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編輯視閾下學術論文撰寫規律研究

尹玉吉2017年04月14日10:25來源: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辦公室

學術論文是學術期刊編輯及其作者溝通的主要介質及共同向極致逼進的對象,睿智的編輯與執著的作者都必須特別加以關注與研究。編輯視閾下的學術論文撰寫規律課題,涵括其具有內在有機構成,有以下幾個部分:第一,關於學術論文撰寫研究的回顧﹔第二,學術論文撰寫規律基於編輯視閾進行研究具有的特殊意義﹔第三,學術論文內涵科學界定是學術論文成功撰寫的基本前提﹔第四,學術論文撰寫成功的基礎是選題有意義且作者能駕馭﹔第五,學術論文科學命題要求以精准專業、正確語法與准確文字來表達﹔第六,學術論文撰寫成功實現創新的主要路徑﹔第七,學術論文論証過程中的“三段論”與“四要素”及語言的特殊要求﹔第八,學術論文撰寫不可逾越“問題學術史回顧”﹔第九,學術論文獲取材料路徑及其主觀能動性發揮。

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1]蔚然成風的今天,中國的學術空前活躍,參與的人群日趨龐大。學術論文是學術性、科學性、創造性與平易性的有機統一體,“四性”特點是學術論文是區別於其他文體的顯著標志。所以,學術論文與大眾性新聞報道、文學作品比更理性、准確與深刻﹔與學術專著比,周期短、觀點更新穎、更集中、易把握等優點。由於學術期刊具備得天獨厚的條件及其刊載學術論文的提出優點,在近二百年的學術發展歷程中,學術論文及其載體學術期刊異軍突起,迅速成為學術文獻的主要載體。[2]學術論文與學術期刊相輔相成、相得益彰、互為自己的主要承載形式與內涵、互相把對方推向歷史的巔峰。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等五部門頒布的《關於准確把握科技期刊在學術評價中作用的若干意見》(2015-11)就開宗明義指出:“學術期刊是原始創新的重要平台”[3]正是基於學術期刊在學術發展中的這一重要意義。

一、關於學術論文撰寫研究的回顧

(一)學術期刊關於“學術論文”研究的情況

1.學術期刊刊載“學術論文撰寫”研究論文結果顯示,前12年(1983~1995)平均每年發表論文篇數保持在個位數上﹔中間11年(1996~2007)平均每年發表論文篇數保持在20篇以內﹔最近8年(2008~2016)平均每年發表論文篇數在30篇左右。可見,中國“學術論文撰寫”方面的學術論文篇數每隔10年左右時間增加一倍。該趨勢也表明,中國學術論文撰寫研究可謂處於有規律、穩步發展之中。

2.從33年中國“學術論文撰寫”研究論文內容來看,前12年基本屬於初始階段,側重於對學術論文的基本格式、基本理論進行梳理與常識性敘述,為撥亂反正時期的恢復階段﹔中間11年屬於成熟和穩步發展階段,對學術論文撰寫的宏觀和比較高層次的方向發展﹔最近的8年的數據顯示,學術論文的研究趨向於國際規范、國家標准、各專業的學術論文撰寫特有規律研究,這個階段開始由規范的研究轉向應用性研究方向細化發展。

3.從1983年朱曾柏的《撰寫中醫學術論文的幾點體會》(《中醫藥學報》1983-02、04連載)到2016年夏先波的《基層醫務人員撰寫學術論文的體會》(《人民軍醫》),總共發表相關學術論文400篇左右,雖然不乏優秀之作,但總的來看,普及性的多、研究性的少﹔經驗性的多、理論性的少﹔人雲亦雲的多,具有創新性的少。中國的學術論文撰寫研究缺乏真正高層次的成果問世,缺乏中西方比較視域下的研究,尤其缺乏基於學術編輯視閾的學術論文撰寫規律研究。

(二)學術專著關於“學術論文”研究的情況

我國學術專著關於“學術論文”撰寫規律的研究要略晚於學術期刊,也始於20世紀的80年代。通過權威圖書網站搜索工具“讀秀學術搜索”和“超星數字圖書館(電子圖書)”,將“學術論文”作為“關鍵詞”進行檢索,發現這方面的研究專著成果達百余部。從江劍雲(1985-12)的《怎樣撰寫學術論文》(北京:中國展望出版社)主要針對“在校大學生、研究生而言”的輔導類著作,到徐艷英等(2015-07)“外語教學指導”性質的《英語研究論文寫作指導》指導類著作,總的來看,與學術期刊相關情況大致相同:普及性的多、研究性的少﹔經驗性的多、理論性的少﹔技術性的“應用寫作叢書”“撰寫指南”“撰寫與投稿”多,專業專著少﹔“怎樣寫學術論文”“入門”性的多,高層次的論著少,等等。同樣缺乏基於學術編輯視閾的學術論文撰寫規律研究。

二、學術論文撰寫規律基於編輯視閾進行研究具有特殊意義

(一)中國學術期刊令人堪憂的現狀倒逼學術期刊編輯研究學術論文撰寫規律

中國學術期刊的最高目標就是盡快“走出去”與西方國家學術期刊一爭高下。然而令人遺憾的是這關鍵性的一步遲遲邁不動,中國學術期刊的激勵機制幾乎完全失效,其中的事例比比皆是:2003年《教育部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名刊工程實施方案》計劃“要在5年左右的時間裡”“培育出5∼10種國內一流、國際知名的社科學報”,然而,事實上該“計劃”已經過去14年了,遠超規定期限,結果是沒有“培育出一種國際知名的社科學報”﹔1999年國家在自然科學期刊界設立了“重點學術期刊專項資助基金”,該基金每年撥款300萬元資助國內重點學術期刊,對我國的125種科技期刊進行了資助,該基金2000年又出台了“重點學術期刊專項資助基金”,重點資助國內比較優秀的30種左右的學術期刊﹔2012年底的開始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資助期刊”工程實施5年以來,也還沒有孕育出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社會科學學術期刊。可見,由於中國學術期刊評價“參照系”的非合理、非科學性導致了一系列“計劃”“規劃”“方案”等等的形同虛設。[4]中國學術期刊的激勵機制失效倒逼學術期刊編輯另辟蹊徑,以學術期刊編輯的視閾研究學術論文撰寫規律,不失為一個很好的切入點,至少能夠有益於中國學術期刊水平的提高。

