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史前時期中西文化交流研究中期檢測報告

2016年12月01日14:02來源: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辦公室

一、研究進展情況

一、 研究計劃總體進行及子課題進展情況(2014年以來)

本課題計劃總體執行情況良好,各子課題組一直按計劃在各地按部就班地開展工作。包括考古調查、發掘和自然科學的檢測分析。除了國內的研究外,國際間的合作也進展良好。2014年以來,取得一批可喜的研究成果。截止於今年6月,已出版學術專著5部,發表學術論文28篇。文字總量達460.8萬字。上述成果已經產生明顯的社會影響。下面分別介紹各子課題的研究進展情況。

(1) 子課題:“史前中國西北與中亞、西亞地區的文化交流”

課題組繼續在新疆、甘肅、西藏、青海、內蒙古、寧夏、陝西、四川等地搜集或整理考古資料,並對個別重點遺址進行考古發掘。搜集資料(含文獻資料和出土資料)的范圍除了在國內,特別將重點放在中亞、西亞及東南歐的國外部分,目前進展還好。2015年,李水城教授負責與美國哈佛大學人類學系、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合作開展的考古項目“洮河流域新石器至青銅時代文化與社會之演進”獲得國家正式批准。今年已在甘肅廣河齊家坪遺址進行試掘,並有可喜的發現。目前,韓建業教授正在帶領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考古文博系、北京聯合大學考古學研究中心師生在新疆博樂縣對泉水溝遺址、都木都厄布得格墓地、城址及周邊地區開展考古調查和發掘,這項工作仍在進行之中。此外,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王輝所長也在該省一些縣市及河西走廊等地開展考古發掘。水濤教授負責的《新疆通史-史前卷》研究還在繼續進行。

(2)子課題:“史前時期東西方冶金術的交流”

課題組已進行的工作包括:赴甘肅、新疆、陝西、河北、內蒙等地開展了廣泛的田野調查,對一些與早期中西文化交流有關的金屬制品進行了無損分析測試。並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採集測試樣品,並在實驗室對相關樣品進行檢測分析,已獲取一批樣品的合金成分、金相組織等科學數據。目前已完成對甘肅臨潭磨溝遺址、陝西榆林石峁遺址、河北蔚縣壺流河流域出土的早期銅器的無損和取樣分析,正在撰寫論文,准備發表。此外,對甘肅和陝西商周遺址出土的青銅器及其與周邊地區的關系等問題進行了綜合研究。后續工作包括:對中國各地出土的青銅和鐵器時代的金屬器進行科學分析,探討其反映的文化演變和區域間的聯系互動,從宏觀上探討冶金術與中國早期文明發展的關系。

(3)子課題:“史前時期東西方農牧業的交流與影響”

本課題組研究計劃整體執行良好。野外採樣和實驗室分析基本如期完成,個別稍有推遲。研究報告的撰寫和綜合研究正在有序地進行。文獻資料收集順利,按原定計劃開展的國際學術合作交流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課題負責人靳桂雲教授研究組進行的工作有:甘青兩省史前考古遺址動植物遺存調查與分析。已完成對馬家窯文化、齊家文化5座遺址的植物考古調查分析﹔參與了青海省互助縣金蟬口齊家文化遺址的考古發掘,對該址所出動植物遺存進行了採樣﹔參加甘肅省岷縣山那樹扎遺址的考古發掘和出土動植物遺存的採集分析。此外,還對甘肅河西走廊一些史前遺址的植物遺存進行了調查,所採集樣本正在分析研究中。董廣輝教授研究組進行的工作主要有:甘青兩省史前遺址動植物遺存的調查與初步分析﹔參加青海省同德縣宗日遺址的考古發掘,並對該址所出動植物遺存進行分析,在98個植物浮選樣本中已鑒定出炭化植物種子4248粒。已完成甘肅河西走廊17個史前遺址植物遺存的採集、分析和鑒定工作,相關資料和數據正在總結統計中。下一步工作包括對已採集樣本進行實驗室分析、數據統計和論文撰寫,參加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部分考古遺址的發掘和動植物樣本的採集。

(4)子課題:“史前時期中國西南地區與南亞次大陸的文化交流”

本項目的研究進展順利。課題組成員先后在貴州平壩、西藏山南地區、青海玉樹地區、西藏阿裡地區開展了一系列的田野考古調查。特別是在西藏山南地區雅礱河流域的綜合考古調查和邦嘎遺址的考古發掘中有重要收獲。連續兩個年度的田野調查和考古發掘表明,邦嘎遺址是西藏雅魯藏布江中游一處非常重要的史前遺址,下一步將通過對該址的研究系統建立雅魯藏布江中游史前文化的編年體系,為回答早期東西文化和農業等方面的交流提供物証。在貴州平壩洞穴遺址開展的考古調查也有重要收獲,初步揭示出該地區自3萬年以來的文化發展序列及其與周邊地區的文化互動歷史。上述工作不僅具有填補區域考古空白的價值,也獲得了一批珍貴的考古實物資料。

