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當代蘇浙贛黔農村基層檔案資料搜集、整理與出版中期檢測報告

2016年12月01日14:06來源: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辦公室

一、研究進展情況

①研究計劃總體執行情況及各子課題進展情況﹔

(一)研究計劃總體執行情況

本項目於2012年立項,2014年獲得一次滾動資助。四年以來,依托於復旦大學當代中國社會生活資料中心這一平台,在項目負責人張樂天教授的帶領下,在資料搜集方面超越了原課題設計的成果。經過2013至2016年間的持續努力,項目組已經建構完整、有效的蘇、浙、贛、黔等地基層文書資料之搜集網絡,並在搜集資料方面取得了較大的成績,為完成子課題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資料搜集的范圍擴展到上海、江蘇、江西、安徽、湖南、湖北等許多南方省區,資料搜集的數量遠遠超出了原設計的3萬件指標。截至目前,項目組已經搜集蘇浙贛黔等地區基層檔案資料超過12萬份,個人信件超過30萬封,個人日記與工作筆記超過3000本。

本中心所收集資料的特殊性,已經引起國內外學術界的高度關注。資料的整理工作有序展開,可惜由於經費和人員限制,其進度越來越無法滿足研究工作的需要。當然,本中心的資料整理與研究工作已經跨出關鍵的一步,取得一批較為重要的研究成果,並將在2016-2017年陸續推出。

(二)各子課題的進展情況

其一、資料發掘與文書搜集。

項目立項以后,我們開始在蘇浙贛黔等地系統地搜集資料,並利用機會將收集范圍擴大到湖北、安徽、湖南、四川等其他地區。本匯報將全面介紹項目的實施情況,不再特別區分出具體省區(關於較為完整的大宗資料簡介參見《附件一》)。

本課題共有四個子課題涉及資料搜集,截止2016年7月,課題組在中國農村基層數據資料(子課題之一)、文書資料(子課題之二)、家庭與個人資料(子課題之三)、民族地區農村基層社會生活類資料(子課題之四)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績,以下簡要予以介紹:

1、農村基層文書資料

考慮到研究的需要,更希望本項目能做出自己的特色,項目組花費較大的力氣去搜集農村基層文書資料。目前,文書資料成為中心館藏資料數量最多的部分,已搜集的文書資料包括以下幾個重要類別:

(1)農村基層單位(生產大隊或者村)的會議記錄資料﹔

(2)農村各類事業單位的會議記錄資料﹔

(3)農村基層單位(生產大隊或者村)、各類事業單位的個人檔案資料﹔

(4)農村基層單位收發文件資料﹔

(5)農村基層單位檔案資料,例如某縣工商局檔案、某縣組織部檔案、某人民公社知識青年檔案與下放工人檔案、婦聯文書檔案、工會文書檔案、共青團文書檔案等等。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項目組搜集到大量基層工會的文書檔案,時間跨度從1949到1990年代,裝訂整齊,內容覆蓋工會活動的所有方面,例如,2016年4月收集到安徽某市總工會的資料多達10箱,計500多冊。

2、農村基層統計數據

項目組搜集的農村基層數據資料,可以概括為“點深、類全”兩大特點。

一是點深。項目組負責人長期搜集浙北聯民村的資料,國家重大課題立項以后,張樂天又帶領項目組成員進一步挖潛力,先后發現並搜集了聯民村40多個農戶近20年的生豬飼養數據、聯民村周邊村落的勞動工分數據等資料。項目組還搜集了聯民村所在的鹽官鎮5個村比較完整的人民公社時期以及改革開放初期的生產、收益與分配等數據資料。

二是類全。在蘇浙贛黔等省份的農村地區,村落會計、統計資料是基本數據資料,項目組除了搜集村落會計、統計資料以外,還搜集了其他各種不同類別的數據資料,致力於收全各種典型的數據資料,包括:

(1)農村供銷社數據資料。項目組搜集了江西、浙江等地幾個供銷社比較完整的數據資料。有趣的是,項目組搜集了江西贛江一個基層供銷社10多麻袋的記帳憑証,看似難以做研究,但幾十年后或可成為受人關注的史料﹔

(2)農村糧食管理所數據資料。項目組搜集了上海郊區、江西等地的糧食管理所的數據資料。此外,項目組負責人還與原湖北宜昌糧食局建立了合作關系,項目組可以根據研究工作的需要使用他收藏的數套完整的農村基層糧食管理所資料﹔