(二)以學術編輯視閾研究學術論文撰寫規律本身就具有特殊意義

顧名思義,學術期刊編輯就是從事學術期刊刊載內容——學術論文的審稿、編輯與加工的職業從業者,這個職業可謂全方位審讀、修改、規范、提煉學術論文。學術論文是學術期刊編輯及其作者溝通的主要介質及共同向極致逼進的對象,學術論文的撰寫有其應遵循的內在規律和方法,睿智學術編輯與精明論文作者都必須關注和探討學術論文的撰寫規律與方法。以學術期刊編輯的視角審視學術論文成果及其撰寫規律,對於學術論文的高效產出與傳播以及學術期刊水平的本質提高,無疑具有特殊重要的意義。

(三)中國學術期刊遲遲不能“走出去”的嚴峻現實倒逼學術期刊編輯對學術論文撰寫規律進行認識

眾所周知,無論是傳統學術期刊還是現代網絡化學術期刊,均是承載和傳播學術論文成果的重要媒介﹔而學術期刊編輯的根本任務就是發現、再創造、傳播優秀學術論文成果的職業工作者。因此,學術期刊及其編輯職業工作者必須在學術論文撰寫的理論與實踐上具有比較專業的研究和良好的訓練。中國學術期刊遲遲不能“走出去”的嚴峻現實,倒逼人們對學術論文客體的主觀能動性認識,其中加強學術期刊編輯對學術論文撰寫規律的認識與研究,已經成為當務之急。學術期刊編輯對學術論文撰寫規律的充分認識,某種意義上就是中國學術期刊提高水平,盡早與西方學術期刊接軌、能不能“走出去”的重要切入點。學術期刊編輯對學術論文撰寫規律的真正把握,旨在使學術期刊編輯從規律高度上去探索與認識以根本提升學術水平以至於提高學術期刊學術影響力的目的。很難想象,一個不懂學術論文撰寫方法與規律、不會撰寫學術論文的學術期刊編輯能夠勝任高層次的學術論文的編輯工作。學術期刊編輯應當是學術論文作者的良師益友,要不辱使命、勝任該殊榮,學術期刊編輯就必須主動關照和熟諳學術論文的撰寫技巧與規律。

開展這方面的思考與研究,對於克服中國學術期刊水平普遍低於西方同行、遲遲不能“走出去”的缺憾而言,同樣具有特殊重要的意義,其不失為中國學術期刊盡快“走出去”的一條捷徑和切入點,這對於提高中國學術期刊水平來說,從這個角度切入,還沒有人去研究。

(四)學術期刊編輯在學術論文撰寫規范方面具有獨到優勢。

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証法認為事物的內容決定形式,同時不否認肯定事物的形式對內容具有反作用。好的形式能夠使內容以更加完美的面貌呈現出來,更加讓人們喜聞樂見。因此,中西方學術期刊界對學術論文的撰寫形式與規范也非常重視。世界著名的三大學術論文寫作規范手冊就是如此,被譽為“出版與研究界聖經”的美國《芝加哥手冊——寫作、編輯和出版指南》(有的簡稱“芝加哥手冊”,The Chicago Manual of Style: The Essential Guide for Writers, Editors & Publishers)、美國現代語言學會(Modern Language Association, MLA)研制的《美國現代語言學會出版手冊》(The modern language association published the manual)和美國心理學家學會的《美國心理學會出版手冊》(Publication Manual of the American Psychological),就是學術論文規范形式的典型代表。這三大學術論文寫作規范手冊更加強調參考文獻與引文規范,都強調參考文獻的規范性和必要性。在美國,絕大多數學術期刊都是通過其“投稿須知”(Submission Guidelines)來告知學術論文作者以上要求,便於作者參考。不符合注釋和引文標准的論文,必然會被退回修改以至於受拒。再如著名的《美國歷史評論》(The Journal of American History)就在“投稿須知”中告知作者在大寫、連字符號、字母用法、標點符號、引用、腳注等等規范方面,必須按照上述《芝加哥手冊》的要求去做,並且要求在拼寫方面必須遵循《韋氏第3版新國際英語足本詞典》(Webster's Third New International Dictionary)的規范。同樣,在中國也存在這樣的“規范”,例如中國的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中國國家標准化管理委員會的《科學技術報告學位論文和學術論文的編寫格式(GB7713-87)》、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2012年的《關於進一步加強學術著作出版規范的通知》和2014年國家新聞出版總署的《關於規范學術期刊出版秩序促進學術期刊健康發展的通知》、國家教育部2004年的《高等學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學術規范(試行)》和《高校人文社會科學學術規范指南》(2009),等等。須知,這些經典性學術論文規范首先是由學術期刊出版管理部門、編輯出版部門、學術期刊出版專家的起草者和具體執行者。因此,學術期刊編輯在學術論文撰寫規范方面具有獨到優勢。

三、學術論文內涵的科學界定是學術論文成功撰寫的基本前提

清晰界定學術論文的內涵是研究學術論文撰寫規律的前提,因此必須廓清學術論文及其相關概念。學術論文內涵這個話題貌似老生常談,實則不然。

(一)究竟何謂學術。

權威的《辭海》界定是:“指較為專門、有系統的學問”﹔[5]1934同樣權威的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編輯的《現代漢語詞典》,其把“學術”界定為:“有系統的、較專門的學問”。[6]1549顯而易見,上述二者的界定沒有多大區別,且內涵上有缺失,都僅從“名詞”意義上去界定“學術”,而遺漏了學術作為人的“活動”意義上的“動詞”涵義。誠如劉慶昌先生所雲“學術既指系統的學問,又指研究學問的過程,因而學術作品一方面含有作為名詞的學問信息,也必須內含學問產生的規范過程”。[7]故我們傾向於這樣的界定:學術是一種專業研究人員通過對事物現象或其背后規律進行的一種專業化、科學化、學科化的歸納、推理和演繹活動(動詞)及其結果(名詞)。學術的目的就是力圖獲取新知,認識事物內部和事物外部的真實關系及規律。當今社會,學術研究早已成為一種職業,且形成了共同體,其職業倫理和學科專業化、學術表達規范化已經成為常態﹔其次,學術研究最根本的目的在於求真,即毛澤東強調的“實事求是”。

