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國家重大項目組召開2016年度鄂爾多斯高原歷史地理研究工作協調會
2016年6月18日上午,課題組在雁塔校區學術樓二層小會議室召開研究工作碰頭協調會。出席會議人員主要是各子課題負責專家,以及記錄人員,共計八人。會議內容包括各研究組的課題研究進度、最終成果各卷之間的銜接關系、分發已制定的統一的撰寫體例、科研工作推進中存在的新問題等。各個子課題組負責人相繼報告了各子課題研究進展情況,並對多卷本書稿相關各卷內容出現交叉的問題進行了務實熱烈的討論,建言獻策,提出有效的解決方策。
最后,召集人艾沖教授強調:原來預定此重大項目至今年年底要結題,還有半年時間。要求各子課題組注意時間,加強力量,切實推進,力爭在今年年底完成課題研究。與會人員表示必須切實調整好研究力量,緊抓最終成果的撰寫、整合的進度,保質保量地完成自己的研究任務。會議於十二點順利結束。
02. 國家重大項目組的部分成員考察“秦直道”起始段遺址
2016年1月18日至19日,課題組部分人員艾沖教授、趙景波教授、博士研究生王興鋒、孟洋洋和司機王港等六人對秦直道的起點甘泉宮、秦直道起始區段沿途的雕翎關等處遺跡進行實地調查。考察組歷時兩天、途經淳化、旬邑、寧縣、正寧等縣境,沿著子午嶺山脈驅車訪問當地居民、林場職工,了解到秦漢直道的真實遺存現狀,從而對兩千年前的秦漢直道南端有了進一步的認知。這對消除學界若干不正確的說法具有重大的佐証價值。
1月18日,今天的考察任務是淳化縣北部的西漢雲陵、甘泉宮遺址。我們首先實地踏勘了西漢雲陵遺址。從淳化縣城沿著縣鄉公路往北行進,經過西屯庄,於10:45抵達大疙瘩村。在該村北有一座高約25米的大土丘。村子即緣於此土丘得名。這裡就是西漢“雲陵”所在地。這座大土疙瘩就是西漢鉤弋夫人的墓塚封土堆。我們沿著封土堆南坡的土路登上頂部,其上草木叢生。登高遠望,隻見藍天白雲之下村庄錯落,遠景清晰,四周非常遼闊。經觀察,雲陵封土堆遺址的四周原先應有圍牆,正南方是一條長約五十米的神道,而今已經修成水泥路面。再往南是一座今人構筑的門樓,正中的牌匾寫著“漢雲陵”三個大字。門樓前立著三塊保護碑和一塊刻有“秦漢遺風”的巨石。
11:25,我們離開“漢雲陵”前往下一站“漢甘泉宮”遺址。由大疙瘩村向北行約5公裡抵達鐵王鎮。此時已是中午,我們決定在此吃午餐。鎮子較小,街道兩旁的商店多已關門停業,我們最終選擇鎮區西端的一家飯館進午餐。
午飯后,我們繼續驅車北行,轉向西越過一條溝壑后,途經程家堡,再轉北抵達梁武帝村,行程約9公裡。於12:55,我們到達今天考察的重點目標地——梁武帝村東側的“漢甘泉宮”遺址。“甘泉宮”因北方的甘泉山得名,而甘泉山又因甘泉得名。現今的“甘泉宮”遺址東為武家山溝、西為米家溝、中為城前頭溝。在“甘泉宮”遺址范圍內,地面的歷史遺跡較少。在保護碑南面,存在一個水泥鋪就的小廣場﹔在其北面,大路的東、西各有一座高約20米的夯土堆,二者相距107米。其可能是漢代甘泉宮南門的兩座門闕。在東側夯土堆東北約650米(用測距儀測量)也有一座高大土堆,不知是什麼建筑遺存。在兩個夯土堆之間遺存著古代石灰岩雕刻的石熊和石鼓,均遭到不同程度的自然侵蝕。在西側夯土堆之西約450米處,是淳化縣建立的“秦直道起點”水泥保護碑。這個秦直道起點應該不准確。我們登上西側夯土堆頂部觀察、討論和指點可能的地表可見遺跡。之后,我們步行前往武家山溝西畔的夯土高台遺存,抵近觀察其現狀,並向附近修筑公路的施工人員了解情況。據他們講,南側地表古代磚瓦碎片極多。我們順著鄉村土路向西步行,在田間尋找漢代磚瓦等遺物。到達村子北頭的幾戶人家附近,轉向南又實地觀察“秦直道起點”標志碑。在甘泉宮遺址考察2個多小時后,我們於15:05離開,前往旬邑縣城。於17:30抵達旬邑縣城,入住旬邑賓館。