(3)江西某林場的數據資料﹔

(4)江西、上海、安徽地區某些基層工會的統計數據,從1949年解放初期開始,一直延續到1990年代﹔

(5)江西、江蘇等地區一些基層單位,如磚瓦廠、食品加工廠、煤礦、電力公司的數據資料﹔

(6)項目組搜集的另一些資料不是嚴格意義上的數據資料,但卻是難得的社會科學定量研究資料,例如江西某地1960年代的民辦教師登記表等等。

3、農村基層家庭與個人資料

在項目組新開辟的收集領域中,超過30萬封的個人書信成為新的特藏。

項目立項以后,我們十分關注家庭與個人資料的搜集,但收效甚微。2013年,我們從一批新搜集的檔案中發現了來自同一對夫妻的大量書信,立即意識到書信可能是理解中國社會、中國人的難得參照。解放以后,我國的戶口控制、上山下鄉、三線建設等情況,造成了廣泛的夫妻、家庭成員的分居現象,書信是他們溝通信息的唯一渠道,使得書信交流的信息比較全面。另一方面,書信的流出具有“成批”的特征(通常是一個收信人的幾十封甚至幾百封信一起流出)。這兩個方面使書信資料具有了學術價值。經過努力,書信的搜集取得了成功,不僅使本項目組的工作具有鮮明的特色,也使本項目引起了新聞媒體以及國內外學術界的關注。

4、農村基層檔案搜集的點與面

本課題立項的時候,專家組建議“在搜集資料方面,力求系統、全面,整理方面,力求做到有代表性、准確”。項目組在項目實施中注意了專家組的建議,採取了點與面相結合的策略。當然,點與面的區分是相對的。我們搜集“面”的資料的時候,都要求“同一類資料有一定的量”,例如,江西某個村的資料,不能是一份兩份的,而需要有幾箱甚至更多。就此而言,“面”的資料也具有點的價值,可以用來做個案研究。項目組搜集了江蘇省某人民公社的1958-1985全部收發文資料,以每年10個卷宗計,全部資料有280多個卷宗,凡來參觀資料中心的研究人員,都肯定這份資料具有重大的研究價值。本項目組搜集的點的資料十分豐富,以下略作介紹。

(1)聯民村資料是本項目組最有特色的資料,項目組負責人早在1980年代末開始搜集,項目立項以后,再一步深入挖掘。目前,這是全國就一個村落而言最全面、詳細、完整的資料﹔

(2)項目組搜集的江蘇鎮江行署資料以1950-1960年代為主,包括當年鎮江行署各個部門的第一手資料,資料總量達60多麻袋,其中絕大多數資料都是手寫資料,具有很高的研究價值﹔

(3)安徽省上庄村是2016年新發掘的一個資料點。該村是近代徽商胡雪岩的家鄉,附近有胡氏家族各支,代表人物包括胡適等人。該村及附近保存著一百多年來大量檔案材料。2016年4月,項目組負責人張樂天一行人來到安徽省上庄村,現場查閱了由村長、胡雪岩研究會會長胡維平保管的歷史檔案資料,看了他本人自2000年當村長以后寫下的數十本日記,並與胡維平達成合作與共享檔案的意向。根據合作意向,胡維平村長將盡快給提供一份詳細的資料目錄,同時,他還將查閱縣檔案館資料,提供相關的資料目錄。項目組將在可能的情況下組織資料的整理、研究。但是,缺少經費對該村及胡氏家族資料的整理、研究。

其二、資料整理、編目與數字化。

近四年來,中心完成了近100批次的資料收購計劃,其中除大量的珍稀文書檔案,還新增30萬封書信。這將優化中心的館藏規模和結構,進一步夯實本中心的特色館藏建設,將“當代中國社會生活資料館”建設為復旦大學的特藏館藏,並逐步向學界開放。

由於課題組搜集資料渠道的特點,搜集來的資料往往比較凌亂,這就給整理工作帶來了極大的困難,立項以來,課題組做了幾個方面的工作。

1、統計數據與文書資料的整理。

自2013年起,課題組聘請一位閱歷豐富的校外助管,按照“歸戶”的原則,對資料加以初步分類、整理,將同一單位、同一地區的資料整合到一起。整理的內容包括:書架序號、地點、時間、名稱、份數、頁數、備注、整理時間,以及職業類別(資料主人的工作或身份)、性質(統計數據、文書資料或者家庭資料)。

