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世界記憶遺產”東巴經典傳承體系數字化國際共享平台建設研究工作簡報(第八期)

2017年06月26日16:41來源: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辦公室

一、 課題研究工作進展情況(按照時間先后順序排序)

1.課題組繼續田野調研並深入學術研究

(1)數字化田野調研獲取的東巴古籍並進行釋讀編目

2016年8月至9月,課題組成員代表再赴納西族東巴文化發源地香格裡拉白水台等地區進行了東巴古籍數字化搶救搜集工作,並對田野調研東巴古籍以及多個國家數字化東巴古籍手稿藏本進行了釋讀、翻譯並完成了全程數字音視頻記錄,以數字形式呈現在國家項目的東巴古籍數字化共享平台的數據庫中,提供給學者們研究,並傳承給今后的人們。

課題組成員代表在昆明拜訪納西族著名作家、學者戈阿干老師和陳烈老師,並與戈老師探討釋讀和翻譯東巴古籍的難點以及搶救東巴文化日益加深的危機感,共同研究了東巴古籍和翻譯撰寫的編目表格。課題組成員代表還在昆明與課題組成員之一、雲南納西學會楊福泉會長和趙慶蓮副秘書長就國家社科重大項目的東巴古籍數字化及國際學術著作的翻譯進行了細致的信息溝通,並對國際納西學界的東巴古籍研究的歷史和調研新動向進行了交流。

對課題合作單位之一北京東巴文化藝術發展促進會收藏的部分東巴古籍藏本進行了數字化拍攝存儲,對釋讀過程進行了數字音視頻記錄,釋讀、翻譯和編目了三冊精選數字化版本古籍藏本。

(2)數字化法國收藏東巴古籍並進行搶救性釋讀

數字化及釋讀第二批採集於法國巴黎語言文化大學圖書館(BULAC)的數字化東巴古籍一共為6冊,課題組赴香格裡拉納西村落請習尚洪東巴釋讀翻譯,經研究初步認為:在世界范圍內被發現的東巴古籍中,它屬於非常早期被國外收藏的東巴古籍藏本,也是由雲南藏區的東巴祭司於百年前抄寫的非常有研究價值的經書。

(3)數字化瑞典收藏東巴古籍並進行搶救性釋讀

數字化及釋讀一批來自於瑞典國家世界文化博物館--民族學博物館的具有研究價值的東巴古籍。經調研分析,這14本東巴古籍手稿原收藏於瑞典的一對傳教士夫婦卡爾和漢娜,他們於1935年至1945年間在中國雲南騰越(騰沖)傳教,收藏了這批東巴古籍,並於此期間將這批手稿出售給了當時的斯德哥爾摩國立民族志博物館。習尚洪東巴根據書寫內容及書寫字詞習慣等初步判定這批經書來自於麗江。

(4)獲取西班牙東巴古籍收藏信息

據課題組最新調研信息,西班牙世界文化博物館也收藏了10本以上的東巴古籍。目前與該博物館進行國家項目層面的數字化東巴古籍的學術合作,正在聯絡中。

2.開展網絡傳播虛擬現實的學術研究

課題項目研究內容——數字資源的檢索與網絡傳播方式的途徑之一,是建立網絡傳播虛擬現實3D展現環境。目前,課題組基於國際先進VR虛擬現實技術開發展示交互3D場景:納西村落場景演示、場景虛擬再現方式、東巴文化博物院場景、東巴文化3D展現系統等。為更好完成該項研究工作,2016年08月,課題組成員代表參加了虛擬現實、增強現實、VR/AR體驗館、Unity、全景視圖、OSG、OpenGL、3Dmax等最新實用開發學術交流會議及技術研討,與參會專家學者進入了深入交流。

