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洪帥:絲路遺珠 敦煌詩詞曲詞匯研究

洪帥2017年02月13日15:28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國家社科基金專刊

作者為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敦煌詩詞曲詞匯研究”負責人、西北師范大學副教授

敦煌是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是東西方文化的交會點。從漢代起,就擔負著連接中原和西域、中西亞地區的歷史重任。1900年,敦煌藏經洞的發現石破天驚,大批珍貴的寫本文獻重見天日,這些文獻主要產生於唐、五代,為漢語史研究提供了珍貴的第一手資料。唐、五代正處於中古漢語到近代漢語轉變的關鍵階段,對這一時期代表文獻敦煌詩詞曲的詞匯研究,有利於揭示近代漢語詞匯面貌。

新詞新義

敦煌詩詞曲是指敦煌遺書中的詩歌、曲子詞、佛教歌曲和民間俗曲,共計4500余首,數量可觀、時代確定、來源可靠、內容豐富、口語性強,屬於“同時資料”,是研究唐、五代漢語的珍貴語料。它反映了其他文書中所不見或罕見的口語詞、俚俗詞,對詞語的考源、詞匯的生成研究乃至漢語詞匯史的完善都有著重要的價值。

敦煌詩詞曲中有很多新詞新義。新詞的衍生機制有聯合、縮略(如“阿彌”是“阿彌陀佛”之省)、修辭、化典、語法影響等。聯合又可分為同義聯合(如“便貸”)、類義聯合(如“磨煉”)和反義聯合(如“險夷”)三種。修辭構詞如由比喻構成的“萍寄”,通過擬人構成的“方孔兄”等。化典如“鵬摶”來自《庄子·逍遙游》“鵬之徙於南冥也,水擊三千裡,摶扶搖而上者九萬裡”。“火急”本為主謂短語,結構鬆散,后來受語法位置的影響被重新分析為狀中結構,成為一個詞。新詞產生的動因有內部動因和外部動因兩個方面,內部動因包括表達的委婉性(如避用“金錢”而用“青緡”)、增加形象性(如用“月窗”而不用“圓窗”來增強詩意,用“鬼朴”警醒世人)、受文體的制約等。外部動因有受復音化的影響(如由中古的單音詞“店”擴展為雙音詞“店舍、店肆、店家”)、韻律的制約(雙音節為一個音步,在韻律的制約下,一些原本只是線性相鄰的組合在高頻使用中被壓制而發生詞匯化,如“依舊”、“火急”)和新的構詞方法的運用。敦煌詩詞曲中由派生構成的新詞25個。其中由后綴“-子”構成的新詞7個,“-頭”構成的新詞11個,有些詞沿用至今,如“繩子”、“帽子”、“鬼子”、“南蠻子”、“庵子”,“骨頭”、“木頭”、“日頭”等,顯示了派生構詞的能產性和生命力。

隱喻和轉喻

敦煌詩詞曲新義衍生的認知機制包括隱喻和轉喻兩種。隱喻按來源劃分有來自身體經驗的隱喻(如“口”由吃飯說話的器官轉指刀劍的刃、“醒”由酒醒轉指睡醒、“宛轉”由“彎曲”隱喻“美麗、嫵媚”)、來自生產勞動經驗的隱喻(如“提”由“拎、掂”義發展出“說起”義、“陡”由“陡峭”引申出“陡然”義)和來自社會生活經驗的隱喻(如“花柳”由“花和柳樹”隱喻“娼妓”、“風波”由“水面的波紋”隱喻“戰爭”、“妖精”由妖怪精靈隱喻“敵人”)三類。轉喻則包括整體與部分之間的轉喻(如“板”由木板轉喻“棺材”、“嬋娟”由“姿態美好”轉喻“美女”)及整體中不同部分之間的轉喻兩類。整體中不同部分之間的轉喻又可分為處所轉喻(如“北堂”由父母的住房轉喻父母、“當陽”由面朝南方的位置轉喻佛)、行為轉喻(如“逃亡”由“逃跑”轉指“逃跑者”、“對”由“對答”轉指量詞“套,雙”)、因果轉喻(“甲子”由干支紀年法的六十年一甲子轉喻“年齡”)及多層轉喻(如“閨閣”由“小門”轉喻“內室”,又“由內室”轉喻“女子臥室”,最后轉喻“妻子”)。