二、 調查研究及學術交流情況

本課題組已經召開兩次小型工作會議,討論各子課題項目的工作運轉及下一步的工作。今年8月12-15日將在北京召開“早期東西文化交流”國際研討會,已有來自國內外的近50名代表報名參會。

1)“史前中國西北與中亞、西亞地區的文化交流”課題組:2014年7∼9月,韓建業教授在德國考古研究院任訪問學者,其間在德國考古研究院歐亞研究所圖書館、中央圖書館、近東圖書館等處搜集歐亞和北非的早期考古資料。項目首席專家李水城教授於2015年2∼5月,前往美國哈佛大學人訪問學者,與該校人類學系主任傅羅文(Rowan Flad)就早期東西文化交流開展合作研究,參加課堂討論並輔導在哈佛學習中國考古學的博士研究生。其間,還應哈佛大學藝術博物館邀請對該館所藏中國西北地區的史前彩陶進行整理研究,並舉辦討論課,為下一步舉辦展覽做准備。在美期間,應邀訪問了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人類學系、印地安納大學(布魯明頓)人類學系,並分別發表了學術演講。2015年4∼6月,韓建業教授應邀前往美國蓋蒂研究所(Getty Research Institute)客座學者(Guest Scholar)。就“碰撞與交融:公元前2000年左右的中西文化交流與中國社會的變革Collision and Assimilation: Sino-Western Cultural Exchanges and Social Transformation in China Around 2000 BC”展開研究。2016年2∼3月,李水城教授前往牛津大學考古學系講學(就“早期東西文化交流”內容舉辦了4個講座)一個月。其間還應邀在劍橋大學麥克唐納考古研究所、考古系,倫敦亞非學院分別發表學術演講。3月末,應邀赴以色列希伯來大學考察訪問,並發表演講。2015年8月,王輝研究員參加牛津大學、北京大學組織的俄羅斯西伯利亞考察團,在新西伯利亞、圖瓦、米奴辛斯克、貝加爾湖和海參崴等地考察古遺址和博物館。2015年,水濤教授應邀訪問澳大利亞、哈薩克斯坦和伊朗,並籌劃在哈、伊兩國開展合作考古發掘。

李水城教授:2016年度:參加“東亞第七屆考古學大會”,發表題為“From Agriculture - semi-agrarian and semi-Nomadic: A Case Study with the Site Gangu’ya”(從農業到畜牧業:以干骨崖墓地為例)學術演講(美國波士頓)﹔參加“絲綢之路考古和文物保護國際會議”,發表題為“世界體系下的邊際效應:中國西北與歐亞草原的族群遷徙與文化交互”學術演講(南京大學)﹔2015年度:參加“全美第80屆考古年會”,發表題為“The painting pottery of Siba Culture and Related Issues”(四壩文化彩陶及相關問題)學術演講﹔並擔任“齊家文化研究”小組的點評(美國舊金山)﹔參加“草原絲綢之路考古國際學術研討會”,發表題為“早期東西交互:新的視角”學術演講(中國人民大學)﹔參加“齊家文化與華夏文明國際學術研討會”,發表題為“齊家文化:前絲綢之路的重要奠基者”學術演講(甘肅廣河)。2014年度:參加“國際考古管理委員會2014年年會”,發表題為“Double Watchout: Salt archaeology and Salt industry heritage conservation”(雙重的守望)學術演講(湖南吉首大學)﹔參加“國際岩畫學會2014年年會”,發表題為“岩畫研究的幾點思考:考古學的視角”學術演講(貴州貴陽)﹔參加“絲綢之路考古和文物保護國際會議”,發表題為“新疆的史前文化”學術演講(西北大學)。

