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1-3日,項目組首席專家郝春文教授及子課題負責人游自勇教授應邀赴俄羅斯聯邦聖彼得堡市參加“敦煌古寫本”暨孟列夫、丘古耶夫斯基誕辰90周年紀念國際學術研討會。本次會議是由國際敦煌學聯絡委員會發起,由俄羅斯科學院東方文獻研究所承辦的一次國際性的敦煌學學術會議。2016年又是俄羅斯漢學家孟列夫和丘古耶夫斯基誕辰90周年的紀念日,所以本次會議也是為了紀念這兩位漢學家。
參加會議的學者來自英國、美國、法國、俄羅斯、中國、中國台灣、日本、德國等,共計46位,進行了總共9場36篇論文的發表。中國大陸學者原定有17位出席,有3位因為簽証未能及時辦理未能與會,因此此次中國大陸參加會議的是14位,在各方學者中人數最多,敦煌研究院樊錦詩研究員出席了會議,是本次會議中年齡最大的學者。會議開幕式上,東方文獻研究所所長波波娃研究員介紹了孟列夫和丘古耶夫斯基的生平及在學術上的貢獻,上海古籍出版社的蔣維崧回顧了中國學術界與東方文獻研究所合作編輯影印出版俄藏敦煌、黑水城文獻的歷程,中華書局柴劍虹回憶了自己與孟列夫的交往,對孟列夫在敦煌學的成就給予了高度評價。開幕式后進行了兩天的論文發表,內容涉及佛教造像、觀音信仰、佛教儀軌、摩尼教佔卜文書、宗教文獻、敦煌歷史、洞窟研究、避諱字研究、形近字研究、書儀研究等眾多內容,是國際敦煌吐魯番學最新研究的一次集中展示。
郝春文教授提交了題為《敦煌寫本中形近字同形手書舉例》的論文,並在閉幕式上作總結發言。游自勇教授作為中國大陸代表的聯絡人負責與俄方進行聯系,並提交了論文《敦煌寫本S.2506V等唐代<失名史書>再探》。
游自勇、董大學、宋雪春、侯愛梅赴英圖核查原卷
2016年7月3-12日,在游自勇教授的帶領下,項目組成員董大學、宋雪春以及博士后侯愛梅赴英國倫敦大英圖書館進行為期10天的核查敦煌文獻資料工作。本次行程,是為了完成首批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英藏敦煌社會歷史文獻整理與研究”的必要行程,也是項目組自2012年以后第3次赴英核查原卷。
“英藏敦煌社會歷史文獻整理與研究”項目的最終目標是將英國國家圖書館所藏一千多年前的手寫體的敦煌社會歷史文獻釋錄成通行的繁體字,使得一般讀者都能夠像閱讀二十四史一樣來閱讀敦煌文獻。因此,赴大英圖書館核查敦煌原卷是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本次赴英核查原卷,取得了一些明顯的成果。研讀原件有助於准確、全面地釋錄敦煌文獻。如S.2716“大悲曼荼羅法”目前尚無IDP圖版,《敦煌寶藏》影印的圖版質量欠佳,致使多處字跡和標識符號難以辨識。此件“其壇地皆內外作青色”句中,“內外”書於“其壇地皆”左側行間的頂端,通過核查原卷發現,“內外”二字右側尚有一微小倒乙符號,所以此句的正確釋讀應為“其壇地內外皆作青色”。另如同卷“瓶口上插蓮花及柳枝”句,“插”字書於“著”右側,系校改之義,但“插”上亦有字跡,難以確讀,通過核查原卷,發現“插”上字跡乃為廢筆劃。由此消除了誤讀的可能。核查、研讀原件有助於了解、認識文書與卷子的關系。如S.5632包括三件文獻: “某寺諸色斛斗入破歷示會牒殘卷”、“陳報山貸絹契”和“親情社轉帖”。由於《敦煌寶藏》與《英藏敦煌文獻》影印圖版的排序有異,致使讀者難察該卷本來面貌。經過核查原卷發現,此件由五紙綴接而成,其中第二紙和第三紙由膠粘接,其他綴接處均為麻線縫合。第一和第三紙為同一文書由中間裁剪而成,第四和第五紙亦然,可參《英藏敦煌文獻》之綴接圖版。經過排列,此卷所存三件文獻原本的關系大致是:第二紙“某寺諸色斛斗入破歷示會牒殘卷”在前,第一和第三紙的綴合件“陳寶山貸絹契”位於其次,最后是第四和第五的綴合件“親情社轉帖”。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第二紙與第三紙的紙張顏色不一,字跡不同,表明二者是完全獨立的兩件文書﹔“某寺諸色斛斗入破歷示會牒殘卷”正文出現的每個“麥”、“粟”的右側,均有朱筆另書的“麥”、“粟”。此卷紙張顏色之不同和朱筆文字都是通過查閱原卷才得以發現的。
