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重視防范系統性金融風險

黃益平2017年03月21日13:36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重視防范系統性金融風險

  當前系統性風險總體可控,但對不良資產、債券違約、影子銀行、互聯網金融等累積風險要高度警惕。積極穩妥推進金融監管體制改革,有序化解處置突出風險點,整頓規范金融秩序,筑牢金融風險“防火牆”。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對金融風險給予特別關注,並提出防范建議,值得我們深入思考。

  近年來,我國GDP增速下滑,這背后既有周期性的因素,也有趨勢性的因素。“四萬億”刺激政策的作用幾乎消失,全球經濟復蘇步履緩慢。中國經濟已經達到中高收入水平,勞動人口也開始萎縮,增長速度逐步放緩。但不可否認的是,金融部門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力度越來越弱。這幾年新增貸款規模和新增社會融資規模持續快速擴張,也間接說明金融支持經濟增長的有效性在不斷下降。比如,中國的邊際資本產出率從2007年的3.5提高至2015年的5.9,每生產一個新的單位的GDP所需要的額外資本投入的單位數明顯增加,表明投資效率顯著降低。

  金融支持經濟增長的力度越來越弱,歸根到底是因為實體部門的投資回報下降、風險上升。我國經濟增速下降的一個結構性原因是產業需要升級換代,過去建立在低成本基礎上的產業尤其是勞動密集型制造業普遍失去了競爭力,需要培養和發展一批新的有競爭力的產業來支持我國經濟下一個階段的增長。新舊產業更替給金融業帶來很大挑戰,舊的產業特別是僵尸企業顯著降低了投資的平均回報率,而新的產業又需要新的金融中介特別是創投、直投等。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難度提高、回報率下降,將大量的資金逼向了虛擬經濟,而資產市場的泡沫則進一步促使金融業脫實向虛。

  2013年以來,我國政府推出了一系列措施改善金融對實體經濟特別是小微企業的服務,包括貨幣政策定向寬鬆、對商業銀行提出“三個不低於”的監管要求以及整治收費、降低融資成本。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了深化改革的綜合方案,也明確了涵蓋三個方面、十一條措施的金融改革框架。具體而言,一是要降低金融業的准入門檻,增加競爭。過去幾年已經批准成立了數家民營銀行。二是要讓市場來決定資金價格與配置,特別是利率、匯率與資產收益率。央行已經完全取消了對銀行存貸款利率波動區間的限制。三是改善金融的基礎設施和監管框架。過去一年多的時間裡,各界一直在推演監管機構重組的各種思路與方案。

  防范系統性金融風險的任務已被提上日程。隨著經濟增速下降、新舊產業轉型,金融風險也變得越來越普遍,如商業銀行不良貸款比率上升,房地產市場泡沫顯著提高,人民幣面臨貶值壓力,互聯網金融違約事件頻發等。當前宏觀經濟進入“風險性三角”狀態,生產率顯著下降、杠杆率明顯上升及政策空間大幅收縮。過去,我國的金融風險能夠得以化解,主要獲益於兩個因素:一是持續的高速增長化解、掩蓋了一些風險﹔二是政府長年用財政、貨幣政策擴張來穩定經濟增長與金融市場。但這兩個因素現在都難以為繼,因此,必須重視防范系統性金融風險。

  怎樣才能在改善金融對實體經濟支持的同時,有效防范金融風險?第一,積極引進民營銀行、互聯網金融以及從事直接融資服務的機構,改善對中小企業和普通百姓的金融服務,支持創新與產業升級﹔第二,真正落實讓市場機制在金融資源的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進一步推進利率市場化、推動貨幣政策框架從直接、數量型調控轉向間接、價格型調控,積極尋找有利時機提高匯率的靈活性,同時強化市場紀律,讓已經失去競爭力的產品和企業特別是僵尸企業退出市場﹔第三,改革金融監管框架,既要完善宏觀審慎監管框架、盡早發現並控制系統性的金融風險,又要不斷建立互聯網金融的監管框架,在加強金融監管政策協調性的同時,提高監管部門的專業性、獨立性和權威性。

   (作者:黃益平,單位: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

(責編:李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