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張曉萌:延安時期黨創辦高等教育的歷史經驗

——以陝北公學為例

2017年09月20日08:10來源:光明日報國家社科基金專刊

原標題:延安時期黨創辦高等教育的歷史經驗

作者單位: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本文系中國人民大學宣傳思想工作研究課題重大項目“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的學習宣傳貫徹研究——以關於高等教育和高校改革發展的論述為重點”〔2017XCZHDA03〕的成果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黨的建設工作,強調指出,我們的高校是黨領導下的高校,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校。回顧歷史,我們黨創辦高等教育起步於革命時期,面對民族危亡,中國共產黨富有遠見卓識地在硝煙戰火之中創辦了抗日軍政大學、陝北公學、延安女子學院、魯迅藝術學院等一批高校,為中國革命培養造就了一大批能堪重任的“民族脊梁”。陝北公學作為抗戰時期中國共產黨創辦高等教育的典型代表,體現了黨早期創辦高等教育的辦學理念與教育方針。回顧和研究這段歷史,對於深刻認識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辦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校,具有重要的啟迪意義。

一、堅持革命教育方向:為民族解放事業服務

1938年,毛澤東曾親筆為陝北公學題詞:“要造就一大批人,這些人是革命的先鋒隊……中國要有一大群這樣的先鋒分子,中國革命的任務就能夠順利的解決。”(毛澤東年譜(1893—1949)中卷,中央文獻出版社2013年版,第34頁)陝北公學是為民族解放事業而生,反映了黨的早期高等教育將喚起群眾、組織群眾、武裝群眾的方針同培養優秀領導干部結合起來,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為關鍵環節匯聚廣泛革命力量等特點。

1937年5月,毛澤東在延安召開的中國共產黨全國代表會議上所作的報告中提出,“政治上、軍事上、經濟上、教育上的國防准備,都是救亡抗戰的必需條件,都是不可一刻延緩的。”誕生於這一背景之下的陝北公學把直接服務於抗日救國作為主要辦學目標。為此,陝北公學開設一系列具有針對性和實效性的理論與實踐課程,如在普通班開設《抗日民族統一戰線與民眾工作》《社會科學概論》《游擊戰爭與軍事知識》和時事演講等課程。以“畢業上前線”鼓舞和激勵學生無條件服從抗戰和革命的需要,為祖國的抗戰事業和人民的解放事業奮斗。自1937年至1939年短短兩年的時間裡,陝北公學培養了6000多名干部,“分布在全國各個戰場、各條戰線,在革命戰爭的烈火中,在群眾運動的激流中,鍛煉成長”(成仿吾:《戰火中的大學:從陝北公學到人民大學的回顧》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99頁)。

1939年7月9日,毛澤東在對陝北公學即將奔赴前線的畢業生發表演講時,首次提到“三個法寶”,即統一戰線、游擊戰爭和革命中心的團結。可以說,建立和發展統一戰線也是陝北公學的辦學目標之一,“陝北公學是一所統一戰線的學校”。一方面,陝北公學接納不同階級、不同黨派的愛國青年,以科學理論和方式教育他們。由於國民黨反動派想方設法截留和阻攔來陝北公學的青年,中央決定在交通更加便利的關中分區創辦陝北公學分校。另一方面,陝北公學呼吁男女平等,重視婦女在革命中的作用。學校設立女生隊,教授同樣的課程,同時鼓勵婦女參加革命文藝作品創作與表演,使她們成為中國革命的一支重要力量。

堅持群眾路線,通過民眾教育和文藝宣傳等擴大教育受眾面,是陝北公學為民族解放事業服務的重要經驗。其一,開展群眾路線課程學習。陝北公學教育計劃中一門重要的課程是《民眾運動》,以民眾教育的方式團結大多數人,堅持群眾路線,教導學員開展民眾運動。其二,培養對人民群眾的革命感情,除參與軍事訓練、理論學習外,陝公學員積極參加建校勞動和農業生產勞動,“鋤頭和土地石子發出鏗鏘的和諧的合奏”(《陝公生活》,讀書生活出版社1939年版,第6頁),提高生產實踐能力,培養同勞動人民的深厚感情。其三,以正確的理論武裝群眾參加抗戰運動。學員廣泛地開展動員群眾工作,激發人民群眾的革命熱情,凝聚群眾力量抗擊日本侵略者。陝北公學還在延安成立了陝公劇團、陝公文工團,在枸邑分校成立了陝公流動劇團。這些革命文藝社團先后創作和排練了《放下你的鞭子》《送郎上前線》等優秀劇作,受到了人民群眾的廣泛好評和熱愛,提高了群眾的思想和階級覺悟,收到了良好的宣傳和動員效果。

