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進展情況
一、課題進展情況
按照原定計劃,本課題的研究工作主要分為四段進行:第一階段,在對國內外近年來關於文化發展問題研究狀況加以基本清理和概括的基礎上,提出研究的整體框架和各個子課題的具體研究內容。第二階段,各子課題收集材料和調研。第三階段,按專題進行研究,形成系列性的論文、編譯資料等階段性成果,陸續發表。第四階段,按照計劃和要求撰寫書稿,形成最終研究成果。
目前,研究工作已經完成第一階段和第二階段,正在進入第三、四階段,主要精力放在第四階段。自2014年7月以來,課題組根據原來的設計,首先分子課題提出研究方案,然后在討論的基礎上進行課題的整體設計,最后形成課題的總體架構。課題組系統收集了國內外文化發展與文化研究的新動態和新成果,主要聚焦於文化發展的新趨勢問題、文化發展的新機制問題、文化發展的新特點問題,在材料收集和調研的基礎上完善並調整了原有的研究提綱,並對此進行了充分細化。
新的提綱如下:
當今時代文化發展的新特點新趨勢研究
導論:當代文化發展研究的意義與使命
第一章、文化發展研究的理論前提與方法論自覺
第二章、當代文化發展的時代境遇與基本特征
第三章、當代文化發展的內在矛盾與發展趨勢
第四章、社會心理層面文化發展的新趨勢
第五章、大眾文化層面文化發展的新趨勢
第六章、理論思潮層面文化發展的新趨勢
第七章、文化生產與消費的新特點
第八章、文化傳承與創新的新特點
第九章、文化傳播與交流的新特點
第十章、文化分化與整合的新特點
第十一章、中國文化發展的當代格局
第十二章、我國文化發展的機遇與挑戰
第十三章、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基本途徑
自2014年7月以來,課題組核心團隊連續進行了七次工作會議。
2014年7月,課題組核心團隊集體討論《當今時代文化發展的新特點新趨勢課題研究提綱細化方案》。課題組布置並分配寫作任務,責成各章節負責人在二級目錄的基礎上形成三級目錄的細化方案,系統闡述各個章節的主要研究思路,各個章節都要提煉針對我國文化發展的現實問題,注意各個章節之間的理論銜接,避免內容重復與文風渙散。
2014年9月,課題組核心團隊進行第二次工作會議,張梧向課題組成員做了《文化研究的現實性與針對性》的專題報告,從“文”與“化”的關系入手,指出文化競爭最終取決於文化能力,即“消化”時代、“教化”群眾、“淨化”精英、“融化”西方,重點闡釋了文化治理與國家治理的關系、中國夢與文化共識、文化安全與網絡安全、軟實力與中國文化話語權、馬克思主義文化與傳統文化的交融等熱點問題。課題組首席專家豐子義教授提出,文化課題的研究必須緊扣我國文化發展的現實問題,堅持以問題為導向,牢牢把握研究方向,不能抽象地討論文化發展的一般趨勢和特點,要在發展趨勢的把握中發現文化發展的機遇與挑戰,要在發展特點的揭示中形成具有對策性的政策建議。
2014年11月,課題組核心團隊進行為期兩天的第三次工作會議,各章節執筆人在《當今時代文化發展的新特點新趨勢課題研究提綱細化方案》的基礎上形成了各個章節的寫作思路,並逐章展開熱烈研討。在研討過程中,課題組重點研討了文化發展機制的新特點,對文化生產、文化消費、文化傳承、文化創新、文化傳播、文化交流、文化整合等機制的新特點進行了系統的整理與闡釋。在討論過程中,課題組重點關注文化產業健康發展、文化消費的驅動機制、文化傳承中傳統文化的現代轉化、文化整合中的共識形成機制等熱點問題進行了專題性研討,形成了本課題組在上述方面的創新點。