(二)究竟何謂論文。

《辭海》界定為“專門討論或研究某種問題的文章”﹔[8]1098《現代漢語詞典》界定是“討論或研究某種問題的文章”。[9]854二者的界定雖然原則上不存在錯誤、沒有本質區別,不過界定都過於籠統,同樣不易把握。我們的傾向是:對某個科學領域中的問題進行研究后表述科學研究成果的專業理論文章,它包括會議論文、學術論文等。

(三)究竟何謂學術論文。

關於“學術論文”的內涵界定,《辭海》《現代漢語詞典》等都沒有論及,學術界的討論卻比較熱烈。我們搜集、整理了近20年來學術界有代表性的觀點,並以此來考察和界定該概念。尹玉吉(1996)認為:“學術論文就是用系統的、專門的知識來討論或研究某種問題形成的研究成果的學理性文章”,而“社會科學學術論文就是研究主體針對社會領域某一學科或學科的某一方面進行調查、研究和思索,並把這一過程的結果按照一定形式與規范用文字等記錄下來表述為學術成果的理論文章,就是社會科學學術論文。”[10]周淑敏(1997)認為,學術論文是“學術性論著的簡稱,是對某一學科領域中的問題進行探討、研究,表述科學研究成果的文章”。[11]1曹大良等(1999)認為,學術論文是“對某科學領域中的問題進行研究之后,表述科研成果、進行學術交流的文章。”[12]常相憶(2002)認為,“學術論文,實際上就是人們對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領域中的某些現象、某些問題或某些課題進行了比較系統的深入的研究、考察和分析,以探討其本質、特征及發展規律的理論文章。”[13]王瑞蘭等(2004)認為,“學術性論文是指研究人員提供給學術期刊發表或向學術會議提交的論文。”[14]朱永興(2007)認為“學術論文是指某一學術課題通過科學實驗、調查研究、實際觀測、理論分析等,因此而獲得具有新的科學成果或創新見解和知識的科學記錄,或是某種已知原理應用於實際中取得新進展的科學總結,用於提供學術會議上宣讀、交流或討論,或在學術刊物上發表,或作其他用途的書面文件。”[15]4李正元(2010)認為:“學術論文是指學者在研究和探討人文科學、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某一學科對象的過程中,在理論或方法上有獨到見解,按照特定范式撰寫並公開發表在學術刊物上的文章。”[16]李宗剛(2011)認為,“學術論文是我們對某一問題或現象進行系統深入研究之后寫出的理論性文章”。[17]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中國國家標准化管理委員會的《科學技術報告學位論文和學術論文的編寫格式(GB7713-87)》,其對學術論文的定義是:“學術論文是某一學術課題在實驗性、理論性或觀測性上具有新的研究成果或創新見解和知識的科學記錄﹔或是某種已知原理應用於實際取得新進展的科學總結,用以提供學術會議上宣讀、交流或討論﹔或學術刊物上發表﹔或作其他用途的書面文件。”[18]5~6

比較研究以上10種關於“學術論文”內涵界定的代表性觀點,可以發現其中不少歸納、概括和表述是欠缺的、甚至是錯誤的,原因可能是時間久遠而時過境遷,有的屬不經意間而導致的欠精煉,有的確是失之偏頗。例如尹玉吉的“學術論文就是用系統的、專門的知識來討論或研究某種問題形成的研究成果的學理性文章”中的“某種問題”,就屬於口語語言,而非嚴格意義上范疇層面的專業語匯,“某種問題”同樣非嚴格意義的專業語匯,而應代之以“事物現象或其背后規律”更為准確﹔周淑敏的“學術性論著”、“問題”等都不嚴謹,因為“學術性論著”首先指專著(書),而非學術論文,而“問題”的概括也不屬於學術層面的定義表達﹔曹大良等“進行學術交流的文章”的概括過於狹義,因為除了“會議交流宣讀”的論文之外的、用以學術期刊、學術網站、學術論文集發表的“文章”也是學術論文﹔常相憶的“某些現象、某些問題或某些課題”以及“本質、特征及發展規律”,這些范疇將屬於不同層面概念在同一層面進行混用﹔王瑞蘭的“學術性論文是指研究人員提供給學術期刊發表或向學術會議提交的論文”定義不夠嚴謹、科學,難道教學人員的教育學、教學法論文就不是學術論文?同樣,沒有在學術期刊、學術會議發表與宣讀而在“學術論文集”或者沒有在任何地方發布的學術論文,也是學術論文,因為在科學技術發達的美國,學術人員的職稱評定就不看論文發表與否,僅看其研究成果(包括學術論文)水平如何,像2006年的國際數學大會,就把國際頂尖獎項的“菲爾茲獎”頒給了証明“龐加萊猜想”的俄羅斯數學家格裡戈裡·佩雷爾曼,然而,該獎作者佩雷爾曼的論文僅僅發表在開放預印本庫網頁(arXiv.org)上,這在中國的科研評價機制看來,根本就不能算“學術論文”,更別談獲獎了﹔[19]朱永興關於“學術論文是用於提供學術會議上宣讀、交流或討論,或在學術刊物上發表,或作其他用途的書面文件”的界定,不夠嚴謹,不屬於概念界定范疇性質用語﹔李正元的“過程中”和“並公開發表”也是欠妥的,既然是“過程”,說明“學術論文”還沒有產生,同理,沒有公開發表的論文也是學術論文﹔李宗剛的“我們”和“某一問題或現象”顯然不是學術定義范疇層面上的用語,研究對象層面也劃分不清﹔《科學技術報告學位論文和學術論文的編寫格式(GB7713-87)》對學術論文的界定也存在不少問題,其中的“某一學術課題在實驗性、理論性或觀測性上具有新的研究成果或創新見解和知識的科學記錄”,既然是“記錄”它就可以是專著、學術報告等,而不一定非的是學術論文,而其“某種已知原理應用於實際取得新進展的科學總結,用以提供學術會議上宣讀、交流或討論”,同樣地,學術論文可以不公之於眾,即不“宣讀、交流或討論”,其“作其他用途的書面文件”可能是“研究報告”而不是學術論文,等等不一而足。不過需要清楚的是,學術論文不管以什麼形式存在,都必須是客觀存在的、“公布於眾”的,即英語世界所稱的“Publish”,而不是虛無縹緲或僅撰寫者自己把玩的,當然這裡的“眾”可以是世界性的、地區性的、專業領域性的、局部專家范圍內的。

