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人文學導論》第三期成果簡報

2017年06月23日16:41來源: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辦公室

2016年5月14日,北京大學“人文學導論”課題組在北京大學燕南園56號院舉辦了"人生價值的追求"的主題沙龍, 著名學者、首都師范大學哲學系特聘教授陳嘉映與來自首都幾所高校和研究機構的師生共聚一堂,漫談價值與普世價值的問題。美學家、北京大學哲學社會科學資深教授葉朗先生,中國社會科學院高建平研究員、中國人民大學藝術學院丁方教授、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張法教授、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牛宏寶教授、北京師范大學哲學院田鬆教授、北京大學藝術學院王一川教授、北京大學藝術學院顧春芳教授、北京大學藝術學院劉小龍副教授、《光明日報》副總編沈衛星、《中國文化報》理論部副主任楊曉華、《中國社會科學》編輯俞武鬆、《電影藝術》編輯譚政、當代藝術知名策展人朱麗、中國戲曲學院國際文化交流系講師孫燾、中央民族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鄧明艷等十多位專家學者以及來自北京大學各院系的部分同學參與了此次活動。本次沙龍由顧春芳教授主持,活動以陳嘉映教授主講及專家學者對話的形式進行。

人生價值的追求

——著名學者陳嘉映談價值與普世價值

2016年5月14日,北京大學“人文學導論”課題組在北京大學燕南園56號院舉辦了題為“人生價值的追求”的沙龍活動。本次沙龍請來了著名學者、首都師范大學哲學系特聘教授陳嘉映主講普世價值的問題。沙龍開始,陳嘉映首先闡明了他的基本觀點,指出普世價值的提法是不能成立的。他強調今天並不是要講政治上所謂的“普世價值”,而是要討論普世價值的一般用法並分析其背后存在的問題。他說:“一個人或者一個族群有一些價值,他們喜愛和尊重這些價值,希望把這些價值推廣,讓更多人接受,這是一個很正常的願望,但不能因此就說這些價值是普世價值。”國內主張普世價值的思潮提出了一些價值,他是比較認同的,但他認為這些價值並非“普世價值”。雖然否定了普世價值的存在,但他希望把那些公認為“好”的價值通過“對話”變成普遍的價值,他認為這是不同價值之間交流、理解和學習的過程。

價值與事實——普世價值概念的梳理

在談到“價值”這個詞的起源時,陳嘉映指出這是一個比較晚近的概念,100多年前由德國哲學家提出后才流行開來。他說中國的“價值”一詞比英語中“value”的含義要窄一些,在西方“value”跟商業活動的關系比較密切,它起初並不是一個倫理學的概念,直到近代人們才從“value”的商業語義中汲取出倫理學的意涵。陳嘉映認為“價值”這個詞的意思不如理念、理想等概念清楚,因為一說到理想就表明它是還沒有實現的,但價值是實際已經在那裡了還是沒有實現,這一點是不清楚的。

關於“普世價值”,陳嘉映指出首先要搞清楚所謂“普世價值”是全世界公認的還是全世界應該公認的,尤其要區分普世價值與普遍價值的不同。他說,普遍主義的基本定義是“把某種思想觀點認為是絕對的普遍的,沒有例外的,而其他民族的思想觀念沒有普遍價值甚至沒有價值”﹔普世價值則強調在不同民族的文化之間存在某種相同或者相近的價值觀念,這些相同或相近的價值觀念應當具有普世價值的意義。這就是說,在各個不同民族的文化中存在著普世文化價值的因素。不過,這仍然沒有回答普世價值是實際存在還是應當存在的問題。陳嘉映認為,如果一種價值已經被普遍公認,那麼普世價值這個觀念根本不用重新提出,因此他將普世價值設定為“全人類都應當接受的價值”。

