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3日,由我校經濟學院燕紅忠教授擔任首席專家的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近代中國金融市場發展與運行研究”開題研討會和課題組工作會議在上海財經大學經濟學院舉行。
一、課題論証會
出席會議的專家有中國經濟史學會會長、《中國經濟史研究》主編魏明孔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雜志社哲社部編審、《中國社會科學文摘》副主編梁華研究員,《中國經濟史研究》編輯部主任、常務副主編高超群研究員,上海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經濟思想史研究室主任鐘祥財研究員,中華書局學術出版中心歐陽紅主任,《財經研究》編輯部邱國景編輯。出席會議的校內外領導有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公室主任李安方,上海財經大學科研處處長靳玉英,上海財經大學科研處副處長陳正良,上海財經大學經濟學院院長田國強,上海財經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孫燕。項目組成員包括:首席專家上海財經大學經濟學院燕紅忠教授,子項目負責人上海財經大學經濟學院杜恂誠教授、王昉教授,復旦大學歷史系朱蔭貴教授,中央財經大學經濟學院蘭日旭教授,上海社科院經濟研究所賀水金研究員,以及課題組成員英國倫敦政治經濟學院馬德斌教授、 美國斯坦福大學喬志健博士、北京大學經濟學院趙留彥副教授、 南開大學經濟學院龔關副教授、山西大學晉商學研究所劉成虎副教授、山東財經大學保險學院付紅副教授、上海立信會計金融學院魏忠副教授等20余人參加了開題研討會。
會上,項目首席專家燕紅忠教授分別從項目研究背景和意義、思想框架、主要內容、研究重點難點、研究計劃安排、任務分工、階段性成果和最終成果等幾方面向專家組做了詳細匯報。
與會專家從各自的專業角度給出了建設性的建議,並殷切期望課題組早日推出優秀研究成果。
燕紅忠教授表示此次課題成功獲得立項得益於經濟史學界前輩和校內外領導的支持和幫助,並對各位專家提出寶貴意見和建議表示感謝。
二、課題組工作會議
3月3日下午,首席專家燕紅忠教授召集課題組成員舉行了工作會議。五位子課題負責人分別介紹了各子課題的研究內容和計劃、資料收集方案、人員協調、任務分工、階段性成果完成節點等規劃。
子課題一“傳統金融市場的孕育與轉變”,負責人為王昉副教授。擬解決的主要問題是近代中國金融市場發展與運行的歷史基礎和文化傳統,通過前近代或近代早期典型市場如糧食期貨市場、區域貨幣市場、政府放貸市場以及相關的金融信用的發展積累,探討中國傳統商業慣例和文化因素(金融信貸和商業信用)在近代中國金融市場孕育中所發揮的獨特作用,這些因素又是與外國資本因素如何相互作用,共同決定近代金融市場發展路徑和運行機制,其長期的影響機制如何等問題。
主要內容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傳統商業信用與借貸關系的發展,傳統的金融機構如何推動金融信貸和商業信用的發展。二、區域貨幣市場的發展與轉變,課題組已經在這方面有所積累,喬志健博士和張躍博士已經開始了相關的研究,將在此基礎上繼續深入。三、“買空賣空”與糧食期貨市場,燕紅忠教授將以東北地區為例考察傳統的糧食期貨市場。四、從政府放貸到公債發行,研究清代生息銀兩制度對近代公債市場的影響,預期目標是要建立生息銀銀借貸的資料長編和數據庫,需要大量時間和工作量。五、金融市場相關的思想討論與轉型,王昉教授將對從傳統到近代的金融思想的變遷做一個整體性梳理。