2015年3月,課題組核心團隊認為第三次工作會議中對提綱的第二、三章的討論還不夠充分,因此專門舉行第四次工作會議,對如何在理論上總結文化發展的新趨勢和新特點的問題進行專題性討論。經討論,課題組認為,當今時代文化發展的總體趨勢是:1)文化領域的重新一體化趨勢﹔2)文化內涵的新型現代化趨勢﹔3)文化身份的再度本土化趨勢﹔4)文化樣態的多元並存化趨勢。同時,當今時代文化發展的新特征是:1)全球文化的差異化特征﹔2)文化價值的多元化特征﹔3)文化發展的資本化特征﹔4)文化生產的彈性化特征﹔5)文化傳遞的水平化特征﹔6)文化平台的網絡化特征﹔7)文化主體的大眾化特征﹔8)文化理念的世俗化特征﹔9)文化政治的激進化特征﹔10)文化風險的集聚化特征。課題組首席專家豐子義指出,目前文化發展的趨勢和特征二者之間仍然有很高的重合度,在目前提煉總結的基礎上需要進一步加以區分,尤其是要從文化發展的內在矛盾出發把握文化發展的總體趨勢。
2015年7月,課題組核心團隊舉行為期兩天的第五次工作會議,專題研討社會心理、大眾文化和理論思潮三個層面的文化發展趨勢問題。課題組充分論証了將當今時代文化發展劃分成社會心理、大眾文化和理論思潮三種形態的合理性與理論根據。對於社會心理的研討,課題組充分研討了消費社會與欲望倫理、流動社會與歸屬意識、風險社會與心理安全、競爭社會與價值實現、社會交往與理性表達、個體解放與集體認同、分配正義與心理平衡、社會認知與社會信任、多元社會與價值取向等問題﹔對於大眾文化的研討,課題組充分肯定了大眾文化在文化發展中的積極意義,大眾文化將為中國文化發展的現實問題提供新型解決思路,因此需要重新評價大眾文化的功能。與批判大眾文化的西方馬克思主義相關研究相比,本課題組的這一思路無疑具有一定的創新性﹔對於理論思潮的研討,課題組認為,不能停留在政治思潮的現象性描述與羅列,而是深入揭示文化理論思潮的內在形成機制與交鋒互動之后的新趨向。
至此,課題組成員完成了課題全部章節的所有討論,提綱細化工作已經成熟,課題組成員也在歷次研討的基礎上發表了一定數量的成果。課題組首席專家豐子義要求課題組成員進入課題研究的第四階段,課題組成員開始寫作課題最終成果的各個章節。
2015年12月,課題組各章節執筆人拿出各章節的階段性樣稿進行第一次匯總,這是課題組的第六次工作會議,重點討論了榮鑫承擔的《文化生產與消費的新特點》、郗戈承擔的《文化傳承與創新的新特點》和張梧承擔的《文化分化與整合的新特點》三章,在樣稿中發現問題、統一文風,為下一步寫作的全面鋪開打下了扎實基礎。
2016年3月,課題組各章節執筆人繼續舉辦第七次工作會議,重點審讀經過修改的《文化生產與消費的新特點》等三章內容,討論豐子義承擔的《當代文化發展的時代境遇與基本特征》、仰海峰承擔的《文化發展研究的理論前提與方法論自覺》、陳志剛承擔的《中國文化發展的當代格局》三章樣稿。
以上是課題組核心團隊的七次工作會議的概況,體現了課題組的研究思路和研究進程的最新進展情況。
二、調研及學術交流情況
1、先后開過8次討論會,其中1次是小型理論研討會,主要討論和概括當今時代文化發展的“新特點和新趨勢”﹔7次是課題組討論會,主要討論研究提綱和研究內容。
2、2014年7月至8月,課題組成員、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后張梧對國內外著名文化專家和思想流派代表性人物,圍繞傳統文化與現代社會的問題進行了系列訪談,每次訪談留有記錄。具體情況如下:
(1)2014年7月24日,對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劉小楓教授進行訪談,訪談內容是中國古典文化的當代激活問題。
(2)2014年7月30日,對香港城市大學前校長張信剛進行訪談,訪談內容是港澳台青年的中國文化認同問題。
(3)2014年7月31日,對海外新儒家代表性人物霍韜晦先生進行訪談,訪談內容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現代轉化問題。
(4)2014年8月9日對清華大學哲學系外籍教授貝淡寧(Daniel A. Bell)進行訪談,訪談內容是當代中國文化對西方文化的借鑒意義與中國文化走出去問題。
3、自2014年9月至2015年11月,課題組廣泛邀請國內馬克思主義哲學界知名專家舉行圍繞文化問題的主題性講座,並與課題組成員就文化發展的新特點新趨勢展開小范圍的深入交流,前后共計5次。具體情況如下:
