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25日上午,由孫曉春教授為首席專家的2016年度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中國政治倫理思想通史”開題報告會在南開大學舉行。會議由周恩來政府管理學院政治學系主任程同順教授主持,南開大學副校長朱光磊教授、周恩來政府管理學院院長吳志成教授出席並致辭。參加此次會議的評審專家有中國政治學會副會長、天津師范大學高建教授,中國政治思想史研究會會長、山東大學葛荃教授,中國哲學史學會理事、國際儒學聯合會事理、中共中央黨校喬清舉教授、中國社會學會社會思想專業委員會會長、南開大學王處輝教授,南開大學黨委宣傳部長、哲學院院長王新生教授。課題組主要成員西北政法大學張師偉教授、南開大學季乃禮教授、河北工業大學李洪衛教授、西南政法大學顏德如教授、東北大學王光副教授也出席了會議。
孫曉春教授代表課題組向與會專家匯報了《中國政治倫理思想通史》的總體研究方案。孫曉春教授說,這次能夠中標重大項目,主要得益於南開大學這一研究平台,在申報項目過程中,得到了學校領導、社科處和學院的大力支持和幫助。我們能夠中標這個重大項目,也是課題組全體成員共同努力的結果。本課題是政治學、倫理學、哲學的交叉學科,這是一個具有學術史意義的項目,具有填補學科空白的意義。要做好這一項目的研究工作,不僅要求我們具備政治哲學、中外政治思想史、倫理思想史以及哲學史等方面的知識,而且也我們有良好的歷史科學的訓練。按照這一要求,我們課題組,特別是我本人還有許多不足,在今后的研究中,我們將努力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補齊知識短板,爭取拿出高質量的研究成果。
關於《中國政治倫理思想通史》這一項目的社會意義,孫曉春教授認為,對於每一個時代的人來說,思想史都是一部現代的認識史和觀念進步的歷史,歷史上思想家和政治家對於政治倫理問題的認識,是我們民族至為珍貴的思想遺產。當代中國的政治建設與政治發展,離不開對政治倫理思想傳統的繼承和發展。本課題的研究,對於當代中國的政治倫理建設,提高國民的道德素質,有著重要的意義。當然,本課題不過是一項具體的學術研究,不能說通過我們的研究就可以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但是我們在主觀上將把這作為努力目標,我們將著意於發掘中國傳統思想中有益於提高當代中國社會政治生活質量的思想資源,使歷史上的思想家所倡導的優良的政治倫理觀念成為我們社會生活中的常識。從而為當代中國的政治建設與政治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在研究取向方面,我們要努力實現歷史主義方法與思想研究的現實關注相結合,恰當地理解和把握中國政治倫理思想發展過程中歷史階段性與連續性,在准確理解歷史時期的思想家的思想學說的基礎上,堅持用現代的價值尺度來評價中國傳統政治倫理思想。對於中國政治倫理思想史的研究對象與方法、課題組內部的成員分工、項目管理等問題,孫曉春教授也做了說明和匯報。
出席會議的幾位子課題負責人,張師偉教授、季乃禮教授、李洪衛教授和顏德如教授也對所承擔的子課題的研究計劃與設想分別做了陳述。
根據課題組成員的匯報,與會專家提出了富有建設性的意見和建議。
王新生教授說,本課題是政治與倫理的結合,從比較的視角和當代角度進行研究很有必要。課題組首先面臨的挑戰是研究范圍、對象的確定以及對學科自身規定性的確認。如何正確把握傳統在現代的價值,不能認為傳統隻能提供回望式的精神價值,倫理的價值問題的要審慎把握。改革開放前后有平等主義和公平主義的價值差異,這是所有關心當代倫理的人都應思考的問題。倫理除了國家與個人層面,還應有社會層面,中國的倫理觀念指向社會整合。
王處輝教授指出,應明確研究主題和主線,關鍵是找到幾個核心概念,准確界定核心概念的內涵和外延,指明與前人的研究、與倫理學、政治學等相關學科有何區別。要注意政治倫理思想與實踐和社會關系的聯系、政治家與思想家的關系,注意價值理性與工具理性的關系,以及倫理關系的復雜性。希望課題的研究成為嚴肅的、有生命力的學術著作,建立一套話語系統和范式。
喬清舉教授指出,本課題的研究應有六七萬字的綜論,體現出各子課題的統一性和邏輯聯系。希望通過本課題的研究形成政治學的中國話語,以前的研究批判較多,現在已有新的史料和新觀點,實際上古代社會和政治體制在中華文化的長期繁榮中發揮重要作用。本研究可以形成解釋中國政治的模式,體現出獨特性,將此作為線索,視角會有所不同,現實意義也較強。另外政治倫理是跨學科的研究,可多與學界溝通交流。
葛荃教授指出,通史要有基本認識的一致,可以貫通下來,用綜論以統一思想、界定概念、理清主線。課題涉及歷史學、哲學、倫理學,課題組成員可先補充必要的知識,西方倫理學隻能作為方法論,解釋中國不能投射過度。史料運用上應有剪裁,除正史外,官箴政書也可作為材料。在評價上同時注意歷史合理性與當下借鑒意義。另外,通史的上限和下限可作適當調整。
高建教授指出,開題即破題,應把中國政治倫理思想的內涵和外延界定清楚,首先對於基本問題取得共識,否則在寫作中不好掌握。在通論中對於課題價值、階段劃分、概念界定、材料使用等問題作出詳細的論述。在中西比較視角把握這一問題,應突出中國政治倫理思想的特征,同時也要回答在近代中西文化沖突中現代人如何回應這兩種不同的倫理。本課題研究的目的是從傳統中發掘對於今天有益的思想資源,以此保証研究的方向。
孫曉春教授最后表示,非常感謝與會專家的寶貴意見,接下來將召集課題組成員開會討論,統一認識,研究主要問題,明確材料的使用,在基本問題解決后再動筆。
(課題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