前1-2年時間的工作重心是資料收集和數據整理,之后按照一般課題研究的計劃,確定細化的研究提綱,分步撰寫,最后深度整合。由於組織龐大,人員又分散,如何組織科研給課題組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王昉教授建議多做總結,每年以簡報的形式使得各子課題互相銜接,同時避免子課題交叉的問題。希望圍繞這個課題培養一批年輕人才,對經濟史學科尤其是金融史學科起到促進作用。
子課題二“近代金融市場發展與市場體系形成”,負責人為蘭日旭教授。擬解決的主要問題是近代金融市場體系的演變、形成過程,整體性的市場體系和市場結構,包括專業市場之間、市場主體的關系和結構演變。本課題將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探討:一、近代金融市場主體的培育與結構,從市場參與者的角度反映近代金融市場的發展變化及其效率,相關的研究、資料和數據庫都比較成熟。二、金融市場發展和形成過程,以公債市場和保險市場為例,探討其產生背景、發展過程與基本狀況,這部分的難點在於數據的整理。三、金融市場的風險及其監控,本課題將對1883年的股票風潮、清末橡膠股票風場、中交兩行停兌風潮、1921年信托與交易所風潮等市場波動和金融危機的發展過程、原因、機制及其影響,從本國因素和外國因素兩個方面在不同時段對中國金融風潮影響的變化趨勢進行系統分析,在此基礎上討論金融市場的監管與法規建設。
子課題三“近代貨幣市場的運行機制研究”, 負責人為杜恂誠教授。他指出,本項目有兩個瓶頸:一是數據,一是理論。想要取得突破可以從以下幾點入手:一、挖掘新的數據。根據已有的資料研究可能難以為繼,已有資料的特點是區域分布上的不平衡,上海、天津、廣州等區域的資料比較豐富,希望青年學者多跑跑其他地方,例如武漢、重慶、廣州等,收集檔案資料。二、不能照搬國外的研究模式。例如西方的周期理論就不能直接套用在近代中國,中國不僅與當時的歐美經濟處於不同發展階段,也有其自身的獨特特點。無論西方經濟學中的微觀理論還是宏觀理論,都是不適用於中國經濟的。例如微觀經濟學中的完全競爭、完全信息假設在近代中國不能成立,不是像薩繆爾森講西方社會那樣可以近似,而是完全不符合,政治干預扭曲了競爭機制,信息方面甚至是完全沒有信息。
杜恂誠教授擬定了以下幾個研究方向:一、金融市場的國內整合是研究重點,主要不是研究上海與國外的整合。二、梳理100年來的金銀比價,研究利率與匯率的關系。匯豐銀行在上海發行白銀計價的債券,同時在倫敦發行黃金計價的債券,二者的利率不同很可能是因為當時金貴銀賤,通過利率差異來補償匯率。如果這是普遍現象將是極其重要的理論突破。三、經濟起飛的貨幣制度條件。整個近代中國處於經濟起飛前的准備階段,從准備階段過度到起飛階段,貨幣制度和貨幣結構產生了哪些變遷?是否符合經濟發展的需要?四、銀錢業的融資結構及其演變趨勢反映了什麼樣的規律?五、黃金期貨市場的歷史地位。各位子課題成員可以根據自己的研究方向和研究興趣選擇題目,以專題研究的形式進一步深入研究。
子課題四“近代資本市場的運行機制研究”, 負責人為朱蔭貴教授。他認為,本項目是首次嘗試對近代中國金融市場展開長時段的、多層次的研究,更高層次的創新在於研究近代中國金融市場發展的特點。一、近代中國金融市場中國家和市場的關系是很重要的論題。面對不斷的金融風潮和危機,近代金融市場中是國家的作用大還是市場的作用大?如何體現?二、除了國家的影響,還要考慮行會、商會對近代金融市場的影響。三、在金融發展的一般規律中找到中國的特色,近代中國証券市場和西方十分不同,例如中國獨有的官利制度,延續至改革開放后的溫州商人、寧波商人“保息分紅”機制,都是極具中國特色的,這樣的制度如何產生?如何延續到改革開放?四、企業籌集資金的方式之一是直接面向社會吸收儲蓄,這也是中國所獨有的。根據已有研究,這一傳統至少在宋代就有,並且對后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五、企業自籌資金還有多種多樣的方式,內部發行公債、紅利轉股、利用季節差調撥資金等都是極具中國特色的集資手段。