1月19日,今日的考察任務是踏察子午嶺山脊秦直道遺跡及其沿線的雕翎關和石門關遺址。8:00出發,前往陝甘兩省交界的子午嶺山地尋找秦直道遺址和雕翎關。由旬邑縣城向西北再轉向東北,沿著G211公路行至職田鎮西南的藻池村,再沿著S302公路東北行,經由職田鎮、馬欄鎮(駐地后掌村)楊坡頭村,爬上子午嶺主脈。不久,進入甘肅正寧縣三嘉鄉境內。在公路西側的蔡家灣木材檢查站、大灣村,我們先后下車向檢查站值班人員、73歲的村民李福祥了解秦直道遺跡的所在地。他們異口同聲地告訴我們:劉家店林場附近存在秦直道舊跡。據李福祥老人講,1967年,他曾在雕翎關附近修筑公路,由劉家店村向北直至雕翎關,都能看到斷斷續續的秦直道遺跡。
我們繼續驅車北行,於9:40抵達劉家店林場。我和趙景波教授及孟洋洋進入場部,幾經打聽,來到廠長辦公室訪問。羅堅寧場長接待了我們。據羅廠長介紹,林場辦公區西側通向北方的土路可通往雕靈關,沿途可見秦直道遺跡。(他問我們帶介紹信否,答曰走得急忘帶)告別羅場長后,我們沿著劉家店林場境內子午嶺主梁的土路前進約6-7公裡。因路面有較深積雪,車輛難行。我們出於安全的考慮,又循原路返回至林場場部。那條土路基本上沿著子午嶺主脈延伸,兩側則是深溝大壑。兩千多年來山區地貌發生變化,以及冬天積雪覆蓋,使得秦直道遺跡從地表已經很難看出。
我們回返至S302公路,轉向東南行至馬欄鄉政府原駐地——馬欄村,再東北行至轉角村。該村居於三岔路口。由轉角村沿著馬欄河西支流——石底子川西北行,抵達北寺村,再轉向西二度進入子午嶺山區。汽車隨著公路逐漸升高,直至子午嶺的主脊。穿過陝甘省界進入正寧縣境,在公路西側就看到雕翎關遺址、秦直道遺址保護碑。我們先踏察秦直道遺址,沿著林間羊腸小徑往南踏勘約2華裡,中途觀察了樹齡約四五百年的櫻桃樹、“黃帝升天峰”等所謂景觀。在此段小路南端,亦即陝西旬邑縣和甘肅正寧縣交界的S305公路西側,就是雕翎關遺址(保護碑寫作調令關)。其實,這條羊腸小徑西側還有一條寬約兩米的土路,循山脊往南通往劉家店林場場部,就是我們早先中途折返的那條土路。它其實是劉家店林場護林員巡山的行車道。出於同一個原因——積雪深厚,我們看到兩輛小轎車進去雕翎關景區后中途退出來,也就未嘗試南行。至14:00,離開雕翎關。我們驅車返回到馬欄村,在一家餐館吃午飯。
大約15:00,離開馬欄村,從村南公路左側岔道前往石門關。15:40許,抵達石門鄉政府駐地附近石門關附近。這裡已建成“秦直道文化苑”和“秦兵站”旅游區。我們對這些新建景點作了1小時的踏察,並拍照。經過觀察,大家覺得旬邑縣開發單位將秦直道命名為“大秦第二大國防工程” 特別切合實際。16:10分,我們告別石門關。17:20,沿著公路抵達旬邑縣土橋鎮胡同同村。在此進入咸旬高速公路,開始返回西安的行程。19:30左右,抵達雁塔校區。兩天的考察行程就此結束。
03. 在讀博士孟洋洋的專題論文《黑慶壕古城即東漢度遼將軍府駐地述論》在核心期刊發表