2、書信編目與數字化。

館藏書信的整理與掃描工作正式啟動后,一開始的設想非常復雜,希望將書信編碼細化為幾個部分:地級市代碼(4位)+年份+主題代碼(26個)+順序號。書信資料的Excel表格內容包括如下的信息:序號(原始書信按照序號放入資料袋)+收信人+收信單位+發信人+年份+主題+收信地址+發信地址+代碼。經過一段時間的試驗,發現速度太慢,難以滿足研究的要求。經過調整,決定按照“歸戶”的原則整理書信,將同一個人、同一個家庭的信件放到同一資料袋。每一戶書信都注明書信主人的姓名、通信成員關系、通信持續時間、通信主要內容等。掃描登記的內容包括以下部分:編號(X16F001)、標題信息、時間、地點、姓名、性別、職業、封數、頁數、大致簡介、備注、掃描時間。目前,已經整理書信12萬封,並掃描了近7萬多封,掃描頁數超過25萬頁。

3、日記與筆記的整理、整理與數字化。

課題組成員初步整理了筆記本、日記本,按人分類,記錄基本信息,然后掃描。目前已經掃描了100多本,頁數為1萬頁。電子版的登記內容包括:編號(例如:D13001、D13S001)、標題信息、時間、地點、姓名、職業、頁數、內容簡介。

農村基層資料的整理、編目與數字化工作需要與國際接軌。為了做好上述幾項工作,子課題組多次召開小型討論會,課題組負責人指導完成了上述幾項資料整理工作。2013年年底,課題組就與美國美國新澤西城市大學圖書館的方筱麗副教授討論相關的問題,她負責遠程數字維護與服務,為我們的工作提出了很多有益的建議。2014年4月24日上午,課題組召開了和復旦大學圖書館的對接合作會議,專門討論當代中國農村基層文書資料的整理、編目與數字化工作。在會上,中心與復旦大學圖書館探討資料整理與數字化的具體合作的細節,常然介紹其他高校圖書館的資料整理方式。中心與圖書館約定開展進一步的磋商,並盡早全面啟動資料數字化工作。本次會議的討論細節,詳見《中心與復旦大學圖書館對接合作會議通訊稿》(中心簡報2014年第3期,總第11期)。

其三、當代中國基層社會文書資料的數字化、出版工作。

本課題志在使年青人更好地了解一個真實、具體、人民大眾的中國,並為國內外研究人員提供一個“從生活實踐出發”解讀當代中國的平台。因此,課題組從一開始就把資料的研究與出版工作放在重要的位置。課題立項以來,我們做了四項具體工作:

1、《當代中國農民的腳印(八卷本)》叢書。

已經完成編輯工作,即將由復旦大學出版社正式推出。八卷本叢書課題立項以后,張樂天不斷地把新的農村基層資料寫入八卷本中,依托國家重大課題的支持,八卷本於2013年獲得“十二五”國家重點圖書出版規劃的資助。

2、《中國田野調查——張樂天聯民村數據庫》推出試用版。

由中國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制作,於2015年正式推出試用版。聯民村數據庫立項以后,隨著本中心搜集資料的大量增加,數據庫的拓展有了十分豐富的數據資料來源。期間,謝壽光社長率領制作團隊參訪本中心,就下一步合作展開了探討。數據庫是本中心近幾年在電子化方面所得成績的標志,為將來資料館的全面電子化提供了寶貴經驗。

3、《當代中國社會生活資料長編》項目的開展。

下一步,中心正在聯合博睿學術出版社(Brill)、復旦大學出版社整理出版的《當代中國社會生活資料長編》第一輯八卷本。課題組希望在國家重大項目的支持下,建設具有國際影響的當代中國研究基地,因此,課題組的出版計劃從一開始就與國際出版機構進行聯系,這項工作已經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2014年4月18日,課題負責人張樂天與博睿學術出版社(Brill)亞洲研究部策劃編輯姜琴、復旦大學出版社馬曉俊、姜華等專家,一起討論了就出版《當代中國社會生活資料與研究長編》開展合作的可能性。姜琴介紹了博睿學術出版社的情況,該社每年出版有關中國的學術著作800種,各類期刊200種。張樂天希望博睿出版社實現中國學術出版的三大轉型:從出版古典為主到出版當代為主,從出版宏大敘事到出版社會生活,從出版英文到出版中文。經過認真討論,達成一些重要共識:其一,博睿學術出版社出版由張樂天主編的學術書系,書系的名字將進一步聽閻雲翔教授的意見,不能做成資料長編,而是同時有資料與著作﹔其二,博睿學術出版社將同時出紙質版與電子版。博睿學術出版社出版中文版,但需要寫導讀﹔其三,博睿學術出版社與復旦大學出版社同步出版,復旦大學出版社負責國內,Brill負責國際發行﹔其四,將盡快簽署框架合作協議、八卷本的具體合作協議﹔其五,爭取2017年出版首期八卷本,並召開高規格的新書發布儀式。