3.組織召開了國際學術交流會議

由項目首席專家徐小力教授為執行主席的“2016第六屆國際測試自動化與儀器儀表學術會議”(ISTAI’2016)於2016年09月在北京舉行,會議專設了信號與圖像處理、數字化圖像處理的理論與方法、虛擬現實與多媒體技術等多個板塊及文化交流專場,本項目信息化研究的學術成果在本次大會上和與會中外專家學者進行了學術交流探討。課題組成員及參與課題研究的一批研究生參加了此次會議,並在會議論文集公開發表了與課題研究相關的論文數10篇。

4.召開了研討及協調工作及交流會議

2016年10月8日上午在中國作家協會召開了國家社科重大項目首席專家、子課題1組和子課題2組研討交流會。在會議上首席專家徐小力教授、子課題1組負責人張旭老師、子課題2組負責人白庚勝老師等就撰寫有關“各國收藏機構的東巴經典古籍編目”學術研究專著進行了研討,分析了編目專著需具體解決的疑點和難點。通過此次研討交流會,確定了專著的撰寫方案,以及出版社、編寫人員分工等事宜。

二、課題研究的階段性成果情況

1.項目順利通過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中期評估並獲滾動資助

2016年10月20日,本課題研究項目順利通過2016年07月組織的項目中期評估工作,項目研究工作與研究成果得到評審專家的一致認可,反饋結果如下:“經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領導小組批准,您承擔的2012年度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世界記憶遺產-東巴經典傳承體系數字化國際共享平台建設研究’(批准號:12&ZD234)通過專家評估,我辦對該項目予以滾動資助80萬元”。

2016年度滾動資助80萬元已到位,在國家社會科學基金的大力支持和鼓勵下,正在進一步深入開展本課題的研究。

2.課題組籌備學術成果展覽

籌備國家社科重大項目關於數字化東巴古籍的學術成果展,該展覽是由國家社會科學項目基金重大項目(12&ZD234)課題組、北京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與北京東巴文化藝術發展促進會聯合主辦,為了將2016年課題組的最新工作成果體現在展板上,照片的圖說和實物展品的選擇正在優化中。展覽預計2017年3月份在北京市社科聯展廳展出。

3.本項目階段性學術研究成果

截至目前,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12&ZD234階段性研究成果統計數據如下:

(1)已公開出版相關學術論著46篇(部):其中學術論文40篇,學術著作11部,學術工作報告文學2部,學術交流圖冊1部等。

序號 成果名稱 成果形式 刊物名或出版社、刊發或出版時間 字數

1 宋兆霖納西學論集 著作 民族出版社,2014 237千字

2 姜竹儀納西學論集 著作 民族出版社,2014 210千字

3 陳烈納西學論集 著作 民族出版社,2013 308千字

4 余嘉華納西學論集 著作 民族出版社,2013 341千字

5 林向肖納西學論集 著作 民族出版社,2013 180千字

6 李例芬納西學論集 著作 民族出版社,2013 310千字

7 白羲西方納西學論集 編譯 民族出版社,2013 360千字

8 李霖燦納西學論集 著作 民族出版社,2015 460千字

9 田野裡的東巴教文化 著作 民族出版社,2016.9 431千字

10 探尋納人古遷徙路 著作 民族出版社,2016.9 230千字

11 西藏薩迦寺系列叢書《吉祥薩迦》、《薩迦普巴金》、《薩迦大黑天》 攝影圖片 中西書局出版

國家重點圖書項目2011-2013 800張

圖片

12 學術論文(略)