博士研究生孟洋洋的專題論文《黑慶壕古城即東漢度遼將軍府駐地述論——基於軍事考古學的考察》在核心期刊《西北大學學報》2016年第1期(3月)正式發表。論文作者認為:東漢明帝為隔絕南、北匈奴“交通”,防止南匈奴貴族極少數人士叛逃漠北,於永平八年(65),在五原郡曼柏縣設立度遼將軍府及度遼營。度遼將軍府駐曼柏縣城。關於曼柏縣城的地理位置,學界歧說紛呈。從軍事考古學的角度展開田野考古調查,結合歷史文獻記載,以及對相關區域古城遺址和自然地理形勢的實地考察,可認為曼柏縣故城即今內蒙古達拉特旗白泥井鎮黑慶壕村西的黑慶壕古城。度遼將軍府就設在黑慶壕古城西南部的內城。
作者從軍事考古學的視角論証黑慶壕古城為度遼將軍府駐地“曼柏縣城”。而當今學界對東漢度 遼將軍府駐地的具體定位,以《中國歷史地圖集》的觀點較為流行。其將曼柏縣城標繪在鄂爾多斯高原 40°N 略北、東勝梁北側的哈什拉川上游河道東約 20 公裡處,大體在今達拉特旗吉格斯太鎮馬 場壕村附近。考察該村附近的漢代城址,可知其相當馬場壕村西面的城圪梁古城。 筆者認為,城圪梁古城並非東漢度遼將軍府駐地,而是另有所屬,依據主要基於如下三點: 第一,城 圪梁古城的佔地面積太小,不足以作為度遼將軍府的治城。筆者曾對城圪梁古城進行了兩次考古調查, 依據部分夯土地段及漢代磚瓦碎片的分布范圍初步判斷,城圪梁古城西牆長105 米,北牆長 159 米,東 牆長103 米,南牆158 米。如此規模的城址作為度遼將軍府和曼柏縣政府兩套軍、政系統的治城,顯然 過於狹小,並不合適。第二,從軍事地理形勢觀察,城圪梁古城位於母哈日溝上游支流昌汗溝西畔。母 哈日溝原是哈什拉川一級支流,兩河原在今白泥井鎮王正壕村西交匯。1946 年,因引洪淤地,被人為分 開。現今此處兩河相距不足1 公裡。換言之,城圪梁古城位於哈什拉川的二級支流沿岸,並未在交通干 線上。假設度遼將軍府治所是城圪梁古城,就容易形成南匈奴北逃、漢軍尾追之勢。反之,若北匈奴沿 哈什拉川南行,奔襲至風水梁,再往南有多項選擇。城圪梁古城未能扼守交通要沖,並不能有效發揮作 用,這無疑與東漢在曼柏縣城建立度遼將軍府以阻斷南、北匈奴“交通”的初衷相悖。第三,城圪梁古城相對於南匈奴單於庭而言,處在東北方向。假設度遼將軍府治所在此,自南匈奴單於庭北至黃河南岸的 區域就會防務空虛,無從發揮其控扼南北交通、阻截南匈奴極少數人北遁的職能。東漢政府深諳此區域 的地理形勢,絕不會置“度遼將軍府”於城圪梁古城。因此,城圪梁古城不符合度遼將軍府治所的要求。
綜上所述,黑慶壕古城為東漢度遼將軍府的駐地無疑。從而在史學界(包括歷史地理學界)首次判定了東漢時期度遼將軍府治城之當代地理位置,具有填補學術空白的創新意義。
04. 在讀博士孟洋洋的專題論文《西漢北地郡屬縣治城考》在重要期刊發表
孟洋洋的《西漢北地郡屬縣治城考》已在《西夏研究》2016年第2期(6月)正式發表。
該文對西漢時期北地郡19個屬縣的治城位置進行了探究,認為:郁郅縣治城在今甘肅慶城縣城關鎮鳳城東南數裡處﹔馬嶺縣治城即今慶城縣馬嶺鎮馬嶺村漢代古城遺址﹔方渠縣治城為今環縣曲子鎮劉旗村漢代古城﹔鶉觚縣治城即今陝西長武縣棗園鎮河川口村東北的楊溝漢代遺址﹔泥陽縣治城即今寧縣平子鎮孟家堡漢代古城﹔義渠道城即今寧縣焦村鄉西溝村遺址﹔略畔道城在今合水縣西華池鎮楊溝嶗村北﹔歸德縣城在今吳起縣白豹鎮政府駐地附近﹔直路縣治城在今正寧縣西坡鄉政府駐地附近﹔大要縣即今寧縣東古城村的高頭崖漢代遺址﹔靈武縣城即今環縣樊家川鄉馬驛溝村北的安寨漢代古城﹔除道治城即今環縣甜水鎮甜水堡西的牛毛漢代古城﹔富平縣城當在今寧夏青銅峽口巴閘村附近﹔廉縣治城即今平羅縣崇崗鎮暖泉村古城﹔靈州縣治城當在吳忠市利通區古城村西側、黃河河道中﹔昫衍縣治城即今鹽池縣張記場漢代古城﹔弋居縣治城即今定邊縣紅柳溝鎮沙場子古城﹔回獲縣治城當為今鄂托克前期呼和淖爾漢代古城﹔五街縣治城當為今鹽池縣花馬池鎮左記灣漢代古城。