通過核查原卷,可以最大限度地將寫本信息還原出來,減少文字釋錄過程中產生的錯誤,對於高質量完成“英藏敦煌社會歷史文獻整理與釋錄”而言都是十分重要的。實踐証明,到英國國家圖書館核查敦煌原卷是完成本項目必可不少的環節,是本項目取得創新性成果的基本保障,因而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
《英藏敦煌社會歷史文獻釋録》第14卷出版
2016年10月,《英藏敦煌社會歷史文獻釋錄》第14卷由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正式發行。本卷收錄整理了斯二七一一至斯二九九九間的社會歷史文獻110件,約40萬字。這些文獻對於研究我國古代的政治、經濟、軍事、宗教、民族、歷史、藝術、語言、文學、社會、科技及中西交通等都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項目組成員陳大為獲得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
項目組成員、上海師范大學人文與傳播學院歷史系陳大為副教授獲得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中古時期敦煌在家信眾的佛教信仰研究(16BZS042)。這是陳大為副教授第二次獲得國家社科基金的資助。該課題將對魏晉南北朝至北宋末年敦煌地區在家信眾的佛教信仰進行通論性的闡釋。計劃分六個部分進行討論:中古時期敦煌在家信眾群體構成研究﹔中古時期敦煌在家信眾的法事活動研究——以設齋法會為中心﹔中古時期敦煌在家信眾與佛教寺院的關系研究——以社邑組織為中心﹔中古時期敦煌在家信眾與莫高窟的關系研究——以開窟禮佛為中心﹔中古時期敦煌在家信眾與世俗政權的關系研究——以寫經講經為中心﹔中古時期敦煌在家信眾佛教信仰的特點研究。改課題以傳統的文獻學、佛學研究方法為基礎,側重於對史料的甄別和歷史進程的考索,注重揭示魏晉南北朝至北宋初年敦煌佛教變遷的過程和原因,探析敦煌佛教在人們信仰世界中的地位和影響。
學術活動
1、2016年7月22-25日,游自勇、陳大為、宋雪春參加上海師范大學歷史系舉辦的“第四屆中國中古史前沿論壇”,游自勇提交論文《唐代墓田的名與實——以兩個墓田爭訟案為中心》﹔宋雪春提交論文《唐律“未廟見之夫”的婚姻形態——兼論夫隨妻居等問題》。
2、2016年7月28—29日,劉屹參加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主辦“首屆國際道教論壇”,提交論文《劫之譬喻的來源問題》。
3、2016年8月19日—23日,郝春文、陳大為參加敦煌研究院與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聯合舉辦的“2016敦煌論壇:交融與創新——紀念莫高窟創建1650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郝春文作總結發言,陳大為提交論文《敦煌三界寺再研究》。
4、8月24-26日,游自勇參加由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和無錫市惠山區人民政府合辦的“國學與絲綢之路歷史文化研究國際學術討論會”,提交論文《吐魯番所出<老子道德經>及其注疏》。
5、2016年9月26-28日,韓鋒參加“山東社科論壇:儒學與當代誠信體系建設國際學術研討會”,提交論文《敦煌遺書<廬山遠公話>所體現的誠信觀》。
