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海德格爾著作集》編譯中期檢測報告

2016年12月01日15:06來源: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辦公室

一、研究進展情況

主要內容:

①研究計劃總體執行情況及各子課題進展情況

1,本項目立項於2012年10月10日。

根據多位相關學者以及商務印書館的編輯的多次討論,項目出版成果的最終名稱定為“海德格爾文集”,主編為孫周興、王慶節,出版社為商務印書館。

2,30卷海德格爾文集的具體選目略有調整,最終的各卷規劃和譯者如下:

1,《早期著作》,第1卷,張柯、馬小虎譯。

2,《存在與時間》,第2卷,陳嘉映、王慶節譯,陳嘉映修訂。

3,《康德與形而上學問題》,第3卷,王慶節譯。

4,《荷爾德林詩的闡釋》,第4卷,孫周興譯。

5,《林中路》,第5卷,孫周興譯。

6,《尼採》,第6卷,孫周興譯。

7,《演講與論文集》,第7卷,孫周興譯。

8,《什麼叫思想?》,第8卷,孫周興譯。

9,《路標》,第9卷,孫周興譯。

10,《根據律》,第10卷,張柯譯。

11,《同一與差異》,第11卷,孫周興、陳小文、余明鋒譯。

12,《在通向語言的途中》,第12卷,孫周興譯。

13,《從思想的經驗而來》,第13卷,陳春文譯。

14,《面向思想的事情》,第14卷,陳小文、孫周興譯,孫周興修訂。

15,《討論班》,第15卷,王志宏譯。

16,《講話與生平証詞》,第16卷,孫周興、張柯等譯。

17,《柏拉圖的〈智者〉》第19卷,熊林譯。

18,《時間概念史導論》,第20卷,歐東明譯。

19,《現象學的基本問題》,第24卷,丁耘譯。

20,《形而上學的基本概念》,第29/30卷,趙衛國譯。

21,《荷爾德林的頌歌〈日耳曼尼亞〉和〈萊茵河〉》,第39卷,張振華譯。

22,《形而上學導論》,第40卷,王慶節新譯。

23,《謝林:論人的自由的本質》,第42卷,王丁 李陽譯。

24,《巴門尼德》,第54卷,朱清華譯。

25,《論哲學的規定》,第56/57卷,孫周興、高鬆譯。

26,《宗教生命現象學》,第60卷,歐東明譯。

27,《存在學——實際性的解釋學》,第63卷,何衛平譯。

28,《哲學論稿》,第65卷,孫周興譯。

29,《鄉間路上的談話》,第77集,孫周興譯。

30,《不萊梅和弗萊堡演講》,第79卷,孫周興、張燈譯。

3,截止到2016年7月,已出版如下12卷:

《早期著作》,第1卷,張柯、馬小虎譯。

《荷爾德林詩的闡釋》,第4卷,孫周興譯。

《林中路》,第5卷,孫周興譯。

《尼採》上下卷,第6卷,孫周興譯。

《路標》,第9卷,孫周興譯。

《同一與差異》,第11卷,孫周興、陳小文、余明鋒譯。

《在通向語言的途中》,第12卷,孫周興譯。

《面向思想的事情》,第14卷,陳小文、孫周興譯,孫周興修訂。

《柏拉圖的〈智者〉》第19卷,熊林譯。

《時間概念史導論》,第20卷,歐東明譯。

《論哲學的規定》,第56/57卷,孫周興、高鬆譯。

《哲學論稿》,第65卷,孫周興譯。

上列12卷圖書由商務印書館出版。全部採用布封精裝燙銀工藝精印,統一裝幀,統一格式,統一印刷。

4,如下11卷已交稿並進入編輯出版流程:

《存在與時間》,第2卷,陳嘉映、王慶節譯,陳嘉映修訂。

《演講與論文集》,第7卷,孫周興譯。

《什麼叫思想?》,第8卷,孫周興譯。

《根據律》,第10卷,張柯譯。

《從思想的經驗而來》,第13卷,陳春文譯。

《現象學的基本問題》,第24卷,丁耘譯。

《形而上學的基本概念》,第29/30卷,趙衛國譯。

《形而上學導論》,第40卷,王慶節新譯。

《巴門尼德》,第54卷,朱清華譯。

《存在學——實際性的解釋學》,第63卷,何衛平譯。

《不萊梅和弗萊堡演講》,第79卷,孫周興、張燈譯。

5,如下7卷正在翻譯過程中,預計2016年年底之前可以交稿:

《康德與形而上學問題》,第3卷,王慶節譯。

《討論班》,第15卷,王志宏譯。

《講話與生平証詞》,第16卷,孫周興、張柯等譯。

《荷爾德林的頌歌〈日耳曼尼亞〉和〈萊茵河〉》,第39卷,張振華譯。

《謝林:論人的自由的本質》,第42卷,王丁 李陽譯。

《宗教生命現象學》,第60卷,歐東明譯。

《鄉間路上的談話》,第77集,孫周興譯。

6,30卷文集計劃在2016年底全部交稿,最終完成本課題的全部工作,申請結題。

②調查研究及學術交流情況(調研數據整理運用、文獻資料收集整理、學術會議、學術交流、國際合作等)