4、編輯出版《開信:凡人家書裡的“史記”》(上、下)小冊子。

上海《城市中國》雜志社編輯李麑、記者袁菁根據資料中心提供的10多組書信以及對中心主任張樂天的採訪,寫成以《開信:凡人家書裡的“史記”》為名之上、下兩冊的小冊子,其中上冊將在2016年7月底見書,下冊將在2016年年底前出版發行。

②調查研究及學術交流情況(調研數據整理運用、文獻資料收集整理、學術會議、學術交流、國際合作等)﹔

(一)國際學術會議

其一、“社會生活研究”國際論壇。

2015年8月22日,本中心聯袂復旦大學出版社、博睿學術出版社(Brill)等單位召開“社會生活研究”國際論壇,邀請國際著名學者如斯坦福大學的Andrew Walder、Jean C. Oi,法國高等社會科學研究院原近現代中國研究中心主任Isabelle Thireau、香港科技大學James Lee、中山大學黨委書記陳春聲、山西大學副校長行龍、上海大學副校長李友梅、《近代史研究》雜志主編徐秀麗等相關領域研究專家,為本中心的資料收集、出版與研究工作把脈,為順利實施本項目指明了方向,並進一步增強本中心在相關研究領域的國際影響力。

“社會生活研究”國際論壇作為本項目的重要環節,至少在四個方面有助於項目的深入展開。其一,使項目組成員更加肯定搜集資料工作的重要意義,以及基層檔案資料的重大歷史價值,並進一步明確了搜集資料的范圍。其二,為項目組的資料整理工作提出許多有益的建議,有助於進一步深入進行資料整理工作。其三,使項目組更清晰地意識到當代中國社會生活資料的出版工作所具有的重要價值,鼓勵出版更高質量的資料,為國內外學術界服務。其四,最重要的是,為基層檔案資料的研究工作提出許多建議,激勵著項目組成員把課題研究推進到一個更高的層次。

其二、“互聯網時代的大學本科學教學轉型”小型國際學術研討會。

2015年8月25日,本中心邀請新澤西城市大學(New Jersey City University)副校長Daniel.Julius、Chen Zhixiong教授、Lee Lu博士參加,與來自復旦大學的教師、本科生們開展了圓桌討論。會上,Daniel校長以“Teacher Training in the US”為主題進行了精彩的發言,接著學生們針對傳統大學本科教學與網絡課堂教學的比較、未來本科教育發展方向進行探討。

其三、參與中英文化交流年項目。

本中心主任代表發展研究院,在英國倫敦主辦“全球中國對話:超文化與全球治理”國際研討會,此會是中英文化交流年的重要項目之一。

(二)社會生活研究工作坊

在實施國家項目的過程中,為了推進基層檔案資料的研究工作,我們曾多次舉辦“社會生活研究工作坊”。

其一、“文化、道德與社會秩序”工作坊。

在國家重大項目的實施過程中,我們搜集到了許多寶貴的、特別的基層資料,但是,如何深度開發這些資料以做出一流的中國社會研究,是我們課題組面臨的巨大挑戰。應對這一挑戰的最佳方式是組織一批國內外(重點是國內)專家共同參與到基層資料的研究中。我們十分幸運,北京大學社會學系主任張靜、清華大學政治學教授景躍進、上海大學副校長李友梅、南京大學社學院院長周曉虹、《近代史研究》雜志主編徐秀麗、復旦大學歷史學教授金光耀、王建革、復旦大學政治學系主任陳明明、上海社科院金大陸研究員,UCLA當代中國研究中心主任閻雲翔、日本東洋文庫研究員中兼和津次等學者,都積極參與了“社會生活研究工作坊”的工作,部分教授出席了本次工作坊。

我們設想的“工作坊”是以國家重大項目搜集的資料為基礎、以“文化、道德與社會秩序”為主題的連續的學術努力。項目組為工作坊准備了1950年代的書信、日記與工作筆記以及農村基層檔案等資料,事先給與會人員。與會人員在讀了這些資料以后,寫出論文或者給出發言提綱,參會交流。

