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敦煌西夏石窟研究”開題報告暨學術研討會簡報

2017年06月23日13:31來源: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辦公室

敦煌莫高窟是一座藝術的豐碑,中國佛教美術的瑰寶。敦煌莫高窟的營建自北朝樂尊開鑿第一個洞窟開始,經十六國、北朝、隋、唐、五代,一直延續至宋、西夏、元時期。近百余年來,學術界對敦煌石窟的研究已深入到各個方面,成績斐然。敦煌石窟因為其豐富的學術資源,一直是海內外學術界高度關注的文化寶地,也培養了一批又一批的敦煌學研究人才。近年來,敦煌研究院倡導“開門辦院”的基本方針,與海內外相關研究單位和研究人員積極合作,推陳出新,敦煌石窟的研究出現新的格局。在這樣的背景下,原敦煌研究院研究員,現陝西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沙武田教授多年來潛心於敦煌石窟的研究,倡導圖像証史的研究方法,先后在敦煌畫稿、吐蕃統治時期敦煌石窟、敦煌石窟粟特美術圖像、歸義軍時期敦煌石窟考古、敦煌石窟供養人畫像、西夏石窟圖像等多個領域有所收獲。鑒於學界對西夏時期敦煌石窟研究薄弱的現狀,沙武田教授聯合敦煌研究院專家學者向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學科規劃辦公室推薦相關重大項目選題。2016年7月,陝西師范大學和敦煌研究院聯合推薦的“敦煌西夏石窟研究”選題得以入選,並最終成功立項。

項目立項后,項目組積極籌備開題報告,2017年4月6日,在陝西師范大學雁塔校區崇鋈樓敏行廳召開“敦煌西夏石窟研究”開題報告會及學術討論會。課題組聘請六位學者為評審專家,分別是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院長、四川大學博物館館長、四川大學中國藏學研究所所長霍巍教授,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副會長、甘肅敦煌學會常務副會長、敦煌研究院副院長張先堂研究員,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清華大學和中國人民大學雙聘學者沈衛榮教授,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寧夏大學西夏學研究院院長杜建錄教授,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陝西師范大學國外藏學研究中心主任王啟龍教授,陝西師范大學西夏文獻研究中心主任韓小忙教授。六位學者在藏區考古、敦煌石窟藝術、藏傳佛教、西夏歷史與文字及國際藏學等領域造詣卓越,為課題組從多個角度提供建設性意見。

參加開題報告會的人員主要有項目首席專家陝西師范大學沙武田教授,子課題負責人美國芝加哥大學東亞藝術研究中心副主任林偉正教授(代表巫鴻教授)、敦煌研究院考古所所長張小剛研究員、敦煌研究院文獻所副所長趙曉星研究員、浙江大學漢藏佛教美術研究中心主任謝繼勝教授。另外,陝西省社科規劃辦主任何軍處長、陝師大社科處處長馬瑞映教授、陝師大歷史文化學院院長何志龍教授、副院長李秉忠副教授、敦煌研究院科研處副處長李國副研究員、榆林窟保護管理所宋子貞所長等領導。項目組成員有敦煌研究院考古所王建軍副研究員、敦煌研究院網絡中心朱生雲館員、敦煌研究院編輯部汪正一館員、敦煌研究院考古所王嬌館員、敦煌研究院陳列中心吳軍館員﹔西安美術學院張寶洲教授﹔寧夏大學副教授、蘭州大學博士研究生王勝澤﹔浙江大學王瑞雷博士后、講師賈維維博士后﹔四川大學博士生魏健鵬﹔陝師大西北研究院梁紅副研究員、陝師大歷史文化學院講師陳瑋博士后、石建剛博士后﹔陝師大國外藏學中心講師石岩剛博士、講師曾漢辰博士及沙武田教授的博士后、博士生、碩士生、本科生等五十余位專家學者與課題組成員。

開題報告會分上下兩場,上半場會議由陝師大社科處處長馬瑞映教授主持。首先,馬處長宣讀了游旭群副校長《在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敦煌西夏石窟研究>開題報告暨學術討論會開幕式上的致辭》,對陝師大傳統優勢學科歷史學70多年的發展與成就做了回顧,認為在“一帶一路”戰略下,要將長安學、敦煌學、西夏學等新興學科培育成陝師新的學科增長點。“敦煌西夏石窟研究”作為陝師大在敦煌學研究上取得的第一個國家社科重大招標項目,具有重大意義。陝西省社科規劃辦主任何軍處長肯定了陝師大在陝西省人文社科研究領域的重要地位。從全國范圍看,陝師大在國家社科基金立項中位於前五。同時希望評審專家能夠給課題組提出更好、更多的意見與建議,也希望沙武田教授及各子課題成員能夠借助此次開題論証,吸收專家學者的意見,調整、優化課題組資源,把項目做得更好。

