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變革發展中的德國亥姆霍茲聯合會

溫珂 郭雯 何宏2017年12月07日08:20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變革發展中的德國亥姆霍茲聯合會

【智庫風採·海外 】

德國亥姆霍茲國家研究中心聯合會(以下簡稱亥姆霍茲聯合會)是由18個國家實驗室聯合構成的德國最大、官方色彩最濃的科研機構,以籌劃、開發和運行大型科研裝備和開展前瞻性中長期前沿交叉學科研究為特色。其發展變革,對我國建設國家科學中心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和借鑒意義。

亥姆霍茲聯合會的概況

亥姆霍茲聯合會的國家實驗室始於20世紀50年代末成立的數個核技術、核能研究為代表的大科學裝置和研究中心,1995年冠名為亥姆霍茲聯合會,2001年正式注冊登記成為擁有專職主席和自主項目管理職能的機構,逐步從自發的內部鬆散聯盟變成有自主決策權的法人實體。聯合會實施五年為期項目導向的經費模式,通過外部專家組評審項目戰略相關性和學術的卓越性,以論証和確立項目經費和實施跨科研中心的團隊管理,強調競爭與合作的並重以保障科研的水平和經費投入的績效。在2001年之前,亥姆霍茲聯合會的科研經費由政府科技主管官員直接劃撥至各科研中心﹔2001年重新注冊之后,轉為戰略項目任務導向的、分科研領域以及領域內的項目進行經費競爭和科研合作的新的項目導向經費分配模式。

聯合會主要圍繞能源、地球與環境、健康、關鍵技術、物質結構以及航空航天與交通等六大領域的重大社會與科學挑戰開展跨科研中心的、圍繞國家戰略科研目標的應用基礎研究。2017年,亥姆霍茲聯合會的18個研究中心擁有員工38733人,年度科研經費達43.8億歐元。

作為與官方關系最密切的德國科研機構,亥姆霍茲聯合會的經費有70%直接來自政府撥款,其中聯邦政府和科研中心所在州政府的投入比例為9:1,另有30%左右的經費來自第三方資助。

運行機制改革舉措

近年來,亥姆霍茲聯合會在實踐中成功建立起開放、系統、高效和多元的治理結構,逐漸建立了自己的品牌和口碑,成為德國科技創新體系中重要的成員伙伴和德國開展國際、國內與高校以及其他機構合作的重要平台,引領了合作共享的協同創新網絡的發展。主要得益於:

倡導著眼於應用的基礎研究。亥姆霍茲聯合會在基礎研究領域享有世界聲譽,但近年來,其發展戰略逐步轉向探索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相結合的特色道路,更加重視“應用激發的基礎研究”,強調知識和技術轉移。2015年專門制定綜合性技術轉移戰略“亥姆霍茲在創新路上”,旨在提高研究成果的經濟社會影響和顯示度。2016年採取了兩項新措施促進技術創新:在9個中心試點設立了“亥姆霍茲研究中心創新基金”用於資助內部創新項目﹔每年新增240萬歐元資助研究團隊與產業界合作成立“亥姆霍茲創新實驗室”。

建立戰略與績效相結合的評估機制。亥姆霍茲聯合會的經費管理體制從資助中心轉向資助領域后,一直在探索新的科研評估機制國,如將對各領域的科研活動按照戰略相關性和學術卓越性兩個方面進行評估,前者評價面向中長期的跨學科研究領域和科研規劃的戰略性和卓越性,后者則主要對研究中心完成科研專項的績效進行評估。評估強調從研究領域的戰略重要性出發規劃研究中心發展,把聯邦和州政府對亥姆霍茲聯合會發展戰略的設計引入管理過程。評估周期計劃為5年,整個評估過程分5步完成,主要由亥姆霍茲總部聘請的外部科學家承擔。

深化與高校的協同發展。近年來,亥姆霍茲聯合會通過與高校共建機構、聯聘人才等形式,更好發揮所擁有大科學裝置和跨學科解決復雜問題的優勢。2009年10月由卡爾斯魯厄研究中心和卡爾斯魯厄大學合並成立卡爾斯魯厄理工學院,成為亥姆霍茲聯合會18個科研中心之一。此外,還在高校園區內設立了7家聯合研究所,聯合建設旨在培養高素質博士生的亥姆霍茲博士學院和亥姆霍茲研究學院34所、圍繞特定研究方向成立橫向合作的虛擬研究所110家、資助亥姆霍茲聯盟15個、能源聯盟5個。

對我國建設國家科學中心的啟示

提供穩定支持,引導項目競爭。公共財政應為國家實驗室和科學中心提供充沛的運行經費保障。從亥姆霍茲聯合會的實踐來看,其年度經費的70%來源於德國聯邦政府和州政府提供的穩定增長的制度性資金,保障了大科學裝置的建設運行及其在六大領域的長期積累。同時建立有序的經費競爭機制,引導研究合作與競爭,提高研究的效率和質量,促進機構間合作。

賦予自主決策權,完善治理結構。可參考亥姆霍茲聯合會的治理結構,完善理事會、咨詢委員會、理事會代表會議和管理辦公室等構成機構,保証匯集資助方、利益相關科學家以及利益無關科學家的意見,在領域和項目選擇上尊重科學家團體的自主決策。

重視科教融合,促進設施共享和交叉前沿研究。建議採取科教融合的發展策略,促使研究領域更加廣泛和交叉,依托國家科學中心建成開放的協同創新網絡。促進大科學裝置的開放共享,同時,通過高校教育為科研提供人才儲備,培養青年科學家。

重視技術轉移能力建設,堅持任務導向與自由探索相結合。繼續強化和重視技術轉移機構和技術轉移能力的建設。堅持任務導向,營造鼓勵自由探索的氛圍。通過組織設計來協調任務導向和自由探索的關系。

(作者:溫珂、郭雯分別系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研究員、副研究員﹔何宏,系亥姆霍茲聯合會北京代表處首席代表)

(責編:王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