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希臘化文明與絲綢之路”課題組工作簡報

2017年06月23日16:13來源: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辦公室

2015年11月,由南開大學歷史學院楊巨平教授申報的“希臘化文明與絲綢之路”課題獲得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立項。自立項名單公布以來,以楊巨平教授為首席專家的課題組為項目啟動做了一系列的准備工作。3月19日至20日,項目開題報告會暨學術研討會順利舉行,該項目正式啟動。學校為支持該項重大課題,成立了“南開大學絲路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子課題項目負責人、法國國家科學院教授皮埃爾•萊赫什應邀訪問南開大學歷史學院並做了學術講座。

一、項目開題報告會暨學術研討會順利舉行

1、開題報告會

3月19日至20日,由南開大學歷史學院、南開大學絲路古代文明研究中心主辦的“希臘化文明與絲綢之路”開題報告會暨學術研討會在南開大學舉行。出席開幕式的還有世界史與絲路研究方面的特邀專家,中國社會科學院、陝西師范大學等和《歷史研究》、《世界歷史》、《西域研究》、《全球史評論》等重要史學刊物的代表,以及課題組的國內外成員,在讀的博士碩士研究生,共五十余人。

開題報告會由專家組組長錢乘旦教授主持。專家組成員共五位,分別為:北京大學錢乘旦教授、北京大學林梅村教授、北京師范大學郭小凌教授、天津師范大學侯建新教授、清華大學張緒山教授。錢乘旦教授首先指出,古代希臘文化經過中亞到達南亞和東亞,最終經絲綢之路傳入中國,古代文明之間的溝通交流問題意義重大,而我國學術界關於該問題的研究一直以來十分薄弱,因此該項目首先具有重大的學術意義。國家主席習近平提出建設“新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戰略構想,古代的絲綢之路到底在歐亞大陸的文明互動中發揮了什麼樣的作用,它對我們今天有什麼新的歷史啟示和借鑒,楊巨平教授承擔的這一課題顯然也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課題組首席專家楊巨平教授向與會成員介紹了項目的選題緣起、研究重點、課題框架、思路與內容,以及研究進度等內容。

希臘化文明與絲綢之路二者之間不論在時間還是空間上都存在著一種必然的歷史聯系,正是這種聯系使得希臘化文明與絲綢之路這兩個不同的研究領域能夠組成一個研究專題。項目主要致力於解決希臘化文明與絲綢之路之間的關系問題。這種關系到底是通過哪些方式體現出來的﹔它對世界歷史的進程,尤其對東西方文明之間的交流互動到底發揮了什麼樣的作用﹔古代中國在這種文明互動中到底扮演了什麼樣的角色﹔這種關系對於我們今天推行“一帶一路”戰略,與古代絲路沿線所經過的現代國家、民族建立友好合作關系能夠提供哪些啟示和借鑒都將是本課題研究的重點。本項目分為五個子課題:希臘化世界與絲路開通、希臘化城市與絲路重鎮、希臘化錢幣與絲路錢幣、希臘化藝術與絲路藝術、希臘化文明遺產在中國。綜合研究與實証研究並重、中外文獻資料與考古資料相互補充、多學科研究、交叉合作既是本項目的研究特色,也是基本的研究方法。

與會專家對“希臘化文明與絲綢之路”課題的可行性與研究價值以及研究團隊的多學科國際合作予以充分肯定,認為該研究將會在很大程度上彌補國內對絲路西段研究的缺陷與不足,同時也提出了一些寶貴建議。總之,專家們對本課題的最終研究成果充滿期待,希望以楊巨平教授為首席專家的團隊能夠從全球史的宏大視角統攬全局,力圖在實証研究中取得新的突破,達到國際一流水平。

2、學術研討會

學術研討會以“希臘化文明與絲綢之路”為主要議題,分為主題報告與專題討論兩個部分。

主題報告的發言人分別是法國國家科學研究院考古學家皮埃爾•萊赫什(Pierre Leriche)教授、美國維克森林大學杰弗裡•勒納(Jeffrey Lerner)教授、法國著名錢幣學家奧斯蒙德•波比拉赫奇 (Osmund Bopearachchi)教授(書面發言,楊巨平教授代為宣讀)、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所李裕群研究員、陝西師范大學西北歷史環境與經濟社會發展研究院張萍教授。