1,學術訪問

2013年夏天,本人赴德國訪問,前往法蘭克福、柏林等地訪問相關出版社,得到法蘭克福Klostermann出版社和柏林De Gyeuter出版社以及斯圖加特Kletta-Cotta出版社的理解和支持,原則上同意由本人主編的中文版《海德格爾文集》出版計劃。

2015年2月,本人訪問弗萊堡大學哲學系以及海德格爾著作權繼承人,向相關人士報告了中文版《海德格爾文集》的編輯和翻譯情況,得到海德格爾后人的全力支持,使本課題的開展有了法律(版權)保障。

2016年7月,本人前往柏林自由大學開展學術交流,與德國同行交流,並推進相關譯著的工作。

2,學術會議

2015年11月7日至11月8日,本人與德意志學術交流中心(DAAD)合作,在同濟大學歐洲思想文化研究院策劃舉辦“海德格爾論壇”,邀請了John Sallis教授(美國波士頓學院),Günter Figal教授(德國弗萊堡大學),張祥龍教授(山東大學),張志偉教授(中國人民大學)發表演講。論壇主題涉及語言、空間、家、海德格爾思想的轉向等重要論題,深化了國內的海德格爾研究,並且與國際的海德格爾研究界進行了深入交流。會議取得了良好的反響和學術影響力。

3,學術演講

2014年6月10日邀請美國海德格爾研究專家Richard Wolin教授(紐約市立大學研究生中心)在同濟大學歐洲思想文化研究院做“黑色筆記:國社主義、世界猶太性和存在的歷史”的報告。

2014年11月28日邀請海德格爾研究專家王慶節教授(香港中文大學)在同濟大學歐洲思想文化研究院做“海德格爾、哲學與生命深處的觸動”的報告。

2015年6月14日邀請美國海德格爾研究專家Thomas Sheehan教授(斯坦福大學)在同濟大學歐洲思想文化研究院做“海德格爾研究的范式轉換”的報告。

2015年10月21至23日邀請澳大利亞海德格爾研究專家Jeff Malpas做連續三場有關海德格爾的報告,主題涉及建筑、黑皮本、語言等問題。

③成果宣傳推介情況(成果發布會、《工作簡報》報送情況、國家社科基金專刊投稿及採用情況等)

1,迄今出版的12種著作信息作為學術出版快訊在各大讀書網站、商務印書館網站、商務印書館豆瓣小站、商務印書館微博、同濟大學哲學系微博等媒體進行公開宣傳。

2,“海德格爾文集”項目獲得2014年第2屆“商務印書館人文社科十大好書”稱號。

3,計劃待全部30卷海德格爾文集出齊后與各大媒體及出版社進行統一的宣傳推廣,並召開學術討論會。

4,2013年3月21日召開的項目開題會內容已作為2013年《工作簡報》報送至相關部門。

④研究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改進措施,研究心得、意見建議

1,研究中主要存在的問題是版權問題,特別是德方已經售出給其他出版社的版權有待轉移。

經過本人與德方出版社以及海德格爾家族的多次協商,已經在原則上解決了30卷文集牽涉的各卷版權問題。

2,目前的成果推廣略有不足,需要等到30卷全部出齊以后統一進行更進一步的宣傳活動。

二、研究成果情況

主要內容:

①代表性成果簡介(基本內容、主要觀點、學術價值、社會影響等)

1,《林中路》,第5卷,孫周興譯,2015年12月,商務印書館

本書是20世紀德國偉大的思想家馬丁•海德格爾的后期代表作品之一。它在當代學術界享譽甚高,業已被視為本世紀西方思想的一部經典著作。如其中的第一篇《藝術作品的本源》,原為海德格爾在1935年至1936年間所做的幾次演講,當時即激起了聽眾的狂熱的興趣——此事后被德國當代解釋學哲學大師伽達默爾描寫為“轟動一時的哲學事件”。書中諸篇也各有特色,均為厚重之作。若要了解后期海德格爾的思想,這本《林中路》是不可不讀的。

2,《論哲學的規定》,第56/57卷,孫周興、高鬆譯,2015年12月,商務印書館

本書收錄了海德格爾在1919年開設的“哲學觀念與世界觀問題”以及“現象學與先驗的價值哲學”兩個課程的講稿。其中,第一個課程被公認為是海德格爾思想的真正起步。海德格爾在其中發展出了世界境域的思想,標志著他的思想開始走出新康德主義的影響而摸索出自己的獨特道路,並由此為現象學的思想方式提供了別樣的嶄新可能。世界思想也從此規定了海德格爾直至其最后期的思想的發展。對於理解海德格爾思想的開端而言,本書是不可繞過的。

3,《尼採》,第6卷,孫周興譯,2015年11月,商務印書館

本書是海德格爾的重要著作。在上卷中,作者按哲學門類探討了尼採的主要思想﹔在下卷中,作者探討了尼採的形而上學與歐洲的虛無主義。按照海德格爾自己的說法,他的尼採解釋有兩個目標,一為切近的目標,即認識尼採哲學的基本解構,二為最遠目標,即對作為形而上學之完成的尼採形而上學的爭辯,而在存在歷史的意義上,這也是對另一個開端的准備。海德格爾的尼採解釋對后世的尼採理解形成了重大影響,也引起了廣泛的爭議和討論。

課題組供稿

(責編:沈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