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蔣修若:海外漢字學脈絡研究有待加強

2017年09月12日08:51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國家社科基金專刊

原標題:海外漢字學脈絡研究有待加強

作者單位:華僑大學華文學院漢語國際教育系,本文系福建省社會科學規劃項目“華文教育視野下的漢字特點與教學研究”(FJ2015C195);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資助·華僑大學高層次人才科研啟動費項目(13SKBS230)階段性成果

隨著近代的貿易往來與文化交流,國外學界對中國語言文字的關注亦由來已久,版本、目錄、校勘、文字、音韻、訓詁、考証一直是海外漢字學研究的重點。目前的研究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對字書、韻書等小學類文獻的整理、校注與考釋;二是近代各國傳教士所進行的歷史文獻、漢語漢字學習資料及基本工具書的撰寫或翻譯工作;三是普通文字學與海外漢字學對漢字進行的專門的理論探索。

“域外漢籍”研究的興盛,促使國內外學者重視流失在域外的中國古籍、漢文典籍的域外刊本或抄本,以及海外學者對中國古籍進行的校勘選注。隨著文字文獻整理手段的日益進步,目前對海外文字資料典籍的全面搜集、分類整理、字料庫建設、版本信息標注、原始文字呈現保真等研究已日臻完善。

海外來華傳教士收藏整理的近代刻本文獻,及其所撰寫的西學漢籍、漢外混編漢籍、基本工具書,反映出西方學界對漢字的早期接觸過程與最初印象,亦得到了廣泛關注。其中,西方來華傳教士在學習和研究漢語漢字過程中所編撰的各種漢語漢字資料,歐洲本土學者對中國語言文字的闡釋與論爭,以及在二者影響下西方早期漢學的發端過程,都已有專門的斷代研究。

然而,對20世紀以來海外漢字學理論著作與論文的整理卻相對缺乏,海外漢字學史的脈絡不甚清晰,理論探討顯得不足。對國外學者所使用的研究方法以及理論觀念遞變的關注遠少於文字材料研究。對於國外學界對漢字性質、字體、構形、字詞關系、系統層級、發展規律等理論問題的討論,目前仍缺乏系統的專題梳理與深入探討。

海外漢字學的學史整理與理論研究應關注以下問題。

首先,需要全面搜集理論研究的相關材料,並明確不同材料的種類、屬性與特征。海外漢字學研究分專著與論文兩種。論著又可分為三類:一類是海外學者專門撰寫或翻譯的漢字學通論性著作,另一類是針對某一階段漢字材料進行考釋與分析,以上兩類著作的作者多為海外高校或研究機構的東亞研究或中國研究中心研究人員,其研究屬於海外漢學的分支之一,具備較強的語文學傳統,注重古文字材料,所呈現的角度與闡釋往往同訓詁、音韻、文獻、歷史等學科分支相結合。與前兩者不同,第三類漢字學理論研究散見於普通文字學或世界文字學史著作中對漢字的專章闡釋。研究者往往深受語言學理論與方法影響,或同時精通楔形文字、埃及聖書字、日文等其他文字體系,因此更傾向於將漢字學研究置於比較文字學或普通文字學的視角下,以漢字作為一種代表性的文字體系,探索世界文字的共性與類型。這類研究大多涉及漢字性質、類型、構形原則等理論范疇的宏觀研究,因此對文字材料與現象的關注相對不足。海外漢字學研究者對漢字性質、構形、起源等某一理論問題的單篇論文更是不勝枚舉。了解研究者的學術背景與特色,既有助於發現學術思想與觀點的變化歷程,亦有益於發現研究的共性與差異,提取理論問題與范疇。筆者認為,漢字性質、構形、漢字與漢語的關系、漢字發展規律是海外漢字學界共同關注的問題。

其次,應以術語為線索,研究漢字學相關外文術語的內涵與外延,建設中西方文字學術語對比庫。術語是學科發展完善的標志,理論研究的深入必然形成一整套獨立完整的文字學術語。漢字學相關外文術語的整理,既能夠概括理論專題與研究范疇,勾勒海外漢字學研究的基本框架與脈絡,發現其在漢字學研究過程的方法、思路、觀點的變化;亦有助於呈現普通文字學、海外漢字學與中國漢字學的影響與源流關系。以漢字性質為例,海外漢字學界曾使用“圖畫文字”、“表意文字”、“詞—音節文字”、“語素文字”、意音文字來指稱漢字的性質與類型,其名稱的選擇與具體所指需要逐條進行辨析與梳理。

再次,應歸納海外漢字學研究涉及的理論問題與范疇。海外漢字學史涵蓋漢字研究的多個范疇,如:漢字造字(個體字符的創制方式與書寫過程);漢字結構(漢字字符的結構類型與形體特征);漢字功能(漢字字符的功能與記錄語言的方法);漢字系統(漢字字符形成系統的機制);漢字發展(漢字發展演變的具體過程);漢字傳播(漢字傳播用以記錄另一種語言的變化與機制)等。這些理論專題都需要結合術語與不同論著中的闡釋進行深入系統的研究。

最后,應梳理海外漢字學研究方法、理論與觀念的總體特征以及在不同時代的演變。早期的海外漢字學,深受“進化論”與“單線演變說”的影響。漢字被視為世界文字發展中的一個過渡環節,是字母文字之前的階段。近年來,將漢字視為文字發展的低級階段的觀點已經為海外漢字學界所否定,構意與拼音文字“雙線並行”,不同的語言類型決定文字特點的看法逐漸取而代之。而海外漢字學研究方法,近代以來亦經歷了從主觀印象、直接描寫,到借鑒歷史比較、系統論、結構主義、功能主義等語言學方法,並最終產生獨立方法體系的一系列變遷。

海外漢字學理論研究材料的全面搜集,以及在此基礎上的術語整理、學史梳理與理論研究,對漢字學、普通文字學、海外漢學史的推進均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既有研究初步呈現了海外漢字學史的緣起、發展與不同時期的特點。從歷時角度觀察,國外學界對漢字進行的描寫始於傳教士西文文獻、考古發現;興盛於世界文字學史的研究。漢字與字母文字的差異和遞變關系,漢字的類型與特征始終是海外學者的共同興趣所在。從共時層面看,海外漢字學的研究,由於學者的背景、方法各不相同,研究所關注的材料、所涉及的重點領域以及對漢字性質、構形、發展規律等問題的觀點亦呈現出不同的表現與特征。

(責編:王瑤、程宏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