三位國際專家本身就是本課題的子課題負責人或核心成員。他們在發言中介紹了最新的希臘化城市與錢幣的研究成果。萊赫什教授展示了中亞城市古鐵爾梅茲豐富的考古成果,勾勒出數十年前尚不為人知的北部巴克特裡亞和古鐵爾梅茲的古史輪廓,認為以前大量假設和武斷的言論在考古材料的實証下都有可能被推翻。勒納教授結合西方古典史料、以《漢書》為主的中國史料、考古成果這三方面的內容,闡述了瓦罕通道與帕米爾地區在公元初的幾個世紀的關系。波比拉赫奇教授梳理了巴克特裡亞—希臘人與印度—希臘君主們的錢幣肖像的基本特征,展示了希臘式錢幣在巴克特裡亞王國和印度-希臘人王國歷史重建中的關鍵作用。

張萍教授是2014年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絲綢之路歷史地理信息系統”的負責人,她向大家介紹了絲綢之路歷史地理信息系統建設的結構、價值與前瞻。作為一種全景式的研究工具,該系統極具實用價值,其建成將對了解希臘文明與各地方文明如何實現由點的互動到線的互動具有重要意義。李裕群教授從新疆新發現的考古資料分析了犍陀羅藝術東傳的問題。2010年以來,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在和田地區和吐魯番地區,對佛教寺院遺址和石窟寺作了許多發掘工作,已經發現的遺跡和遺物為探討犍陀羅佛教藝術的東傳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專題討論分上下兩場,

上半場主要由第二子課題與第三子課題的成員發言。南開大學歷史學院王以欣教授通過對古希臘東方史料辨析,認為著名的巴比倫城的建造者應為新巴比倫城的開創者那波帕拉沙爾和尼布甲尼撒二世父子,材料利用廣泛,研究視野開闊。來自伊朗的南開大學歷史學院博士后帕沙(Hamidreza Pasha Zanous),西南大學陳瑩講師,南開大學龐霄驍博士和王坤霞博士分別就安息時期絲路沿線的伊朗城市、《地理志》所記載的帕提亞、貴霜城市的建立與絲綢之路在印度的拓通、《厄立特裡亞航海記》中的海上商路等問題發言,史論結合,材料翔實。著名錢幣收藏家李鐵生先生與中山大學林英教授分別從不同的空間范圍探討希臘化文化的影響。李鐵生先生認為,希臘化世界的形成對絲綢之路影響最早,涉及各個領域,錢幣便是其中一例,大量的實例表明,希臘式錢幣對前伊斯蘭中亞兩河地區錢幣影響深遠。林英教授結合中國史籍與考古發現的漢代文物,著重分析了漢代對希臘式錢幣的接受程度。南開大學歷史學院博士王楊則以“宙斯的饋贈——狄奧多圖斯錢幣略論”為題,對巴克特裡亞國王狄奧多圖斯父子的錢幣進行個案研究。

下半場主要由第四子課題與第五子課題的成員發言。清華大學張緒山教授通過大量圖片,系統介紹了中國境內的希臘化文化遺跡。蘇州大學沈愛鳳教授就希臘化時代多元文化格局的形成原因闡述了個人看法。蘇州工藝美術職業技術學院董波教授、西安美術學院齊彬講師分別對希臘化時期的建筑與藝術造型進行了分析。中央民族大學肖小勇副教授、暨南大學王銀田教授、中國人民大學陳曉露講師、鄭州大學張莉副教授等學者的發言主要關注中國境內,特別是新疆地區發現的希臘化文明信息。肖小勇與王銀田的發言題目分別為“希臘化文明在新疆的傳播”和“北魏墓葬中的希臘化藝術”,提供了最新的相關考古資料。南越王宮博物館研究館員胡建介紹了南越國時期考古發現的西來物質文化信息。陳曉露通過鄯善佛教與酒文化的關系探討了希臘文化在西域的影響。張莉全面梳理了考古材料所反映的史前絲綢之路的情況,嘗試從社會機制內部分析史前絲綢之路的形成與發展。