2)“史前時期東西方冶金術的交流”課題組:陳建立教授2014年7月帶領3名研究生赴俄羅斯系統考察歐亞草原出土的早期銅器、金器和鐵器情況,搜集到大量早期冶金術方面的中西交流文獻和文物圖像資料。2014年8∼9月參加了北京大學-牛津大學絲綢之路(敦煌-西安段)聯合考察,並就東西文化交流議題進行了廣泛交流。2014年10月、2015年1月、10月,分別應韓國國立科學博物館、公州大學之邀就“東亞古代鋼鐵技術及其東西文化交流”做系列學術報告。邵安定副研究員2015年1∼6月獲美國紐約李氏基金資助,赴英國劍橋李約瑟研究所訪問研究,系統研究東西方失蠟鑄造工藝的發展,並對可能存在的東西交流和互動進行研究,目前已在其博士論文基礎上完成了有關秦始皇陵出土青銅水禽的研究專著(待出版)。2015年8月,陳建立教授、梅建軍教授參加牛津大學、北京大學組織的俄羅斯西伯利亞考察團,前往新西伯利亞、圖瓦、米奴辛斯克、貝加爾湖和海參崴等地考察考古遺址和博物館。2016年7月,陳建立教授參加北京大學、牛津大學聯合考察團,赴河南、河北、山西與內蒙古等地考察早期冶金術的東西交流等問題。2014年以來,該課題組已培養博士研究生、碩士研究生各1名。

2014年8月,陳建立參加“火燒溝遺址學術研討會”,並作題為“火燒溝遺址出土金器的檢測分析及相關問題”研究報告(甘肅酒泉)﹔2015年1月,子課題負責人梅建軍教授應邀參加“歐亞考古會議“,並提交“早期青銅技術在中國的發生”論文(德國海德堡大學)。2015年6月,梅建軍教授參加“古代亞洲科學和技術轉移”國際學術討論會,並作了題為“青銅技術在早期中國的發展及其與歐亞草原的聯系”學術報告(以色列希伯來大學)。2015年7月,陳建立、陳坤龍和王璐等參加“齊家文化與華夏文明國際研討會”,分別做了“先秦時期冶金術中西交流的兩次浪潮”、“臨潭磨溝遺址齊家文化銅器科學分析”學術報告(甘肅廣河)﹔2015年12月,陳建立教授、梅建軍教授、陳坤龍副教授參加“古代金屬橫跨歐亞大陸的流通:解讀史前后期人類交互作用的新模式”學術研討會(英國牛津大學)。2016年5月,陳坤龍參加“第二屆絲綢之路考古與文物保護國際學術研討會”,並做了題為“Evidence of arsenical copper smelting in Bronze Age China: Recent results of copper slag from the Laoniupo Site, Shaanxi”的報告(南京大學)。

3)“史前時期東西方農牧業的交流與影響”課題組:董廣輝教授2015年4月應邀赴美國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進行學術訪問,其間為該校本科生授課,並做學術報告,就共同感興趣的問題與英美兩國學者進行交流。董廣輝教授在今年8月召開的第33屆世界地理學大會(IGU)上將組織一個分會場,並與原國際第四紀聯合會全新世專業委員會主席、澳大利亞核科學技術組織環境研究所John Dodson教授合作在《Quaternary International》編輯一期專輯(正在出版)。

靳桂雲教授:2015年3月參加在德國柏林舉辦的“中亞地區古代社會與文化”學術研討會。董廣輝教授:2015年參加在日本名古屋召開的國際第四紀聯合會(INQUA)第19屆大會,2015年參加在美國舊金山舉行的全美第80屆考古學年會,2016年參加在美國波士頓召開的第七屆東亞考古學大會,並組織專題小組討論青藏高原的史前文化。

4)“史前時期中國西南地區與南亞次大陸的文化交流”課題組:呂紅亮教授、李永憲教授 2016年參加第七屆東亞考古學大會(美國波士頓)﹔呂紅亮教授2016年參加在貴州赤水召開的西南考古協作會﹔2014年9月在甘肅臨洮召開的馬家窯文化國際學術討論會﹔2014年9月,在首都師范大學召開的“多學科視角下的文化研究”。並在上述大會做報告。

三、成果宣傳推介情況

自2015年1月以來,課題首席專家李水城教授先后應邀在國家圖書館、清華大學、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首都師范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四川大學、廈門大學、中國水下考古研究中心、北京大學文物愛好者協會、美國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印地安納大學、牛津大學、劍橋大學、倫敦亞非學院等單位和機構做學術報告,介紹早期東西文化交流的研究及成果。產生了很好的社會影響。最近,國家圖書館邀請李水城教授提供有關的演講文字稿,將收入國圖的演講文集出版。

2015年7月,本課題組多名成員參加“齊家文化與華夏文明國際研討會”。其間,當地電視台對李水城教授作專訪,並對本課題組在當地的工作及王輝、陳建立、陳坤龍等的學術報告作專題報道。

2016年1月,陳建立教授在《中國文物報》發文介紹了“中國早期冶金技術研究的新進展及收獲”。6月,李水城教授在《中國文物報》發文介紹“先秦時期萊州灣與韓半島文化交流的新線索”。

