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16年度項目執行總體情況
2015年11月,由中山大學哲學系陳少明教授主持的課題“四書學與中國思想傳統研究”,被確立為2015年度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項目號:15ZDB005)。項目獲批以來,主持人陳少明教授及時召集課題組成員開會溝通,作出工作布置,決定於2016年4月召開課題開題論証會,並計劃在2016年底召開一次小型學術研討會。
在主持人的安排下,課題組起草了“關於四書學項目執行計劃的說明”,要求每位子課題負責人及時關注本子課題成員完成任務情況,強調了與項目有關的幾個時間節點,並要求課題組成員寫作論文或出版著作時署名項目名稱及項目號,同時提出了論文發表的質量要求。
2016年4月9日,“四書學與中國思想傳統研究”項目論証會暨“《四書》學與宋明儒學”研討會在廣州中山大學哲學系舉行。會議邀請了課題組所有成員以及來自中國人民大學、四川大學、同濟大學等高校的專家參加。項目首席專家陳少明就項目選題的緣起、研究的價值和意義、課題結構、研究方案及預期成果等向專家組作了簡要介紹。而后,五位子課題負責人分別就各自子課題的研究內容、研究計劃、任務分工等向專家組作了匯報。大家對項目具體內容及研究思路更加明確,這有利於下一步工作的深入開展。
2016年12月9日-11日,由子課題負責人陳立勝教授主持的“宋明理學修身工夫與《四書》詮釋”工作坊在中山大學哲學系錫昌堂舉行,這是“四書學”重大項目推進過程中的一項重要內容。來自北京大學、復旦大學、浙江大學等多所高校及研究機構的專家學者參加了會議,以豐富多樣的視角對修身工夫及《四書》詮釋諸議題展開了深入的探討,亦澄清了“四書學”相關范疇命題的一些基本認識,會議舉辦得非常成功。
2016年全年,課題組成員共正式發表相關學術論文7篇,其中6篇屬於國家核心期刊﹔另有4篇學術論文,2017年確定發表。
2016年項目經費的執行情況良好,皆在預算范圍內進行。
二、2016年度課題組成員相關論文發表目錄
一、課題組成員2016年已發表論文:
1.陳立勝,作為修身學范疇“獨知”概念之形成——朱子慎獨工夫新論,《復旦學報》(CSSCI),2016年第4期。——人大復印資料《中國哲學》2016年第10期全文轉載。
2.陳立勝,王陽明思想中的“獨知”概念——兼論王陽明與朱子工夫論之異同,《中山大學學報》(CSSCI),2016年第5期。
3.陳立勝,誰之思?何種位?儒學思不出其位中的心性與政治向度,《宗教與哲學》,2016年第5輯。
4.陳立勝,惻隱之心、他者之痛與疼痛鏡像神經元,《社會科學》(CSSCI),2016年第12期。
5.王光鬆,陳白沙的“坐法”、“觀法”與儒家靜坐傳統,《中山大學學報》(CSSCI),2016年第4期。
6.周春健,元西域人廉希憲與孟子學,《杭州師范大學學報》(CSSCI),2016年第4期。
7.周春健,元代科舉之罷與蒙漢觀念之沖突,《安徽大學學報》(CSSCI),2016年第6期。
二、課題組成員2017年待發表論文:
1.張清江,“子不語”與儒家教化:從伊藤仁齋、荻生徂徠反觀朱熹,《貴州大學學報》(CSSCI),2017年。
2.王格,耶穌會士《論語》翻譯(1687)中的“古學”傾向,《西學東漸研究》第六輯,商務印書館,2017年3月。
3.周春健,從著述體式看元代四書學,《中文論壇》第5輯,2017年3月。
4.周春健,孟子“父子之間不責善”的古典學闡釋,《文化發展論叢•中學卷》,2017年10月。
三、2016年4月,項目開題論証暨“《四書》學
與宋明儒學”研討會簡報
2016年4月9日,由陳少明教授主持的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四書學與中國思想傳統研究”開題論証暨“《四書》學與宋明儒學”研討會,在中山大學錫昌堂515會議室舉行。
