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2015年度立項的國家社科基金

重大項目中期成果綜述

2017年12月05日16:13來源: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辦公室

  近期全國社科規劃辦對2015年立項的193個基礎類和跨學科類重大項目進行中期檢查評估。檢查結果表明,這批課題總體進展順利,階段性成果頗豐,社會影響良好,示范效應明顯。根據各課題組提供材料不完全統計,自2015年7月以來,這批課題共推出著作類成果418部,發表學術論文3100多篇,其中在《中國社會科學》《歷史研究》《哲學研究》等權威期刊上發表200多篇,有60余項成果獲得省部級以上獎勵,被《新華文摘》和人大報刊復印資料轉載31篇,被SCI、EI、SSCI國際三大引文索引收錄54篇,初步建成數據庫44個,為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術體系、學科體系、話語體系作出了貢獻。

  基礎研究精品 冷門絕學力作

  這批重大項目以基礎研究為主,陸續推出一批高質量的集成式研究成果、大型叢書、專著論文,凸顯了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著力推出代表國家水准優秀成果的示范作用。北京師范大學魯克儉課題組,將馬克思主義思想發展置於西方思想史中,准確還原和把握馬克思思想發展和演變的細微變化,出版專著3部約200萬字,在《中國社會科學》《哲學研究》等刊物上發表論文17篇,系統地揭示馬克思早期整體思想發展的內在邏輯。復旦大學王水照承擔的“中國古代文章學著述匯編、整理與研究”,對我國古代600余種文章學著述進行了系統清理與匯編整理,出版《稀見明人文話二十種》《中國古代文章學的闡釋與建構》共計150余萬字,為塑造新氣象、新格局的文學理論話語體系提供重要理論參考。寧夏大學杜建錄承擔的“西夏通志”,在實地調研的基礎上,對已公布的西夏出土資料和傳世文獻進行分門別類的整理研究,修纂400余萬字的《西夏通志》,填補了中國正史中沒有西夏史的空白。南京師范大學江慶柏承擔的“四庫提要匯輯匯校匯考”,匯輯匯校匯考包括四閣《四庫全書》《四庫薈要》《四庫全書總目》(殿本、浙本、粵本)等提要文獻450余萬字,在《哲學研究》等刊物發表論文17篇,對我國古代學術思想進行了系統性總結與反思。清華大學趙平安承擔的“先秦兩漢訛字綜合整理研究”,對商、周、秦、漢時期的出土文獻和傳世古書中的訛字進行搜集整理達1萬余例,共計150余萬字,出版專著2部,發表論文32篇,為后續學界對訛字的研究提供了豐富的文獻資料。清華大學王曉朝課題組,以古希臘哲學術語為研究對象,以古希臘哲學基本概念的發生學研究為核心內容,從250余個希臘哲學基本概念入手編纂《希臘哲學概念史辭典》,出版《柏拉圖全集》(增訂版)約200萬字,發表論文23篇,推動希臘哲學研究向縱深拓展。

  浙江大學曹錦炎承擔的“甲骨文材料整理及圖文數據庫建設”,收錄目前可見的絕大多數甲骨文材料,包括《甲骨文合集》《甲骨文合集補編》等著錄書及一小批國內外尚未發表的藏品,並根據甲骨研究的最新進展及時進行數據庫更新,促進中華漢字文化傳承發展。廣西師范大學莫道才承擔的“歷代駢文研究文獻集成”,搜集整理分散於各地的114種駢文總集和159種駢文別集,出版專著3部約90萬字,發表論文35篇,系統梳理駢文學科的演變發展歷程。湖南大學鄧洪波承擔的“中國書院文獻整理與研究”,撰寫《中國書院文獻版本目錄》870余條,出版50余萬字的階段性成果《書院學檔案》,完成300余萬字的中國書院文獻點校稽考,發表論文12篇,填補了歷史文獻學、目錄學、檔案學等相關領域空白。浙江師范大學李聖華承擔的“明人別集稿抄本搜集、整理與研究”,精選有重要價值的明別集稿抄本影印匯刊,建設專門文獻庫。主編120冊《寧海叢書》及100冊《兩浙文叢·未刊稿抄本》,出版《寧海叢書提要》《衢州古代著述考》等共100余萬字,發表論文34篇。南京師范大學陳書錄“明清民國歌謠整理與研究及電子文獻庫建設”課題組,通過多地調研、走訪相關歌謠傳承人及查閱民國報刊雜志等方式,搜集整理近450萬字的歌謠文獻資料,出版《明代民歌集》《清代民歌集》《中國歷代民歌史論》等多部著作約340萬字,發表論文11篇,系統梳理了中國優秀歌謠的演變體系。