近年來,本課題組就青藏高原早期農業及文化交流發表了一系列中英文學術研究論文,引起國內外學術界的廣泛關注。其中,呂紅亮教授、董廣輝教授還因此受到國際著名刊物Science的採訪報道,進一步擴大了該項目在青藏高原史前文化研究領域的國際影響。

靳桂雲教授在山東大學參加歷史文化學院陳尚勝教授領銜的“中外文化交流”全校通選課,承擔從史前到五代十國時期東西文化交流課程。重點講授史前時代的東西文化交流,尤其是有關農牧業方面的東西交流。

四、研究中存在主要問題、改進措施,研究心得、意見建議

1)由於本項研究需要了解大量有關中亞、北亞和西亞等地的考古發現和研究的資料,但目前國內研究存在的最大困難是相關資料饋乏,特別是近些年的新資料很難看到。這對本項研究的順利進行帶來一定的困難。

2)目前,課題組所能作的就是通過各子課題成員的不懈努力,利用各自出國訪問和研習的機會在國外搜集有關資料。

3)希望能加大相關外文資料的購買和翻譯工作。特別希望能加大扶持課題組成員利用現有經費前往歐美及中亞、西亞等國家和地區開展考察並加大資料搜集的力度。

4)加強與國外研究機構及有關學者的往來與合作。

5)“史前時期中西方農牧業的交流與影響”子課題組在甘肅張掖西城驛遺址採集動植物樣品的數量遠遠超出了預期,樣本提取和實驗室分析比原定計劃推遲3-5個月,這將導致有關綜合研究難以按期完成。此種情況在考古研究中屬於正常,因為大多數情況下很難預知考古發掘中究竟能採集多少樣品。不過,在該課題組成員的不懈努力下,有望在2016年暑期之后加快工作進度,力爭將延遲的時間趕回來,如期完成計劃。

五、其他需要說明的問題

“史前時期中西方農牧業的交流與影響”子課題組負責人靳桂雲教授希望能借此課題的研究努力在西北地區多做些細化工作。她還提出希望能夠對她這部分的研究追加一定的經費(5-8萬元)。

二、研究成果情況

一、代表性成果簡介

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清水縣博物館:《清水劉坪》,文物出版社,2014年。

清水古稱“上邽”。此地歷史悠久,文化積澱厚重,早在史前時期就有人類活動,是早期秦人活動的主要區域。20世紀70年代后期,在該縣白駝鎮劉坪村多次出土銅器,但一直沒有引起重視。90年代以來,遺址不斷遭到盜掘破壞。2000年,當地對劉坪的一座古墓進行了發掘。初步統計,當地歷年征集和在劉坪出土的文物達600余件,本書收錄了該址所出的160余件精品文物,主要為銅器和金器,包括生產工具、兵器、車馬器、裝飾品和服飾等。上述遺物中有相當一批帶有濃郁的歐亞草原和北方草原風格,如大量使用金器,注重人體裝飾,斯基泰作風的動物紋牌飾、馬具和兵器等。此外,也有部分來自中原內地和秦文化的因素,如兵器、龍紋圖案和車構件等。本書的出版將對中國西北地區早期東西文化交流研究提供一批重要的資料。

呂紅亮:《跨喜馬拉雅的文化互動:西藏西部史前考古研究》,2015年,科學出版社。

本書聚焦於阿裡為中心的西藏西部地區,時間跨度上起自舊石器時代,截止於公元七世紀。通過不同時代的個案研究和跨區域比較,論述了西喜馬拉雅地區的史前文化格局及其與周邊的接觸互動。研究表明,自舊石器時代起,人類已拓殖喜馬拉雅山地。在新石器時代,分布在克什米爾河谷的定居農業群體,一方面受到來自西亞、中亞地區的影響,同時也與青藏高原東部和中部地區的史前文化存在聯系。到了早期金屬時代,跨喜馬拉雅的文化互動更加頻繁。自印度西北部、經阿裡高原以至尼泊爾的木斯塘河谷,有諸多跨區域交流跡象,反映了喜馬拉雅山地獨特的文化現象。這也為西藏西部的早期政治實體—象雄國的崛起創造了基礎。本書是中外學術界第一部聚焦西藏西部的考古著作,在深度解析西藏西部有限的考古材料基礎上,以跨喜馬拉雅的地理視野考察區域文化的脈絡和互動關系,對環西喜馬拉雅山地的史前文化間的整體關系做了有實証和理論意義的建構,為探究考古學文化的互動議題提供了一個獨特的案例,填補了中國邊疆考古的一項空白,也為當下“一帶一路”的國家戰略提供了重要的歷史背景。

