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分享經濟公共治理的四大問題

馬亮2017年09月15日08:42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原標題:分享經濟公共治理的四大問題

應該加強跨部門的協調,減少政出多門對新興分享經濟的負面影響。與此同時,可以在大數據經濟、智慧城市等跨部門聯席會議的基礎上增設專門委員會,或者將分享經濟列為重要討論議題。

以網約車、共享單車、共享雨傘和網絡短租房等為代表的分享經濟,在深刻改變我們生活的同時,也引發了一連串的經濟、社會和治理挑戰。分享經濟的實質是用戶之間的相互分享,即將各自的閑置資源(如汽車、房間、書籍、時間等)通過互聯網平台進行分享,從而達到資源的節約、最大化利用等效果。目前,共享單車是最受公眾關注的分享經濟。一些人質疑其是否屬於分享經濟業態,因為共享單車的投放目前主要依靠新興的運營商,如摩拜或ofo等,而來自用戶的貢獻則微乎其微。換句話說,共享單車就像傳統自行車租賃行業或公共自行車計劃的升級版一樣,是“互聯網+自行車租賃”,與分享經濟的旨趣相去甚遠。而且,由於資本競逐和一些不良競爭,共享單車市場已然出現了市場無法解決的大量難題。這使得政府介入成為必要,並為分享經濟的公共治理提供了一個檢驗其有效性的試金石。

管理部門引導解決亂停放現象

共享單車看似只是供應商和用戶之間的簡單供求關系,但是用戶在其發展過程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自行車容易損壞,且需要大量繁瑣的維護工作。即便是牢固耐用的摩拜單車,也不得不面臨頻頻返修的難題。不同於有樁的公共自行車,共享單車沒有固定的停車位,這加大了搜尋和維修的難度。因此,來自用戶的報修、舉報和反饋等參與行為,就成為共享單車運營不可或缺的支持。就此而言,盡管共享單車是否屬於分享經濟還有一定的爭議,但必要且廣泛的用戶參與卻恰恰印証了它的分享實質。因此,可發揮公眾自覺自願廣泛參與的積極性,並提供一定的物質和精神激勵,從而使共享單車的共同生產和眾籌眾創成為可能。

目前亂停放是共享單車存在的最大問題之一。對此,城市管理部門一般採取兩種方式,圍追堵截或者不表態也不行動。但是,圍追堵截並不能抑制共享單車的存在和發展;聽之任之也無助於解決問題。隻有管理部門善加引導,才可以推進共享單車的健康發展。2017年5月,交通運輸部等部門聯合印發了《關於鼓勵和規范互聯網租賃自行車發展的指導意見》,對共享單車的運營提出了宏觀層面的指導意見,為共享單車走出困局提供了方案。

權衡中央集權和地方分權制定政策

以共享單車為代表的分享經濟,需要重點考慮和解決四個關鍵問題。

首先,共享單車的市場競爭和合法地位問題。一些城市管理部門認為共享單車佔用公共資源,往往對其採取拒絕的態度。但是,共享單車具有很強的公共服務特性,而且是政府不需要投入資金就可以提供公共服務。就此而言,各地政府不應對其拒之門外。從技術上來講,共享單車的亂停放問題並不是一個難以逾越的障礙。共享單車與網約車、民宿不同。網約車是平台企業、網約車司機和消費者之間的三方博弈,當平台並購形成壟斷之勢時,其實無助於解決“打車難”的痼疾。民宿也屬於類似的情況,即平台、房東與租客的三方關系是左右市場發展的關鍵力量。而共享汽車和共享單車是平台與消費者兩者之間的關系,其所面臨的問題更容易解決。運營企業可通過精確定位用戶的停車行為,記錄每一次停車是否違規。並將記錄同政府部門的信用數據共享,進行統一監管,或者通過行業協會或非營利組織進行外部監督。這樣,不僅可以解決用戶亂停放問題,而且運營商不必擔心通過信用記錄懲罰導致客戶流失。社會信用體系的建立與維系是推動分享經濟發展的關鍵所在,政府在其中可以發揮很大作用。

其次,政府退出和市場歸位的問題。在共享單車出現之前,許多城市都推出了公共自行車計劃。據統計,中國已有102個地級及以上城市啟動了170多個公共自行車計劃,覆蓋了全國約30%的城市。這些公共自行車計劃絕大多數都是由政府買單或購買服務,市民使用半小時或一小時以內免費。在共享單車的沖擊下,這些政府資助或運營的公共自行車計劃普遍面臨使用率驟降的挑戰。一些開發較早且運營穩健的公共自行車計劃,例如杭州市,目前仍然有很大的市場空間。但對於其他城市的公共自行車計劃而言,是否、何時及如何退出,確實是不得不面對的問題。與其為一個可能行將過時的公共服務模式提供大量財政補貼和土地資源,不如考慮如何讓市場發揮基礎性作用,低成本甚至免費地提供更優質的公共服務。這不僅需要設定完善的退出計劃,還需做好善后工作,避免大量國有資產流失等問題。

再次,中央集權與地方分權的權衡問題。從文件的內容來看,主要是對運營企業提出了一系列規范性原則,並敦促各地政府因地制宜制定政策。而且,這份文件是指導性而非約束性的“一刀切”,為運營商和地方政府留下了很大的靈活空間,有利於各地政策的探索創新。這項文件也為共享單車提供了一定的合法定位,但是會否重蹈網約車規范的覆轍,則仍然有待觀察。目前在網約車領域,一些城市政府出台帶有地方保護主義、行業壟斷取向和地域歧視性的政策,細究車輛的技術細節(如軸距)和運營者的身份(如戶籍),背離了分享經濟的初衷。就此而言,設定地方政府的“負面清單”,避免類似網約車政策的限制,同樣是推進分享經濟發展所必不可少的。

最后,政府部門協同與跨域治理的問題。目前參與共享單車監管的部門不下十余個,這些部門之間如何聯動協調,成為考驗政府智慧和能力的關鍵課題。分享經濟面對的是碎片化的政府部門,運營商面對多個部門,存在潛在的商業風險。例如,摩拜單車在六安市迅疾被政府部門沒收,共享雨傘在杭州市也被城管部門全部沒收。政府無法判斷共享單車這一新興事物的屬性和行業,因此無法判斷其應該屬於哪個部門主管,部門之間的規定不一應該怎麼辦?這些問題每天都在各個城市輪番發生。目前中央部門聯合發文,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這個問題。但是當共享單車走向成熟、縱深之際,跨部門協同的問題將會進一步凸顯。因此,應該加強跨部門的協調,減少政出多門對新興分享經濟的負面影響。與此同時,可以在大數據經濟、智慧城市等跨部門聯席會議的基礎上增設專門委員會,或者將分享經濟列為重要討論議題。

在分享經濟面前,各地政府部門表現千差萬別,反映了政府執政理念和能力的差異。一些地方政府叫停分享經濟,認為其會擾亂城市管理秩序,或者無法納入既有的管理框架。另一些地方政府則為分享經濟保駕護航,推動其健康發展。面對分享經濟,如何採取合理的舉措,是考驗政府執政能力的試金石。共享單車的未來前景,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政府、企業和民眾的協同治理能力。隻有政府引導、企業規范和用戶參與三管齊下,才有可能持續穩健地推動共享單車及其他分享經濟的發展。

 (作者單位: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

(責編:王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