05. 艾沖教授的專題論文《鄂爾多斯高原西漢時期西河郡屬縣治城位置新考》正式發表
艾沖教授的專題論文《鄂爾多斯高原西漢時期西河郡屬縣治城位置新考》已在《西夏研究》2016年第2期(6月)正式發表。
西漢時期,西河郡橫跨黃河東西。其河東地區大體包括今山西省呂梁市境的湫水河、三川河、屈產河等河川流域,不屬於本文探討范圍。其河西地區為郡域的主體部分,佔據今鄂爾多斯高原中部、東南部區域,成為該郡大多數屬縣的分布地。西漢時期西河郡管轄36個屬縣,其中近30個屬縣分布在黃河西側的鄂爾多斯高原。本文在既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著重探討鄂爾多斯高原范圍的西漢西河郡諸縣治城的地理位置。
本文逐一探索鄂爾多斯高原西漢時期西河郡29個屬縣故城的當代地理位置,基本做到具體定位。出於便於梳理文獻資料的考慮,作者將以《漢書•地理志》和《水經注》的記載為基礎,結合文物考古和田野調查資料,對漢代西河郡部分屬縣故城進行再次定位。至於《水經注》無載的西漢西河郡屬縣治城,主要依靠文物考古資料、田野調查資料、地理背景和當代其他學者的研究成果,進行定位探究。這對於復原鄂爾多斯高原漢代政區地理格局具有重大價值,同時對於本地域其他歷史地理專題研究也具有一定的學術支撐作用。此外,對於修正、完善早已問世的《中國歷史地圖集》戰國秦漢時期的地圖內容,更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參見附表《西漢時期西河郡河西區域29屬縣縣城位置簡表》)
西漢時期西河郡河西區域29屬縣縣城位置簡表
(制表時間:2015-03-25 修改時間:2015-03-25)
序號 西漢縣名 治城地理位置——今地1 治城位置異說——今地2 東漢縣名
01 富昌 今陝西府谷縣古城鄉古城村古城遺址
02 鴻門 今神木縣高家堡鎮包家墕村南山梁遺址
03 圁陰 今神木縣太和寨鄉槐樹塔村鬆樹杆遺址 圁陰
04 圁陽 今神木縣欄杆堡鄉欄杆堡村欄杆堡遺址 圁陽
05 陰山 今陝西佳縣朱官寨鄉石家坬村古城址
06 平定 今伊金霍洛旗紅慶河鎮古城址 平定
07 增山 今東勝區柴登鎮城梁村古城遺址
08 虎猛 今鄂托克旗沙井鎮東北水泉村古城址
09 美稷 今准格爾旗暖水鄉榆樹壕村古城址 美稷
南部都尉府 今陝西神木縣高家堡鎮喇嘛河村古城址
10 中陽 今杭錦旗勝利鄉古城梁村古城址 中陽
11 千章 今准格爾旗川掌鎮川掌村古城址
12 谷羅 今東勝區泊江海鎮莫日古慶村古城址
13 鵠澤 今伊金霍洛旗納林希裡鎮烏蘭敖包古城
14 大成 今杭錦旗浩繞柴達木蘇木浩繞召村霍洛柴登古城址 大成
15 鹽官 今杭錦旗浩繞柴達木蘇木敖楞布拉格古城址
16 廣田 今東勝區泊江海鎮寨子梁古城址
17 騶虞 今東勝區罕台鎮元圪旦村古城址
18 西都 今伊金霍洛旗阿勒騰席熱鎮車家渠古城
19 樂街 今准格爾旗沙圪堵鎮納林村古城址 樂街
20 徒經 今伊金霍洛旗新廟鄉古城壕村古城址
