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李曉光: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的方法論原則

2017年09月12日07:49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國家社科基金專刊

原標題: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的方法論原則

作者系北京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教授,本文系2016年度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馬克思恩格斯對錯誤社會思潮的分析批判及其當代價值研究”(16BKS117)階段性成果

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強調指出:“我們要以更加寬闊的眼界審視馬克思主義在當代發展的現實基礎和實踐需要,堅持問題導向,堅持以我們正在做的事情為中心,聆聽時代聲音,更加深入地推動馬克思主義同當代中國發展的具體實際相結合,不斷開辟21世紀馬克思主義發展新境界,讓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放射出更加燦爛的真理光芒。”習近平總書記的這一重要論述體現出我們黨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的高度自覺。我們要立足於當代中國社會實踐,在理論研究與社會現實問題相結合、汲取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精華以及創新話語體系、增強國際話語權三個方法論原則下,進一步推動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不斷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

理論研究與社會現實問題相結合

馬克思主義重要的理論特征就是鮮明的實踐性。馬克思主義從來就不是局限在書齋裡的學問,而是人民群眾實踐經驗的科學總結,是人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強大思想武器。馬克思主義之所以能夠在中國生根發芽、開花結果,就在於中國共產黨人不斷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形成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積極探索中國社會發展道路,從而實現中國的歷史性變革。正如毛澤東同志所說:“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普遍真理一經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就使中國革命的面目為之一新。”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要把馬克思主義的理論研究與當代中國社會現實問題相結合。

毛澤東同志在《整頓黨的作風》中曾鮮明指出:“我們讀了許多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書籍,能不能就算是有了理論家呢?不能這樣說。因為馬克思列寧主義是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他們根據實際創造出來的理論,從歷史實際和革命實際中抽出來的總結論。我們如果僅僅讀了他們的著作,但是沒有進一步地根據他們的理論來研究中國的歷史實際和革命實際,沒有企圖在理論上來思考中國的革命實踐,我們就不能妄稱為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家。”他還指出:“我們是馬克思主義者,馬克思主義叫我們看問題不要從抽象的定義出發,而要從客觀存在的事實出發,從分析這些事實中找出方針、政策、辦法來。”實際上,如果理論只是停留在書本和教科書裡,人們更多通過死記硬背的方式掌握它,結果卻根本無法用其分析現實社會問題,那麼,不僅理論自身的生命力被極大地弱化,現實的社會問題也將被教條的理論所曲解,更談不上解決現實問題了。正如列寧所說:“正因為馬克思主義不是死的教條,不是什麼一成不變的學說,而是活的行動指南,所以它就不能不反映社會生活條件的異常劇烈的變化。”新形勢下推進馬克思主義發展,仍然要堅持馬克思主義實踐第一的觀點,深刻把握實踐和認識的辯証關系,堅持在實踐基礎上進行理論創新。一方面要根據實踐發展和時代變化,不斷總結經驗材料和深化理論認識,重視人民群眾的實踐創造,不斷總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經驗;另一方面要高度重視理論的作用,在反復實踐中發展理論,用新的理論指導新的實踐。理論創新的重要表現就是能夠基於實踐經驗的總結,用科學的、新的概念和判斷將其概括、提升為中國的理論話語體系,從而實現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的統一和互動。

汲取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精華

馬克思主義的強大力量在於它與中國歷史和傳統文化的結合。在探索中國社會發展道路的過程中,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不斷結合。但我們要清醒地認識到,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的結合不是簡單地“吸收”或“回歸”傳統文化,而是批判性地繼承中國傳統文化中對社會發展有價值的養分,使其更富有時代氣息,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服務。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中國傳統文化的社會基礎是小農社會的自然經濟形態,產生於其上的中國傳統文化中也有不利於現代社會發展的封建性、落后性因素。因此,我們要全面認識中國傳統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使之與當代社會相適應、與現代文明相協調,既保持民族特色,又體現時代精神。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博大精深的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對於中國社會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和價值。“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積澱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提供了豐厚滋養。”“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強盛,總是以文化興盛為支撐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以中華文化發展繁榮為條件。”這就要求我們對待中國傳統文化時,不僅對於其中優秀的成分要予以肯定並加以傳承,而且要從整體上進行辨析、選擇,從而進一步發展創新,使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精華能夠為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服務。