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貴南尕馬台》,科學出版社,2016

尕馬台遺址位於青海省貴德縣。這是目前所知在青海境內分布位置最西的一處齊家文化墓地,共有墓葬 44座,絕大部分為豎穴土坑墓。各墓排列有序,無打破關系,死者頭向男女有別,以俯身葬、二次擾亂葬為主。隨葬品主要為狩獵工具、細石葉、陶器及大量裝飾品。生活用具主要為齊家文化典型的雙大耳陶罐,特征鮮明,屬齊家文化晚期。上述特征反映出鮮明的地方特色和特殊的葬俗,以及為了適應當地的氣候環境,在生產經濟和生活方式上的靈活性適應。從出土物觀察,當時的生業以畜牧業為主,也有一定的漁獵成分。尕馬台墓地的發掘已近40年,這批資料從整理到出版非常不容易,也是本項目的一個重要學術成果。這批資料的出版為深入研究西北地區的史前文化、特別是齊家文化的分布、區域特征、以及黃河上游史前-青銅時代文化的起源與發展提供了重要的材料,有重要的研究價值。

李水城:《“過渡類型”遺存與西城驛文化》,《早期絲綢之路暨早期秦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 編,文物出版社,2014年11月。

作者首次將以往認定的“過渡類型”命名為西城驛文化。該文化的確立對構建河西走廊及周邊地區史前文化的發展序列有重要意義。西城驛文化源於河西地區的馬廠文化,該文化興起后進一步向西、向北發展,分布空間大大增加。有意味的是,在張掖以東地區,西城驛文化與齊家文化接觸頻繁,常有共存,表明正是由於二者的共存交互,孕育出了四壩文化。西城驛文化掌控了河西走廊這一重要的地理通道,不僅對自身的文化發展有重要的戰略意義,也成就了它在早期東西文化交流中的關鍵角色。西城驛文化形成后,東西文化交往規模加大、速度加快,其証據就是冶金術、麥類作物、反芻食草類動物等一系列文化特質的出現。西城驛文化與齊家文化共存的現象多見於中原以外的邊陲地區,內地罕見。如何詮釋此類現象?是不同群體間的融合?抑或是相互間存在貿易使然?抑或其他?……此類特殊的現象為認識中原核心區以外邊遠地區的史前文化發展提供了另類模式,也驗証了文化人類學中的新進化論和文化生態學所倡導的“多線進化”理論的普遍性。

陳坤龍、梅建軍、邵安定、劉軍社、郝明科:《陝西寶雞石鼓山新出西周銅甲的初步科學分析》,《文物》,2015年第4期。

陝西寶雞石鼓山墓地出土的數件銅甲殘片是目前我國金屬護甲最早的考古証據之一。為開展銅甲的科學保護研究、了解材質特點和制作工藝提供了重要資料,本文利用多種手段對其進行了分析檢測,在科學分析基礎上結合考古發現,對銅甲在西周出現於陝西寶雞的背景、尤其是對認識當時中國與北方草原文化的聯系提出一些思考。認為這批銅甲是中原制品,其形制和結構受到了早期整體式皮甲影響。其鍛造成型的工藝顯示了與境外青銅文化的聯系。本文為研究商周時期的軍事裝備及早期金屬鍛造技術的演進提供了珍貴資料。這一研究對整體認識早期東西文化交流有重要價值。

邵安定、孫淑雲、梅建軍、陳坤龍、王輝:《甘肅禮縣大堡子山秦公墓出土金屬器的科學分析與研究》,《文物》,2015年第10期。

本文採用金相顯微鏡、掃描電鏡及能譜儀對甘肅禮縣堡子山秦公墓所出16件銅器殘片、2件金片和1件鐵器殘塊進行了科學分析。表明銅器均為銅錫鉛三元合金制品。銅棺飾、殘銅片及車飾的含錫量略低於禮器和銅泡,銅泡的鉛含量高於其它器類。金片飾為金銀二元合金,系熱鍛成型,無其他雜質,表明冶煉所用礦石為含銀類型礦床。鐵器的金相組織為鐵素體組織,含少量氧化亞鐵,與春秋時期的塊煉鐵特征相符。從金屬技術發展看,春秋時期秦人的青銅技術發展與六國一致,但金器制作技術較發達,鐵器仍以塊煉法為主。本文為深入揭示秦文化的興起提供了科學分析資料,對全面認識秦人的金屬制作工藝有重要價值。

陳建立:《先秦時期冶金術中西交流的兩次浪潮》,《齊家文化與華夏文明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甘肅興業印務出版社,2016年。