子課題擬解決的主要問題是近代長期信貸市場和股票市場的運行機制,以及近代中國資本市場運行的歷史特色與機理。傳統金融機構(以錢庄為例)經歷了從當年結算到年底結清利息更新合同,再到長期放貸的演變過程﹔新式金融機構(以銀行為例)的變化趨勢是對“人”的信用比例逐漸降低,對“物”的信用比例逐漸增加。主要研究內容包括但不限於以下幾個方面:一、股票與債券市場的運行及其效率﹔二、金融機構運行機制的發展與變遷﹔三、近代資本市場的運行機理與特點。
研究的難點在於資料數據的收集整理。外國在華金融機構的資料非常缺乏,例如西商証券交易所是中國近代最早、營業時間最長的証券交易所,從1891年到1941年長達半個世紀之久,但是現在國內很難找到它的資料。目前可以入手整理的數據資料有:《華股日報》有連續3年的日度數據,包括價格、分紅、企業數、交易量等信息﹔《証交》有20世紀40年代300多家華商企業股票的數據,包括政府部門批准的222家上市公司。
子課題五“近代金融市場的空間分布與市場整合研究”, 負責人為賀水金研究員。杜恂誠教授也對市場整合感興趣,但是除了國內和國際市場的整合外還有國內各區域市場的整合,貨幣市場與資本市場的整合,貨幣市場與商品市場的整合等多層次的分析角度。其次,近代中國金融市場是一個長時間段發展和變遷的過程,要研究整個近代的中國金融市場就要分階段討論各時期的特點。
子課題五擬解決的主要問題是近代金融市場的市場整合,即區域市場發展、全國統一市場發育及市場效率。重點研究內容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全國金融中心與區域市場中心,資金流的流向和循環,本課題將運用GIS的方法展現近代中國金融市場的空間分布。二、二元金融市場及其影響,具體體現為近代中國農村金融市場的運行機制,城市市場與農村市場之間資源的相互流通。三、匯率、利率、信息傳遞與市場整合,其中匯率問題還將涉及外匯與內匯的折算。
上海作為當時中國的金融中心數據相當豐富,但是金融次中心,例如天津、漢口、廣州,以及抗戰時期的重慶、成都、昆明的資料還需要補充完善。另一個研究的難點是現有的數據主要集中於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在此之前以及抗戰時期的數據十分缺乏,希望可以搜集更加完整時間段的數據,這既是研究的難點也是可能的創新點。
經過五位子課題負責人的介紹,其他課題組成員根據自己的研究方向選擇感興趣的子課題,之后進行了分組討論,落實了研究計劃和任務分工。
燕紅忠教授為本場會議作總結。他指出,課題研究要經過收集資料、整理數據、專題研究、書稿整合四個漫長的階段,整個課題組人數眾多又分散在全國各地,乃至世界各地,在此期間會盡可能地創造機會讓大家交流討論。依托上海財經大學經濟學院以及中央財經大學每年的學術會議,可以開設課題組的專場會議,各子課題報告資料收集的狀況、分享數據庫,既能調整各自的研究內容避免重復交叉,又能碰撞出新的火花。爭取每年組織1-2次課題組的全體會議,各子課題組內部可以更頻繁地組織討論。
具體研究中請注意以下幾點:一、各部分的篇幅可以適當增加,課題中的最初設計只是最低篇幅要求。我們的最終成果是書稿,將根據各部分的研究篇幅和內容體系分為3-5卷。同時,將來盡可能將資料和數據集整理出來作為一項專門的成果。二、為了兼顧質量和速度,可以從問題入手,選取一些專題開展研究工作。先形成階段性成果(論文),后再改寫成書稿形式。三、為了保証史料和數據的准確性,在資料收集和文稿引用過程中,請注意保留原始文獻。將來提交的研究成果和資料集,需要同時提交每項出處文獻的版權頁、引用頁的復印件(或PDF掃描件),請大家在開始進行資料整理和撰寫時,就做好保存和收集工作,以免將來增加工作量。
項目經費的使用要做到以下幾個原則:一、留出部分經費用於會務工作,包括開題、中期以及統稿等會議,除此之外主要用於搜集資料和整理數據,必要時還需要購買一些珍貴史料﹔二、部分經費會根據最終成果書稿的貢獻度進行分配,也可以對獲獎的中期成果(論文)進行獎勵﹔三、嚴格按照國家規定的報銷制度進行經費報銷。
(課題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