雖然以往學者們觀點存在不少偏頗,但其更多的是啟發。有鑒於此,學術論文的內涵應包括以下5個因素:1.必須運用專業原理知識、專門術語﹔2.討論或研究事物現象及背后規律﹔3.形成研究成果﹔4.表述為理論性文章﹔5.發表范圍不限。因此,“學術論文”的內涵可界定為:“學術論文就是運用學科原理與專業術語,對客觀事物現象及背后規律進行歸納、推理與演繹,以此形成的並在一定范圍公布的專業理論文章”。

四、學術論文撰寫成功的基礎是選題有意義且作者能駕馭

(一)選題有意義。

人們從事科學研究及學術論文的撰寫一定是有的目性,擁有了目的性的學術論文才可能有意義、有價值。而隻有富內涵與價值的學術論文成果的意義和價值才能被決策者肯定、被學術界認可,才可能受到相關鼓勵。這種被肯定、認可和鼓勵的成果也是政府課題招標、成果獎勵、成果推廣所青睞的。因此,從事學術研究及論文成果撰寫的基礎必須有富內涵、高價值、有意義。這種目的性迫使學術論文撰寫者去深度的、系統的思索相關問題:為什麼撰寫該學術論文的動機是什麼,撰寫該學術論文價值與意義是什麼,該學術論文與已有相關學術論文比較,創新在哪裡?撰寫該學術論文能引起學術期刊編輯興趣嗎,撰寫該學術論文能引起相關學者及社會的興趣閱讀嗎,該學術論文能否給其他研究著提供有價值的學術啟發和學術參考嗎?[20]如果以上答案不圓滿,那麼該學術論文就是沒有價值和意義,撰寫行為就是浪費時間和資源,這樣的所謂學術論文隻能是學術泡沫和垃圾。因此,學術論文撰寫的基礎就是選題有無意義,其在學術論文撰寫過程中至關重要。

(二)撰寫者能駕馭。

學術論文選題有意義、有價值僅僅是基本前提,完成學術論文撰寫任務的另一關鍵性前提是“作者能駕馭”。這裡的“能駕馭”是指撰寫者的能力,這種能力包括“有積累、感興趣、寬視閾”。否則,就是沒有這種駕馭能力。

1.撰寫者有積累。學術論文撰寫者在選題的廣義與狹義內涵兩方面,都必須有相當程度的知識集聚、資料積累以至於在此基礎上的比較深刻甚至是超越性的思考,以此基礎上撰寫的學術論文才是撰寫者積累到不能不發、不得不發,才是水滿自溢、水到渠成、自然天成的佳作。唐代現實主義詩人杜甫說的“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21]19就是這個道理,它與后文的“問題學術史”相輔相成、相得益彰,一脈相承。

2.學術論文撰寫者要興致盎然。對於需要研究的事物有興趣才能引起注意力,才有探索該問題的積極性,隻有具有積極性才可能有創造性,創新性成果出現是學術論文撰寫的最終目的。否則,撰寫者不感興趣,出於消極應付,隻能是事倍功半。誠如列寧所說的:“沒有‘人的感情’,就從來沒有也不可能有人對於真理的追求。”[22]225孔夫子也說過:“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樂知者。”(《論語•雍也》)前蘇聯著名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即使是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是“最重要動力。”[23]縱觀歷史上的大科學家、大學問家,總有自己的興趣和愛好,牛頓迷戀於機械,發現了牛頓第一運動定律、牛頓第二運動定律和牛頓第三運動定律“三大定律”。這樣的事例在學術界、科學界不勝枚舉。

3.撰寫者有全球化視閾。網絡化、信息化與全球化的今天,已經使得整個世界成為“地球村”,如此環境下的學術研究、科學發現當然也是全球化視閾下的了。學術論文撰寫者如果沒有全球化視閾,其進行所謂學術研究與學術論文撰寫活動必然是一葉障目與井底之蛙,其結果隻能是閉門造車的無用之物,不可能是有價值的學術成果,這就要求其撰寫者必須充分應用網絡化、信息化的手段,以全球化視閾觀察事物、分析現象、發現規律,以此去從事學術論文的撰寫活動。

上述學術論文撰寫兩個重要基礎條件的關系同樣相輔相成、互為依存、缺一不可的。當然,學術論文撰寫者的“能駕馭”和“有能力”,必須是以對“學術問題”的深度研究、理性反思與抽象思維為前提的。

五、學術論文科學命題要求以精准專業、恰當語法與准確文字表達

恰如其分的學術論文命題就是要做到“精准概括內容,強力引人注目”的效果,它具有避免“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的作用,這對學術論文的成功撰寫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做到這些的前提就需要在命題的特定格式與文字的規范上下功夫。

(一)恰如其分的命題對於學術論文的成功撰寫具有重要意義。

題目是學術論文的命門與綱舉目張的“綱”,通過它可以起到綱舉目張和洞察全文的作用。因此,成功的學術論文命題是科學撰寫論文的基本前提。誠如英國博物學家雷伊(Tohn Ray)所言:“好的開始等於成功的一半”,[24]科學的命題能使讀者在未讀“摘要”及全文前即能迅速、准確判明作者的意圖、論文內容以至結論觀點,從而做出是否選擇閱讀、詳細閱讀以至研讀的准確判斷。否則,由於命題不當而誤導以至被拒絕閱讀。所以,成功的命題對於其整體來說,具有“綱舉目張”的功效。《科學技術報告學位論文和學術論文的編寫格式(GB7713-87)》關於學術論文“題目”的詮釋是:“題名是以最恰當、最簡明的詞語反映報告、論文中最重要的特定內容的邏輯組合。題名所用每一詞語必須考慮到有助於選定關鍵詞和編制題錄、索引等二次文獻可以提供檢索的特定實用信息。”[25]5~6學術論文“題目”所用每一字、句、詞匯都必須考慮到學術論文發表后“關鍵詞”、“摘要”以及圖書情報編制題錄、索引等后續工作的便利,提供准確、特定、實用的技術、學術信息,同時,便於該學術論文的傳播力與影響力的最大化。

(二)學術論文命題要求符合專業精准、語法恰當與文字生動要求

1. 精准的專業表達。准確的學術論文命題要求用盡量少且必需的專業術語,以科學表述學術論文的實質內容,做到准確、簡潔、有效,即能概括學術論文的論點或中心內容,做到文題相符、所指明確。