陳嘉映說,普世價值與普適價值也不完全相同,前者會引發關於這些價值是事實上存在還是應當存在的問題,而后者則不存在這樣的爭議:當我們說一個東西是普遍適用的,表明它還沒有普遍用。因此,陳嘉映認為應當把“universal value”中的“universal”翻譯成“普適”,這樣在字面上可以避免一些誤解。他說價值和事實是兩分的,這來源於休謨關於“事實無法推出價值”的觀點。既然事實推不出價值,那麼價值是從什麼地方來的呢?對於有宗教信仰的人來說,這樣的問題不存在,因為教徒的價值是給定的。到了達爾文的時代,自然理性無法設想存在先驗的價值或理想,說不清楚這些價值或理想從哪來,就無法進一步提倡所謂“普世價值”。

實質與形式——真理追求的悖論

在談到普世價值的思潮時,陳嘉映說那些提倡普世價值的人提出的諸如民主、自由等具有實質內容的價值他是贊成的,但他不同意把這些價值說成是普世價值。他說關於普世價值的問題會產生悖論,比如對於真理的追求是普世的追求,但功利主義在回答要不要讓人民都知道功利主義才是真理的問題時得出了真理隻能掌握在少數人手中的答案。因此,如果說普世價值是具有實質內容的價值,比如民主、自由人權等等,顯然是因為人們有著不同的價值觀,才會提倡言論自由和追求真理等價值。按照這樣的思路分析,我們對一切實質價值的追求都達不到“普世價值”的高度,普世價值會變成一個高度形式化的東西。

普遍與特殊——關於普世價值的康德與黑格爾爭論

解決普世價值問題的另一條思路來自康德哲學與黑格爾哲學之間的爭論。陳嘉映說,康德主義者希望能先找到普世的東西,然后再尋求普適的途徑,這是從普遍到特殊的進路﹔而黑格爾主義者從特殊開始,然后討論特殊的東西怎麼能夠具有普遍的意義。因此,黑格爾主義者要解決的問題是如何讓一個族群的倫理觀念或者價值理想轉化成被其他人所認可的東西,轉化成通用的價值。陳嘉映說,他比較贊同黑爾格的思路,不過這一思路面臨兩大問題:一是任何價值都鑲嵌在一個特定的社會現實之中,比如,一種民主制度一定作用於特定的社會條件之中﹔二是一切理想和價值都要超出具體的現實,這一超出的過程就是“翻譯”的過程,而翻譯之后的價值仍然處在一個特定的文化形態之中,仍不具有完全普遍的意義。

生物共性與價值共性——從共性推導普世價值的邏輯錯誤

陳嘉映還分析了從人的共性來論証普世價值的邏輯錯誤:第一,不能把普遍性理解為抽象層次的不同。人們往往從人有手、會使用工具等生物共性來論証普遍價值的存在,陳嘉映認為這種論証邏輯實際上是誤解了普遍性。他以德國神學家漢•斯昆的思想為例進行說明,在漢•斯昆看來人的生活有三層標准,第一個標准是基督教的標准,往上是宗教的標准,最上面是人類的標准,因此基督教不能違反一般宗教的觀念,而任何宗教都不能違背一般人性的要求,因為人性標准是人類的普遍標准。陳嘉映認為漢•斯昆的觀點實際上把普遍性理解為抽象層次上的不同,他指出我們不能從抽象層次上來理解人的普遍性,而應該從生活現實中來談論普遍性。第二,既然說人有共性,那就不能在共性上建立普世價值。因為當我們說到普世價值的時候,我們一定是面對了某些分歧,還沒有實現那個“普世價值”。陳嘉映說,中外的思想家,尤其是古希臘的思想家通常都有一種模模糊糊的普世價值的想法。柏拉圖認為理念是普遍的,問題是能不能找到理念,柏拉圖的這一思路比較接近康德的想法,都認為人類存在共同的東西,問題是如何來認識和實現它。亞裡士多德與此不同,他認為存在普遍的共同人性,不過亞裡士多德所理解的共同人性與我們現代的理解不一樣。我們理解的共同人性是從達爾文主義的角度來講的,是指人都有手、語言、會使用工具等生物共性﹔而亞裡士多德理解的共性是人的價值共性,是從事物的自我實現的角度來理解的本質和共性。陳嘉映說,不同群體關於人的目的、自我實現的本質的預設是不同的,因此亞裡士多德從“人性”推導普遍價值的路徑是行不通的。然而,我們今天返回到從生物共性來追尋普遍價值則犯了另一個錯誤,從生物共性同樣無法推導出普遍價值。

