中國藏西夏文獻》《西夏文物》《西夏遺址》等電子數據庫

五大文獻電子數據庫的基本內容涵蓋了俄羅斯、英國、法國、日本及中國收藏的所有西夏文獻,分為世俗文獻、佛教文獻兩大類。其中,世俗文獻有字書、韻書、類書、夏譯漢籍、法律著作、契約、戶籍、軍抄、告牒、詞訟、詩文、歷法、藥方及星佔書等。佛教文獻數量較大,佔到西夏文獻總量的90%,有的譯自漢文,有的譯自藏文、梵文等。

西夏文物、遺址電子數據庫基本內容包括內蒙古、寧夏、甘肅、陝西、青海、吉林、河南、河北、北京等地的文物考古資料。其中《西夏文物》數據庫涵蓋了西夏時期的金器、銀器、銅器、鐵器、錢幣、陶器、瓷器、石刻、石器、木器、漆器、造像、木版畫、唐卡、織物及建筑構件等。《西夏遺址》數據庫包含了西夏時期的皇陵、州城堡寨、寺窟廟塔、作坊窖藏及離宮墓葬等。

元朝修宋遼金三史,沒有給西夏修一部專史,傳世典籍保存下來的西夏史料又比較少。因此,內蒙古、寧夏、甘肅、陝西等地出土的這些西夏文文獻、西夏漢文文獻以及西夏時期的其他民族文字文獻對於研究西夏歷史來說,其價值也就格外珍貴。“宋元以后無考古”,是指宋元及以后傳世文獻巨大,史學研究史料豐富,但對西夏史而言,文物遺址是不可或缺的資料。

五大文獻電子數據庫、西夏文物、遺址電子數據庫是西夏研究的利器。其學術價值主要體現在三方面:一是收集全面,除了已經公布的文獻、文物及遺址資料,課題組的實地調研資料同樣價值重大,也都一並收入。二是內容完備,圖版、概況、敘錄一應俱全。三是檢索方便,資料整理分門別類,不管是按照類別,還是名稱、編號等,都可以檢索。

2、《俄藏黑水城文獻釋錄》

《俄藏黑水城文獻釋錄》收錄的黑水城文獻以西夏榷場文書、借貸文書及繳納材料文書等社會文書為主,還有雜字、詞訟、歷法、藥方等,數量多、種類全。全書共計6冊,約260萬字,是繼《中國藏黑水城漢文文獻釋錄》出版以來又一重大西夏出土文獻整理成果。通過對這些社會文書的整理、錄文、校勘及注釋,為研究西夏史提供一個完整可靠的文獻文本,豐富了西夏社會研究資料。

作為俄藏黑水城文獻整理研究之集大成者,其學術價值主要體現如下:第一,圖文並茂。首次公布俄羅斯科學院東方文獻研究所彩色圖版,補救了《俄藏黑水城文獻》黑白圖版無法區分文書上圈點、朱墨字跡的遺憾。原始文獻與錄文一一對應,極大的方便了研究者對照使用、查找及核對。第二,錄文、敘錄、校勘、注釋齊備。錄文在圖文對照的基礎上彌補了很多以往錄文不准確之處。敘錄是對文書時代、書體、尺寸、綴合、完殘、出土地點、收藏單位、編號、墨色、押印的描述,由此摸清俄藏黑水城文獻的家底。校勘即對原錄文的訛、衍、脫的逐一注明。注釋包括了文書中的名物制度、年號、職官、地理等,方便文書理解和使用。第三,彰顯了中國在國際西夏學領域的研究地位。《俄藏黑水城文獻》雖然收藏在俄羅斯,但是其研究主力在中國,《釋錄》的完成,更是顯示了中國在黑水城文獻整理研究的領先地位。

《俄藏黑水城文獻釋錄》目前已通過專家評審,並得到一致好評。全書將由出版社申請2017年國家古籍出版項目,作為項目階段性成果,計劃年底出版發行。

課題組供稿

(責編:王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