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加快構建以國家實驗室為核心的國家科研體系

陳凱華 於凱本2017年12月07日08:18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加快構建以國家實驗室為核心的國家科研體系

【熱點關注】

編者按

近日,依據《國家科技創新基地優化整合方案》,科技部、發改委、財政部聯合制定《“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基地與條件保障能力建設專項規劃》(以下簡稱《專項規劃》),明確提出全面推進以國家實驗室為引領的國家科技創新基地與科技基礎條件保障能力建設。這意味著,在經過17年試點籌建后,我國國家實驗室建設有望在“十三五”期間有所突破。為支撐這一重大舉措順利實施,國家實驗室的重要性和作用需要系統認識。更緊迫的是,國家實驗室在宏觀和微觀上的管理,在國家科研體系中的定位,在國家科技創新基地中的位置,需要系統思考。本版特約請國家高端智庫——中國科學院專家,從戰略發展角度提出咨詢建議。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加強國家創新體系建設,強化戰略科技力量。完成這一發展使命,國家實驗室可發揮中堅力量。2015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關於〈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的說明》中明確指出,要加快建設以國家實驗室為引領的創新基礎平台﹔並強調,我國科技創新已步入以跟蹤為主轉向跟蹤和並跑、領跑並存的新階段,急需以國家目標和戰略需求為導向,瞄准國際科技前沿,布局一批體量更大、學科交叉融合、綜合集成的國家實驗室,優化配置人財物資源,形成協同創新新格局。

我國自2000年試點籌建國家實驗室已有17年,由於建設的復雜性,國家實驗室目前仍處於研究、設計和論証階段。2017年11月23日,籌建多年的6個國家實驗室轉而獲批組建國家研究中心。在此背景下,需要進一步明確國家實驗室在國家科研體系中的功能、作用以及管理機制。

建設國家實驗室是實現科技強國夢的必然選擇

國家實驗室主要圍繞國家使命,從事基礎性和戰略性科研任務,通過多學科交叉協助,解決事關國家安全和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重大科技問題。《專項規劃》指出,國家實驗室是體現國家意志、實現國家使命、代表國家水平的戰略科技力量,是面向國際科技競爭的創新基礎平台。建設國家實驗室有助於提升我國戰略性和前瞻性科技能力,強化科技競爭力和話語權,是我國實現科技強國夢的必然選擇。

集中科技資源干大事

建設國家實驗室,有利於突破我國跨部門或機構科研合作的障礙,充分發揮我國科技體制優勢,集中多方優勢資源,組織完成戰略性的國家重大科技任務。如,我國正在運行的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國家實驗室是依托中國海洋大學、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國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中國地質調查局青島海洋地質研究所等5家單位聯合共建,力求實現資源優勢互補,自2015年10月啟用以來,已攻關多項重大海洋科技難題,在我國海洋強國建設中發揮了重要支撐作用。國家實驗室不僅能集聚大量的國內外專業優秀人才,還能以重大科研攻關為紐帶,調動和吸引全球優質科技資源,成為綜合前沿的科研網絡核心。

優化科技資源配置與使用

我國科技資源(人才、平台、經費和數據等)管理仍存在配置重復、缺乏統籌、技術設備和數據缺乏共享等問題,造成科技資源浪費。中國科學院院士程津培曾指出,我國目前的基礎研究主要分布在中科院和研究型大學,以依托在各個院校所的200多家國家重點實驗室為主要代表,但現有研發結構尚缺乏能夠在更高層次上組織學科交叉,能夠協同創新攻克戰略性、瓶頸型等重大科學問題的能力,機構之間缺乏協同是一個重要原因。國家實驗室有利於聚焦國家重大發展問題,被寄望於可跨部門和機構協調、整合和優化各類優質科技資源,推進科技資源開放共享,改善科技產出效率和質量。

提升國家科技創新能力

國家實驗室的科研活動定位較高,瞄准國際科技前沿,攻克事關國家核心競爭力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核心技術,是彰顯國家科技實力和創新能力最理想的科技平台。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國同發達國家的科技經濟實力差距主要體現在創新能力上。提高創新能力,必須夯實自主創新的物質技術基礎,加快建設以國家實驗室為引領的創新基礎平台。中國科學院院長白春禮表示,中國逐步將國家實驗室打造成聚集國內外一流人才的高地,形成代表國家水平、國際同行認可、在國際上有重要影響的科技創新實力,成為國家重要戰略創新力量。例如:2017年9月在杭州未來科技城“人工智能小鎮”成立的之江實驗室,旨在積極爭創網絡信息國家實驗室,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信息經濟科創中心﹔同月在上海成立的張江實驗室,目標是到2030年躋身世界一流國家實驗室行列,專注生命科學、信息技術以及交叉科學的重大科技攻關問題。