(1)2014年9月26日,課題組邀請國內著名價值問題研究專家、中國政法大學李德順教授主講“價值思維的主體性原則及其意義”,並與課題組成員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文化價值觀熱點問題進行專題研討。
(2)2015年4月24日,課題組邀請中央黨校哲學部侯才教授主講“馬中西思維方式比較研究”,並與課題組成員對中西馬三種文化形態的匯通問題進行專題研討。
(3)2015年6月8日,課題組邀請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李景源研究員、吉林大學資深教授孫正聿、南開大學王南湜教授舉辦講座,共同討論歷史唯物主義視野中的文化發展問題。
(4)2015年10月23日,課題組邀請長江學者、中國人民大學哲學學院馬俊峰教授主講“唯物史觀視域下的意識形態問題”,並與課題組成員對意識形態與文化發展的內在聯系問題進行專題研討。
(5)2015年11月13日,課題組邀請首都師范大學楊生平教授主講“話語理論與中國學術話語建構”,並與課題組成員對中國文化話語權問題進行專題研討。
4、2015年6月6-7日,課題組首席專家豐子義與課題組成員、北京大學哲學系仰海峰教授參加“變化世界中的價值觀”國際價值哲學論壇。課題組首席專家豐子義教授在大會發言,認為核心價值體系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理清價值體系建設與民族主義、文化相對主義、后現代主義之間的關系。
5、2015年10月10-11日,課題組首席專家豐子義與課題組成員、北京大學哲學系仰海峰教授參加首屆世界馬克思主義大會,並分別在“馬克思主義與世界文明的未來走向”和“馬克思主義與人類命運共同體”兩個分論壇發表主題演講,與國內外學者對馬克思主義與未來文化發展的趨勢進行了研討。
6、2015年10月18日,課題組成員、中國社科院馬研院陳志剛研究員參加由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學部和拓展文化協會聯合舉辦的“首屆世界文化論壇”,會議主題為“當代世界文化的先進性和多樣化”。
7、2016年1月9日,課題組舉辦“當代文化發展的新特點新趨勢”研討會。會議圍繞當代文化發展的時代境遇和基本特征、文化發展研究的方法論、當代文化發展的內在矛盾與發展趨勢、文化的不同形態及其發展、當代中國文化發展的格局與路徑等問題進行了廣泛而深入的討論。侯才教授、王東教授、崔新建教授、楊生平教授、吳向東教授等二十多位專家學者參加了本次會議。會議由課題組首席專家豐子義教授主持。
三、成果宣傳推介情況
1、課題組首席專家豐子義教授的階段性成果《增強文化發展的時代意識》在2014年12月31日的社科基金專刊(社會科學報)刊出。
2、課題組首席專家豐子義教授的階段性成果《全球化與文明的發展與建設》(《山東社會科學》2014年第5期)被《新華文摘》2014年第17期全文轉載﹔階段性成果《中國道路的哲學自覺》(《北京大學學報》2015年第4期)被《新華文摘》2015年第23期全文轉載。
3、課題組首席專家豐子義教授的階段性成果《克服路徑依賴 確立理論自信》在《人民日報》(2015年7月24日)發表,並被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公室主辦的網站欄目“學壇新論”中轉載。
4、課題組成員郗戈和張梧將階段性成果《弘揚核心價值觀要實現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在《光明日報》(2015年2月26日)發表。
5、課題組成員張梧接受中宣部委托,執筆完成《文化霸權主義與顏色革命》內部報告,為我國的文化安全提供對策性政策建議。
四、研究中存在的主要問題與改進措施
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是:
1、課題組在階段性成果方面還需要進一步提升數量和質量。