項目合作單位——敦煌研究院副院長張先堂研究員高度評價了項目意義,他認為西夏統治敦煌近兩百年歷史,創造了非常燦爛的佛教藝術,而這一時期的敦煌石窟研究幾乎處於空白,項目的立項對西夏石窟藝術研究意義重大。張院長還介紹了沙武田在敦煌研究院工作的經歷,給大家介紹了敦煌研究院在培養和支持沙武田研究工作的基本情況﹔同時,對項目獲批表示祝賀,表示敦煌研究院願意為課題組提供力所能及的方便。敦煌研究院佔據項目五個子課題的兩席之地,考古研究所、文獻研究所的張小剛、趙曉星、王建軍、郭俊葉、王嬌、汪正一、朱生雲、吳軍、趙蓉等學者都參與其中。因此,對課題組研究、考察、學習敦煌石窟等方面,敦煌研究院將會全力支持。敦煌石窟所在單位敦煌研究院科研處副處長李國副研究員、榆林窟保護管理所宋子貞所長也表達了對課題立項的祝賀,表示願意為課題考察與研究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

評審專家代表霍巍教授簡要表達幾點看法,他認為國家重大社科招標項目最能體現國家意志,也是最能代表國家最高社科水平。敦煌西夏石窟研究項目對敦煌學、西夏學、石窟藝術等多個領域都起到了引領學科發展的作用。課題項目組陣容豪華,包括了西夏學、藏學、藝術史、敦煌學等多個領域,期待項目在敦煌學、西夏學等方面產出一批具有標志性的顯性成果,及對更重要的隱形成果即通過項目培養人才的期望。

下半場由首席專家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院長霍巍教授主持,子課題負責人沙武田教授、林偉正教授、張小剛研究員、趙曉星研究員、謝繼勝教授從分別作了報告。

項目首席專家沙武田教授介紹了項目的選題背景、選題學術意義、課題組構成、研究內容、研究計劃、考察計劃、課題組分工、項目的預期目標等,詳細介紹了課題總體框架與結構、子課題的設計方案和人員分工,強調了敦煌西夏石窟研究的理論與學術意義,簡單分析西夏石窟在石窟寺考古、敦煌學、西夏學、絲綢之路、中國美術史、民族邊疆等方面的學術價值和意義,對項目的整體研究計劃、研究思路、可能會遇到的問題、與當今學術前沿的關聯、課題組成員研究特色及任務分工等作了詳細的匯報。

子課題匯報階段,美國芝加哥大學林偉正教授代表課題組負責人巫鴻教授做了課題研究計劃匯報,芝加哥大學的研究團隊主要從敦煌美術史研究敦煌西夏石窟,重點關注1)敦煌石窟的特殊性﹔2)目前石窟斷代的適用性﹔3)敦煌石窟美術研究方法的獨特性﹔4)石窟研究的整體性和有機性﹔5)敦煌石窟群的關聯性,尤其是各石窟之間的橫向關聯和縱向關聯。因此,從美術史角度來研究敦煌西夏石窟,主要從幾個方面1)西夏美術史、視覺文化、物質文化等宏觀材料的整理﹔2)中外相關研究學術成果的匯總﹔3)敦煌西夏石窟考古材料的整理與匯總。在具體研究中,主要關注敦煌西夏石窟的歷史與空間、整體性的視覺文化與空間,西夏的原創性石窟。最后,要將敦煌西夏石窟放在西夏美術史的宏大視野中。

敦煌研究院承擔的兩個子課題負責人張小剛研究員和趙曉星研究員也分別就各作承擔的內容作了匯報。張小剛研究員認為敦煌西夏洞窟的分期與認定是學術界研究的一大難點,敦煌研究院老一輩的學者劉玉權先生做了開創性工作。現在學術背景和學術積累比前輩學者有了更好的積澱,研究條件也更加成熟。該子課題組主要負責敦煌西夏石窟漢傳洞窟與圖像研究,重點關於敦煌石窟的整體性、敦煌西夏石窟藝術的復雜性與多元性、西夏美術視野中的敦煌石窟等幾個問題。趙曉星研究員發言時指出,她負責的子課題主要研究敦煌西夏石窟原創性洞窟的個案研究,主要選取榆林窟第2窟、榆林窟第29窟做為主要研究對象,這兩個窟中有明確題記,可以作為西夏洞窟斷代的標准窟。榆林窟第2窟的研究重點是洞窟主題思想、中心佛壇彩塑造像復原、水月觀音變、窟頂曼陀羅、經變畫﹔榆林窟第29窟的研究重點是營建年代、供養人、西夏國師、水月觀音、第29窟與瓜州地區其他洞窟的關系、整體圖像和空間關系。從圖像細節入手,進而擴展到圖像題材的專題研究,全窟主題和思想解讀。