  注重調查研究 資料文獻宏豐

  許多課題組結合研究工作需要,深入開展實地調研和文獻調查,積累大量一手資料,為相關領域持續深入研究打下厚實基礎。中國人民大學王潤澤課題組搜集整理各類中國新聞本體史史料總計超過1億字,出版《民國時期新聞史料續編》總計超過1000萬字,為構建中國特色新聞學學術體系做出不懈努力。西南交通大學汪啟明課題組在普查近萬部方志的基礎上,整理匯編方言資料近40萬字,掃描142種方言志總計超過4260萬字並初步確定方言數據庫的語法規范,出版及發表方志、方言相關專著論文約200萬字,多篇文章受到各大主流媒體轉載。大連民族大學李曉峰課題組,搶救性搜集整理了一批珍稀文獻,包括蒙古文、維吾爾文、藏文、朝鮮文、哈薩克語、柯爾克孜語等多個少數民族語言在內的15000多篇論文、1800部專著,出版《多民族文學史觀與中國文學研究范式轉型》《梁庭望論民族文學選集》共計120余萬字。內蒙古師范大學胡日查課題組,自主研發蒙古文《大藏經》醫學數據庫,將18世紀蒙古文涉醫的5部經文和7部古印度醫藥學經典著作收錄其中,對蒙古族醫藥文化傳承發展起到積極作用。湖南師范大學唐賢清課題組,基於語言接觸和語言比較的視角對湘與黔桂邊地區漢語方言、民族語言若干句法語義現象進行比較研究,建立“湘與黔桂邊跨方言跨語言虛詞數據庫”,為湘與黔桂邊地區瀕危語言的搶救性研究提供資料支撐。南京師范大學王露璐課題組,在對四個典型村庄進行問卷調查和深度訪談的基礎上,基於真實數據對當前中國鄉村的倫理狀況進行深入分析,出版專著《新鄉土倫理—社會轉型期的中國鄉村倫理問題研究》獲得學界好評,在《中國社會科學》《倫理學研究》等刊物上發表論文22篇。天津師范大學趙利民課題組,通過搜集整理1815年至1915年間出版的723種報刊文獻,深入探討晚清報刊對中國文學轉型所起的作用,並對當前文學商品化媒介化進行深刻反思。上海交通大學關增建課題組,從度量衡、空間計量、時間計量、文獻史料等多個方面進行相關資料的搜集整理,出版的《先秦兩漢度量衡制度研究》填補了中國度量衡制度起源的空白,在相關刊物及國際會議上發表論文37篇,推動了中國計量史研究。南開大學王立新課題組,以古代希伯來經典為中心,對古地中海文化圈內多民族、國家和地區的文學、文化關系展開研究,梳理相關文獻數百種,翻譯文獻28篇,為研究古地中海圈內的人文社科研究提供了可靠文獻依據。

  南京師范大學張連紅課題組,對824位平均年齡超過90歲的國共抗日老戰士進行搶救性採訪,整理形成文稿超過248萬字,涉及重大戰役、重要戰斗乃至軍隊生活細節等多個方面,為構建真實全面豐富的抗日戰爭提供了鮮活資料。首都師范大學梁佔軍課題組,積極與英、美、法、德、日、俄等國學者開展交流合作,梳理各國教材中有關中國抗戰的基本情況,在主流媒體刊物上發表多篇研究成果,闡發中國抗日戰爭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的歷史地位和歷史貢獻。西南大學張守廣課題組通過梳理國內外報刊文獻及圖片影像等史料,逐步建設完善《抗戰大后方資料數據庫》,完成后預計約1.49億字,為抗日戰爭、抗戰“大后方”歷史的多維度研究提供了豐富的研究資源。湖南文理學院陳致遠課題組,在與中、美、日三方學者及細菌戰受害調查委員會成員深入多維度交流的基礎上,發表論文15篇,出版300余萬字的《侵華日軍常德細菌戰研究叢書》,以厚重嚴謹的學術成果揭露日本侵華細菌戰罪行。南京大學張生課題組,通過整理明清時期中國、琉球、日本相關典籍,搜集晚清、民國及1949年后台海兩岸報刊資料,查閱晚清、民國外交檔案及美、英、日等國外交檔案,出版《釣魚島問題文獻集》10冊共計433萬字,發表論文9篇,全方位完整呈現釣魚島問題的來龍去脈,為釣魚島問題的研究及現實應對提供了更廣闊的視野。華東師范大學沈志華課題組,搜集、整理22種約20萬頁各國檔案文件,完成了46輯1193萬字中國周邊國家對華原始文獻的整理與翻譯工作,發表論文59篇,提交咨詢報告42份,深化了對中國與周邊國家關系這一問題的認識和理解。

  關注現實問題 服務資政育人

  這批課題中的綜合性研究與跨學科類項目,在深入開展學術探索和理論創新的同時,還致力於在服務社會和資政育人方面發揮作用。如中國行政體制改革研究會魏禮群課題組就大數據應用於國家治理撰寫多篇調研報告、雲南大學劉稚課題組就相關國家跨界民族及邊疆治理經驗教訓撰寫報告、東北財經大學陳磊課題組撰寫的有關宏觀經濟運行和經濟景氣分析等多篇報告、湖北經濟學院呂忠梅課題組就建立長江經濟帶管理新體制撰寫調研報告、上海大學於逢春課題組就少數民族文學作品中的歷史敘事與民族認同撰寫報告、華東師范大學林拓課題組就縣制改革撰寫多篇成果專報、華東政法大學肖國興課題組就《能源法》進一步完善建議撰寫報告,得到有關部門的重視和肯定。

  武漢大學盧洪友課題組多次就政府間環境事權與財權劃分、環境稅費分享等問題展開實地調研,在《經濟研究》《管理世界》等刊物上發表論文24篇,撰寫的《污染、健康與不平等—跨越環境健康貧困陷阱》被《新華文摘》全文轉載。大連理工大學原毅軍課題組梳理中國傳統產業的發展及演進邏輯,並對如何突破傳統主流技術限制,驅動產業高端化升級提出建議,出版專著4部約110萬字,在《中國工業經濟》《改革》等刊物上發表論文26篇。西安交通大學姜全保課題組從普查數據質量、人口研究方法、生育、死亡、老齡人口等問題入手,研究中國生育率下降的原因,分析我國生育率的未來走向趨勢,發表4篇SSCI論文。北京師范大學林丹華課題組通過對112個兒童青少年發展個案深度訪談獲取文本近200萬字,音頻100余小時,提出青少年積極發展的四維結構,並通過約2000人左右中小學生測試,確定了《中國青少年積極發展問卷》179個項目,初步建成我國兒童青少年積極發展結果指標體系。

(責編:李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