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18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召開。大會的主題是: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不懈奮斗。這一主題,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基於我國發展的新的歷史方位的判斷和歷史使命的擔當而鄭重確立的,極具新意和深意。
一、新的歷史方位是隨著時代和實踐的發展而得以確立的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改革開放以來黨的全部理論和實踐的主題﹔經過長期努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是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這一歷史方位,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發展史、中華民族發展史以及世界社會主義發展史、人類社會發展史的廣闊而深遠的時空坐標中描繪的。
振葉以尋根,觀瀾而索源。一百年前,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走俄國人的路,這是一種歷史的結論,也是一種主體的選擇。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實現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具體實際的第一次結合,找到了中國革命的正確道路。在這次結合中,毛澤東明確提出“中國革命斗爭的勝利要靠中國同志了解中國情況”的重大命題。
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毛澤東又提出第二次結合的任務,重點是以蘇為鑒,找到符合中國實際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這次結合更是經歷了一個艱辛探索、曲折前進的過程。
改革開放之初,我們黨更是直接發出了“走自己的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號召。從那時以來,我們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不懈奮斗,推動我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國防實力、綜合國力進入世界前列,推動我國國際地位實現前所未有的提升,黨的面貌、國家的面貌、人民的面貌、軍隊的面貌、中華民族的面貌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特別是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創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確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取得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歷史性成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
二、新的歷史方位具有承前啟后、繼往開來的本質特征
近代以來,期求改變舊中國社會性質和悲慘命運的中國人民,從走投無路到以西方為師,從以俄為師到以蘇為鑒,從走自己的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昭示發展中國家走現代化新路。這是一種理論的邏輯和實踐的邏輯,更是一種歷史的邏輯和發展的邏輯。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發展史上,就是進入到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而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時代,它意味著執政的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接手的那副一窮二白的爛攤子永遠留存在歷史的記憶中。在中華民族發展史上,就是進入到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不斷創造美好生活、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奮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時代,它意味著近代以來久經磨難的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迎來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在世界社會主義發展史上,就是進入到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繼續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的時代,它意味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文化不斷發展,在世界上高高舉起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科學社會主義在21世紀的中國煥發出強大生機活力。在人類社會發展史上,就是進入到我國日益走進世界舞台中央、不斷為人類作出更大貢獻的時代,它意味著中國的探索和成就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途徑,給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發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獨立性的國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選擇,為解決人類問題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新的歷史方位,彰顯了“變”與“不變”的唯物辯証法。社會是在矛盾運動中前進,社會的主要矛盾以及對社會主要矛盾的認識也會發生變化。五年前,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我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這一社會主要矛盾沒有變,我國是世界最大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沒有變。五年后,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一關系全局的歷史性變化,對黨和國家工作提出了許多新要求,需要以全新的視野不斷深化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實踐告訴我們,隻要抓住了主要矛盾,就等於牽牛牽住了“牛鼻子”﹔解決了主要矛盾,其他矛盾就會迎刃而解。我們要在繼續推動發展的基礎上,著力解決好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大力提升發展質量和效益,更好滿足人民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方面日益增長的需要,更好推動人的全面發展、社會全面進步。習近平總書記還強調,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沒有改變我們對我國社會主義所處歷史階段的判斷,我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我國是世界最大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沒有變。這是唯物辯証法在當代中國的創造性運用和發展。
三、新的歷史方位呼喚引領未來的使命擔當
自鴉片戰爭以來,謀求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國家富強、人民幸福是中國人民的兩大歷史任務。為了民族復興,無數仁人志士不屈不撓、前仆后繼,進行了可歌可泣的斗爭,進行了各式各樣的嘗試,但終究未能改變舊中國的社會性質和中國人民的悲慘命運。中國共產黨一經成立,就把實現共產主義作為黨的最高理想和最終目標,同時又義無反顧肩負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團結帶領人民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斗爭,攻克了一個又一個看似不可攻克的難關,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彪炳史冊的人間奇跡,譜寫了氣吞山河的壯麗史詩。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在寬廣的世界視野中,旨在使中華民族重現歷史上的輝煌,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在悠久的歷史視野中,旨在使中華民族重塑自己的面貌,在21世紀涅槃新生。習近平總書記豪邁地說,今天,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
行百裡者半九十。習近平總書記告誡我們,要最終真正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全黨和全國各族人民還必須隨時准備付出更為艱巨、更為艱苦的努力。他用偉大斗爭、偉大工程、偉大事業、偉大夢想四個關鍵詞演繹新時代歷史使命的內在邏輯,強調實現偉大夢想,必須進行偉大斗爭,必須建設偉大工程,必須推進偉大事業,並號召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中,以黨的堅強領導和頑強奮斗,激勵全體中華兒女不斷奮進,凝聚起同心共筑中國夢的磅礡力量。
有了坐標和方向,路線圖的設計就更具可操作性和現實性。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從現在到二〇二〇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期。從十九大到二十大,是“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期。從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再奮斗十五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從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紀中葉,在基本實現現代化的基礎上,再奮斗十五年,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到基本實現現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戰略安排,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的必由之路。
如果說歷史方位是推進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點,那麼歷史使命則是推進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指向。時代是思想之母,實踐是理論之源。從理論和實踐結合上系統回答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什麼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怎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一重大時代課題,中國必將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中華民族必將以更加昂揚的姿態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必將對全世界和全人類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我們有這個自信,我們有這個能力,我們有這個底氣!
(作者系北京外國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特級教授,北京高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世界影響力研究協同創新中心(北京外國語大學)執行副主任)
注:本文系北京高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研究協同創新中心(北京外國語大學)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