浙江大學漢藏佛教藝術研究中心謝繼勝教授承擔的子課題,主要負責敦煌西夏石窟藏傳佛教洞窟與圖像研究。主要關注1)“敦煌藏傳洞窟”或“藏傳風格洞窟”的確切內涵,分清早期敦煌波羅風格樣式與后期“藏傳風格”之間的聯系與區別﹔2)藏傳洞窟個案研究。莫高窟、榆林窟、東千佛洞、西千佛洞的西夏藏傳石窟個案研究,在此基礎上分析敦煌西夏石窟與衛藏寺院壁畫與藏西石窟的關系﹔3)敦煌西夏石窟壁畫繪制的經典依據與圖像來源﹔4)回鶻石窟的討論與研究。通過考察敦煌西夏石窟與石窟壁畫及相關文物,梳理吐蕃、西夏歷史文化聯系,並以石窟壁畫個案分析,討論12世紀前后漢藏與多民族宗教思想的融合,及其融合趨勢導致的漢藏多民族文明史的重組與變革,使之與前期民族藝術關系呈現不同的面貌,真正形成有內在演進規律的圖像風格關聯。

各負責人匯報完畢后進入專家評審階段,各位專家學者為課題組提供了非常中肯的建議與意見。敦煌研究院張先堂研究員認為課題組研究思路清晰,設計分工合理,包含了國內外著名的專家學者,但團隊成員之間的協調組織是一個重要工作。他同時提出三個問題需要注意:第一,敦煌西夏歷史的研究還需加強﹔第二,西夏與回鶻的關系也是非常重要的問題,也是一個難點﹔第三,西夏石窟的分期斷代問題,通過對西夏石窟的斷代研究,建立起西夏石窟斷代的研究方法和判斷標准。中國人民大學沈衛榮教授認為,首先,課題組要注重洞窟圖像與文本的研究﹔第二是敦煌西夏石窟的概念如何界定﹔第三在敦煌發現回鶻文藏傳密教的文本,它與黑水城發現的藏傳佛教、西夏文密修佛教內容十分相似,敦煌西夏石窟的圖像與考古出土的材料的關系也是課題組需要考慮的問題。寧夏大學西夏學研究院杜建錄教授建議課題組要充分利用好這次開題的機會,吸收專家學者的良好建議,就開題做進一步的完善,注重吸收學界研究成果﹔同時,要加強與合作單位敦煌研究院的協同合作。杜教授還建議理清西夏與西夏洞窟的概念問題以及如何合理處理有爭議的洞窟﹔另外,還需要項目主持人對項目做宏觀把握,希望提前制作一個可供統一參考的大綱,定期和各子課題保持互動與交流。陝西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院長王啟龍教授在前幾位專家的基礎上,建議課題組要充分注意到西夏多元文化的特點﹔同時還要注意石窟藝術與圖像背后歷史與社會背景的關聯,將圖像研究最終落實到歷史的研究中去。陝西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韓小忙教授表示西夏洞窟的研究離不開西夏文題記的釋讀,希望課題組成員充分注意到敦煌西夏洞窟西夏文題記的重要性。

最后,評審專家組主席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院長霍巍教授希望項目組切實注意課題考古學學科本身話語體系的問題,首先要解決石窟分期斷代的基本問題,在物質、宗教、歷史、藝術等幾個方面實事求是地做科研。項目組各個子課題之間是以首席專家為圓心的同心圓關系,核心是基礎資料收集與整理。還要注意如何處理吐蕃、宋、遼、回鶻、蒙元與西夏之間關系。另外,美國芝加哥大學巫鴻教授為負責人的團隊站在藝術史、美術史的角度研究敦煌石窟,但還得在遵守考古學底線的基礎上有所突破,進一步擴展到文化因素、歷史背景、宗教背景、圖像文本、多元元素的分析等方面。

開題結束后,項目首席專家沙武田教授代表課題組對參加會議的專家學者表示衷心感謝,並表示一定會吸取各方意見,進一步完善項目規劃,將項目做好﹔特別敦煌研究院給予的全面支持表示感謝,並表示本項目最終成果將屬於兩家單位共有﹔最后,感謝各子課題負責人和課題組所有成員,希望各個子課題之間能夠通力合作,順利推進課題的實際研究工作。

