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6月,課題組繼續按照項目研究計劃,結合“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新理念,結合“十三五”規劃和創新驅動戰略等現實,在城市的生態承載力、環境規制及其就業效應、生態城效率、碳排放峰值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研究進展,發表了相應的研究成果。
已經發表的成果如“2016年上半年研究成果一覽表”所示。其中,發表CSSCI論文共12篇。另有已經完成待發表的論文若干篇。完成博士學位論文一篇。課題組還以研究成果為基礎寫出國家性政策建議4份,分別為:中共中央統戰部專報《零訊》2016年專報第56期《建議“十三五”期間在發達城市和地區實施碳峰值規劃的建議》,該專報得到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張高麗重要批示﹔全國政協大會提案《關於發達城市率先實施碳峰值規劃的提案》、《關於“整合各項低碳產業政策,在汽車領域試行碳消費配額機制”的提案》、《關於從強化環保責任角度有效治理短命建筑的提案》,這些提案得到《文匯報》專文報道,以及多家主流媒體的報道。
課題組還向基金委提交了《成果要報》2份。題為《整合各項低碳產業政策,在汽車領域試行碳消費配額機制》的成果要報,主要內容為: 近年來國家在推進低碳發展方面,多層面出台政策目標和舉措。這些政策措施,集中指向了一個領域——汽車交通與汽車產業。但是,各領域政策各自為戰,互無關聯通道,缺乏一個系統整合的政策思路。本文提出,低碳發展可實施的微觀機制是:以碳排放消費配額(“碳票”)為約束形成低碳需求偏好,進而由消費者對於“碳票”的精打細算消費行為來引導企業行為。與強化企業低碳生產責任相比,通過消費者影響企業行為,更具利益誘導作用。我們建議:先行在汽車消費領域試行“消費碳票”制度。即,以“碳票”為紐帶,系統整合汽車產業碳減排、城市降霾、城市汽車限購、發展新能源汽車、化解傳統汽車產能等政策,多規合一,將之轉化為可操作的消費碳排放配額初始分配和市場交易制度。
題為《協調發展中,須正視區域生態承載力格差》的成果要報,主要內容是:由胡煥庸線揭示的中國人口區域分布,可引申出各區域生態承載力沿胡煥庸線垂直方向梯度遞減的假說。採用347個城市的空氣污染指數(API)完全實証了該假說。進而可建立了各地生態承載力關於該地與胡煥庸線垂直距離的函數方程,計算出各區域間的生態承載力格差,如: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約為50:200:250﹔西北:華北:東北:西南:華中:華東:華南約為25:50:60:60:100:150:200﹔長江中上游:中游:下游約為50:100:200。由此提出,在制定區域發展政策時,要充分認識各區域的生態承載力格差,宜重新劃分東-中-西部,使各區域的生態負載(人口密度、經濟密度)與之相適應。進一步提出:當前生態環境最嚴重的區域是胡煥庸線附近中部地區。
研究展望:2016年,課題組擬繼續圍繞生態承載力、生態效率、生態公平、環境規制等理論研究,同時結合“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新理念,對現實問題展開研究,提出有針對性的政策建議。
2016年上半年研究成果一覽表
成果作者 成果名稱 發表刊物/出版機構及時間 社會評價 CSSCI等收錄情況
苑春鳴等 《建議“十三五”期間在發達城市和地區實施碳峰值規劃的建議》 《零訊》(中共中央統戰部專報)2016年專報第56期 得到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張高麗重要批示
鐘茂初 如何表征區域生態承載力與生態環境質量?——兼論以胡煥庸線生態承載力涵義重新劃分東中西部 《中國地質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第1期 入選《中國高校系列專業期刊》之《資源環境研究》2016年第1期 CSSCI
李夢潔 環境規制、行業異質性與就業效應——基於工業行業面板數據的經驗分析 《人口與經濟》2016年第1期 入選《中國高校系列專業期刊》之《資源環境研究》2016年第1期 CSSCI
王杰、劉斌 環境規制與中國企業出口表現 《世界經濟文匯》2016年第1期 CSSCI
鐘茂初 容量約束下的城市經濟—民生—生態承載力研究 《學習與實踐》2016年第1期 CSSCI
杜威劍、李夢潔 環境規制對企業產品創新的非線性影響 《科學學研究》2016年第3期 CSSCI
王慶山、李健 弱關聯性約束下中國試點省市碳排放權分配效率研究
《軟科學》2016年第3期 CSSCI
孫學敏、王杰 環境規制、引致性研發與企業全要素生產率——對“波特假說”的再檢驗 《西安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年第2期 CSSCI
黃娟、汪明進 科技創新、產業集聚與環境污染 《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16第4期 CSSCI
鐘茂初 “龐局機理”對生態環境危機的理論闡釋及政策路徑 《河北學刊》2016年第2期 CSSCI
鐘茂初 宏觀經濟運行中的供給側壅塞與疏導路徑 《天津社會科學》2016年第2期 《天津社會科學》雜志將此文作為“成果要報”上報國家社科規劃辦 CSSCI
鐘茂初、夏勇 生態城具有改善環境全影響的作用嗎?——基於生態城、普通城環境影響偏差的分析 《城市發展研究》2016年第6期 CSSCI
鄭佳佳 西部大開發提高了西部地區的碳排放綠色貢獻度嗎?——基於雙倍差分法的經驗分析 《經濟經緯》2016年第4期 CSSCI
李夢潔 環境規制的民生效應研究 南開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6年
童珍、許海平 海南省區域經濟協調發展評價 《湖北文理學院學報》2016年第2期
張學剛、唐鐵球 “三駕馬車”驅動碳排放效應及變動研究 《貴州財經大學學報》2016第3期
鐘茂初 “十三五”發展新理念與新型城鎮化 《團結》2016年第2期
W.J. Yan, Y. Xiong Impacts of pollution control technologies on employment: Evidence from China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2016 .720-728
苑春鳴等 《關於“整合各項低碳產業政策,在汽車領域試行碳消費配額機制”的提案》 全國政協十二屆四次會議提案 《文匯報》專訪報道
苑春鳴等 《關於發達城市率先實施碳峰值規劃的提案》 全國政協十二屆四次會議提案 《文匯報》專訪報道
苑春鳴 《關於從強化環保責任角度有效治理短命建筑的提案》 全國政協十二屆四次會議提案
張懿 探索“碳票”機制,買車要錢還要“票” 《文匯報》2016年3月11日 多家網站轉載
鐘茂初 以簡約創新推進綠色發展共享發展 《中國環境報》2016年3月29日 求是、新華網等多家門戶網站和環保類網站轉載
鐘茂初、査瑋 推動綠色發展關鍵在於提高生態效率 《中國環境報》2016年6月5日 求是、新華網等多家門戶網站和環保類網站轉載
(課題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