同素異序詞

敦煌詩詞曲中有267個同素異序詞。對這些詞語的研究有助於揭示漢語詞匯雙音化規律,通過與當代詞語的比較,有助於追溯近代漢語到現代漢語消亡與留存的規律,有利於當代漢語詞匯的規范。敦煌詩詞曲中,同素異序詞包括218個共時同素異序詞(AB-BA,如:割舍—舍割、音信—信音),49個歷時同素異序詞(與現代漢語相比隻有BA的,如:運命、害災、均平)。同素異序詞的並存不符合語言的經濟原則,屬於語言的消極現象,敦煌詩詞曲中的同素異序詞在后世有不同的發展命運,在語言競爭機制的影響下逐漸分化,有的全部消亡,有的全部保存但有了分工,當然最多的還是一存一亡,符合語言規律的保存下來,違反語言規律的被逐漸淘汰。查檢敦煌詩詞曲中二序皆存的同素異序詞在《現代漢語詞典》(第6版)中的收錄情況,全部保存下來的14組(如:離別—別離、語言—言語),全部消亡的14組(如:供獻—獻供、改移—移改),大部分是一存一亡,共81組(如:推辭—辭推、錢財—財錢)。敦煌詩詞曲同素異序詞的產生原因主要有:押韻、避復、雙音化。敦煌詩詞曲同素異序詞在后世淘汰的影響因素有:調序(符合平上去入聲調順序的詞語容易保存下來,如“旅客”是上入,符合調序規律,保存下來,相反“客旅”是入上,違反調序,被淘汰)、文化心理(在表示尊卑、吉凶、正反、好壞的詞語裡,正面意義語素在前的詞語更容易保存下來,如“生死—死生”、“深淺—淺深”中前者保存下來)、認知規律(符合認知規律的詞語容易保存下來,如“始終”符合事物的發展規律保存下來,“終始”被淘汰)、使用習慣(如常用語素在前的保存下來,“供應、舍棄、會合”保存下來,它們的逆序形式被淘汰)、詞語反映的事物(所指)消失引起詞語的消亡(如:帝主—主帝)、舊語素(能指)的淘汰引起詞語的替換(如作為“砍伐樹木的工具”義的“斤”語素已經消失,相應的由“斤”為構詞語素的“斧斤—斤斧”皆遭淘汰,而代之以“斧子”)等。這些同素異序詞的研究有利於窺探漢語詞匯的構造規律,了解詞語產生、發展和消亡的原因,也利於漢語詞匯史的建立。

敦煌詩詞曲詞匯對於編纂的積極作用

敦煌詩詞曲詞匯有助於大型歷時語文辭書的編纂和修訂。比如對於“古今兼收、源流並重”的《漢語大詞典》來說,敦煌詩詞曲詞匯能夠從提前書証、補充詞條、修正釋義、增加義項、補充用例五個方面彌補其不足。敦煌詩詞曲詞匯中,《漢語大詞典》以宋代文獻為始見例的有47個,如:必定、差殊、折本﹔以元代文獻為始見例的有25個,如:病患、魂飛魄散、懷擔(懷孕)﹔以明代文獻為始見例的有37個,如:安邦定國、哥哥、不是(錯誤,過失)﹔以清代文獻為始見例的35個,如:當即、嶄新、囑咐。敦煌詩歌可以補充《漢語大詞典》詞條,敦煌詩歌中有些詞條,《漢語大詞典》失收,這些詞語不僅見於敦煌詩歌,還見於同時代或較晚的其他文獻,《漢語大詞典》似當補收。這樣的詞語有67個,如:慢坡(緩坡)、后翁(繼父)、鋪頭(店鋪)。敦煌詩詞曲詞語可以補充《漢語大詞典》的義項,如“論平”的“詢問”義、“比來”的“從來”義、“料取”的“料想”義、“端正”的“漂亮”義等。對新近出版的四卷本《近代漢語詞典》(上海教育出版社,2015),敦煌詩詞曲也可以彌補其部分不足,如“板”的“壽材”義《近代漢語詞典》舉宋吳處厚《青箱雜記》為首例(44頁),“當陽”的“指佛”義《近代漢語詞典》引宋曹勛《齊天樂》為首例(347頁),其實該義敦煌詩歌中均已出現。

(責編:李葉、程宏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