2016年7月9日-11日,“社會生活研究工作坊”在太湖湖畔的吳江群學書院舉行,下面簡單列出部分發言題目(主要議程和出席名單參見《附件二》):

張靜:《維系組織忠誠:思想檢查中的文字表態(1952-1960)》

周曉虹:《社會記憶與群體心理的形成與維系:以“知青”和“七七級人”為例》

張佩國:《反抗與懲罰20世紀50年代嘉定縣鄉村的犯罪與財產法秩序》

劉欣:《社會巨變中的代際流動與生活機遇:基於某市工會會員檔案資料的分析》

沈奕斐:《愛情的時代特征與社會結構:兼論扎根理論對書信分析的應用》

金大陸:《從幾份史料看“文革”中的“逍遙派”》

王建革:《集體化時期江南田野景觀的形成與政治文化生態的變遷》

仝志輝:《農業合作制度下的農民生活》

《復旦學報》、《探索與爭鳴》、《學海》、《中國研究》等雜志編輯參加了工作坊,他們將與項目組合作,發表一系列基層檔案研究文章。復旦出版社編輯參加了會議,希望編輯出版“社會生活研究”書系。本來,“社會生活研究工作坊”是小型的閉門會議,沒有公開發布會議通知。開會前兩天,南京大學中國研究中心發布了工作坊的消息,出人預料的是,30多名年輕學人從全國各地自費前來參加工作坊,有的甚至來自哈爾濱、廣西等很遠的地方。會議引發了參與人員利用基層檔案資料進行學術研究強烈興趣,打開了利用基層檔案資料進行研究的思路。最后,在會議開始前一天晚上,項目組負責人張樂天與北京大學社會學系主任張靜、南京大學社會學院院長周曉虹、UCLA當代中國研究中心主任閻雲翔一起開會,決定共同發起建設“社會生活研究共同體”,項目組負責人張樂天擔任“社會生活研究共同體”召集人。會后,張樂天與上海交通大學社會學學科帶頭人陳映芳、法國高等社會科學研究院原近現代中國研究中心主任Isabelle Thireau進行了聯系,她們將參加共同體的工作。“社會生活研究共同體”已商定於2016年10月25日在群學書院舉行會議,討論如何全面開展基層檔案資料的研究工作等事項。“社會生活研究共同體”的建設,將大大推進本項目的研究與出版工作。

其二、“中國—北歐生活模式分析”工作坊。

2014年3月23日,本中心與復旦-歐洲中國研究中心、丹麥哥本哈根大學薩克索研究所(Saxo Institute)聯合舉辦。

(三)青年學生的研究與活動

其一、書信討論課與《書信中國》。

中心一直把國家重大項目所支持的基層檔案資料搜集工作與年輕人的培養相結合,決心把資料中心建設成“讓年輕人了解中國”的一個平台。2013年,項目負責人張樂天在研究生課程中帶領研究生們閱讀、研討基層檔案。2014年以來,每年兩次開設“書院本科生研討課”《書信裡的中國人》。復旦大學本科一年級新生對於《書信裡的中國人》課程有著很高的興趣,也給予較高的評價。到2016年上半年,全校共有來自不同學科的70多名本科生修了這門課程,他們認真閱讀書信等檔案資料,先后寫了一百多篇文章,其中部分文章達到了發表的水平。2016年上半年,在張樂天的指導下,他們編了《書信中國》集子,准備印制交流。這裡摘錄集子中收集的部分文章:

周文佳(心理學):《解放后革命階級斗爭背景下的家庭觀——以1971--1986年易志力與父親和兄弟姐妹之間的信件為例》

雷婷(人類學):《身體、歷史與社會:1971--1983年書信中的身體話語》

張俊(社會學):《社會主義革命的特殊時期對個體愛情的影響——基於某對夫婦1950--1961年間的信件分析》

張吉泰(中文):《革命的語言與現實——從<吵吵鬧鬧是夫妻>系列書信談起》

黃昌鵬(中文):《書信中的知識分子與士紳——文革前后知識青年身上不屈的士紳精神》

黃彥閩(人類學):《九十年代初期旅日留學打工者與妻子的通信分析》

沈悅菲(人類學):《期待與責任:中國式家庭教育與代際流動——1980年代初參軍男孩的書信故事》

李皓(自然科學試驗班):《書信裡的兄弟情》

其二、“書信公社”的研究活動。

《書信裡的中國人》為年輕的學子們提供了解父輩們的機會,一些同學課后還成立了社團“書信公社”,他們利用課余的時間組織閱讀書信等項目搜集的檔案資料。同學們的努力受到上海《解放日報》的關注,《解放日報》為大學開辟了“書信裡的上海人”系列,同學們閱讀書信的作品部分在《解放日報》上發表,詳見下文。

