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中國青少年網絡素養有待提升

北京師范大學教育新聞與傳媒研究中心2017年07月06日08:16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中國青少年網絡素養有待提升

6月27日,由北京師范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和光明日報智庫研究與發布中心聯合主辦的“京師中國傳媒智庫發布平台”發布《2017青少年網絡素養調查報告》。在分析總結青少年網絡素養現狀的基礎上,《報告》從個人、家庭、學校三方面提出對策建議,提倡各方共同構建青少年網絡素養教育的生態系統。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最新發布的第39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6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7.31億,互聯網普及率達到53.2%,網民以10∼39歲群體為主,10∼19歲群體佔比為20.2%。

青少年認知和行為處於發展階段,對各種復雜信息的辨別能力不夠,在使用媒介的時候面臨注意力缺失、信息焦慮、數字壓力、網絡成癮、隱私安全、網絡暴力等諸多風險。提高青少年的網絡素養對於青少年成長和發展,對構建健康、文明的網絡生態具有重大意義。

為掌握青少年網絡素養現狀,課題組採用整群抽樣調查的方式展開研究,以22個省區市、34個城市、57所中學的7044位青少年為樣本,把青少年網絡素養分為五個維度:“上網注意力管理”“網絡信息搜索與利用”“網絡信息分析與評價”“網絡印象管理”“自我信息控制”,14個指標,採用62個操作化定義進行測量。調查發現:

青少年網絡素養總體得分不高

調查顯示,青少年網絡素養平均得分為3.55分(滿分5分),總體得分不高,網絡素養水平總體上處於及格線以上,有待進一步提升。其中,自我信息控制的平均得分最高(3.64分),網絡印象管理的平均得分最低(3.31分)。

個人屬性:初中生優於高中生,中部“凹陷”現象突出

在個人屬性中,學習成績、城市戶口、東部地區、一二線城市正向影響青少年網絡素養,年級對網絡素養的影響為負向。數據顯示,初中生的網絡素養水平高於高中生,網絡信息分析和評價能力隨年級升高而提高。隨著學習成績的提高,青少年的網絡素養也顯著提高。東部地區青少年網絡素養水平顯著高於其他地區,中部地區的青少年網絡素養出現“凹陷”情況。以城市來看,一線城市青少年的網絡素養水平最高。從性別上看,上網注意力管理和自我信息控制方面,女性青少年優於男性﹔網上信息搜索與利用、網絡信息分析與評價、網絡印象管理方面,男性青少年優於女性。

家庭屬性:良好的親子關系顯著影響青少年網絡素養的培養

在家庭屬性中,上網設備數量、與父母親密程度、與父母討論頻率對青少年網絡素養有顯著的正向影響。與雙親居住,對青少年上網注意力管理和自我信息控制能力的提高有顯著影響。父親學歷對網絡信息分析和評價能力有顯著正向影響﹔母親學歷對青少年的網絡信息搜索與利用能力有顯著正向影響。

上網設備種類越多,青少年在網絡信息搜索與利用、網絡信息分析和評價、網絡印象管理方面的能力越高。隨著家長對青少年上網行為干預頻率的提高,青少年上網注意力管理能力顯著下降。與父母討論的頻率越高,青少年在網絡信息搜索與利用、信息分析與評價、網絡印象管理方面的能力越高。

學校屬性:開設課程、教師使用多媒體是關鍵

在學校因素中,學校開設相關課程、教師使用多媒體的頻率與青少年網絡素養呈正相關。數據顯示,學校開設有關網絡(信息)素養課程對青少年的上網注意力管理、網絡信息搜索與利用以及自我信息控制有顯著的正影響﹔教師使用多媒體的頻率越高,青少年網絡素養越高。

提升青少年網絡素養需多主體共同努力

個人方面——實施青少年網絡素養個人能力提升行動計劃

在信息網絡環境下,青少年需充分構建學習網絡社區,更好地提升青少年的自身素質和能力,實現“賦權”+“賦能”的有機結合。

女性青少年的網絡信息搜索、網絡信息分析與評價水平較低。男性青少年應進一步提高注意力管理、自我信息控制能力,有針對性地加強對男生和女生的網絡素養培養和教育。

青少年網絡素養中部“凹陷”現象顯著。建議加強中部地區青少年網絡素養教育,完善基礎網絡設施建設,提高網絡普及率。

家庭方面——實施家庭網絡素養教育計劃

與雙親居住是提高青少年網絡素養重要的家庭環境。建議父母與孩子間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

父親、母親在網絡信息搜索能力與網絡信息分析評價能力方面承擔顯著的責任,且存在角色差異。母親要在青少年網絡素養培養過程中發揮引導作用,父親要承擔起陪伴青少年成長發展的責任。

隨著家長對青少年上網行為干預頻率的提高,青少年上網注意力管理能力顯著下降。建議父母親適度干預青少年的上網行為,多維度介入,可探索建立科學的家庭上網規則。

建議父母建立與青少年平等討論和分享的良好習慣。

學校方面——構建青少年網絡素養教育的生態系統

建議學校開設網絡素養教育獨立式課程或融入式課程。建議進一步提升教師網絡素養水平,在教師培訓和繼續教育課程中增加網絡素養模塊。教育相關部門要研發教師網絡素養指導手冊。

發揮社會大課堂育人作用,學校要積極引入社會、媒體、企業、公益組織等第三方力量,開展媒體進校園、進課堂、進社團等系列活動。同時鼓勵青少年開展參與式、交流式、拓展式的媒介體驗和社會實踐活動。

(作者:北京師范大學教育新聞與傳媒研究中心,執筆人:方增泉、祁雪晶、楊可、劉界儒等)

(責編:李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