21 益蘭 今伊金霍洛旗納林陶亥鎮朱開溝村電石灣古城址 益蘭
22 廣衍 今准格爾旗沙圪堵鎮佛爺廟村城圪梁古城址 廣衍
23 武車 今府谷縣大昌汗鄉大昌汗村古城址
24 饒縣 今府谷縣磧楞鄉石馬川村古城址
25 方利 今府谷縣趙五家灣鄉柏草峁古城梁城址
26 平陸 今府谷縣牆頭鄉后馮家會村馮家會城址 平陸
27 博陵 今府谷縣古城鄉前城村古城址
28 宣武 今准格爾旗哈岱高勒鄉城圪卜古城遺址
29 觬是 今佳縣王家砭鄉柳樹會村古城址
合計 29 29 10
06. 保宏彪助理研究員的專題論文《貞觀年間靈州都督府與西北民族關系格局》正式發表
保宏彪助理研究員的專題論文《貞觀年間靈州都督府與西北民族關系格局》已在《西夏研究》2016年第2期正式發表。
作者認為:靈州是農耕文化與游牧文化碰撞、交融之地,自秦漢以來就是眾多民族生產生活的重要場所。“蓋其地介居華夷之間,交通四達,而瀕臨黃河,地平壤沃,為西北塞上稀有之樂土,故赫連氏置為 果園,桃李盛茂,北魏更置薄骨律鎮,屏障西藩,為西疆之一軍鎮中心。”隋唐時期,這裡先后成 為突厥、鐵勒、回紇、薛延陀、黨項、吐谷渾、粟特等民族活躍之地。唐太宗平定東突厥后創立了羈縻府州制度,大批鐵勒、回紇、薛延陀、黨項、吐谷渾、粟特等族民眾隨突厥降戶南下定居於靈州都督府,對西北民族關系產生了深遠影響,也有力促進了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繁榮。
唐朝長期執行開明、開放的民族政策,妥善處理漢族和周邊少數民族、少數民族與少數民族之 間的關系,在古代民族關系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參天可汗道”為西北邊疆的穩定與持續 發展奠定了基礎,促進了西北各族的聯系、交流、溝通與融合,對西北各族發展與民族關系的改善 產生了深遠影響,創立了處理古代民族關系的成功典范,對唐朝的強盛、民族關系的發展、統一多 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繁榮發揮了積極作用。
07. 在讀博士王興鋒的博士學位論文《秦漢魏晉時期鄂爾多斯高原民族地理研究》順利通過答辯
在讀博士王興鋒的博士學位論文《秦漢魏晉時期鄂爾多斯高原民族地理研究》於2016年5月25日順利通過博士學位論文答辯。
作者認為:鄂爾多斯高原位於蒙古高原(陰山以北)和黃土高原之間,是中國北方地區的大十字路口,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特殊的地理條件,使該區域成為民族遷徙最活躍的地區之一,形成了一個獨具特點並相對獨立的地理單元。這裡不僅有各民族生存的自然環境,也有容納各民族遷徙回旋的廣袤空間。自春秋戰國以來,鄂爾多斯高原一直是各民族繁衍生息的家園。秦漢魏晉時期,先后在該區域活動的民族眾多,主要有漢、匈奴、烏桓、鮮卑、羌、氐等族。他們遷居該區域的時間長短不一。時過境遷,有的民族今天早已消失,有的則融入其他民族。全面而系統地考察這一時期各民族在鄂爾多斯高原及其鄰區的遷徙與分布,揭示區域民族變遷的歷史過程,並在此基礎上總結民族變遷的時空特征,歸納民族遷移活動的驅動因素。以期通過這個典型區域的研究取得新的專題成果。