張樂天在復旦開設《書信裡的中國人》課程受到了廣泛的關注。2015年上半年,由曼荷蓮女子學院學生朱筠組織,美國波士頓地區20多名在美國留學的中國學生參與了課程。我們認為,項目組搜集的資料有助於留學美國的中國學生更好了解中國社會,所以,我們讓他們讀與課程相關的資料,並通過視頻與中國學生同步開課。我們特別關注留美的中國學生不同的理解材料、提出問題與分析解釋的方法與視角。2016年下半年,張樂天還多次與留美學生視頻對話,輔導他們閱讀檔案材料,引導他們准確地理解中國社會發展。

除了《書信裡的中國人》課程以外,項目組還輔導學生開展各種活動,除閱讀書信等檔案材料以外,項目組還輔導、支持同學們直接下田野開展社會調查與實踐,以親身體驗來更好了解中國社會。例如,2016年7月3日至7日,由資料中心參與主辦City to Country(C2C)大學生了解農村論壇,受到了廣泛的支持和好評。

③成果宣傳推介情況(成果發布會、《工作簡報》報送情況、國家社科基金專刊投稿及採用情況等)﹔

(一)《項目簡報》

截止目前,本中心一共制作21期的《項目簡報》,報送給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公室,並抄送至上海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公室、復旦大學主管領導、文科科研處等機構單位。

(二)書信展覽

中心以書信研究與宣傳方面為突破口,動員本科學生閱讀和研究書信,並將研究成果向外宣傳推介,獲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

其一、2015年七夕節,在上海田子坊主辦的“信有靈犀書信展”,在青年中有一定的影響力。

其二、2016年5 月1 日至7 日,舉辦“見信如晤——書信中國光華家書展”。

(三)媒體報道

其一、2014年10月19日,上海《新聞晨報》以數版的篇幅報導了張樂天教授的資料搜集工作,報導的通欄文字包括:“讀懂這些發黃的書信、日記、帳本,能夠讓我們理解父輩、理解自己”,“這位大學教授,有收‘廢紙’的習慣”,“我想把老百姓的熱情和苦難留下來,告訴現代這個時代”。在這篇報導的配圖下面,記者這樣寫著:“資料室一角,堆滿了張樂天多年來收來的‘寶貝廢紙’”。

其二、上海《解放日報》2014年12月5日的一篇有關復旦大學智庫建設的報導《大學,如何承擔起更多“思考使命”》,特別強調了本項目搜集的資料對於大學智庫建設的意義,報導中說:“誰能想到,村裡會計帳本、工會記錄以及信件,也是復旦智庫的海量‘家底’之一。這些看似平常的材料,匯聚、積累起來,就成為分析了解中國當代社會情況的一扇窗……當代中國社會生活資料中心主任張樂天教授認為:或許高校智庫的重要基礎之一,便是極具大學‘個性’的長期學術資料積澱。”

其三、2015年,新聞媒體對於項目組工作的關注更達到高潮,尤其以上海《解放日報》自開設“書信裡的上海人”系列專欄為特色。詳細目錄如下:

《解放日報》

(1)、“書信裡的上海人”系列之一,《三十年前,上海流行是“暖男”》,《解放日報》2015年4月13日﹔

(2)、“書信裡的上海人”系列之二,《一家五金商店裡收藏的“上海精明”》,《解放日報》2015年4月27日﹔

(3)、“書信裡的上海人”系列之三,《60多年前,上海也曾流行廣場舞》,《解放日報》2015年5月4日。

(4)、“書信裡的上海人”系列之四,《“高考兩地書”裡的煎熬與糾結》,《解放日報》2015年6月8日。

《文匯報》

2015年2月13日《文匯教育》,刊發記者張鵬的長篇報道:《跟著張樂天上門特殊課:書信裡的中國人》

《復旦人》

2015年3月第21/22期(合刊)“慶祝復旦大學建校110周年”專刊,刊登長篇報道《張樂天:鄉土情懷做研究 魚書鴻雁繪中國》。

《錢江晚報》

2015年6月28日以《復旦大學教授張樂天5年收集20萬封舊家書》為題,刊發3個版面的報道:《他開出一門公選課,讓大學生一起讀書信》、《家長裡短裡,有更真實的歷史》、《書信人生 得之失之》。