2.題目字數要求。學術界個體、學術組織以及政府標准約定俗成或者規范規定,學術論文題目名稱不宜超過20字,實在不行可另外加副標題。我們應該學習革命導師高度的文字提煉能力和問題概括超高水平。這種能力的提高需要長期的修養,需要琢磨、學習、參考,當然其前提也是基於對專業的深刻理解和把握。馬克思是舉世公認的偉大學者,其經典代表作——《資本論》(Das Kapital)本身共3卷,平均每卷字數50萬,3卷約150萬字,如果再加上后續的《剩余價值學說史》(3卷),再翻一番達300萬字,而其書名僅僅3個字——“資本論”,雖然他也有自己的副標題——《政治經濟新批判》。德文原版《資本論》即“Das Kapital”,英語謂“The Capital”,漢語叫《資本論》,通俗地說就是“資本”,所以直譯的話,就是兩個字、一個名詞“資本”而已,簡簡單單,一目了然。

3.題目的語法要求。題目一般不能出現標點符號、不需“主謂賓補定狀”俱全,一般不用動賓結構,而用以名詞或名詞性詞組為中心的偏正詞組。恰如其分的還是馬克思的《資本論》,其實際上就是一個簡單、精煉的“定冠詞(Das)和名詞(Kapital)”的結構。

4.題目的其他要求。題名應該避免使用不常見的縮略詞、首字母縮寫字、字符、代號和公式等。題名一般不宜超過20字。用作國際交流的報告、論文,應有外文(多用英文)題名,外文題名一般不宜超過10個實詞。”[25]5~6。

在選題本身術語復雜、成分較多導致題名意猶未盡而不得已需要進一步詮釋意思時,方可加副標題,用以補充說明該學術論文特定內容以及其他需要副標題加以引伸或說明者。[26]

六、學術論文實現創新的主要路徑及不同性質學科方法的區別

(一)主要創新路徑

學術論文的本質要求和終極目標就是創新,學術論文撰寫就是在吸收前人成果基礎上,通過提出新設想或者通過新方法,從而實現新發現、新發明的目的。創新性學術論文必須是首創,至少是部分首創,“道前人所未道,發前人所未發”、“補別人所不足,領別人先一步”,而不是對他人工作的簡單復述或解釋。總之,學術論文的創新主要包括:新觀點、新資料與新方法,優秀的學術論文至少具備其一。

1.運用現成理論對新的科學實驗、社會實踐進行探索、總結與概括,撰寫的具有創新性的應用性學術論文成果。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毛澤東等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家和革命家運用辯証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真理,研究人類社會的發展規律、研究中國革命和建設的特殊規律,他們都是卓越的學術理論大師,正因為如此,他們分別發現了唯物辯証法、剩余價值以及中國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理論,尤其是毛澤東同志的許多學術理論成果就屬於這一方面的科學思維結晶,正是由於毛澤東思想這個中國革命的偉大成果法寶的指引,中國革命取得了歷史性成功。

2.填補學科或學科某一方向空白的學術論文成果。運用新方法或新材料,通過開拓性研究,得出具有空前的創新性學術的成果,往往能夠填補學術理論的空白,歷史上許多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成果往往就是那些填補學術空白的成果,像諾貝爾科學獎等一些重大獎項的成果論文,往往就屬於這種情況,這些成果往往以學術論文形式呈現。世界上最具權威的諾貝爾獎就是最好的証據:20世紀初以來,學者們在基礎學術領域取得的重要學術成果基本都是以論文形式發表在學術期刊上的,毫無疑問,這些精品中的精品最終獲得諾貝爾獎,有趣的是,一篇僅僅一兩頁紙的學術論文很可能包含了革命性的科學思想或者描述了裡程碑式的科學突破,由此“征服全世界,包括諾貝爾獎的評委們”。[27]啟動於1996年完成於2000年的“夏商周斷代工程”就屬於這種填補空白的研究。這種研究形成的學術成果往往是前人未涉及或沒有條件而未發現的研究成果。

3.超過前人學術觀點的精確度或高度的學術論文成果。該類學術論文說是學術論文的主流,這種學術研究就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以此為前提,對社會科學、自然科學現象及其背后規律的認識不斷深化,把人類新的科學實驗、社會實踐的新認識、新理論,進行新的概括與總結的創新性學術論文成果。

4.對學術界已有觀點進行糾正或補充的學術論文成果。該類研究成果形成的學術論文,往往是那些經過實踐與理論驗証,結論失之偏頗、論証殘缺不全甚至不正確,經過后來者的嚴密論証對前者錯誤論斷,對之進行修正、糾正或補充的學術論文,像商榷性的就具體某一學者的相關學術觀點進行研究、與其討論形成的創新性學術論文即屬於該方面的學術論文成果。

5.在方法論上有突破的學術論文成果。在學術界論爭激烈的熱點和焦點學術問題上長期以來眾說紛紜、莫衷一是的情況下,學者們由於在方法論上找到了問題解決的突破口,由此進行了研究方向的調整或者研究方法的改進,為學術問題的解決鋪平道路的學術成果,即屬於方法論創新的學術論文,這種學術方法論的糾偏和發現,其對於學術問題的突破往往具有關鍵性價值,像1940年威拉得·利比(Willard Frank Libby)發明並於1960年獲諾貝爾化學獎的“碳-14年代測定法”(Carbon 14 dating)就解決了人類歷史由於缺乏文字記載而無法認識的問題,譬如中國幾千年不能解決的夏商周歷史分期問題的解決即依賴於此。

6.具有學術考據與証明價值的學術論文成果。這裡指的是考據性質的歷史學學術論文的撰寫。因為鑒定歷史學論文成果有無創新以及創新度高低的基本標准為:以新資料形成全新觀點的學史論文﹔以新資料佐証現成觀點的史學論文﹔以舊資料得出新觀點的學史論文,等。所以說,一篇優秀的史學論文必須具備上述三種情況的一種。否則,該史學論文就沒有實現創新,就不成其為學術論文。以此類推,科學技術史方面的學術論文也是這種情況。

(二)不同性質學科方法的區別

這裡需要注意的是,社會科學的研究在方法與自然科學的方法是有區別的,對此,革命導師馬克思有過精辟地論述:“分析社會問題,既不能用顯微鏡,也不能用化學試劑。二者都必須用抽象力來代替”,即使是自然科學的研究方法可以借助於“顯微鏡”和“化學試劑”,可以在“純粹”的狀態下進行﹔而社會科學的研究“必須用抽象力來代替”,即以抽象思維主,現在看來也不能脫離社會這個大“實驗室”。

