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古老文明與現代科技的碰撞

——訪國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項目子課題“甲骨文圖像數據庫”負責人黃天樹

記者 蘇迅2017年11月28日10:40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國家社科基金專刊

七月盛夏,高溫酷暑,而首都師范大學甲骨文研究中心主任黃天樹和諸位“弟子”的工作熱情比北京的天氣更“熱”。

當月12日,記者來到該中心位於首都師范大學北一區綜合樓三層,隨手推開了一個房間,映入眼帘的是一摞摞厚厚的圖書和一沓沓整齊的資料。累累的書卷中,濃濃書卷氣的黃天樹和他的團隊正在為甲骨文圖像數據庫而忙碌。

黃天樹介紹到,“一片甲骨主要的著錄方式有三種:拓本、摹本、彩色照片。我們這個課題重點是搜集目前已經公布的甲骨彩色照片,高清掃描后錄入電腦,這就是甲骨文圖像數據庫的雛形。”在黃天樹看來,近年新出版的一些甲骨著錄書公布的甲骨照片不僅圖像清晰,而且承載的信息也更加豐富准確,很受甲骨研究者青睞。而“利用大數據、雲計算技術對這些照片搜集整理,建立一個資源完備、檢索高效的甲骨文圖像數據庫,這是一次古老文明與現代科技的碰撞”。

黃天樹多次向我們強調了甲骨彩色照片在研究中的重要性。他說,“我們看到的甲骨文大多是刻在龜甲或獸骨上的,但還有少量是用毛筆寫的,毛筆字是沒法做拓本的,隻有彩色照片才一目了然。”而“有的拓本以前看不清楚是龜甲還是獸骨,有的痕跡拿不准是文字還是泐痕,有了彩色照片,通過投影儀無限放大,就看得十分清楚,對甲骨綴合也很有幫助”。

甲骨文圖像數據庫對甲骨文研究來說意義非同尋常,在課題研究中也遇到了不少困難。黃天樹舉例說到,“甲骨收藏單位不能及時公布所藏甲骨的照片信息,更不允許外單位研究人員接觸甲骨,造成很多甲骨照片不能‘入庫’,影響了數據庫的完整性。”目前出土的甲骨共有15萬片,但公開出版的隻有8萬片左右,且以拓本為主,僅有一兩萬片有彩色照片,建立甲骨文圖像數據庫目前隻能依托這些資料來進行。他直言,“甲骨照片主要來自公開出版的書籍、各大網站及零星的拍賣圖錄、宣傳圖冊等,搜集起來就像大海撈針,不過大家都很用心,哪怕一本書中隻有兩三幅,也要想法搜集過來。”目前,8萬片的摹本初稿已經做完,掃描入庫的彩色照片已有6000多幅。據了解,甲骨文彩色照片圖檔數據庫建成后,課題組還要參照這些清晰照片及其他資料,為甲骨制作摹本,掃描后制作摹本圖檔,最后形成的甲骨文圖像數據庫就是由照片圖檔和摹本圖檔兩部分組成。

對於甲骨文研究而言,如此分散的文字,隻有在正確拼綴到一起時,才能呈現出完整的意義,建立甲骨文圖像數據庫對甲骨綴合將會有一個大的促進。早在2012年8月,首都師范大學就成立了甲骨文研究中心,這個專職人員隻有7名的“小”中心,卻擁有“漢語言文字學”、“中國古典文獻學”博士點和“中國語言文學”博士后流動站,並承擔了國家重大項目“中華字庫——甲骨文字的搜集與整理”,也是國內做甲骨綴合的主要機構。

近年來,黃天樹和他的學生李愛輝、劉影、莫伯峰、李延彥、何會、吳麗婉、王子楊等,在甲骨綴合上取得了令學界刮目的成績。“我拼綴的甲骨有50多則,而學生很多超過我,比如李愛輝拼綴了360多則,劉影拼綴了220多則。”黃天樹笑稱,從2010年至今,他的團隊的拼綴成果——《甲骨拼合集》已經出版了四集,收錄了1000多則拼綴,第五集也打算在今年推出。

一門學科必須有新材料不斷出現才能永葆生機。甲骨學新材料的來源有兩條途徑:一是甲骨出土﹔二是甲骨綴合。“這說明綴合非常重要,零碎的甲骨片一旦綴合成功便價值倍增,成為新材料。一些殘斷的文字也因綴合成了完整的句子,為學術界進行甲骨文考釋研究作出了實實在在的貢獻。”黃天樹說。

在採訪將近結束時,黃天樹告訴記者,他相信,有了大數據、雲平台的支持,3000多年前古老的甲骨文明與現代科技一定能碰出最美麗的火花。

 

(責編:王瑤、程宏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