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新時期文藝理論建設與文藝批評研究中期檢測報告

2016年12月05日13:06來源: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辦公室

一、研究進展情況

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新時期文藝理論建設與文藝批評研究”自2012年4月批准立項以來,主要是2014年7月階段性成果檢查以來,課題組按照項目投標書所擬定的研究計劃和課題設計的基本內容開展了課題的研究。目前,研究計劃總體執行情況及各子課題進展情況良好,各項研究工作正在深入展開。

1.本項目的五個子課題組,於2014年7月-9月在上海、北京、淮北、長春、濟南分別召開了該子課題組全體成員參加的各子課題初稿寫作提綱討論會,對首席專家和各子課題負責人依據項目申請書所草擬的寫作提綱和寫作計劃進行了認真深入的討論,確定了初稿寫作的基本框架、具體內容和研究周期,並進行了詳細的人員分工。會后,與會人員根據任務分工和寫作提綱的要求,分別提交了所負責章節的寫作綱要,並不同程度地開始了初稿的寫作工作。至此,本項目已進入了初稿的寫作階段。

2. 課題組全體成員按照各自所分工承擔的研究和寫作任務,已全面、系統地收集並掌握了相關的研究資料、論文和專著,並通過參加相關學術會議和各種學術交流活動進行了廣泛的調研工作。在此基礎上,課題組完成了資料匯編《新時期文藝理論與文藝批評問題論爭紀事》的編寫工作。該資料匯編以新時期近四十年文藝理論與批評發展的歷史進程為主線,以圍繞新時期文藝思潮及其所涵蓋的基本理論問題所展開的論爭為邏輯框架,在歷史與邏輯的統一中對新時期文藝理論問題論爭的歷史事實進行了客觀、全面、系統的梳理,並對其予以階段性的綜述和整體性的比較分析,這就在資料收集整理上為初稿的寫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3. 項目負責人根據課題研究工作的需要,結合新時期文學理論回顧和反思的思想理論基礎問題,圍繞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組織了多次有國內理論界著名學者和課題組成員參加的學術筆談,先后在《中國高校社會科學》、《人民日報》、《光明日報》、《文藝報》、等報刊上發表了相關論文18篇。這些論文,集中討論了新時期文學理論的回顧和反思如何堅持有中國特色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如何確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藝觀的問題。通過討論,課題組全體成員進一步明確了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和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中國化這兩條線索結合起來作為貫穿課題研究的主導線索,以把握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中國化進程與新時期文藝理論發展的關系問題為重心,以持續推進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中國化進程為己任的研究方向。

4. 項目負責人和課題組成員根據任務分工和寫作提綱的要求,已不同程度地進行了初稿的寫作工作,完成和發表了一批階段性研究成果。其中,馬龍潛的論文《文藝理論建設必須彰顯中國特色》通過向國家社科基金專刊投稿,在2013年5月22日《中國社會科學報.國家社科基金專刊》上發表。論文發表后,在學術界產生了一定的反響。課題組還兩次向國家社科規劃辦報送了“成果要報”,匯報了相關階段性研究成果的情況。

為了擴大本項目在學術界的影響,更有效地宣傳本項目的階段性研究成果,並與學術界同仁交流學術研究的經驗和體會,課題組與所依托的上海交通大學文藝理論與文藝批評研究中心共同創辦了大型文藝學刊物《文藝學論叢》。該刊物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至今已出版二輯。刊物除約請國內文藝學領域的著名學者賜稿外,還集中推出了各子課題的階段性研究成果。《文藝學論叢》的創刊擴大了上海交大人文學院和文藝學學科在國內學術界的影響,為學術界同仁提供了新的學術陣地,在學術界產生了較大的反響。所發表的論文,對理論界關於新時期文藝理論與批評的回顧和反思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在目前項目研究工作的進展中,還存在如下一些問題:

1.原課題設計的某些內容和所擬定的階段性成果的一些題目,要隨時根據實際寫作情況和反饋意見進行修改、補充和調整,這勢必影響寫作的進度﹔

2.課題組成員之間聯系欠緊密,又各自受所把握問題的局限,致使各章節在寫作的思路、方法和風格上缺乏聯貫性和統一性,這勢必影響寫作的質量﹔

3.課題組人員的結構,多為70年以后出生、具有博士學位的青年學者,他們對新時期近四十年的歷史感受偏弱,致使理論反思的自覺性不強,這勢必影響對所把握問題理論開掘的廣度和深度。