《澎湃新聞》

8月21日,《澎湃新聞·私家歷史》欄目發布了長篇報道:《一個大隊干部用140萬字記錄了毛澤東時代》,對中心近年來的資料整理與出版工作做了介紹,在網絡上引起了巨大反響。

8月24日,《澎湃新聞·私家歷史》欄目繼續發表長篇報道:《中美學者搶救當代中國史料,21萬封民間書信待整理》,詳細報道了“社會生活研究”國際論壇及其背后的故事,被多家網站轉載。

《新民晚報》

11月4日,刊登《祖輩書信裡的愛情風暴》,從夫妻感情的角度詮釋了“書信裡的中國人”。

④研究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改進措施,研究心得、意見建議﹔

(一)項目的問題

其一,由於經費不足,難以放開手腳搜集資料,眼看著許多寶貴的資料化為紙漿,越發感覺需要增加經費,“搶救資料”。

其二,由於經費不足,資料整理工作遠遠落后於搜集,所以,資料中心雖然已經受到國內外學術界高度關注,但還沒有能力組織更多學術研究與交流活動。

其三,與蘇浙贛相比,貴州省的資料搜集工作還需要進行整合,少數民族社會生活研究也需要組織展開。

(二)項目的設想

根據目前的情況,在國家重大項目的支持下,我們希望經過幾年的努力,將復旦大學當代中國社會生活資料中心建成類似於原香港中文大學大學服務中心那樣的機構,成為受到國內外學術界高度關注的集“一流資料、一流研究”於一體的學術共同體。

⑤其他需要說明的問題。

本項目組在農村基層檔案搜集與田野調查中,逐漸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一、就研究合作的設計層面,走出一條聯合收集資料的新路子。項目組與相關單位合作搜集資料1萬余份,項目組負責人與貴州民族大學圖書館、蘇州吳江檔案館、吳雪岩研究會等單位討論農村基層檔案資料的搜集工作,這些單位自行提供資金,根據項目組的意圖搜集資料、保存資料,項目組隨時可以使用這些資料(參見《附件三》)。

貴州民族大學圖書館近些年已經搜集了貴陽附近大量基層檔案,除書信、日記、生產大隊會計與統計資料、供銷社資料、土地資料以外,去年搜集到一批1950年代中國少數民族民族識別資料,其中部分資料由費孝通先生親筆簽收。本項目貴州方面負責人孫兆霞每年到貴州農村苗族、桐族、布衣族、回族等不同民族的村落中進行田野調查,深度調查了20多個村落,積累訪談文字輸出資料近1000萬字。其中,張樂天直接指導孫兆霞進行了世界銀行貸款貴州文化與自然遺產保護和發展項目(中期)“社區參與工作”評估以及重點社區基線調查,該項目搜集了10個少數民族村落的資料。該調查部分成果已經由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書名是《第四隻眼睛》。

二、就田野訪談中的調查方法而言,採取了培養在地訪談員的方法。項目組在搜集蘇浙贛黔農村基層檔案資料的過程中,還尋找可能與條件進行田野調查,搜集訪談資料。從2012年到2015年三年中,項目組負責人張樂天組織人員在浙江海寧鹽官鎮組織個人生活史訪談,訪談時間近1000個小時,錄音輸出資料超過這600萬字,這些都收入本中心的電子數據庫中。

二、研究成果情況

2012年秋國家重大項目立項以后,我們加強了資料搜集工作,並取得了突破性進展,以至於有人稱張樂天為“收垃圾的教授”。誠然,張樂天充分意識到搜集農村基層檔案工作的重要性,甚至把這項工作形容為“搶救中國人的精神財富”。多少年以后,資料本身的重要價值肯定超出我們任何一個學者的學術研究。即使如此,對於張樂天以及他的學術團隊來說,研究工作總會放在首要的位置。簡要地說,我們近些年來在以下幾個方面做出了努力:

其一、致力於建構基於基層檔案資料的研究方法與理論。

在國家重大項目的支持下,我們搜集了大量基層檔案資料,其中書信、日記、個人檔案等個體化的資料提供了理解中國、中國人的新的可能性,但是,我們如何可能利用這些資料做研究(研究方法與方法論問題)? 從這些資料出發可能抽象出什麼樣的原創性概念與理論? 這是我們這幾年不斷思考的問題。我們做了很多努力,提出了一些想法,或許將有助於社會科學的發展。以下是我們有關這方面的一些文章。