首先,自然地理環境是影響民族遷徙與變遷的重要因素。本文第一章簡要概述了鄂爾多斯高原自然地理狀況,包括地勢地貌、水文環境、氣候環境與天然植被等相關內容。同時,也表明該區域顯著的地理特性,為下文的探討奠定基礎。
其次,作者將秦漢魏晉時期鄂爾多斯高原的民族遷徙與分布劃為四個時期。通過四章內容梳理這一時段各民族在該區域的遷徙活動,並利用文獻記載、考古發現及實地考察,復原各民族人口在空間上的分布格局。早在春秋時期,鄂爾多斯高原逐漸成為多民族活動的歷史舞台,為北方各民族最早發生交融的地區。戰國后期直至西漢前期,北狄、義渠、昫衍、林胡、樓煩和匈奴等民族先后遷入該區域。西漢中后期,在漢武帝的領導下,漢朝對北方匈奴展開三次關鍵性戰役。經過三次戰役促使鄂爾多斯高原民族分布格局發生根本變化。河南之戰后,漢朝繼承秦朝的移民政策,大規模移民至鄂爾多斯高原,這時期約有數十萬漢族人口遷入該區域。河西之戰后,匈奴渾邪王、休屠王率部歸降漢朝,於是,漢朝在鄂爾多斯高原及其鄰區設立五屬國以安置歸降的匈奴牧民。自西漢宣帝以后,羌族人口逐漸遷入鄂爾多斯高原鄰區,成為西漢中后期鄂爾多斯高原民族構成與分布的新成分。東漢時期,鄂爾多斯高原民族逐漸形成各民族雜居錯處的分布格局。這就打破了自西漢武帝以來漢族人口佔主體的分布格局。這時期該區域民族分布呈現新的特點,與西漢時期作縱向比較,烏桓、鮮卑諸族部落陸續遷入鄂爾多斯高原,成為區域民族新成員﹔漢族、匈奴族人口也較前發生明顯的變動。羌族分布區由安定郡擴大到北地、西河、上等郡。烏桓人從東方遷入,匈奴人、鮮卑人由北方遷入,羌族人自西方遷入本區,與本地漢族共同開發自然資源,相互影響。魏晉時期是中國歷史上民族大遷徙、大融合的時期。北方游牧民族大規模向鄂爾多斯高原遷徙,該區域為漢趙(屠各)、后趙(羯族)、前秦(氐族)、后秦(氐)、大夏(鐵弗匈奴)等諸族政權的統轄之地。鮮卑諸部、烏丸、氐、羌、屠各、鐵弗匈奴等族在該區域雜居錯處。
最后,作者通過復原秦漢魏晉時期各民族人口在鄂爾多斯高原的遷徙活動,對比各時期諸民族在該區域的空間分布差異,以深入探索區域民族變遷的時空特征、驅動因素及意義。
08. 在讀博士王興鋒的專題論文《兩漢西河郡美稷故城位置新考》在權威學術期刊發表
在讀博士王興鋒的專題論文《兩漢西河郡美稷故城位置新考》已在《中國邊疆史地研究》2016年第2期正式發表。西河郡美稷縣是漢代北疆地區的戰略要地。西漢武帝時,漢朝在此設立西河屬國; 東漢建武年間,美稷為使匈奴中郎將駐地。關於美稷縣城的地理位置,史學界雖有論及,但存在諸多疑點,因而仍有繼續探索的必要。
關於兩漢時期美稷的地理位置,史念海先生發表 《鄂爾多斯高原東部戰國時期秦長城 遺跡探索記》,初步判定今內蒙古准格爾旗沙圪堵鎮納林村古城為漢代美稷故城 : “現在古 城附近的形勢,恰與 《河水注》所說的相合。現在的正川河由准格爾旗的五廟梁東南流, 直達古城,又繞古城之西,再由古城之南東流。正川河和黃甫川的流向是由西北趨向東南, 而流經古城城南之后,接著還是向東流去,再折向東南流。這一點和 《河水注》所說的若 合符節,似非偶然的雷同。如果這一點不至於乖誤,則納林鎮北的古城廢墟,似可定為美稷 縣的遺址。”接著,史先生又根據 “歷史記載推求考核,以微翔實。……以納林鎮北古城作 為美稷的遺址可能不會有很大的舛誤的”。此后,諸多學者承襲此說, 《中國歷史地圖 集》、《中國文物地圖集•內蒙古自治區分冊》等亦如此定位。