創新話語體系、增強國際話語權

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不僅要堅持理論研究與中國社會現實問題相結合、從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精華的原則,還應該不斷創新話語體系,進而增強馬克思主義的國際話語權。話語體系的不斷創新、話語權的掌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增強其影響力的重要基礎。隻有充分掌握話語權,保持其長久的影響力,才能在國際舞台上更好地傳播主流價值觀念和思想文化,從而彰顯一個國家的文化軟實力。有學者指出,話語體系作為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特定思想價值觀念的載體,是一個國家在國際舞台上確立話語權的前提和基礎。要推進馬克思主義發展,就要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話語體系,而不能盲目崇拜西方話語體系。隻有根據現實發展不斷創新我們的話語體系,提升中國馬克思主義理論的世界影響,才能改變我們在國際舞台上的話語弱勢狀態,增強國際話語權。

在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的當今時代,我們既要繼承馬克思主義的已被實踐和歷史檢驗的話語,又要結合當代實際,不斷創造馬克思主義的新鮮話語,豐富發展創新馬克思主義話語體系,增強馬克思主義的世界影響力。同時,還要善於提煉標識性概念,打造易於為國際社會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從而彰顯馬克思主義在當代世界的生命力與影響力。尤其是在互聯網時代,面對越來越年輕的、伴隨網絡成長起來的社會群體,如果我們能夠運用更易於接受的形式與鮮活的表述風格傳播馬克思主義,增強其吸引力,那麼對於傳播中國聲音、講好中國故事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此外,我們一定要根據時代特征和國際傳播形勢創新話語體系,改變單純硬性灌輸的方式,把我們想講的和國外受眾想聽的結合起來,努力爭取國際話語權,增強傳播親和力。如有的學者認為,對於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傳播,應當採取潤物無聲、化鹽於水的方式進行宣傳,絕不是天天說24個字就萬事大吉了,而要體現在高校的所有工作環節中、滲透在師生員工所有的言行中,做到內化於心、外化於行。隻有不斷創新話語體系,增強核心價值觀的傳播力,才能使我們更好地接受和理解它的內涵,在實踐中引起人們廣泛而持久的認同。

我們要結合當代中國的成功實踐闡述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積累了許多寶貴的經驗。如何立足於這些成功實踐進行馬克思主義理論層面的深入總結,將我國的發展優勢和綜合實力轉化為話語優勢,是我們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特別是黨中央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是指導處於新歷史起點和新發展階段的當代中國實踐的科學指南,尤其需要我們進行深入的研究和闡釋。對於中國經驗,我們要作出全面的理論概括和提煉,要進一步用體現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新話語體系加以闡釋和表達,讓更多的人聽得到、聽得懂、聽得進。這對於傳播中華文化、闡發中國精神、展現中國風貌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同時,要打造具有中國特色的新的理論話語,還要增強話語體系的世界影響力。隻有採取更加新穎獨特的表達方式體現馬克思主義的內涵,才能不斷增強馬克思主義的持續傳播力,擴大其國際影響力,從而使我們的成功實踐和理論創新為世界所尊重、理解和認同。

恩格斯曾經說過:“我們的理論是發展著的理論,而不是必須背得爛熟並機械地加以重復的教條。”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指導中國實踐是我們的看家本領。中國共產黨之所以能夠完成近代以來各種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艱巨任務,就在於始終把馬克思主義這一科學理論作為自己的行動指南,並堅持在實踐中不斷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當今世界各種思想文化交流交融更加頻繁,國際思想文化領域的交鋒斗爭更加復雜。馬克思主義如何能夠在當代獲得長足發展,是每一位理論工作者都應該思考並承擔起的歷史使命。我們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發展觀點,堅持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清醒認識世情、國情、黨情的變和不變,銳意進取,大膽探索,不斷有所發現、有所創造、有所前進,不斷開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新境界。

(責編:王瑤、程宏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