張樂天發表英文文章“Preserving Collective and Individual Memories: the Contemporary China Social Life Data and Research Center at Fudan University”(Journal of Modern Chinese History ,2016年第1期,第87-97頁),闡述對於社會生活資料研究的認識論、方法論,將提出基於本中心所收集的資料開展研究的基本設想。

閻雲翔、張樂天,Introductory to Xia-Peng Letters Collection—edited version. (Brill即將出版的資料集的學術導讀)(參見《附件四》)。

閻雲翔、張樂天,Introductory to Zhou Work Journals (Brill 即將出版的資料集的學術導讀)(參見《附件五》)。

張樂天,“民間書信:當代中國人的個人記憶及其學術價值”,東洋文庫舉辦的“展望當代中國研究-檔案資料的內與外”國際學術研討會參會論文,2016年8月。

張樂天,“平等的尺度:中國農業合作化的再思考——以浙江海寧為例”,山西大學中國社會史研究中心、香港科技大學人文社科學院主辦“農業集體化在中國與東歐:平等與發展” 國際多學科學術會議論文,2016年8月。

張樂天,“國家-農民互動視角下的鄉村環境問題——以浙北鹽官鎮為例”,全球中國比較研究會、英國倫敦國王學院中國研究院、英國威斯明斯特大學中國傳媒中心主辦“第三屆全球中國對話:可持續性與全球氣候治理”國際學術會議論文。

其二、《當代中國農民的腳印(八卷本)》的創作與出版。

在國家重大項目立項后不久,《當代中國農民的腳印(八卷本)》就獲得了國家出版基金的資助。根據重大項目立項以后搜集資料的情況,我們調整了寫作計劃,盡可能把新搜集到的一些資料補充到八卷本中,經過幾年的努力,於2015年基本完成八卷本的創作,原先預計2016年正式出版。但是在付印前夕,復旦大學出版社收到國家新聞出版總署的通知,需要把八卷本送到北京審閱。考慮到樣書已經印出,我們把八卷本作為課題中期匯報的重要成果。

八卷本的書目如下:

張樂天、陸洋著,《建構新秩序(1948-1958):從土地改革到農業合作》。

張樂天、席富群著,《秩序的邊界(1958-1968):從災難到革命》

張樂天著,《劇場社會(1968-1982):公社的社會生活》

張樂天、豐簫、邱夢華著,《共生經濟(1968-1982):公社的農業經濟》

張樂天、虞坤林、鄒怡等編著,《鄉村六十年——海寧農業經濟社會發展實錄》

周生康著,張樂天、席富群編,《革命的書寫(1961-1982):一個大隊干部的工作筆記》。

其三、《當代中國社會生活資料長編》的編輯工作啟動。

2014年6月26日,復旦大學出版社與Brill出版社簽訂了框架性協議,合作出版張樂天主編的《當代中國社會生活資料長編》,第一期出版八卷,以后分期出版。

《當代中國社會生活資料長編》為國家重大項目所搜集的資料提供了一個國際學術界共享的平台,有助於國際學術界更全面、准確地了解中國。目前,項目組已經為《當代中國社會生活資料長編》的順利出版做了幾項重要工作。

學術書系的顧問團隊是一批國際一流學者,成員如下:

Anita Chan, co-editor of The China Journal,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Jacob Eyferth, associate professor of history at University of Chicago

Gail Hershatter, professor of history at UC-Santa Cruz

Arthur Kleinman, professor of anthropology at Harvard Univ.

James Lee, professor of history and dean of social science and humanities, HKUST

Elizabeth Perry, professor political science at Harvard Univ.

Andrew Walder, professor of sociology at Stanford Univ.

Jonathan Unger, co-editor of The China Journal,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

Yunxiang Yan (chair), professor anthropology at UCLA

經過項目負責人張樂天與Brill出版社亞太負責人的交流,《當代中國社會生活資料長編》將推出中文版,為了幫助各國學術的理解與研究,每一類資料出版時都寫一個高質量的英文導讀。我們第一期出版一部“工作筆記”、一對夫妻的信件,導讀已經完成。目前,已經完成《當代中國社會生活資料長編》第一期八卷的文字輸出、校對、注釋等工作,復旦大學出版社已經完成大部分編輯工作。但是,因為“工作筆記”報送至國家新聞出版總署審閱,Brill的出版工作也隻能延遲到2017年。可以預料的是,這批資料正式出版后,將為學界奉獻一批珍貴的基層社會與私人生活的文獻,並取得積極的社會效應。

課題組供稿

(責編:沈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