二、造就革命先鋒隊:培養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

高校立身之本在於立德樹人,辦好高等教育,人才培養是核心環節。回顧中國共產黨創辦高等教育的歷程,黨始終在行動中回答“培養什麼樣的人”的核心問題。陝北公學作為黨對高等教育的探索者、先行者之一,開拓了中國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的新局面。

第一,重視以軍事理論和時事政策為主要內容的干部教育,培養既懂政治又懂軍事的抗戰軍政干部。針對全民族抗戰的需要,陝北公學從設立之初就狠抓干部教育,為黨的政治路線服務,培養政治目標明確、軍事素養過硬的抗戰干部。成仿吾提出,“陝公主要培訓政治干部,教學計劃的安排原則是七分政治,三分軍事。”在基本理念上,陝北公學在教學的過程中以無產階級革命斗爭的世界觀、方法論教育廣大干部﹔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以黨的優良傳統和作風影響廣大干部﹔牢固樹立持久抗戰、依靠人民的戰略方針,以人民戰爭的思想武裝廣大干部。陝北公學還專門開設時事政策課程,幫助學員及時掌握戰爭形勢。毛澤東多次呼吁中央領導人到陝北公學辦講座、分析時事,並帶頭多次到陝公進行演講。史料顯示,1937年10月19日,毛澤東在陝北公學紀念魯迅逝世周年大會上發表演講,號召學習魯迅精神﹔1937年11月1日,毛澤東參加陝北公學開學典禮大會,發表抗戰形勢和任務的演說,號召陝公學員為保衛祖國流最后一滴血﹔1938年1月13日,毛澤東勉勵陝公青年學習革命先輩精神,不畏艱辛、克服困難。

與此同時,陝北公學不斷強化軍事思想的鞏固以及整體軍事技能、軍事素養的提升。一方面,注重將最新的軍事理論成果貫徹落實到教育教學之中。例如,在《論持久戰》發表后,陝北公學很快開設了游擊戰爭課,由具有豐富實戰經驗的紅軍干部周純全和張然和主講,將“游擊戰從小到大發展的規律講得很是形象化:從針尖刺,剪刀剪走向大刀殺,闊斧砍”(成仿吾:《戰火中的大學:從陝北公學到人民大學的回顧》,第43頁)。這種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軍事教育,使廣大抗戰干部能夠快速地認識抗戰形勢、理解軍事戰略,並投入實際軍事行動。另一方面,陝北公學的教育教學和管理制度注重以實戰為導向。學員管理採用軍事編制,以“班—分隊—學員隊—區隊”的編制進行管理。學員的生活實行軍事化、戰斗化模式,多次組織軍事演習,提高了學員們的身體素質和戰斗素養。

第二,重視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培養具有堅定理想信念的馬克思主義信仰者、傳播者、教育者。延安精神吸引著各地青年紛紛到來,使得陝北公學涌現大批黨的新生力量,出現了青年知識分子干部和黨員層面“新多老少”的現象。陝北公學根據中央精神,把在學員中發展黨員作為重要任務來抓,並在發展黨員過程中仔細考察,把真正具有革命意志、獻身革命的學員吸納到黨員隊伍中來。陝北公學創辦后近兩年中,“招收學生六千余人,其中有三千多優秀青年參加了中國共產黨”,在宣傳和吸納優秀青年入黨的過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陝北公學系統講授和宣傳馬克思主義理論,並將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革命相結合探索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與實踐道路。一方面,陝北公學全面開展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和宣傳。高級班開設了《中國革命運動史》《馬列主義》《辯証唯物主義》等課程,后期又增加《世界革命運動史》《科學社會主義》等課程。這些接受過系統而全面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習的學員,在各陣地宣傳馬克思主義理論和黨的思想,廣泛地播撒革命的火種。另一方面,陝北公學注重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創造性轉化與傳播。陝北公學專門成立由何干之領導的有關中國問題研究,由李凡夫領導的政治經濟學研究以及由陳唯實領導的哲學研究這三個研究室,在完成各領域理論研究任務的同時,還扎根基層,深入革命實踐。通過這些途徑,陝北公學培養了一批優秀教員隊伍,為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傳播和延安時期高等教育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責編:王瑤、程宏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