2、部分課題組成員的成果意識有待加強,許多已經發表的階段性成果沒有標注課題名稱與課題號。
3、課題各部分進展還不平衡。
4、課題組在成果宣傳推介方面還存在不足,向國家社科基金專刊投稿的數量還不夠多,尚未形成被有關部門採納的《成果要報》。
5、課題組在課題討論和研究方面沒有形成總結和記錄意識,雖然舉辦了多次活動和工作會議,但沒有總結形成《工作簡報》並向國家社科基金進行通報。
改進措施:
1、近期召開課題組會議,借助中期檢查,清理問題,督促檢查,加快課題進度。
2、充分利用暑假時間,集中精力推進課題研究。
3、課題組成員將在2016年12月之前陸續在國內核心期刊上刊發一系列階段性研究成果,並要求課題組所有成員在成果發布時必須標注課題號。
4、課題組將完善成果通報工作機制,將研討材料和研究成果向國家社科規劃辦報送《工作簡報》。
二、研究成果情況
一、代表性成果簡介
自立項以來,本課題在現有研究的基礎上,已形成了一些階段性的研究成果,涉及當今時代或全球化問題、全球化與中國文化發展道路問題、文化強國問題、儒學的當代發展問題、大眾文化發展問題等。還有一些文章即將發表。
代表性成果簡要介紹:
1、“中國道路的哲學自覺”一文,主要探討了實踐唯物主義賦予中國道路的文化內涵與哲學價值。中國道路實際上就是在實踐唯物主義的理念下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實踐唯物主義所確立的實踐理性、實踐主體性、實踐的價值取向、實踐的辯証法、實踐的合理性、實踐的探索精神等,對於中國道路的成功確立和開拓起了極為重要的作用。中國的發展不僅僅是對實踐唯物主義理念的運用和踐行,同時也是對其豐富和發展。總結、概括中國的發展及其經驗,這是實現中國道路哲學自覺的重要一環。
2、“全球化與文明的發展和建設”一文,提出文明發展程度和全球化發展程度是一致的。文明意味著進步,但文明的發展又包含著深刻的內在矛盾。全球化的順利推進,客觀上要求文明的跟進,文明是全球化的內在要求。就此而言,全球化並不僅僅是一個純粹的經濟問題,同時是一個文明問題。要在全球化條件下推進我們的文明建設,重要的是把握好文明建設的方式,即善於總結經驗教訓,善於吸收文明成果,善於自主選擇,善於在傳承中創新。
3、“增強文化發展的時代意識”一文,提出每個時代都有自己獨特的文化,任何一種有價值的文化都應適應時代變化的需要,引領時代發展。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推進文化的繁榮和發展,離不開對時代變化特點和趨勢的清醒認識,自覺增強時代意識,並據此來確定文化發展的路徑與方法。增強文化發展的時代意識,需要我們從民族和世界的角度觀察思考問題,使文化發展真正與當代社會相適應,與現代文明相協調,進而提高中國文化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展示中國文化的魅力。
4、“在現代性的分裂中尋找民族自我”一文,提出文化發展的主體意識問題。在全球化條件下,這一問題日漸突出,以致“我是誰” 竟出現了疑問。面對各種文化沖擊,自我與他者變得扑朔迷離。自我問題的出現,對一個國家的文化發展以至社會發展的影響是重大的。從文化上的精神分裂走向民族心理上的分裂,將是一個國家、民族發展的最大悲哀。自我認同的危機是文化發展上的最大危機。要克服這樣的危機,必須有一種高度的“文化自覺”。強調文化自覺,事實上就要求突出文化的“主體意識”或“自我意識”。這對於一個國家的發展來講非常重要。為什麼一些發展中國家的民族文化逐漸成為西方文化的附庸?重要的一點,就是在精神上喪失了“自我”。因此,要走出自我困境和生存發展困境,必須喚起自我意識,必須從自我反省開始。