本文通過公元前三至一千紀銅、金和鐵等金屬技術的發展與傳播的討論,認為中國早期冶金術的發展是不斷吸收、消化外來技術,逐漸形成自身鮮明特色的技術體系。中西冶金術的傳播與交流明顯分為兩段:即以青銅冶鑄術為代表的第一階段和以生鐵冶煉為代表的第二階段。其特點是均有“引進-吸收-再創造-反饋”的規律現象,從而掀起了冶金術東西交流的兩次浪潮。本文整體探討了先秦時期冶金術的東西交流,指出銅、金與鐵這三種金屬冶煉技術存在相同的發展道路,即均來自西方,並在中原完成其本土化過程。這一結論對深刻認識“兼容並蓄、海納百川”的中華文明的特色提供了依據。

黃全勝、李延祥、鄭超雄、陳建立、馮桂淳:《廣西戰國漢代墓葬出土鐵器的科學研究》,《南方文物》,2016年第1期,109-114頁。

本文通過科學檢測及綜合研究,確定廣西武鳴等地的戰國鐵鍤和貴港市桂平大塘城的漢代鐵釜為迄今檢測當地最早的生鐵制品,貴港大塘城的漢代鐵劍和短鐵劍為廣西首次發現的炒鋼制品塊煉鐵制品,有較高的科學研究價值。由此可見中原與南方的文化交流至遲始於戰國時期。秦漢以后,雙方的文化傳播更為頻繁。這項研究通過對廣西出土早期鐵器的檢測分析,研究了鋼鐵技術在中原、南方及東南亞的傳播,為闡明廣西早期鋼鐵制作技術的面貌及對當地農耕社會的推進和發展提供了新的資料,對系統認識東亞地區鋼鐵技術的發展有重要意義。此文章發表后得到國外學者關注,並表達合作研究的願望。

陳建立、張周瑜、種建榮、雷興山:《西周時期周原地區的鍍錫技術及文化意義》,《南方文物》,2016年第1期,103-108,114頁。

本文通過對宋家與姚家墓地出土鍍錫青銅器的分析,了解到這批青銅器有鑄造、鑄后加熱再冷鍛的技術,及表面鍍錫技術主要為熱鍍錫的工藝。而鍍錫工藝的確定將有助於判斷中國早期人工鍍錫術的出現年代。通過與其他遺址的對比研究,得出陝甘寧地區最早、古滇文化區最晚的結論。這應與各地青銅文化的背景與青銅冶鑄模式關系密切。本文對比了以往相關鍍錫制品的數據,了解到更多鍍錫術的工藝細節,對中國半月形傳播帶鍍錫術的起源和傳播、建立青銅技術的發展譜系有重要意義。

Ma, M.M., Dong, G.H., Jia, X., Wang, H., Cui, Y.F., Chen, F.H.(2015),Dietary shift after 3600 calyr BP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in northwestern China: Evidence from stable isotopes, Quaternary Science Reviews, 145, 57-70.

通過對甘青地區14個新石器-青銅時代遺址出土人骨碳氮同位素的分析對比,發現該地區在1600BC左右人類食譜發生了重大轉變,從C4信號(攝食粟黍為主)轉為C3和C4混合信號(同時攝食粟黍和大麥小麥)。進一步分析發現,2000BC左右歐亞大陸東西交流強化,耐高寒的麥類作物傳入甘青地區。這一方面促使部分種植大麥和牧羊的人群在1600BC后永久定居海拔3000米以上的青藏高原,另一方面可能導致甘青地區不同海拔高度的人群採用不同的生業適應環境變化。這很可能是甘青地區史前文化發生重大轉變、齊家文化分化(演變為寺窪文化、辛店文化、卡約文化、諾木洪文化、四壩文化)的重要原因。該成果對認識歐亞大陸史前時代跨大陸的文化交流、農業傳播、區域文化演變以及人類向高海拔擴散與適應等重要問題有重要價值。該成果近期在線發表於國際第四紀頂級科技期刊《Quaternary Science Reviews》上。

Yifu Cui, Guanghui Dong, Haiming Li, Ting An, Xinyi Liu, Jian Wang, Hui Wang, Xiaoyan Ren, Xiaobin Li, Fahu Chen (2015), Early ceramic trade in Gansu and Qinghai regions, northwest China: A comparative elemental analysis on sherds of Majiayao culture, Yangshao culture and Qijia culture. Journal of Archaeological Science: Reports, 2352-409X

