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綢之路各族契約文獻研究論集
前 言
2013年習近平主席在訪問中亞四國時,提出了共同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倡議,進而又在世界各地提出建設“一帶一路”的主張。這是對古代文化遺產在新時代的繼承和發揚,也是基於中華民族自身歷史發展的特點,平等友善對待世界各國、各族,以己之力與世界各國、各族攜手合作,促進各國經濟共同繁榮、和平發展、為改變人類共同體命運而提出的偉大戰略構想。
古代絲綢之路經濟帶是以中國絲綢向西輸出貿易為基礎而形成的,它帶動了沿線各綠洲王國經濟的繁榮和發展,密切了各國與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的交往。而將這種密切交往關系加以鞏固和穩定下來的,是伴隨絲綢而至的中原契約文化,契約在各族人民之間確立了一種誠信交易關系,長期規范著絲路的經濟秩序,帶來了絲路沿線各族的和諧相處、平等互惠和社會進步。自兩漢以后,兩千多年來,在絲綢之路上,除了流行著大量漢文契約之外,還存在著各種民族文字的契約,如佉盧文、於闐文、粟特文、吐蕃文、回鶻文、西夏文、蒙古文、察合台文等語種契約,它們在不同歷史時期的絲路經濟帶上,都發揮過促進經濟文化交流、帶動地域經濟發展的作用。在這些契約中,都體現出一種共通的契約精神,即平等、互惠、誠信、和諧的交往原則。研究這些契約精神和原則,並與漢文契約作出比較,既擴大了對統一多民族中國共同文化根基的認識﹔也為我國當前的戰略構想提供歷史的借鑒和經驗,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和現實意義。
有鑒於此,我們武漢大學出土文獻與傳統經濟研所,聯合了國內各民族契約研究方面的著名專家學者,於2014年申報並承擔了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絲綢之路出土各族契約文獻整理及其與漢文契約的比較研究”(14ZDB030),合作對一些民族語種契約進行系統的整理,同時也開展了對各民族契約文獻的多方位研究,2015年10月,我們與新疆吐魯番文物局、吐魯番學研究院合作,在吐魯番市舉辦了“絲綢之路出土民族契約研究國際學術論壇”,與會的四十多位來自國內外的專家學者,對於古絲綢之路沿線出土的佉盧文、吐蕃文、回鶻文、西夏文、察合台文以及漢文契約文獻作了多方位的探討,對於契約在絲綢之路繁榮中的作用,各民族語種契約與漢文契約比較中的異同以及由異趨同的演變,不同時期絲綢之路路線的調整及其經濟活動的比較,契約自身發展中的特點和規律性認識等方面,都提出了不少真知卓見。現將這些學術成果匯輯成《絲綢之路各族契約文獻研究論集》,以廣與海內外學術界的交流。
《絲綢之路各族契約文獻研究論集》選刊了學術論文36篇,它既然是“絲綢之路出土民族契約研究國際學術論壇”成果的匯集,自然也存在著一些具體問題上的不同看法和見解,即使如此,也大多具有首創性、啟發性。對此,我們本著各抒己見、百花齊放的精神,仍將學者們持不同見解的原文呈現給大家,以促進未來進一步的討論和研究。
“絲綢之路出土各族契約文獻整理及其與漢文契約的比較研究”課題組
(課題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