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內蒙古蒙古族非物質文化遺產跨學科調查研究中期檢測報告

2016年12月01日14:46來源: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辦公室

一、研究進展情況

研究計劃總體執行情況比較順利,各子課題負責人及課題成員按時完成了調研任務及收集資料工作並發表了一些成果。

“口頭傳統和表演藝術類非物質文化遺產調查研究”子課題組2014年1月—2016年6月期間在內蒙古赤峰市、錫林郭勒盟、呼倫貝爾市、通遼市等地進行田野調查,收集了大量蒙古族民間音樂、宮廷音樂,以及薩滿音樂方面的資料,在此基礎上撰寫了約10萬字的《蒙古族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個案考察》調研報告

呼格吉勒圖教授還參與了阿旗旗委、政府的蒙古汗廷音樂的恢復與重建工作。

首席專家色音研究員2014年5月至2016年5月期間前后到內蒙古鄂爾多斯市、錫林郭勒盟、呼倫貝爾市、通遼市進行田野調查,田野調查時間共計90余天,調查內容為蒙古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情況,重點調查馬頭琴、長調民歌、成吉思汗祭奠的傳承與發展現狀,在通遼市重點做了9位蒙古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口述史,目前已整理出約10萬字的口述史資料。記錄調查筆記2萬字,拍攝照片200余張,錄音20余小時,錄像8小時。還收集了約30萬字的文獻資料。2013年5月20日,應內蒙古草原文化傳承發展基金會邀請,色音赴呼和浩特做學術報告。2013年9月27-29日課題組在內蒙古通遼市組織召開了“蒙古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與開發”學術研討會。色音於2015年11月20日出席了在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舉行的第四屆成吉思汗陵文化論壇,並宣讀了題為“論蒙古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旅游開發——以成吉思汗祭典為例”的學術論文。.2015年12月3日出席了在呼和浩特召開的“中國蒙古學學會2015年年會”,並宣讀了題為“蒙漢經濟文化交融的歷史人類學解析”的學術論文。

課題組成員通過過深入細致的調查與學習,基本上弄清楚了蒙古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現狀。為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途徑,課題成員分別參與官方與民間舉辦的那達慕等節日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活動。 進行深入仔細的觀察。收集到真實的、可靠的第一手資料 在內蒙古期間,抓住每一次有意義的調查機會,不放過每一個有價值的調查對象,收集大量的文字資料。調查中運用了人類學的參與觀察法與訪談法,拜訪上百名涉及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國家級、省級、州級、縣級傳承人及其他民眾。在內蒙古拜訪各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並訪問非遺辦負責人,收集了不少政府文件、各年度工作報告等資料。

研究中存在的主要問題:蒙古語的錄音材料需要翻譯,但目前進展較慢。改進措施:招收蒙漢兼通的博士生和博士后,加大力度盡快翻譯成中文。

二、研究成果情況

1.1.色音:“試論蒙古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旅游開發”(Senri Ethnological Studies 90,2014年)

2.主要內容及觀點:旅游業對促進經濟發展,傳承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作出了貢獻,但是,同時也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人文生態環境造成了嚴重“污染”, 人文生態環境污染成為目前自然消亡原因之外,造成非物質文化遺產被破壞的又一重大原因。具有特色的民俗風情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開發的重要內容,祭祀民俗這一標志性民俗事項最能體現一個民族的風土人情和民族意識。這些“非常民俗”既具有一般民俗的特點,又具有其“非常”之處:嚴格的禮儀禁忌,特別是宗教祭祀具有神聖性、嚴肅性、民族性。但是,成吉思汗陵成為旅游景點后,經常向游客表演祭祀儀式等。這些“非日常民俗”的日常化、表演化雖然獲得了一定的經濟報酬,但是給旅游地帶來的負面影響大:不按民族宗教習俗辦事,把一些少數民族不願意展示的文化要素商業化,如果涉及到某些敏感的內容,就很容易傷害到民族的自尊和宗教感情,甚至民族團結,升級為民族矛盾。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中人文生態環境的污染正在加快非物質文化遺產消逝的速度,同時,耗竭形成民族凝聚力的源頭活水,弱化文化和民族認同,另一方面,將制約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文化遺產保護和開發利用之間的矛盾,一直是令人糾結的一道難題。如何促進二者協調發展,是一大問題,矛盾升級,甚至惡化,難以兩全的時候,如何分出誰先、誰后,是需要探索破解的最大難題。問題產生的原因錯綜復雜,但筆者認為問題的根源在於理論認識上的片面性,導致價值觀偏差,由此,政策、制度制定以及執行發生相應的偏差。因此,從長遠著眼,政府和社會各界應當深化和強化理論認識,為科學政策和制度的制定提供正確的理論依據,同時,配套有效的管理機制,這才是解決的問題的根本之道。該文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和社會現實意義。

3. 2.蘇日娜、劉楊:“從非言語象征符號解析蒙古族服飾的象征意義與功能”(《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5年第5期)。主要內容及觀點:蒙古族服飾是一種非言語民俗象征符號,其在形制、紋飾、色彩等方面都具有明顯的象征意義與功能,並在蒙古族民俗文化的表達上發揮著豐富而生動的內涵。本文分析了蒙古族服飾非言語象征符號的象征意義及其特殊功能,提出了其在蒙古族民俗文化中的重要作用。該文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和應用價值。

4. 3.張勁盛:“試論蒙古族潮爾類樂器的文化內涵與特征——樂器學視域下對蒙古族弓弦樂器分類的再思考(《內蒙古藝術》, 2014年第1期)。主要內容及觀點:蒙古族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創造了燦爛輝煌的音樂文化,其中蒙古族傳統樂器顯得猶為獨特。長久以來,相對於豐富多彩的蒙古族器樂文化,對其樂器分類學及音樂本質和文化內涵的科學研究與理論關注相對處於滯后階段,甚至有些領域至今屬於理論空白。在本文中,作者提出將蒙古族弓弦樂器分為筒形琴箱胡爾類樂器和梨形琴箱潮爾類樂器兩大類,試圖通過論証這一分類方法的合理性,對筆者所提出的"蒙古族潮爾類樂器"這一概念的文化內涵與特征進行進一步闡釋2.。該文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和社會現實意義。

5.

課題組供稿

(責編:沈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