本文為項目組成員在相距近一千公裡的青海河湟谷地和隴東採集的118個仰韶晚期、馬家窯文化和齊家文化的泥質陶片及自然沉積紅粘土和黃土,通過熒光光譜分析(XRF)對其元素進行分析對比。發現兩個地區的泥質陶原料主要為紅粘土,仰韶文化晚期和馬家窯文化早期兩個地區的泥質陶元素組成與本地的紅粘土基本一致,但相互之間差異明顯,不存在重合。齊家文化時,兩地區泥質陶的元素組成則相互重合。該研究顯示,距今5500-4600年,青藏高原東北部和隴東很少存在陶器交換。距今4200-3500年則存在強度較高的交換行為,顯示此時人群的流動明顯增強。新石器晚期至青銅時代是歐亞史前農業傳播和東西交流的關鍵時段,對大陸尺度的文化演進和人群流動有重要影響。探討陶器貿易的出現,是理解史前人群流動和擴散動力一個新的視角。

呂紅亮:《西藏西部早期墓葬研究》,《考古學報》2015年第1期。

本文系統搜集整理了西藏西部及喜馬拉雅地區發現的早期墓葬,依據出土器物和墓葬類型的深入研究,初步建立了西藏西部自公元前1千紀早期至公元4-5世紀的墓葬編年。對其中若干反映遠程文化互動的因素做了對比分析,提出跨喜馬拉雅貿易是該區域文化互動的前提。此文系首次對西喜馬拉雅地區古代墓葬所做的研究,並提出了“西喜馬拉雅文化綜合體”的概念。該文發表后受到美國、印度、尼泊爾等國學者的高度關注。

二、階段性成果清單

1)專著:

陳建立:《冶金考古III:中國古代金屬冶鑄文明新探》,科學出版社,2014年(75萬)

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清水縣博物館:《清水劉坪》,文物出版社,2014年(36萬)

呂紅亮:《跨喜馬拉雅的文化互動:西藏西部史前考古研究》,科學出版社,2015年(33萬)

呂紅亮編譯:《中國西南及東南亞考古譯文集》,四川大學出版社,2015年(25萬字)

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 編著:《貴南尕馬台》,科學出版社,2016年(38萬)

2)論文:

2014年:

Hongliang Lu, Xiaoying Zha (2014), Rethinking the Crescent-Shaped Exchange Belt – A Short Overview of the History of Research since Tong Enzheng, Reconsidering the Crescent- Exchange Belt? Methodological, Theoretical and Material Concerns of Long-Distance Interactions in East Asia Thirty Years after Tong Enzheng, Oxford: British Archaeological Report.(6500字)

呂紅亮:《西藏新石器的跨喜馬拉雅觀察》,《考古》2014年12期(15000字)

李水城:《“過渡類型”遺存與西城驛文化》,《早期絲綢之路暨早期秦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 編,文物出版社,2014年11月,9-21頁(15000)。

呂紅亮:《石器技術與生態適應:香港新石器時代打制石器研究》,《南方民族考古》第10輯,2014年,第21-44頁(26000字)。

黃可佳:《從亞洲內陸邊疆到中間圈---中國邊疆研究視角的變化》,《社會科學》2014年第10期(9000字)(CSSCI)。

呂紅亮:《更新世晚期至全新世早期青藏高原的狩獵採集者》,《藏學學刊》第11輯,2014年,第1-27頁(24000字)。

Jade d'Alpoim Guedes, Hongliang Lu, Yongxian Li, Robert N. Spengler, Xiaohong Wu, Mark S.Aldenderfer (2014), Moving agriculture onto the Tibetan plateau: the archaeobotanical evidence, Archaeological and Anthropological Sciences, Vol.6: 3, 2014,pp 255-269.(7500字)

2015年:

李水城:《世紀回眸:四川史前考古的發展歷程》,《慶賀徐光冀先生八十華誕論文集》,科學出版社,2015年,40-42頁(15000)。

呂紅亮:《西藏西部早期墓葬研究》,《考古學報》2015年1期(34000字)

Mei, J., Wang, P., Chen, K., Wang, L., Wang, Y., & Liu, Y. (2015),Archaeometallurgical studies in China: some recent developments and challenging issues. Journal of Archaeological Science, 56, 221-232.(7500)(SCI、SSCI、A&HCI)

陳坤龍、梅建軍、邵安定、劉軍社、郝明科:《陝西寶雞石鼓山新出西周銅甲的初步科學分析》,《文物》,2015年第4期,68-75.(7800字)(CSSCI)

韓建業:《公元前3至前1千紀中國和中亞地區的尖頂冠形符號》,《西域研究》2015年4期,第142∼146頁(7500字)(CSSCI)。

邵安定、孫淑雲、梅建軍、陳坤龍、王輝:《甘肅禮縣大堡子山秦公墓出土金屬器的科學分析與研究》,《文物》,2015年第10期,86-96. (7500字)(CSSCI)

Yifu Cui, Guanghui Dong, Haiming Li, Ting An, Xinyi Liu, Jian Wang, Hui Wang, Xiaoyan Ren, Xiaobin Li, Fahu Chen (2015), Early ceramic trade in Gansu and Qinghai regions, northwest China: A comparative elemental analysis on sherds of Majiayao culture, Yangshao culture and Qijia culture. Journal of Archaeological Science: Reports, 2352-409X(5600字).