七、學術論文的論証方法及其語言的特殊性

(一)學術論文論証方法的演進主要有以下幾種形式

1.傳統論証模式。指肇始於古希臘的蘇格拉底成熟於亞裡士多德,以形式邏輯為主要推導方法的科學思維方式。在古代西方這種思維方式直到近代實驗科學產生並成熟之前的漫長歷史進程中,佔據著主流地位,起著決定性作用。西方的這種傳統思維方式的基點是從“范疇”開始的。亞裡士多德在其《范疇篇》中提出了十個范疇,即實體、數量、性質、關系、地點、時間、姿態、狀況和活動。以據這些范疇構成的要素,人們就可以對客觀存在進行規范的界定和分類,使之形成准確的、可約定俗成的“概念”。這種傳統論証模式亞裡士多德謂之“三段論”,它由“大前提、小前提與結論”構成。隻要大前提和小前提都真實,而小前提和大前提又有直接的聯系,結論必然也是真實的。他例舉了一個典型:大前提——是人總要死的﹔小前提——亞裡士多德是人﹔結論——亞裡士多德避免不了死。

2.近代實驗科學論証模式。該論証模式以英國弗蘭西斯·培根的唯物主義經驗論為前提,其歷經近現代自然科學理論的豐富、完善而趨於成熟的論証模式,該模式孕育出了現代實驗科學思想方法體系。培根的《學術的進步》《新工具論》集中闡明了其唯物主義經驗論基本觀點,以“知識價值論”為基石,將“經驗提純”式的知識更新作為推動科學“復興”的原動力。為達此目的,培根提出了“假相”說,即人主觀認識偏離客觀事物真實的可能性,以及由此帶來的認識的片面性。

3.馬克思主義辯証法論証模式。馬克思主義辯証法論証模式就是人類真正成熟的唯物辯証法在人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過程中被証明廣泛適用的一種科學思想方法體系。辯証邏輯思維在嚴守形式邏輯正確規則的同時,強調運用“實踐、發展和全面的觀點”來認識世界的必要性。因此,辯証邏輯思維模式既是人類理論思維高度成熟的產物,又是促進人文社會科學深入發展的有力武器。同形式以往的所有論証模式不同的是,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証法“不是關於思維外在的形式的學說,而是關於‘一定形式的、自然和精神的事物’的發展規律的學說,即關於世界的全部具體內容及對它們的認識的發展規律的學說”。[28]89-90由其帶來的辯証邏輯思維模式是指導人們正確思維的科學方法,其核心的原則就是要求人們對客觀事物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要真正把握這一原則,必須堅持實踐的觀點、發展的觀點和全面的觀點。

學術論文的撰寫必須借鑒和汲取有史以來人類的智慧,在以馬克思主義辯証法為根本方法的同時,多角度、多方法有機結合。具體說來,學術論文的撰寫要求必須貫徹“三段論”“三要素”及語言專業性准確性生動性原則。

(二)學術論文撰寫必須運用歸納與演繹推理“三段論”原理及“四要素”方法

科學研究是一個嚴密的邏輯推理與思維的過程,而學術論文是對該過程的目的、方法和結論的學科性科學記錄。無論什麼學科性的學術論文,從邏輯角度考察,都需要借助概念、歸納、推理、演繹進行判斷,這個判斷必須符合亞裡士多德邏輯學所要求的“三段論”原理﹔真正的學術論文是客觀性與科學性的高度統一,這種統一要求對事物真假、概念對錯進行邏輯判斷與推理,該判斷與推理就是論點、論據、論述、結論“四要素”有機結合、縝密銜接的過程。可見,一篇真正優秀的學術論文必須符合“三段論”及“四要素”所內定的邏輯法則,符合歸納、推理、演繹判斷的邏輯學原則,同時符合論點、論據、論述、結論的邏輯學內在要求。

所謂“歸納法”(Inductive Reasoning)也叫歸納推理方法,是通過對觀察、實驗和調查所得的個別事實,概括出一般道理、一般原理,根據事物部分對象所具有的特質,推論出該事物所有對象都具有的性質的推理,即從特殊到一般的過程。與“歸納法”恰恰相反,演繹法(Deductive Reasoning)是從一般原理推演出特殊結論,演繹推理的主要形式是大前提、小前提與結論組成“三段論”。演繹推理是一種必然性推理,推理的前提基於“一般”,得出的結論卻是“特殊”,事物的一般、共性必然寓於特殊之中。歸納法和演繹法是辯証統一的關系:一般寓於特殊之中,沒有特殊就沒有一般。學術論文的撰寫隻有科學運用“三段論”原理,才能做到推理有力、嚴密邏輯。達此目的就必須在該例証、引証之處不能或缺,並使之准確、貼切、生動,以使“論據”言之鑿鑿。同樣,學術論文“三段論”原理也應當在學術論文撰寫的全過程中充分運用。

學術論文的“四要素”即“論點、論據、論述、結論”(有的稱論點、論據和論証“三要素”),它主要基於學術論文總體和宏觀布局而言的,即在學術論文的宏觀布局中“四要素”原理充分運用﹔不能否定的是,與此同時,在學術論文的中觀布局、微觀結構上應當或明或暗貫徹“四要素”原理,而不應機械、簡單地在學術論文的宏觀上機械運用。

關於學術論文成功撰寫必須符合邏輯學的“三段論”原理與“四要素”要求。這些原理與要求可以追溯到遙遠的古希臘、古羅馬時代的亞裡士多德亞裡士多德(Aristotle 384~322 BC)、歐幾裡德(Euclid,325 BC~265 BC),直至近現代的牛頓(Isaac Newton 1642~1727)、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 1879~1955)等先賢那裡,追溯到古典哲學集大成者黑格爾的《大邏輯》《小邏輯》那裡。由於馬克思辯証唯物法是對人類以往所有文明成果、尤其是德國古典哲學的科學揚棄。因此,今天的學術論文撰寫真正的科學方法論,就是聯系古典方法論,運用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証法,追溯學術論文撰寫成功的方法論利器。