專題討論結束之后,舉行了簡短的贈書儀式。楊巨平教授代表課題組接受了兩位外國學者贈送的最新學術著作,並受江沛院長委托,回贈了由歷史學院主編的《紀念雷海宗先生誕辰 110 周年·世界古代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同時,楊巨平教授還向與會者展示了一部分他本人近些年獲贈的其它書籍,這些書籍是他與國外學者合作與友誼的見証。

3、工作安排

學術研討會結束后,楊巨平教授對項目的整體進度規劃,特別是對未來一年的主要工作做了進一步的安排:

2016•7—2016•10 國內外實地考察﹔

2016•11—2016•12 整理資料,建立子課題和總課題數據庫。

2017•1—2017•6 各子課題負責人(或各卷主編)提出寫作大綱,發給成員討論,提出修改意見﹔

2017•7 各子課題召開寫作大綱定稿會。

隨后,各課題組根據以上安排,召開小組會議,討論具體安排措施,確定任務、分工。

總之,本次開題會與學術研討會堪稱一次小型國際學術研討會,達到了預期的目的,為重大課題的順利進行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二、首席專家楊巨平教授訪英紀要

為了進一步了解歐美學界在本課題研究方向的最新動態,也為了征求國外專家對本課題研究計劃的建議,特別是延攬一批外國學者參與本項目的研究,為最終成果達到國際一流打好基礎,首席專家楊巨平教授於2016年4月12日-27日應邀到英國雷丁大學、愛丁堡大學、牛津大學、劍橋大學訪問,同時到大英博物館搜集資料。雖然此行時間短暫,但收獲頗豐。

4月14--17日,楊巨平教授在雷丁大學參加了“希臘化的中亞:當前的研究與新的方向”(Hellenistic Central Asia:Current Research, New Directions)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組織者 Rachel Mairs博士對我們的項目非常感興趣,專門安排了一個環節請楊教授介紹項目的研究計劃。與會學者紛紛表示對該項目的肯定,同時提出了許多寶貴的建議,如有學者講到,項目計劃涉及面廣,應該邀請更多的各個領域的專家參與,還有學者提出,如果僅用中文出版是否會影響成果在國際上的認可。楊教授對這些問題與疑慮一一做了回答,表示誠邀各國的專家參與,將來會爭取在中文版的基礎上出一個英文縮略版。會后,法國索邦大學、美國休斯敦大學、劍橋大學的三位博士當即表示願意加盟,牛津大學、雷丁大學、烏特勒支大學的幾位教授表示將對項目提供全力的支持。牛津大學古典藝術研究中心主任Peter Stewart博士願意在犍陀羅藝術的研究領域與我們合作,承擔“犍陀羅藝術的起源與特點”這一章的撰寫。雷丁大學古典系的教授Peter Kruschwitz 和Rachel Mairs博士希望與南開大學歷史學院建立正式的學術交流機制,互派教師和學生。具體協議文本正在協商之中。

18-21日,楊巨平教授訪問愛丁堡大學,並應古典學系教授,國際著名希臘化史專家Andrew Erskine 的邀請,做了題為“Hellenistic Civilization and the Silk Road”的學術報告。期間,考察了哈德良長城。與漢代的長城相比,哈德良長城更像是一道長牆。它只是一道羅馬帝國在不列顛的邊界線。因而,沒有像漢代西域的長城那樣,成為絲綢之路的一個組成部分。