(2)已申請國家級知識產權7項:其中國家發明專利6項,國家軟件著作權1項﹔還開發完成軟件系統4項﹔正在申請的國際發明專利2項,軟件著作權1項。

序號 成果名稱 作者 成果形式 備注1

1 東巴文獻分類軟件 北京信息科技大學 軟件著作權 授權號:2015R11S213382

2 東巴文獻檢索系統 陳玉敬、呂學強、李寧 軟件系統 2015年6月

3 東巴文獻分類系統 陳玉敬、呂學強、李寧 軟件系統 2015年9月

4 中國少數民族古籍總目提要(納西族卷)檢索系統 王玉嬌、李寧 軟件系統 2015年10月

5 東巴文化3D展現系統 申閆春 軟件系統 2015年6月

6 納西東巴經典古籍數字化詞、句共享系統 北京信息科技大學

(王海燕、王紅軍) 軟件著作權 2015年8月

7 一種東巴文獻分類方法 李寧、呂學強 發明專利 申請號:201510726507.X

8 一種面向東巴象形文的數字化獲取與圖像處理方法 北京信息科技大學 發明專利 申請號:201510220591.8

9 一種東巴象形文字識別方法 北京信息科技大學 發明專利 申請號:201510220780.5

10 一種東巴文釋讀數據庫建立方法 北京信息科技大學 發明專利 申請號201510303392.3

11 基於圖形拓扑特征進行識別的納西東巴象形文字輸入方法 北京信息科技大學 發明專利 申請號201510295773.1

12 一種東巴象形文字字素智能識別方法 北京信息科技大學 發明專利 申請號201510219254.7

(3)已培養畢業碩士研究生10名,在讀10名。

目前已培養畢業碩士研究生10名,在讀10名,已畢業碩士研究生課題情況如下:

[1]面向東巴象形文的智能圖形識別方法研究_楊萌﹔

[2]基於認知心理的東巴經典數字化平台交互設計研究_湯小霞﹔

[3]東巴文的文字識別和數據庫建立方法研究_王寧﹔

[4]面向東巴文化的圖像採集處理與網絡平台建設_李志華﹔

[5]基於Android的東巴文化虛擬博物館研究與實現_聶金選﹔

[6]基於Android的納西村寨虛擬場景三維重建研究_李艷﹔

[7]基於OpenGL ES移動平台的東巴文化虛擬博物館關鍵技術研究_劉娜﹔

[8]基於Unity3D移動平台的東巴文化虛擬藝術館設計與實現_裴紅娟﹔

[9]基於移動GIS的納西村寨虛擬場景三維建模與漫游_張燕燕﹔

[10]移動平台東巴文化發布系統增強現實關鍵技術研究_謝孔凱。

(4)已拍攝完成人文紀錄片:2部。

課題組對數字採集工作及東巴祭司的釋讀和研究工作進行數字化攝錄,並用數字處理方法進行了素材剪輯,完成了反映課題研究的紀錄片兩部。

2015年11月24日,課題組攝制的這兩部紀錄片在法國榮獲“第十屆巴黎中國電影節最佳人文紀錄片獎”(獲獎紀錄片及紙質宣傳材料中均標注了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資助及資助編號)。

[1]紀錄片《回歸的東巴經卷》26分鐘,詳細具體地紀錄了課題組如何在英國不同的圖書館採集東巴古籍數據的談判過程和採集過程﹔並跟蹤式紀錄了課題組攜帶採集到的古籍資料到納西族村中與老東巴祭司及納西族研究者共同釋讀,記錄了兩位香格裡拉的老東巴祭司在納西族偏遠村落中釋讀從英國採集到的東巴古籍數字資料和翻譯和研究古籍內容的過程,同時展示了納西族東巴古籍處於瀕危的現狀及其歷史的演變。紀錄片以田野調研的風格,表現了課題組研究工作。

[2]課題組攝制的紀錄片《納西傳統造紙術與其傳承的文化》,21分鐘,紀錄了中國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香格裡拉縣白地相傳為納西族東巴文化的發源地,生活在古都村的和志本是現在當地最著名的東巴祭司,自制幾乎失傳的抄寫東巴經書所用的土紙。本片紀錄了和志本和他的兒子們制作土紙及書寫東巴象形文的過程。

(5)已制作完成課題項目相關視頻動畫等:3部。

完成共享平台網站搭建,制作完成介紹課題項目的宣傳視頻《國際各收藏機構收藏東巴經書演示》及《納西族東巴分布情況》﹔制作並完成了納西神話故事動畫一部《東巴象形文字的傳說》。