6、2016年10月29-30日,郝春文、游自勇、陳大為、杜立暉、董大學、宋雪春參加由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山東師范大學歷史與社會發展學院聯合舉辦的“2016年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理事會暨國際學術研討會”。郝春文提交論文《全面揭示唐代發生的歷史變革——<世界性的帝國----唐朝>評介》﹔游自勇提交論文《敦煌寫本S.2506V等唐代<失名史書>再探》﹔陳大為提交論文《佛教在西域的傳播研究》﹔杜立暉提交論文《國圖藏<魏書>紙背元代孤老文書淺識》﹔董大學提交論文《敦煌寫本伯2165號背〈金剛經疏〉研究》﹔宋雪春提交論文《英藏敦煌寫本斯三三三〇號背諸文獻綜合研究》。
7、2016年10月6-9日,麼振華參加2016中國洛陽第十二屆武則天國際學術會議,提交論文題目:《武則天殺邵王李重潤案探考》。
8、2016年11月3日至6日,郝春文參加由台灣中正大學舉辦的“漢化•胡化•洋化:傳統社會的挑戰與回應”國際學術研討會。
9、2016年11月10-12日,韓鋒參加山東省文物考古所、曲阜市文物局、曲阜師范大學主辦的“保護與傳承視野下的魯文化學術研討會”。10、2016年11月11-14日,麼振華參加中國災害防御協會災害史專業委員會第十三屆年會暨“江南災害與社會變遷”學術討論會,提交論文《五代十國災害救治特征略論》。
11、2016年12月3—4日,劉屹參加浙江大學人文高等硏究院主辦“中古宗教史硏究工作坊”,提交論文《法滅與末法:佛滅之后的兩種末世觀》。
12、2016年12月23-24日,韓鋒參加由曲阜師范大學中國外交遺產研究中心發起,山東省孔子與山東文化強省戰略協同創新中心、馬克思主義學院、歷史文化學院承辦的“重大理論專題研討會”。
階段性成果
1、郝春文主編《2016敦煌學國際聯絡委員會通訊》,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9月。
2、郝春文主編《敦煌吐魯番研究》第16卷(編輯部主任),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10月。
3、劉 屹《度人與度亡:一卷本〈度人經〉的形成及其經教基礎》,《敦煌吐魯番研究》第16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10月。
4、劉 屹《中古佛教的“三聖化導說”——以七寺藏〈清淨法行經〉為中心》,《唐硏究》第22卷,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年12月。
5、游自勇《敦煌寫本P.2683<瑞應圖>新探》,《敦煌吐魯番研究》第16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10月。
6、游自勇《唐西州“張無價文書”新考》,《唐硏究》第22卷,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年12月。
7、陳大為:《敦煌三界寺建置沿革考》,《傳統中國研究集刊》第14輯,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16年8月。
8、陳大為《敦煌開元寺史事輯考》,《史林》2016年第4期。
9、陳大為《唐宋時期敦煌金光明寺考》,《敦煌學輯刊》2016年第2期。
10、宋雪春、董大學《百年來英藏敦煌漢文文獻編目成果述評》,《敦煌研究》2016年5期。
11、宋雪春《2015年敦煌學研究綜述與論著目錄》,郝春文主編《2016年敦煌學國際聯絡委員會通訊》,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9月。
12、聶志軍《吐魯番出土文書<張海隆夏田契>錄文再釋》,《敦煌研究》2016年第4期。
13、王曉燕《敦煌寫本<維摩詰經>注疏殘卷的綴合》 《敦煌吐魯番研究》2016年卷。
14、王曉燕《中村不折155〈北涼寫經殘卷六〉中之五“支謙”本〈維摩經注〉創作年代考》 《首都師范大學學報》2016年第5期。
(課題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