下午,項目課題組舉行了敦煌西夏石窟考古與佛教研究、敦煌西夏石窟圖像研究專題研究學術報告會,分為上下兩場,每場四人,分別有來自敦煌研究院、陝西師范大學、浙江大學和寧夏大學的年輕學者,內容涉及敦煌西夏石窟考古、歷史、圖像及西夏藏傳佛教法脈傳承、藏傳佛教圖像等諸多問題。

第一場報告分別是敦煌研究院王建軍副研究員、趙曉星研究員,陝西師范大學陳瑋博士、曾漢辰博士,評議人分別是陝西師范大學沙武田教授、敦煌研究院張小剛研究員、浙江大學謝繼勝教授、美國芝加哥大學林偉正教授。王建軍副研究員《敦煌西夏石窟考古概況》對甘肅河西中小石窟中的西夏遺跡,包括肅北五個廟、一個廟石窟,敦煌南湖店、莫高窟,瓜州榆林窟、東千佛洞、旱峽石窟,玉門昌馬石窟,肅南文殊山、金塔寺等,武威金剛亥母洞、天梯山石窟,景泰五佛岩寺石窟,靖遠法泉寺石窟等石窟寺進行了考古調查的概要介紹。趙曉星研究員《敦煌石窟晚期涅槃變中的“撫足者”》以敦煌石窟晚期涅槃變為中心,對敦煌西千佛洞,瓜州榆林窟、等敦煌石窟中8幅涅槃變做了深入解讀,認為圖像中撫足貴人相老者為“耆婆長者”。陝西師范大學講師陳瑋博士《敦煌莫高窟第444窟漢文題記所見西夏歸義人研究》對敦煌莫高窟第444窟主室西壁龕內南后柱漢文墨書題記進行了考析,題記作者為叛逃西夏的北宋環慶路洪德寨漢人、蕃人士兵,反映了西夏對歸義人的安置政策及他們虔誠的佛教信仰。陝師大講師曾漢辰博士《從西夏遺存文獻看后弘期初期藏傳佛教教法傳承》以黑水城、莫高窟北區洞窟出土西夏文獻為材料,試圖考訂出現存西夏文獻所出現的西藏或印度上師,並對密法背后的上師譜系進行解讀,西夏典籍成為記錄早期藏傳佛教的唯一史料。

第二場報告分別為寧夏大學王勝澤副教授、浙江大學賈維維博士、敦煌研究院汪正一館員、陝西師范大學楊冰華博士生,評議人分別是西安美術學院張寶洲教授、浙江大學王瑞雷博士、四川大學魏健鵬博士生、陝西師范大學石岩剛博士。寧夏大學王勝澤副教授《西夏花鳥畫探究》對黑水城出土《禽鳥花卉圖》做了深刻解析,認為其受到了宋畫影響,表現了西夏宮廷詩歌《月月樂詩》。浙江大學講師賈維維博士《巴哩系成法與西夏密教圖像關系研究》榆林窟第3窟反映的印度文化影響做了探索,西夏密教圖像受到《巴哩成就百法》的印度圖像系統影響很大,可能在西夏時期就已經經由西夏國師拶彌譯師傳入。敦煌研究院汪正一館員《敦煌水月觀音變“僧人與猴行者”身份新釋》對敦煌壁畫水月觀音變中出現的僧人和猴行者做了新的考釋,認為僧人與猴行者組合實際上是僧伽信仰與觀音信仰互動的反映,表現了僧伽和尚收伏水妖巫支祁的傳說。陝西師范大學楊冰華博士生《莫高窟第61窟甬道北壁供養像身份考証》對敦煌莫高窟第61窟甬道北壁女性供養人像做了深入解讀,認為其為西夏羅后天慶二年(1195)為亡夫仁宗皇帝做法會時繪制,后在天慶十三年(1206)后重繪。

開題報告會是項目立項以來的首次會議,通過與會專家的建設性意見和指導,規范項目研究,為項目組就課題進一步研究工作提供重要的思路﹔同時使得課題組成員之間對課題整體計劃有了基本的認識,明確了各自研究任務和研究對象,通過專家點評提升研究認識。而同時舉辦的針對敦煌西夏石窟研究的小型專題學術研討會,以課題組青年專場的形式,是課題組成員最新研究成果的集中匯報,通過這樣一場針對敦煌西夏石窟的專題學術研討,凝練隊伍,課題組成員之間相互切磋,相互激蕩,增進知識,增強信心。另一方面,針對課題研究對象的專題研討,提升針對西夏洞窟的問題研究意識,又為課題組成員相互之間后續的互動交流打開暢通的交流渠道。

(課題組供稿)

(責編:實習生、李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