綜合現有的文獻記載和考古發現,論文作者則認為,漢代美稷故城並非今納林古城,而應是在距之不遠的榆樹壕古城。試論証如下: 其一,美稷故城位於納林川流域附近無疑,而納林川流域及其附近的秦漢城址主要有 4 座,分別是城壕古城、城圪梁古城、榆樹壕古城以及納林古城。除納林古城外,城壕、城圪梁二城面積亦過小,不符合高級軍政機構治城的規格,那麼隻剩下榆樹壕古城。 榆樹壕古城位於納林古城以西約 28 公裡的暖水鄉北部。無論就其所在地理位置,還是古城及其附近出土的文物、遺址性質觀察,皆可判定為漢代美稷故城。出土文物証明榆樹壕古城使用時段是兩漢時期。在古城內發現有漢五銖、大泉五十等銅錢,以及卷雲紋瓦當,均屬於漢代遺物。銅簇、銅帶鉤或其他銅飾件也屢有發現。古城東南約1. 5 公裡處為漢代墓群。其二,榆樹壕古城的平面布局符合高級軍政機構治城的要求。榆樹壕古城分內、外兩城。 外城南北長 500 米,東西寬 400 米,平面呈長方形,是准格爾旗境內面積最大的秦漢古城 址。現存城牆高約 1—3 米。北牆開三門,南牆與東牆的南端已被南渠 ( 又稱古城圪棱溝) 沖塌。南渠自東而西注入暖水川。據說,20 世紀六七十年代,城垣內牆尚存。現在東牆保 留較高,一段高約 3 米,夯土層也較清晰,每層黃土之間,隔以黏性白色土,層層相疊,夯 層厚約 10—15 厘米。內城在外城西南部,南北約 270 米,東西約 205 米,亦呈長方形。北 牆偏西開一門,正對外城北牆的西門。全城最高點在內城東北部,平地高於外城地面3 米以上。主要建筑的遺跡遺物也在此處,地面瓦片密布,間或有秦漢卷雲紋瓦當,還有不少遼金 時期的磚、瓦碎塊和鴟吻等建筑遺存。其三,榆樹壕古城符合 《水經注》關於湳水與美稷縣的記載。榆樹壕古城的西北面為敖 包梁,是暖水川的發源地。暖水川流經榆樹壕古城西側,流經四道柳、西營子、大路峁、烏 日圖高勒,至頭道柳與四道柳川匯合后,稱為 牛川,入伊金霍洛旗新廟鄉后,再南流入陝 西省神木縣境,稱窟野河。榆樹壕古城與東方的納林川西支河道僅隔一道山梁,美稷縣境包 括今納林河發源區域。以今榆樹壕古城為行政中心的西河郡美稷縣轄區甚廣,其東部應該包 括今納林河上游地區。這種政區格局符合《水經注》湳水源頭出於美稷縣境的記載。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內蒙古准格爾旗暖水鎮榆樹壕古城實為美稷縣故城,其位置凸顯出美稷縣在兩漢北疆地區擁有極為重要的軍政地位,也使我們對兩漢時期北疆政區變遷與民族關系發展有了較前更為清楚的認識。
09. 在讀碩士陳嬌的碩士學位論文《元明時期鄂爾多斯高原民族地理研究》順利通過答辯
2016年5月22日順利通過碩士學位論文答辯。論文被答辯委員會評為“優秀”等次。
元明時期,鄂爾多斯高原各民族經歷較大的變遷過程。這一時期,先后有蒙古、漢、回及其他民族活躍於高原之上。本文以元明時期的鄂爾多斯高原為研究范圍,分三個時間段探討高原上各民族的分布與變遷過程。
全文共分五個部分,第一部分介紹課題研究的意義、方法,並對前人的研究成果進行總結及評述。第二部分主要闡述元朝建立以前至元末鄂爾多斯高原各民族政權的分布。通過夏、金政權在鄂爾多斯高原的界限判斷黨項、女真兩個民族分布的大致范圍。此后,由於蒙古騎兵南下,夏、金政權滅亡,蒙古族開始進入鄂爾多斯高原。元朝建立后,元政府通過軍事駐防、移民屯田及畜牧,大量蒙古族、漢族及其他民族進入鄂爾多斯高原,在該地區形成民族遷徙的浪潮。