我國著名經濟學家冒天啟將馬克思主義經濟學邏輯演繹和歷史進程相結合的方法生動地概括為“脫衣法”和“穿衣法”相結合。“脫衣法”就是從具體到抽象的研究方法,從研究要從具體問題開始,充分地佔有各種材料,將被研究對象各種表面現象,像脫衣服一樣層層剝掉,透過現象看清楚事物的本質,從而便於進行抽象思維﹔而“穿衣法”是指從抽象到具體的思維方法,在表述學術成果時,從最抽象的基本概念(內核)開始,符合邏輯地將各種本來具有的客觀現象回復上去,使邏輯演繹與歷史進程有機統一起來。[29]

(三)學術論文的語言要求使用專業知識語言和學術術語

學術論文的撰寫必須運用學科專業固有的術語、名稱、概念、基本原理等進行推演、表述,學術論文的目的就是運用概念、判斷、推理、証明或反駁等邏輯思維方法來考察、研究問題的現象及其背后的規律。誠如周淑敏先生所言:學術論文由論點、論據、論証構成,通過三者緊密相連、相輔相成的邏輯關系來表達思想、闡明道理,是一種獨特的說理性文體。[30]1學術論文首先要具備這些因素,採納該方法。而不能是文學語言、日常生活語言,也不是他學科的語言,例如經濟學學術論文的撰寫就不能機械使用心理學術語,或者自然科學學科的語言,等等。並且語言的使用要准確、嚴謹、簡明、平易、庄重,但是不否定生動。學術論文的一個基本前提就是在語言上的專業性和理論性。

(四)學術論文的語言也要求有神採,即文筆的生動性

語言風格要求清晰流暢,避免自創的新奇語句,學術論文的表達不能用詩情畫意的文學語言來表述,不能用夸張的、不恰當的比喻來遣詞造句。學術論文如果沒有風採,就不能流傳久遠。誠如仲尼曰:“言之無文,行而不遠。”(《左傳·襄公二十年》)可見,要寫好學術論文就必須注重語言的修煉。總之,學術論文的語言要求准確、恰當、簡潔、專業,同時在尊重專業、尊重術語的前提下做到文採飛揚,讓人喜聞樂見。

這些都是學術論文撰寫所必須把握的,假設缺乏以上這三點學術論文的基本規范范疇就談不上成功學術論文撰寫的完成。

八、基於學術論文規范的“問題學術史回顧”

(一)關於“問題學術史回顧”的主旨

學術活動、學術論文撰寫本質上就是站在該“問題”已有的研究基礎之上開始的。誠如中國科學院院士鄒承魯所說:“在科學研究上的大膽創新和充分尊重前人成果,是辯証的統一。”[31]因此,學術論文必需的“問題學術史回顧”,就是對前人、他人已有成果進行的全面搜集、梳理、歸納與概括,並且對其評價盡量做到全面和准確,“問題學術史回顧”是學術論文撰寫不可逾越的必須階段和科學的有機組成部分。

學術期刊登載的學術論文中的“問題學術史回顧”問題,實質上就是世界公認的文獻計量學專家加菲爾德的“引文分析法”的問題,該方法已被廣泛應用到了學術史、科學結構和知識結構圖示、科學預測、科研績效、學術期刊評價、文獻情報檢索等領域。加菲爾德對文獻被引用的意義調查分析后認為,學術文獻的引用與被引用反映著學者之間學術研究活動中相互借鑒、繼承、商榷、討論過程中互成參考相關成果的系。“引文分析法”可以歸納為以下種15種情況:1.表示對開拓者尊重﹔2.對有關著作給予應有的榮譽﹔3.核對作者運用的方法及材料﹔4.提供學術背景材料﹔5.對作者自己著作進行更正﹔6.對前人、他人的著作予以更正﹔7.評價過往的學術文獻﹔8.為自己的主張尋求充分的論証支持﹔9.提供作者現有的學術文獻﹔10.對未被傳播、少被標引或未被引証的文獻提供向導﹔11.鑒定數據及物理常數的准確性﹔12.核對原始資料中某觀點或概念是否被運用和討論過﹔13.核對原始資料或他人學術文獻中的人、概念和名詞﹔14.承認作者之前他人的成果或定義﹔15.對他人的優先權要求提出質疑。[32]

(二)“問題學術史回顧”在學術論文中的重要價值

1.“問題學術史回顧”使學術研究更加高效。學術論文撰寫者在提出自己的觀點前,必須先整理、歸納他人在該問題上的研究情況,通過這些工作發現他們的成就、缺陷、盲區以至於方法論上的失誤等。隻有在這個基礎上所從事的研究活動才是高效的,學術論文成果才是有價值的。需要注意的是,引用前人、他人的觀點時必須注明文獻出處,誠如著名科學家牛頓說的,“我看得更遠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2.“問題學術史回顧”客觀體現學術研究的繼承性。“問題學術史回顧”能夠幫助作者真正了解該問題研究的歷史與現狀,明確自己在這個問題研究中的位置、需要去做哪些工作,否則,研究就是沒頭的蒼蠅。“問題學術史的回顧”能夠使學術論文撰寫者在“問題”上洞察秋毫,站在“問題”研究寶塔的頂端,俯瞰“問題”的來龍去脈,使學術論文觀點持之有據,言之有理。“問題學術史回顧”還能顯示學術論文撰寫者的科學態度、求實精神及對他人研究成果的尊重,體現學術研究的傳承性原則。

3.“問題學術史回顧”使學術論文傳播更加暢通。學術論文“問題學術史回顧”的健全,對於學術期刊審稿、編輯、慣例規范、讀者閱讀以至於傳播的暢通性,至關重要。

4.“問題學術史回顧”是學術論文撰寫的“國際慣例”。“問題學術史的回顧”是學術界的“國際慣例”,學術期刊編輯出版機構在收到撰者學術論文后,必須對學術論文討論的問題進行嚴格地“同行審稿”程序對其進行學術創新、技術規范等的審查,通過審查“問題學術史回顧”相關內容,審稿專家、編輯人員以至於發表后的學者閱讀,都比較容易地厘清學術論文哪些是作者觀點、哪些是引用的觀點﹔哪些是對他人觀點的批評、繼承與發展,等等。“問題學術史回顧”准確與否應當作為是否採用、修改后採用或退稿的重要依據,學術論文的“問題學術史”部分必須由作者最后定稿或刪改,出版機構不宜隨意裁刪。[33]世界著名的三大學術論文寫作規范手冊,被稱為“出版與研究界聖經”的美國《芝加哥手冊——寫作、編輯和出版指南》(The Chicago Manual of Style: The Essential Guide for Writers, Editors & Publishers)、美國現代語言學會(Modern Language Association, MLA)研制的《美國現代語言學會出版手冊》(The modern language association published the manual)、美國心理學家學會的《美國心理學會出版手冊》(Publication Manual of the American Psychological),等等,雖然在參考文獻與引文規范有細小差異,但三者都特別強調參考文獻的規范性、必要性,強調尊重前人、他人觀點的重要性,要求明晰作者本人觀點與他人觀點的界限,不論直接抑或間接引用,都必須做到持之有據。美國的絕大部分學術期刊都是通過其“投稿須知”(Submission Guidelines)來告知作者這些要求的,以便於作者投稿參照,否則,必然會被退回修改以至於受拒。