5、“價值觀建設需警惕兩種‘主義’”一文, 提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加強理論自覺。其中,特別要處理好價值觀建設與文化相對主義、后現代主義的關系問題。在文化價值問題上,不能在抵制文化霸權主義的同時走向文化相對主義。構建核心價值觀,當然要堅持其民族性,否則便是一句空話。但是,強調民族性和多樣性,決不是要排斥其普遍性和共同性。對於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來說,現代性的這些基本價值和基本精神絕對不能放棄。追求科學民主,實現公平正義,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展,這是不可動搖的價值指向。后現代主義所具有的批判性和超越性固然值得我們借鑒、吸收,但這種思潮對現代文化精神所進行的解構和否定,則是不能隨意接受的。
6、“克服路徑依賴,確立理論自信”一文,提出中國的路需要中國人去走,中國的發展實踐需要中國自己的發展理論,不能指望西方給我們提供理論方案。這就要求我們重點加強自己的理論探索和理論創新,用中國的話語、中國的方式來研究和闡釋中國的問題,形成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將中國問題的分析和解答寄托於西方理論,無益於對問題的真正解答,無助於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發展21世紀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必須克服對西方理論的路徑依賴。
7、“欲望、生產與精神分裂症”一文,提出欲望並不意味著對象的欠缺,欲望所生產的對象不是不真實的幻象,欲望是一種創造性的生產,就像社會生產一樣。欲望—生產體現出一種流動性,這是對傳統主體—客體兩分的形而上學的批判。欲望—生產通過欲望—機器表現自己,形成了欲望—生產與無器官的身體之間的對立,這種對立與社會中的勞動生產和無器官的身體之間的對立相一致。正是這種對立,才是資本主義社會精神分裂症的根源。
8、“弘揚核心價值觀要實現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一文,提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主體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象是傳統文化,中介是文化生活和精神生產作為轉化主體的核心價值觀,既要發揮對傳統文化的主體能動作用,又要把傳統文化作為自身土壤和源泉,從中吸收精華養分﹔同時,作為轉化對象的傳統文化,也不是被動充當核心價值觀的現成材料,而是通過重塑與創新,主動支撐和有效涵養核心價值觀。核心價值觀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關鍵在於採取合理的文化轉化模式,將“返本開新”的傳承模式與“積累式”的創新模式結合起來。
9、“經濟發展新常態與人文精神重建”一文,提出重建人文精神是當今時代文化發展的重要問題,人文精神的合理重建必須要立足於經濟發展新常態的現實語境。經濟新常態的顯著特征是人的發展與經濟發展高度融合,人的發展不僅是經濟發展的評價尺度,同時也成為推動經濟發展的內在動力,這是經濟新常態的人學意蘊。首先,經濟新常態要從廉價勞動力的數量優勢轉向人力資源的質量優勢,就必須要用人文思維而非物化思維看待人力資源,這就要求實現財富觀念的主體轉向。其次,經濟新常態要從模仿型排浪式消費轉向個性化、多樣化消費,就必須要正視人的發展需求和個性需求,這就要求消費文化的合理建構。最后,經濟新常態要從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就必須要正視創新勞動的積極意義,這就要求創新精神的全面培育。正是在財富觀念的主體轉向、消費文化的合理建構和創新精神的全面培育三個維度上,經濟新常態為人文精神的重建提供了現實可能性;而人文精神又為經濟新常態的深入推進提供了強大的思想引領。
課題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