(6)數字化採集國內外東巴古籍文獻:4412冊。

課題組採集到了散落在世界各地的幾家重要的圖書館和博物館收藏的東巴古籍手稿的數字版,主要包括:法國國家圖書館、英國國家圖書館、德國國家圖書館、法國國立東方語言文化學院、美國哈佛大學、英國曼徹斯特大學芮蘭茲圖書館等,共匯集了多個博物館、圖書館和研究機構的古籍藏本。

[1] 2013年拍攝大英帝國圖書館The British Library1934年收藏的107本東巴經古籍藏本﹔

[2] 2013年拍攝英國曼徹斯特大學圖書館The University of Manchester, Rhyland Library1916年收藏的135本東巴經古籍藏本﹔

[3] 2013年法國國家圖書館BibliotequeNationale de Franc,提供其1905年收藏的4本東巴經古籍電子版數據﹔

[4] 2013年法國國立東方語言文化學院Institut National des Langues et CivilisationsOrientales (INALCO),提供其收藏的8本東巴經古籍電子版數據。

[5] 2014年數字採集德國國家圖書館館藏中著名的《祭天》東巴古籍藏本,以及其1070冊藏本中的143冊東巴古籍的每一本經書的前三頁至前五頁。

[6] 2014年數字採集北京東巴文化藝術發展促進會66冊東巴古籍藏本。

[7] 2014年網站下載手機美國國會圖書館館藏東巴經書3261冊。

[8] 2015年數字採集法國遠東學院第50冊東巴古籍藏本。

[9] 2016年數字採集瑞典世界文化博物館-國家民族志博物館館藏14本東巴古籍藏本。

[10]2016年數字採集中國國家圖書館藏本其著名的《人類遷徙記》東巴古籍1冊。

[11]2016年數字採集法國國家圖書館館藏第5冊東巴古籍。

[12]2016年數字採集法國語言文化大學圖書館館藏6冊東巴古籍藏本。

[13]2016年網站下載收集哈佛大學燕京圖書館珍貴的598冊東巴古籍藏本。

[14]2016年數字採集雲南玉龍納西族自治縣圖書館藏東巴古籍3冊。

[15]2016年數字採集雲南麗江東巴文化研究院藏東巴古籍6冊。

[16]2016年數字採集雲南麗江東巴文化博物館藏東巴古籍5冊。

(7)東巴古籍內容編目簡介表:482份。

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12&ZD234)自立項以來,採集的數字版經書田野調研編目情況如下:

英國國家圖書館:12本

法國國家圖書館:1本

法國巴黎語言文化大學圖書館:8本

英國曼徹斯特大學圖書館:66本

法國吉美特博物館:3本

麗江東巴文化研究院:235本

北京東巴文化促進會:66本

德國國家圖書館:1本

中國國家圖書館:1本

麗江玉龍縣圖書館:3本

西班牙世界文化博物館:1本

麗江東巴文化博物館:5本

美國哈佛大學:40本

丹麥:14本

法國遠東學院:1本(第50冊)

瑞典國家世界文化博物館:14本

法國巴黎語言文化大學圖書館:11本

(8)東巴古籍全本釋讀翻譯:6本,已完成國際音標-納西語-漢語對照翻譯4本。

[1]2014年8月,和志本東巴與習尚洪東巴全文釋讀法國國家圖書館(BnF)東巴古籍478冊《創世紀》,全本經書音視頻記錄於香格裡拉白水台茲吾村。

[2]2014年8月,和志本東巴全文釋讀東巴古籍《祭勝利神》,全本經書音視頻記錄於香格裡拉白水台東巴集賢苑。

[3]2015年8月,和志本東巴與習尚洪東巴第二次盛裝全文釋讀法國巴黎語言文化大學(BULAC)東巴古籍第12冊《黑白爭戰--突破鬼設置的障礙》,全本經書音視頻記錄於香格裡拉白水台茲吾村。