5.“問題學術史回顧”是學術道德建設的必須。中國科學院院士鄒承魯為此就指出過:“尊重前人已取得的成果,首先要做到在自己的研究論文中充分引用前人已經發表的有關論文。”[34]然而不容樂觀的是,國內不少學術論文撰寫者、學術論文編輯,都沒有意識到“問題學術史的回顧”在學術論文中的學術規范價值與學術道德價值之所在。[35]這不能不引起我們的學風建設者的高度重視,任其發展必然導致學術腐敗和學術泡沫的泛濫,破壞學術規范、壓抑學術的健康發展。

九、基於編輯工作的學術論文材料獲取路徑及主觀能動性發揮

搜集獲取相關材料是撰寫學術論文最基礎性的工作,需要下足功夫。據美國科學家基金委員會統計,一個科研人員完成一項科研活動所用的時間中,查閱文獻資料就佔去50.9%,而用於實驗研究的時間又佔32.1%,用於編寫報告的時間僅佔9.3%,計劃和思考的時間佔7.7%。[36]28美國學者Sharon Sorenson在其著《怎樣寫學術論文》中業“要求參考大量的資料”[37]1。佔一半以上時間的學術論文撰寫所需材料的獲取路徑有傳統與現代數字化兩個,全球化時代的今天后者尤為重要,這些路徑之間有著辯証關系。撰寫學術論文離不開大量相關學術材料的獲取,佔有的材料越多,撰寫學術論文的條件就越充分。因為任何精品學術論文的觀點,都是從現有材料中提煉和感悟出來的,學術論文大量資料是前人的,盡管新學術論文的觀點是自己的並且必須是自己的。這就要求學術論文的撰寫者平時就注意收集、整理專業文獻信息、理論觀點,做獲取資料的“有心人”和“高手”,“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這個真理在此可謂恰如其分。

(一)學術論文材料的獲取路徑

學術論文撰寫材料的獲取一般而言,通過傳統的和網絡的兩條途徑實現,二者不可偏廢,必須學會兩條腿走路。

1.傳統材料獲取途徑。傳統的獲取手段就是靠泡圖書館博覽群書、博聞強記,養成好的材料收集習慣。

2.網絡材料收集途徑。現代社會是信息化、網絡化、數字化時代,如何獲取盡量多的文獻資料實際又成為一門新學問。因此,大量有效的應用網絡進行學術資料的收集,顯得異常重要。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現代信息化手段的利用必須以平時的博覽群書相結合,借助於現代化網絡無疑給學術論文的撰寫添加了一個助推器,使得科學研究事半功倍。目前人們獲取網絡學術信息的主要渠道有以下幾個途徑:第一,中國知網。它收錄了中國幾乎所有期刊、報紙、會議論文、學位論文等,充分運用它,基本可以窮盡中國的學術論文資源。第二,國內其他學術網站。國內的“萬方數據庫”、“維普”等﹔第三,國外主要學術網站。國外主要學術網站有“國外學術主要網站DOAJ(Directory of Open Access Journals)”、“Blackwell電子期刊”、“Open J-Gate電子期刊(開放存取期刊門戶)”、谷歌學者網站(http://scholar.google.com/)、愛思唯爾(Elsevier tps://www. elsevier.com/),等等。第四,中國的百度網(https://www.baidu.com/)它是國內以至於全球較大、功能較全的知識型網站,通過它可以獲取大量學術參考資料,當然百度的學術資源隻能做參考,其資料從學理上說缺乏引証價值。第五,學術圖書數據網站,期中以“超星數字圖書館”(http://book.chaoxing.com)及其下屬的“讀秀學術搜索”(http://www. duxiu.com/)等為代表,其中的“讀秀”下轄“知識、圖書、期刊、報紙、學位論文、會議論文、文檔、電子書、講座”等等,其中的“電子書”搜索路徑有“全部字段、書名、作者、主題詞、叢書名、目次”等等﹔“讀秀”圖書有的是“部分閱讀”,但是這裡可以通過“圖書館文獻傳遞”到局域網外“借閱”。

(二)科學獲取的學術論文材料的加工離不開人的主觀能動性發揮

需要注意的是,傳統與網絡學術資料搜集都不能完全取代或者部分代替學者們的學術思考與問題意識這個主觀能動性,而且后者往往尤為重要,也就是說用頭腦的邏輯思維去指導傳統的、現代化的資料搜集工作,要有目的性、方向性、針對性地進行學術資料的取舍與整合。因此,資料的選擇、淘汰、加工與提煉須臾離不開人們的主觀能動性發揮,需要人們勤於思考、勇於反思去引領資料的搜集與加工工作,避免漫無目的地去大海撈針。學術論文所需材料獲取的途徑方法及其關系要求主觀意識與客觀方法相輔相成,在資料的佔有與思維維度上盡量少留空白和盲區,這是真正撰寫出創新程度高的學術論文來的前提。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學術論文整體水平的高低、產量的多寡,直接關乎其人文社會科學、自然科學、技術科學以及文化的發達程度,關系一個國家和民族長遠和根本的利益。學術期刊編輯作為“原始創新成果重要展示平台”的“把關者”,[38]對學術論文生產的質量有著不可替代的獨特角色義務、責任與獨到的視閾,以其特有視角審視學術論文及其撰寫方法與規律,對學術論文撰寫者會有難得的、異質性的發現與啟迪。因此,學術期刊編輯與學術論文作者在共同提升中國學術水平、提高中國學術期刊影響力以及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偉大實踐中,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作者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年度項目“中西方學術期刊出版機制比較研究”負責人,山東理工大學教授)

(摘自《編輯之友》2017年第3期尹玉吉《編輯視閾下學術論文撰寫規律研究》一文)

(責編:李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