國家實驗室在主要發達國家已發揮重要作用

國家實驗室(在有的國家以中心或研究所命名)是美、英、德等世界主要科技強國科研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科技競爭力的核心力量、重大科技成果產出的重要載體。

美國已形成比較完善的國家實驗室系統,在國防、航空航天、能源等領域作出巨大貢獻,逐步成為支持國家科技創新的持續力量、基礎研究成果的搖籃。如始建於1931年的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至今已產生13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和約80位美國科學院院士。

英國擁有一批世界著名的國家實驗室,如卡文迪許實驗室、國家物理實驗室以及英國國家海洋學中心等。其中,卡文迪許實驗室自1874年創立至今,產生了28位諾貝爾獎獲得者。

德國的國家實驗室致力於服務國家和社會的長期發展目標,由18個研究中心組成的德國亥姆霍茲聯合會是其中突出代表。該聯合會有明確的國家任務導向,致力於為經濟、科技和社會的重大難題尋找關鍵解決方案,多年來為德國的科技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

以國家實驗室為核心優化我國科研體系

我國科技創新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仍存在科研體系“大而不強”、科研主體缺乏統籌協同等問題。建設國家實驗室將是優化我國科技體系和科技制度的重要舉措。建設國家實驗室不是另起爐灶,而是整合和優化現有的優勢科技資源,實現我國科技人才、平台、經費和數據等科技資源的合理分配和科學使用。《專項規劃》提出了明確的建設思路:突出國家意志和目標導向,採取統籌規劃、自上而下為主的決策方式,統籌全國優勢科技資源整合組建。建議從以下維度推進落實:

宏觀上,制定可有效統籌和提高運作效率的國家實驗室管理體制機制。

清楚認識科學化管理在國家實驗室論証、建設、管理和評估階段的重要作用,加強頂層設計。可在國家層面建立中央直屬的國家實驗室辦公室,在國家實驗室建設中理順國家、部門和地方以及部門、國家實驗室和依托單位的關系,打破體制機制束縛,統籌相關資源,並在國家實驗室動態調整與有序退出中發揮積極的協調作用。地方上成立相應支撐組織或部門,有效統籌地方資源支持國家實驗室建設。管理上充分借鑒國際經驗,可嘗試委托高校、研究所、企業、基金會等第三方機構管理運營﹔建立專業的評估制度,引入第三方評估機構對國家實驗室的整體運行情況進行評估。

微觀上,賦予國家實驗室在科技發展方向與科技資源使用方面的自主權。

強化國家實驗室在微觀的科研體系建設與優化中的主導能力和作用,賦予其充分自主權,激活國家科研體系活力。充分利用國家實驗室的前沿優勢,提高國家實驗室在微觀科技發展方向布局以及科技決策和資源配置中的話語權,促進科技發展與政策制定緊密結合,提高政策的有效性與前沿性。這樣有利於縮短科技決策的時間周期,快速搶先布局科技戰略﹔有利於讓科學家有效參與或支撐科技決策,優化科技資源配置,改善科技創新體系治理。此外,要充分發揮市場的決定性作用,在中央統籌和地方支持下,強化國家實驗室管理單位的獨立地位,使其更客觀地在國家實驗室的運作與科技決策中發揮積極作用。

橫向上,緊密圍繞發展需求構建國家實驗室的產學研支撐體系。

國家實驗室要充分利用產學研合作的模式,發揮企業在市場運營、高校在人才培養、科研機構在科研活動上的優勢,形成多方合作共贏的協同創新模式。國家實驗室應與大學、企業以及其他科研機構進行緊密結合,形成功能上的補充機制、成果上的共享機制以及人才上的流動機制,提升科研體系的整體效能。在國家宏觀層面上建立協調機制,確立國家實驗室在產學研科技創新合作中的主導地位,便於國家實驗室利用科技資源進行攻關研究。

縱向上,構建以國家實驗室為引領的多層、協同型國家科研體系。

要厘清國家實驗室與現有科技創新基地的功能關系,按照國家科技發展需求進行調整和整合,推進我國科研體系優化,提高效能。在具體操作中,避免科技平台體系龐雜、相互交叉、不斷擴張,管理部門眾多、各管一塊、各管一段等問題,加強頂層設計,強化統籌考慮。縱向上有效利用科學與工程研究、技術創新與成果轉化、基礎支撐與條件保障等三類科技創新基地的資源和優勢,促進資源互補和功能聯動,提升國家科研體系的整體效能。構建以國家實驗室為引領的國家科研體系,改善我國目前科研基礎體系結構不清晰、功能定位重復、資源缺乏共享等不足,形成以國家實驗室為核心,布局合理、定位清晰,多層次、功能互補的協同型國家科研體系。

(作者:陳凱華,系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副研究員﹔於凱本,系國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高級工程師。本研究獲“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國家實驗室鰲山科技創新計劃項目﹝2016ASKJ11﹞”資助)

(責編:王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