韓建業:《新疆古墓溝墓地人形雕像源於中亞》,《三代考古(六)》,科學出版社,2015年,第473~478頁(9000字)。

李水城:《黃土的饋贈:中國西北的史前陶器及相關研究》,《大河上下-黃河流域史前陶器展》,山東博物館 編,文物出版社,2015年12月,23-29頁(9500)。

Jade D’Alpoim Guedes, Lu Hongliang, Anke Hein, Amanda H. Schmidt (2015), Early evidence for the use of wheat and barley as staple crops on the margins of the Tibetan Plateau,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Vol.112:18, 2015, pp.5625-5630, doi: 10.1073/pnas.1423708112(12000字).

玳玉、呂紅亮、李永憲、班若波、吳小紅、馬克·奧爾登德福:《西藏高原的早期農業:植物考古學的証據》,《南方民族考古》第11輯,2015年(8600字)。

張正為、夏格旺堆、呂紅亮、索朗·秋吉尼瑪:《藏北安多布塔雄曲石室墓動物遺存的鑒定分析》,《藏學學刊》第12輯,2015年(8500字)。

2016年:

Chen, K., Mei, J., Rehren, T., & Zhao, C. (2016). Indigenous production and interregional exchange: late second-millennium BC bronzes from the Hanzhong basin, China. Antiquity, 90(351), 665-678.(6000)(SSCI、A&HCI)

Honggao Liu, Yifu Cui, Xinxin Zuo, Haiming Li, Jian Wang, Dongju Zhang,Jiawu Zhang, Guanghui Dong (2016), Human settlements and plant utilization since the late prehistoric period in the Nujiang River valley, Southeast Tibetan Plateau, Archaeological Research in Asia, 2352-2267(4800字)

Guanghui Dong, Lele Ren, Xin Jia,Xinyi Liu, Simeng Dong, Haiming Li, Zhongxin Wang, Yongming Xiao, Fahu Chen (2016), Chronology and subsistence strategy of Nuomuhong Culture in the Tibetan Plateau, Quaternary International, 1040-6182(5000字).

陳建立:《先秦時期冶金術中西交流的兩次浪潮》,《齊家文化與華夏文明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甘肅興業印務出版社,2016年。

李水城:《齊家文化:前“絲綢之路”的奠基者》,《齊家文化與華夏文明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甘肅興業印務出版社,2016年(6000)。

Xinyi Liu *, Diane L. Lister, Zhijun Zhao, Richard A. Staff, Penny Jones, Liping Zhou, Anil K. Pokharia, Cameron A. Petrie, Anubha Pathak, Hongliang Lu, Giedre Motuzaite Matuzeviciute, Jennifer Bates, Thomas K. Pilgram, Martin K. Jones (2016),The virtues of small grain size: Potential pathways to a distinguishing feature of Asian wheats,Quaternary International,http://dx.doi.org/10.1016/j.quaint.2016.02.059 (7500字)

Hongliang Lu (2016), Colonization of the Tibetan Plateau, permanent settlement, and the spread of Agriculture: reflection on current debates on the prehistoric archaeology of the Tibetan Plateau, Archaeological Research in Asia,Vol.5,2016. doi:10.1016/j.ara.2016.02.010(5500字)

Houyuan Lu, Jianping Zhang, Yimin Yang, Xiaoyan Yang, Baiqing Xu, Wuzhan Yang, Tao Tong, Shubo Jin, Caiming Shen, Huiyun Rao, Xingguo Li, Hongliang Lu, Dorian Q. Fuller, Luo Wang, Can Wang, Deke Xu & Naiqin Wu (2016),Earliest tea as evidence for one branch of the Silk Road across the Tibetan Plateau, Scientific Reports 5: 18955 (2016). DOI: 10.1038/srep18955(6500字)

Yishi Yang, Guanghui Dong, Shanjia Zhang, Yifu Cui, Haiming Li, Guoke Chen, John Dodson and Fahu Chen (2016), Copper content in anthropogenic sediments as a tracer for detecting smelting activities and its impact on environment during prehistoric period in Hexi Corridor, Northwest China, The Holocene,doi:0959683616658531.

課題組供稿 

(責編:沈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