[4]2015年8月,習尚洪東巴第二次盛裝釋讀曼徹斯特大學芮蘭茲圖書館東巴古籍43冊東巴古籍《雞鳴喚親人》,全書音視頻記錄於香格裡拉白水台。

[5]習尚洪全文釋讀法國遠東學院東巴古籍第9本《祭自然神》,全書音視頻記錄於香格裡拉白水台。

[6]習尚洪全文釋讀吉美特藝術博物館東巴古籍第1冊《牛和羊的來歷》,全書音視頻記錄於香格裡拉白水台。

(9)完成東巴學術研究資料的檢索為目標的中英文共享平台。

完成東巴學術研究資料的檢索為目標的中英文網站,對東巴學術研究資料建立索引(收集器、索引器、檢索引擎),並借助聯合檢索,實現網絡資料的檢索。

(10)完成《中國少數民族古籍總目提要(納西族卷)》全本的數字化加工,實現元數據自動標注。

完成《中國少數民族古籍總目提要(納西族卷)》的數字化加工,實現元數據的自動標注,並在此基礎上初步實現基於元數據和全文檢索的《中國少數民族古籍總目提要(納西族卷)》的非結構化數據檢索系統。

(11)開發完成基於移動終端,實現部分納西村落和虛擬展館的3D展現場景:2個。

3D納西村落場景演示一個﹔3D麗江東巴文化博物院場景1個。

(12)精准統計100多年來東巴的地域分布及數量表:1份﹔國內外納西學研究論著情況統計:1份。

三、2016年度課題開展過程中的重要事件

1.課題組成員代表參加課題相關民族文化交流活動

2016年10月16日,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首席專家徐小力教授等課題組成員代表參加了在北京中國國際文化交流中心舉行的麗江鷹獵文化基金會成立暨《納西族現當代作家作品選集》叢書出版發布會。

2.課題項目成員和力民研究員赴台參加文化交流活動

2016年11月15日至12月6日,課題項目子課題2組成員、雲南省麗江納西文化研究會和力民研究員,應台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的邀請,赴台釋讀和研究台灣傅斯年圖書館館藏東巴經典文獻,並全本翻譯該館最有特色的10本經書。

2016年11月30日,和力民研究員在台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作了題為《傅斯年圖書館館藏東巴經編目研究》的講座,和力民研究員專門介紹了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世界記憶遺產-東巴經典傳承體系數字化國際共享平台”(12&ZD234)的意義、過程和研究成果,並把本項目資助出版的課題階段性研究成果《田野裡的東巴教文化》一書贈送給中研院學者。他們閱讀后很高興地肯定了本書深入細致地田野調查和朴實嚴謹的治學學風,讓台灣學者了解我們的工作過程和共享工作成果。

3.課題組成功舉辦2016年學術前沿論壇

2016年12月25日在北京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舉辦了2016•學術前沿論壇-ADCA專場“研究創建東巴古籍數字化國際共享平台”,來自北京市多家單位的專家學者以及在校研究生參加了此次論壇。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6年5.17講話中提出了重要觀點:“重視發展具有重要文化價值和傳承意義的“絕學”、冷門學科......還有一些學科事關文化傳承的問題,如甲骨文等古文字研究等,要重視這些學科,確保有人做、有傳承。”在習總書記講話精神引導下,為了傳承這一人類獨有的古文字研究,我們將加速搶救性數字採集在一個世紀前就開始收藏在國外和潛藏於民間的東巴古籍藏本,把海外回歸祖國的數字化古籍帶給老東巴火速進行釋讀、翻譯和編目,並對已經釋讀和翻譯的東巴古籍進行較系統的分類、保存與研究,採用現代信息化創新手段構建面向由象形文字書寫的東巴古籍的數字化國際共享平台,從速搶救保存這一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絕學地位的“世界記憶遺產”,實現東巴文化的傳承。

本次論壇主題是“世界記憶遺產”東巴古籍傳承與跨學科數字化創新。主旨是面對流失海外的東巴古籍藏品的現狀,面向世界上唯一還在使用的“活著的象形文字”,研究如何採用數字網絡化技術進行東巴經典文化遺產搶救與傳承相的新模式。面向在世界文化史上獨特的少數民族文化、納西族東巴文化,探討採用文理工學科交叉及國際合作的途徑,搶救性採集分散在海內外的東巴經典古籍藏本的數據。研究採用現代信息化創新手段構建面向東巴象形文字的數字化國際共享平台,實現瀕危狀況下的東巴古籍及東巴文化的傳承與傳播。