在總結本次講演時,陳嘉映指出不同族群的價值和理想都是鑲嵌在特定的文化和社會環境中,但這些價值和理想有一種要超出自身環境的要求,因此不同族群之間需要互相對話、理解和學習,把大家都認知為“好”的東西盡量的普遍化。他說,這種普遍化顯然不是“普世”的,能不能達到普遍化也不是一個先驗的問題,而是一個具體的、實際的問題。不可否認,人類存在一些生物方面的共同性,但這些共同性推導不出共同價值或普世價值,這些共同性只是為不同群體之間交流、理解和學習提供了媒介。

純粹哲學思考與原創性思想——主題沙龍的意義

陳嘉映主講完畢,與會專家學者圍繞著講座內容進行了深入交流:沙龍主持人顧春芳首先發言,她對陳嘉映的講座內容進行了簡要梳理。她說,陳嘉映今天談到了價值概念的由來和內涵,討論了普世價值與普遍價值的區分、普世價值的說法是否成立,還分析了為何從人的共性無法推導出普世價值。她認為陳嘉映的講座展示了一種非常純粹的哲學思維方式和表述方式。田鬆以“科學真理”為對象,從相對主義和認識論的角度談了對普世價值的看法,他說:“我不承認有一種仿佛真理之碑那樣的普世價值,如果存在一種可以被稱為‘普適價值’的東西,那它是協商的結果,是因為被共同接受了,所以才是普世﹔而不是說因為普世,所以就應該被接受。”高建平從不同文化之間的“對話”談了看法,他指出我們不能認為自己民族的價值具有天然的合理性,每個社會都有自己的價值觀,一個社會要健康發展就需要跟其他社會“對話”,不同文化之間應互相協商、學習。王一川從美的共通性、藝術的公共性分析了普遍與特殊的關系,他認為任何價值既是普遍的,又是特殊的、具體的。張法認為關於“普世價值”是否存在應該從不同的層面來分析:從哲學本體論來講,普世價值肯定是有的,人性有共性,價值有共性,從而普世價值肯定存在﹔從語言語用學來講,普世價值又是說不出且不可能說出來的。牛宏寶從普世價值的前提預設,即人類的語言共同體出發,指出討論普世價值首先要弄明白語言共同體是不同價值進行交流的媒介,還是它本身就蘊含了人類的共同價值。他認為不存在一種從古至今都有的普世價值,所謂“普世”價值是在不同的時代裡由不同的群體重新構建出來的,因此“協商”就成為多元價值共存的方法。丁方從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入手,指出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大師都將人類大同的理想作為一種普適的價值。沈衛星從現實國際關系的角度談論了不同價值體系、不同文化之間的沖突等問題。專家學者們還對有關價值、普世價值的其他問題展開了熱烈討論。

最后,葉朗先生為本次沙龍活動做總結發言。葉先生認為陳嘉映主講的這期沙龍非常好,思辨和分析的色彩很濃,大家討論得也很熱烈。他說:“人文學導論的主題沙龍有四個特點,第一是小型的,第二是內部的,第三是學術性的,第四是多學科結合的。我們辦這個沙龍的目的就是希望刺激大家深入思考一些純粹的哲學問題,從而產生一些原創性的思想。陳嘉映的講演,讓我們更智慧更聰明,更能思考問題。”

(課題組供稿) 

(責編:實習生、李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