中山大學哲學系吳重慶教授、張永義教授、梅謙立教授,中山大學學報中心楊海文教授,中山大學政務學院黎漢基教授,四川大學哲學系曾海軍教授,同濟大學哲學系陳暢教授,廣東省社科院邢益海教授,廣州市社科院孫佔卿教授,廣東第二師范學院王光鬆教授,以及包括課題組其他成員在內共26人出席了此次會議。
首先,項目首席專家陳少明教授就項目選題的緣起、研究的價值和意義、課題結構、研究方法、研究內容、研究方案及預期成果等幾個方面向專家組作了簡要介紹。緊接著,子課題負責人劉偉副教授、陳少明教授(子課題負責人陳立勝教授因故未能參加,由陳少明教授代為匯報)、周春健教授、李蘭芬教授、陳壁生教授分別就各子課題的研究內容、研究計劃、任務分工等向專家組作了匯報。
陳少明教授強調,《四書》塑造了趙宋以后中國的思想傳統,進而獲得了“經”的地位。從“四書”與宋明理學的義理結構、政教類型、宗教性之關系等角度,以問題(而非歷史的梳理)的形式,開抉其與中國思想傳統之關系,對理解“四書”甚至是中國思想傳統至關重要。同時,“四書”大體上由“子”而“經”,梳理經、子、史等知識類型的譜系及功能是中哲學術團隊近年來著力研究的又一重要學術方向,本課題研究將是這一學術方向的重要組成部分。
劉偉副教授認為,在歷史上,傳統知識類型經歷過幾次整體變遷,相應地,不同知識類型的消長以及某一知識類型功能的轉變,都有可能對經典的解釋產生重要的影響。課題的第一子課題研究“四書前史”(唐以前),這一時期正好對應從“七略”到四部定型的過渡時期,因此,把“四書”的理解置於知識類型整體變遷的歷史脈絡之中,將成為子課題的創新所在。陳少明教授進一步補充道,從論說形式上看,四部經典有所不同,而經典的論說形式往往會決定論說的內容和文本的功能。事實上,宋明理學的經典文本就存在不同的論說形式,如注疏體、或問體和語錄體等等,從不同論說形式的入手,能夠展示出宋明理學義理結構和功能的多層次性。周春健教授則強調,“四書”的作用不只是一套“新儒學”義理系統的形成,還包括基於“四書”理解其他傳統經典。以“四書”為核心的科舉考試制度的成熟,以及以“四書”為核心的民間教化的推廣,一言以蔽之,基於“四書”的政教秩序的形成,是“四書”成為經典中的經典之標識。李蘭芬教授認為,“‘四書’與宗教”之“宗教”與現代一般意義上的宗教略有不同。傳統宗教可從廣、狹兩方面理解,廣義的宗教是指向教化,其中既包含個體修身,也包含形成社會秩序﹔狹義的宗教則指向民間宗教。以上是就基於“四書”的儒家(教)宗教性而言。另一方面,“四書”與宗教的關系則表現為以“四書”為核心的儒教與佛教、基督教和回教之間的交互響應。陳壁生教授認為,將“四書”看成一個義理一貫的整體,還是由四部書組成的文本集成,是處理晚清近代以來轉型時期“四書”學的一個難題。該子課題將從兩個方面處理近代 “四書”學:第一,晚清以宋學為主強調“漢宋兼採”者對於“四書”(或其中某一部或幾部)的注解﹔第二,西方思想引入中國后,近代學者以本土資源接引西方思想的思潮下對於“四書”的注解。
以上為課題總負責人和子課題負責人對於課題介紹的簡要概括。針對以上學者的發言,與會學者從正反兩方面紛紛建言。吳重慶教授指出,在深入研究“四書”學之前,需要對“四書”能夠成為一門“四書學”進行必要的說明。楊海文教授指出,課題的深入研究要處理好一和多的關系,即“四書”學所代表的思想傳統和其他思想傳統的關系,等等。課題總負責人陳少明教授表示,專家學者的意見和建議使得課題思路更加清晰,有利於后面課題工作的深入開展。