4. 所發表的階段性成果,有的對新時期以來文藝本質問題論爭的歷史線索和材料的梳理和把握顯得粗糙和簡單,這限制了對問題的深入和全面的把握與解決﹔有的缺乏對新時期以來文藝本質問題論爭中各種觀點正誤得失的辯証分析,這限制了對文藝本質問題的比較完整的規律性認識。

對於上述所存在的問題,我們的改進措施是:

1.在進一步完善資料工作的同時,把階段性成果的寫作與整體寫作計劃的完成結合起來,使一些尚不明晰的理論問題逐步得以澄清,以保証項目完成的進度。

2.切實加強各寫作者之間的聯系和溝通,以保持各部分寫作在思想和風格上的聯貫性和統一性,為最終成果的寫作和整個項目計劃的完成奠定較堅實的基礎。

3.加強課題組成員對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文藝學基本觀念的內容、價值和歷史地位的認識和理解,以期對新時期以來文藝理論與批評發展的基本經驗、主要教訓、指導原則及發展前景有更全面和深入的論述。

4.我們將有計劃地聘請一些國內外著名的專家、學者作為課題組的顧問,或參加一些重要章節的寫作,或為項目的進展出謀劃策,把關定向,以確保項目完成的質量。

二、研究成果情況

本項目自2012年4月批准立項以來,主要是從2014年7月左右算起,課題組成員在《中國高校社會科學》、《學術月刊》、《光明日報》、《文藝報》、《文藝學論叢》等報刊上發表作為階段性研究成果的學術論文102篇,計80.63萬余字﹔出版學術著作三部,計84萬余字。這些成果的問世,在學術界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代表性成果簡介:

本項目首席專家馬龍潛撰寫的論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藝的本質特性和美學原則》(《中國高校社會科學》2015年4期),通過對習近平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講話的研讀、對當代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中國化進程的梳理、以及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識,較為全面和深入地論述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規定性及其確立的新的文藝觀念和美學原則,揭示了它與其它歷史形態的文藝所處的復雜結構關系。

論文提出了如何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藝的本質特性和美學原則的基本途徑和方法,認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藝具有何種本質特性,這是中國當代文藝理論研究的核心和基礎問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藝的本質特性包含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特性之中,是馬克思主義文藝基本觀念和美學原則在中國特定歷史條件下呈現出的一種民族化、本土化的文藝屬性,是馬克思主義文藝觀、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與當代中國具體實踐三者相結合的產物。

論文深入地闡釋了習近平提出的“人民的文藝”觀,認為習近平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中,確立了人民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中的主體地位,這就決定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藝必須為人民服務,習近平的論斷揭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藝的本質特性。社會主義是廣大人民群眾生存的制度土壤,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人民的生存狀態、精神訴求緊密相連,反映了人民融入社會生活所應秉持的基本道德理想和價值取向。因此,我們有理由把習近平提出的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大戰略任務看作是對“人民的文藝”這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藝本質特性的深刻闡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藝的本質,是由人民以及扎根於人民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所規定的。這一根據中國的國情、民情和當代中國文藝事業發展實際所做出的論斷,表明了中國文藝發展的根本方向。

論文針對在一段時間內中國文論界對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存在一定程度認同危機的情況,具體論述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藝理論是一個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吸納中國傳統文論和西方現代文論合理成分的整體性文藝理論體系。它與其它歷史形態的文藝理論既有本質的不同,又內含它們的某些特征,正是在這種比較過程中凸現出它的優赿性和豐富性。

本文是國內理論界率先通過對習近平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講話的研讀,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藝的本質特性和美學原則進行研究的學術論文,具有學術的領先性﹔本文提出的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藝的本質特性和美學原則認識的途徑和方法、對習近平“人民的文藝”觀的概括等觀點,具有較強的創新性。本文發表后,受到了學術界的普遍好評,發揮了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的學術引領作用。

課題組供稿 

(責編:沈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