22-23日,訪問大英博物館。該館收藏有斯坦因在中國新疆和田一帶搜集到的實物資料。部分展品的圖片雖然早已看過,但佇立實物面前細細欣賞,體味其中的文化內涵,還是讓人流連忘返。像那件“特洛伊木馬計故事”的雕塑,由於櫥櫃反光,楊教授多次拍攝也沒有達到理想的效果,隻好作罷。短短兩天,馬不停蹄的邊看邊拍,也難以看完所有的展品。像我們比較熟悉的希臘羅馬古典藝術品的展覽就隻好忍痛擦肩而過了。

24日,訪問牛津大學阿什莫林博物館 (Ashmolean Museum),發現一些具有犍陀羅藝術特征的實物,並拍照。本來要拜訪牛津大學的著名古典藝術史教授John Boardman,但由於行程安排的失誤,未能實現。

25日,訪問劍橋大學。Nicholas Sims-Williams 是國際著名的古文字專家,尤其擅長中亞和印度古代死語言的研究,如佉盧文、巴克特裡亞語、粟特語等。他和大英博物館錢幣部的Joe Cribb教授合作釋讀的Rabatak銘文,為解決貴霜王系的世紀之謎提供了一把鑰匙。楊巨平教授此行專門拜訪他(已經從倫敦大學亞非學院退休,現在劍橋the Ancient India and Iran Trust),向他介紹了項目的研究計劃。他認為這是一個雄心勃勃的(ambitious)計劃,但為未來能否順利實施擔憂。他的建議是,首先盡可能地搜集、整理、綜合、分析現有的最新的研究成果,在此基礎上盡可能提出自己的看法。他還建議,可否像歐美科研項目那樣,聘用一批專職研究人員,如博士后,從事本課題的研究。但這一點目前在國內顯然是難以做到的。

總之,此行是開題會議的一個延伸,不僅搜集到了一些珍貴的資料,而且聽到了各種有用的信息和建議,特別是結識了一批新的年輕學者,他們擅長的領域恰恰是我們的薄弱環節。希望以后我們的課題組成員都能夠走出去,開闊視野,提高研究層次。

附錄1:

“南開大學絲路古代文明研究中心”正式成立

南開大學歷史學院申報的“南開大學絲路古代文明研究中心”近期由校長辦公會議批准成立。3月19日,在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希臘化文明與絲綢之路”開題會暨學術研討會開幕式上,朱光磊副校長表示,學校為支持重大課題,為其提供一個合作研究和學術交流的平台,該中心正式宣布成立。“南開大學絲路古代文明研究中心”挂靠歷史學院。這個新的學術平台有利於歷史學院匯聚校內外科研力量,全力實施重大課題攻關,更好地展開中外學術交流。

南開大學歷史學院歷來重視古代中外關系史和古代文明的研究。雷海宗先生關於古代歐亞大陸游牧世界與土著世界關系的研究、楊志玖先生關於馬可波羅來華的考証已經開啟了絲路研究的先河。李治安教授關於元帝國的研究、陳志強教授關於拜佔庭金幣東傳的研究,王力平教授關於敦煌文獻的研究,劉毅教授關於絲路瓷器貿易的研究等,都屬於絲路歷史與文化的研究領域。

中心負責人楊巨平教授近30年來一直致力於希臘化文明與絲綢之路關系的研究,已經在國內外重要學術刊物上發表相關論文數十篇,還應邀到歐美的多所大學講學。2005年以來,楊巨平教授先后承擔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希臘化文明與古代東西方諸文明的互動”,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項目“絲路文明古國研究”、哈佛大學希臘研究中心項目“Hellenistic Civilization and the Silk Road”等相關研究課題。此外,楊巨平教授還與學界學術界的有關研究機構建立了廣泛的學術聯系。他與法國科學院著名古代錢幣學家Osmund Bopearachchi、著名考古學家Pierre Leriche、英國大英博物館的錢幣學家Joe Cribb、美國休斯敦大學的Frank Holt教授、美國維克森林大學的Jeffrey Lerner教授、美國華盛頓大學的Daniel Wough教授、荷蘭萊頓大學的De Ligt教授、Henk Singor 博士、希臘雅典大學的Kostas Buraselis教授等有著密切的學術聯系和合作關系。楊巨平教授在申報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時,4位國際一流學者應邀擔任了子課題負責人和主要成員。他們成為本中心的第一批外籍專家。可以說,南開大學絲路古代文明研究中心的成立既是南開歷史學科先賢奠基之業的延續,也是近年南開歷史學院教學科研團隊集體努力的結晶。