首先,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12&ZD234首席專家、北京信息科技大學徐小力教授作了題為《用‘活著的象形文字’書寫的東巴古籍的探尋、研究與共享》的報告。

課題組成員相繼作了題為《東巴古籍數字採集與國際學術研究》、《東巴古籍數字化國際共享平台建設途徑與方式》、《東巴古籍及相關文獻的檢索技術研究》的報告,現場展示演示了數字化國際共享平台英文平台的構建方法及過程和東巴古籍信息檢索系統。

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12&ZD234)子課題2組負責人白庚勝博士做了論壇的總結發言,指出這次研討會十分成功,也十分高端,很創新也很務實,從內容到形式給人完全耳目一新的感覺,將東巴文化與先進的信息技術相結合,讓我們看到了東巴文化發展的美好前景。感謝徐小力教授帶領的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12&ZD234)課題組,全方面地向大家介紹了這項課題的進展情況、目前所取得的成果、存在的問題以及未來努力的方向,為本次論壇奠定了很高的基調,使我們更加全方面更加立體地了解了這個課題的進展情況及這個課題更深一步的意義。

這次會議論壇得到光明網、北京晚報、中國社會科學報、中國網等十多家媒體報道。

四、課題下一步研究計劃內容

1.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協助下,努力搭建網絡平台。並洽談與世界記憶工程的三個數據庫的網絡鏈接。最終的東巴古籍數字化國際共享平台的數據庫擬與世界記憶工程三個數據庫建立鏈接和分享,將我們搶救的東巴古籍數據資料上傳到世界記憶工程的三個數據庫。

2.依據確定的研究工作計劃,以及根據在前期研究工作中新掌握的情況,繼續深入進行尚未完成的和經調研新發現的世界范圍的數字化採集,音視頻記錄國內外東巴經典古籍藏本象形文字及圖形的數據,擬進一步創造條件擴大東巴經典古籍的信息採集量,特別是希望通過本項工作盡可能將散落在世界上代表性及珍貴的數字化藏本回歸祖國並納入所研究構建的國際共享信息平台。

3.整理、復制、分析及編目所採集的東巴古籍藏品的數字化資料及數據,分批量請老東巴祭司進行搶救性釋讀和翻譯,對重要及典型的國際收藏機構,根據經費情況,選擇有代表性的東巴古籍進行全本精讀和精譯,全本分4層對照標注東巴象形文字、納西注音、漢語直譯和漢語意譯。

4.進一步構建並完善數字化信息網絡國際共享平台,豐富該平台的現代遠程異地通訊、互聯網多媒體以及物聯網框架的技術支撐能力,為東巴經典的數字化加工、檢索、網絡化傳播與表達共享提供基礎環境。

5.基於網絡國際共享平台,進一步研究提供基於搜索引擎的資料分類、語義關聯、高效准確檢索、關聯式搜索等功能,進一步研究建立在線和離線終端閱讀環境和支持條件,以有利於實現世界各地的納西學研究者在本國任意的數字終端直接調取、輸入及使用相關信息,展現統計結果。

6.為適應納西學的系統化與動態化研究,進一步研究並提供一種能夠隨時植入與納西學有關學科知識的可擴展柔性網絡化數據庫,並且具有知識庫及知識挖掘工具的技術支撐,能夠適應海量數據的智能化高效檢索與搜索,解決東巴象形文復雜型、隱含性等釋讀難題,解決東巴象形文圖形識別、語音辨識、內容釋讀以及形音義共軌等問題。

7.繼續數字化採集國內外各圖書館博物館等收藏機構的東巴古籍,開展學術合作與交流。

(課題組供稿) 

(責編:實習生、李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