第三部分論述明朝洪武至景泰時期鄂爾多斯高原民族地理概況。隨著明朝軍隊的北上,元朝勢力退出鄂爾多斯高原,蒙古族呈現大規模向北遷出、漢族人口由南遷入的特征。明前期以陰山一線為明朝北部防線,但在大批蒙古軍民歸附的情況下,鄂爾多斯高原的南部、西部仍然分布數量可觀的蒙古族。跟隨漢族一起遷入鄂爾多斯高原者,還有元代逐漸形成的回族人口,但回族相對較少,主要集中於高原西部的寧夏地區。本文主要以現存清真寺的地理位置推斷回族人口的分布。總體來說,明朝前期的鄂爾多斯高原民族分布與變遷是由於明軍統一戰爭引起的,隨著政局的穩定,大規模的漢族人口被遷入,形成了以漢族為主體的民族格局。
第四部分,明朝中后期,由於明政府放棄戰略要地東勝衛,蒙古牧騎開始越過黃河重新進入鄂爾多斯高原。此后,明政府放棄對鄂爾多斯高原大部地區的控制,在高原南部構建邊牆作為防御工程。因此,延綏與寧夏兩鎮邊牆成為區分蒙古族與漢族及其他民族在鄂爾多斯高原分布的一條明顯界限。在邊牆以北的蒙古族經歷了各部落的爭奪與遷徙。最終,經歷百年發展遷徙的鄂爾多斯部駐牧於高原,並再未離開。在蒙、漢兩個民族爭戰遷徙的同時,回族逐漸發展壯大。但由於文獻記載隻有寥寥數語,不利於鄂爾多斯高原回族地理分布的研究,隻能作大體的推斷。
最后,對各時段民族地理概況進行特征、因素及影響分析,深入理解研究區域各民族的分布及變遷。
10. 碩士生劉曉姍的專題論文《東漢永和年間南匈奴句龍部叛亂的探析》正式發表
碩士生劉曉姍的專題研究論文《東漢永和年間南匈奴句龍部叛亂的探析》已在《成都師范學院學報》2016年第6期(6期)正式發表。作者認為:東漢永和五年( 140), 南匈奴句龍部發生叛亂。迄今關於這個事件的研究成果無多,諸如林幹《匈奴通史》 ( 內蒙古人民出版社) 、陳琳國《東漢末年南匈奴南遷的前后》 ( 《晉陽學刊》2008 年第 4 期) 等有所涉及。然而,正面探討句龍部貴族叛亂事件的論著尚未問世。故該文對這一叛亂事件涉及的時間、地域以及其發生的原因和影響予以探析。
東漢永和五年( 公元 140 年) 夏,南匈奴左地句龍王部貴族吾斯、車紐等反叛。叛亂持續五年后,在建康元年( 144) 結束。隨著東漢政府派兵平叛,車紐投降,吾斯被刺身亡,叛亂最終被平定。叛亂前,句龍部的分布地在東漢雁門郡的北部。叛亂波及的地域很廣,包括並州北部、涼州東北部、幽州西部、冀州西北部。句龍吾斯等人的反叛是東漢后期南匈奴發生的重大事件,它的發生不是偶然的,而是與東漢地方軍政官員的施政不力以及南匈奴內部矛盾的發展密切相關。叛亂發生的原因包括: 東漢政府的不妥當政策、南匈奴內部的矛盾等。此事件既對東漢北部邊疆的政治形勢產生 影響,也對北疆人民的生命財產造成重大損失,更使南匈奴從內部開始分裂,其族人逐步南徙,而北疆民族分布格 局亦發生變化。
此次叛亂始發地在雁門郡,隨后波及西河郡、定襄郡、雲中郡、五原郡、朔方郡,以及涼州北地郡、 安定郡、幽州代郡、冀州常山國等地。叛亂事件不僅打亂了北疆的治理秩序,對北疆各族居民的財產造成重大損失,而且叛亂的句龍部吸收烏桓、羌戎等族部落共反,使叛亂武裝的民族構成更加復雜。其后,由於東漢北部三郡郡治的南遷,使南匈奴單於庭也向南遷徙,南匈奴的歷史進入新的階段。通過探析南匈奴句龍部叛亂的時間、空間過程,爆發的驅動因素及其歷史影響,有助於增加我們對東漢后期北部邊疆的政治局勢,以及東漢政府對南匈奴的政策變化的了解。
(課題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