該中心將發揮歷史學院的學科優勢,以東西方文明互動為主線,對絲路古國的文明史以及相互之間的交流史進行研究,重點關注境外絲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藝術、錢幣、宗教與城市遺址。此外,近期圍繞國家重大課題研究開展的工作如下:建立資料中心、網站和數據庫﹔爭取創辦《絲路文明研究》年刊﹔在世界史專業設立“絲路文明”研究方向,培養博士、碩士,並招收博士后和接受高級訪問學者﹔舉辦國際國內專題學術研討會、報告會及相關短期課程﹔致力於與國外有關機構、基金會建立聯系,爭取國際合作項目,或獲取國外基金會資助。本中心秉承科學研究與服務社會相結合的原則,希望能為國家目前實施的“一帶一路”計劃和我國的對外交往提供歷史的參考與借鑒。本中心成立之后,將會成為人才匯聚、學術交流、合作攻關的基地。南開大學絲路研究中心將立足於國內,放眼於世界,力求將本中心辦成國內外絲路研究的知名學術機構,在國際學界發出南開大學與中國學者的聲音。

附錄2:

法國國家科學院皮埃爾•萊赫什教授訪問南開大學歷史學院

並做學術講座

3月17號,法國國家科學研究院(CNRS)皮埃爾•萊赫什(Pierre Leriche)教授應南開大學歷史學院楊巨平教授的邀請訪問南開大學歷史學院,並做了題為“從亞歷山大到薩珊波斯的巴克特裡亞歷史概述(General History of Bactria from Alexander to the Sasanians)”的學術講座。講座由楊巨平教授主持,歷史學院的數十位師生聆聽了萊赫什教授的精彩演講。

萊赫什教授首先介紹了古代巴克特裡亞的特殊地理環境,強調了這一地區豐富的淡水資源以及灌溉農業的重要性,巴克特裡亞地區之所以早在波斯帝國時期就成為重要文明區域之一與此密切相關。以亞歷山大為首的馬其頓人征服之后,這一地區開始受到希臘文化的影響。由於古代中亞城市的文獻記載極為缺乏,關於這一地區的城市考古就顯得尤為重要,相關考古報告也成為中亞研究的基礎。萊赫什教授展示了以阿伊•哈努姆遺址、塔克提•伊•桑金城市遺址以及Tepe(土丘)遺址為代表的諸多考古地點出土的遺跡與實物,並以在此地發現的希臘式的科林斯柱頭為例,証明即使在公元之后的貴霜帝國時期,希臘造型藝術與中亞及印度因素的融合仍然在繼續發展。

萊赫什教授講述了希臘化文明與古代巴克特裡亞地區的密切關系,指出這一地區是東西方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一環,是希臘化文明遺產與絲綢之路的最早相逢之地。他的新資料、新方法和首次展示的新的研究成果使在座師生大開眼界,收獲甚豐。講座持續兩個小時,萊赫什教授最后饒有興趣地回答了同學們提出的各種問題。

皮埃爾•萊赫什,國際著名考古學家,東方希臘化城市研究專家,兼任巴黎索邦第一大學教授,巴黎高等師范大學教授。1974年以來,一直從事東方希臘化城市考古工作,先后在阿富汗、伊拉克、敘利亞、黎巴嫩、烏茲別克斯坦、土耳其等地參與或領導古代城市遺址的發掘。現任北巴克特裡亞(烏茲別克斯坦境內)法烏考古隊(MAFOuz)領隊和法方主任,Europos-Doura Varia 雜志主編,東方希臘化學會主席。萊赫什教授亦是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希臘化文明與絲綢之路”第二子課題“希臘化城市與絲路重鎮”的負責人。

(課題組供稿)

(責編:實習生、李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