當天下午,“《四書》學與宋明儒學”研討會繼上午的開題論証會而召開。四川大學哲學系曾海軍教授、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陳壁生教授、同濟大學陳暢教授先后做了主題發言。曾海軍教授的發言題目是“論好惡之情”,文章指出,儒家思想中本然的好惡之情先天具有道德傾向,不必訴諸理性(對於是非的認知)﹔陳壁生教授的發言題目是“朱子的‘四書’與‘五經’”,文章指出,朱子基於“四書”解釋“五經”以求聖人之心,遮蔽了五經的經學意義,進而瓦解了基於經學的政教秩序﹔陳暢教授的發言題目是“陽明學自然思想及其開展”,文章指出,“自然”包括無為、自發和規律三個義項,陽明及其后學以“一體”闡發“自然”,找到了個人心性和公共秩序之間的契合點。與會學者就三位學者的發言展開了激烈的討論。總言之,三位學者的發言和由發言引出的討論,加深了與會師生對於“四書學與中國思想傳統”的理解。
四、2016年12月,“宋明理學修身工夫與《四書》詮釋”工作坊會議簡報
2016年12月9-11日,“宋明理學修身工夫與《四書》詮釋”工作坊在中山大學哲學系錫昌堂舉行,此次會議由中山大學禪宗與中國文化研究院、中山大學中國哲學研究所主辦。來自多所高校及研究機構的專家、學者參加會議,以豐富多樣的視角探討修身工夫及《四書》詮釋的諸議題。
中山大學中國哲學研究所所長、禪宗與中國文化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陳少明教授作開幕致辭。陳少明教授首先對各位專家學者的到來表示歡迎與感謝,他指出,《四書》在不斷流傳的過程中被逐漸組編成一個系統,四書學研究應涵括《四書》前史、《四書》文本及其后期影響等諸多論題,其中,宋明理學與《四書》學的關系是核心問題。基於此,本次會議將圍繞“宋明理學修身工夫與《四書》詮釋”展開。
會議首先進行會議主題演講。北京大學高等人文研究院、美國格蘭谷州立大學哲學系倪培民教授以《四書的功夫解讀與當代哲學的功夫轉向》為題發表演講。他認為,視角轉換具有重大意義。中國傳統思想曾經被迫從西方視角尋求合法性,不同於這一故舊路徑,對儒家學說進行功夫詮釋能夠祛除遮蔽,展現儒家學說的四層內涵:儒家學說是修齊治平的功法指導,功法指導目的在於達到藝術人生,儒家經典的語言需要從語用角度去解讀,修身實踐是理解經典的重要途徑。功夫視角可以作為哲學方法論,使當代哲學獲得新的穿透力。
浙江大學哲學系董平教授發表了題為《禮樂文明與神聖生活》的演講。他認為,“禮”作為多元生活秩序的“制度綜合”,能夠安頓政治秩序、人倫秩序,是社會公共生活的法則。天人之道是合一的,天是禮的更高本源,而“人道”是“天道”秩序的人間化。在禮崩樂壞的時代,人們可以通過某種“心靈轉向”將禮內置於心,從而在行為上合乎“禮”、在境界上合乎天,成為有道德的人。
浙江省社會科學院哲學所錢明教授以《陽明學聖凡合一說的建構與判釋》為題,以“聖人”問題作為主要線索,在古今中外的多重視角下,詳盡勾勒並討論了“聖凡合一”說的諸議題:“人皆可以為堯舜”的聖之理想,“聖人可學而至”的學聖工夫論,“心之良知是謂聖”的成聖本體論以及“滿街人都是聖人”的聖人現成論。
復旦大學哲學學院吳震教授以《論王陽明“一體之仁”的仁學思想——有關本體與工夫的一項心學論述》為題發表演講。陽明學的萬物一體論以“一體之仁”為根本旨趣。它不但是本體論——良心本體是“一體同在的總體之心”,也是工夫論,能夠使人在生命實踐中實現修齊治平,完成倫理社會的一體性建構。“一體之仁”具有“天下主義”人文精神,其目標是達致一個萬物和諧共存之理想世界。
11日,會議進行小組發言與討論環節,九位來自不同高校與研究機構的青年學者分別報告,主題涉及周濂溪“立人極”思想、朱子“理氣強弱”問題、陸象山“六經注我”的詮釋學意涵、王陽明釋經學問題以及“主靜”、“心即理”等諸多命題,展示了深刻多樣且富有啟益的研究路徑。
最后,禪宗與中國文化研究院院長、中山大學哲學系馮達文教授致會議閉幕辭。馮教授談到,如今的學術取向大多從文獻出發,嘗試做新的解釋,學者們應該把握時代提供的機會,為中國文化復興作出貢獻。
(課題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