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進展情況
一、研究計劃總體執行情況
1.(2014.7——2016.7)以日本館藏近代以來中國留日文藝理論家的文獻資料為基礎,全面收集、整理留日文藝理論家在日期間的思想、政治、文學、藝術活動史料(文學創作、論著、譯著、往來書信、日記、學籍和課程檔案以及其它檔案文牘)。
2.(2014.7——2016.7)對日本館藏中國留日文藝理論家著作類文獻和研究類文獻進行了校訂。
3.(2014.7——2016.7)對日本近現代文藝理論建構的學術史進行了梳理,對文藝學、美學、藝術學、美術學等基本概念進行了體系化和系統化。
4.(2014.7——2016.7)對“日本因素”與中國文藝學批評話語和學科理論的現代轉型、“日本因素”與中國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發生發展、“日本因素”與中國藝術史寫作模式的現代建構進行了專題研究。
二、各子課題進展情況
子課題一的進展情況:按照文藝學、美學、藝術學、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等具體領域,收集整理了部分日本館藏近代以來中國留日文藝理論家文獻資料。
子課題二的進展情況:編撰了部分“近代以來留日中國文藝理論家在日期間活動史事系年”、“留日中國文藝理論家在日期間著譯系年”和“日本學者關於清末民初中國留日文藝理論家的研究文獻系年”。
子課題三的進展情況:考察了“日本因素”與中國現代文藝學學科理論、批評話語發生、發展的關聯。撰寫了《中國現代“文藝學”概念的“日本因素”》(28萬字),並作為中期成果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
子課題四的進展情況:立足於新材料的挖掘,具體梳理近現代之交日本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發生、發展情形,具體研究了后期創造社、太陽社、魯迅、李大釗、陳獨秀、陳望道、李達、茅盾、馮雪峰、鄭伯奇、周揚、胡風、以群、蔡儀等人對日本形態的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接受與轉換,考察“日本因素”與中國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關聯。撰寫了《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中國化早期進程中的“日本因素”》(11萬字)。
子課題五的進展情況:立足於新材料的挖掘,梳理和勾劃近現代中日藝術學發展的歷史軌跡,系統考察了中國近代以來留日的美學家、藝術批評家、藝術史論家在引進和移植日本近代美學概念、范疇后,如何打破中國古代目錄式、名冊式、編年史式的藝術史模式,基本形成了具有現代寫作觀念、敘述方式、評價標准的多元文化觀念和藝術史寫作模式。厘清中國現代形態藝術史寫作模式中的“日本因素”及其影響,總結歸納中國藝術史寫作模式的基本經驗。
三、資料文獻搜集整理
本課題所涉及到的資料目前主要保存在中日兩國的各級圖書館、檔案館中,課題組組織專人分赴中日各大圖書館、檔案館,兩條線路,同步開展。
1、第一線路(2016.06——2016.09):日本館藏資料收集整理。課題組組織專人赴日本,各公立、私立大學圖書館、檔案館收集相關中日文公私檔案文牘、課程、學籍文獻及早期留日文藝理論家在日期間文藝理論活動相關的中文、日文期刊。
2、第二線路(2014.8——2014.9):中國館藏資料整理補充。課題組組織專人赴北京、上海、廣州等地各大圖書館,收集清末民初文學藝術史料、期刊史料。
四、學術交流與國際合作
2014年11月14日——11月21日,特邀日本美學會前會長、國學院大學教授、東京大學名譽教授西村清和,日本文藝理論家、斯拉夫語言文學研究專家、日本俄羅斯文學學會會長、東京大學教授沼野充義,日本美學家、慶應義塾大學首席教授大石昌史,日本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專家,大正大學大學院比較文化研究室主任、日本女子大學教授平石淑子來華對課題有關問題進行了交流。具體工作情況如下:
1.考察了藝術史寫作的“日本模式”的形成
包含四個方面的內容:(1)東西方因其文化系統的自主性差異而形成不同的藝術史學觀念與美術樣式﹔擬從敘述方式、寫作觀念、價值觀念和基本概念、范疇、命題、話語方式等方面著手,說明中日美術史體系的收斂性、封閉性和其美術史觀念的排他性、獨立性。(2)從四個方面考察日本因素對中國藝術史寫作模式的影響,即進化論與“新史學”的影響﹔日本與德國美術史寫作方式和研究方法的影響﹔凝古思潮與新生考古學的影響﹔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影響。(3)具體分析大村西崖、中村不折、小鹿青雲、金原省吾、川上涇、橋本關雪、下店靜市、矢代幸雄、世川種郎、菊池寬等人的美術史、戲劇史著述所體現出來的藝術史觀和藝術史寫作模式。(4)重點考察芬諾洛薩、岡倉天心等如何致力於東西藝術理論、東西美學內在品質的化合,從而在理論上支持了現代藝術史寫作模式的建構。
2.探究了“日本模式”對中國影響的途徑
(1)留學受教。系統考察中國留日美術家和美術史論家留日學校、專業、留學時間、師承、授業等。中國近現代美術史上諸多美術家和美術史論家,如陳師曾、何香凝、高劍父、李叔同、鄧以蜇、高奇峰、陳樹人、鄭錦、嚴智開、陳抱一、汪亞塵、朱屺瞻、俞寄凡、關良、張大千、滕固、陳之佛、衛天霖、丁衍鏞、許幸之、倪貽德、王曼碩、方人定、謝海燕、黎雄才、傅抱石、常任俠等都曾留學日本﹔鄧爾雅、徐悲鴻、姜丹書、劉海粟、張聿光、朱應鵬、潘天壽、林風眠、黃君璧等也曾短期寓居日本,並在美術思想和創作方面取得轉變或突破。這些人回國后主要從事美術教育工作,其工作性質客觀上促進了美術史的研究。
(2)編譯出版。留日學人所辦《譯書匯編》(1900)與《游學譯編》(1902)主要編輯在日本出版的西書和日本人的著作。在國內則有商務印書館(1897)、廣智書局(1898),教育世界(1901)、作新社圖書局(1902)、文明書局(1902)等出版了很多漢譯日文藝術史論方面的書籍。1896年至1911年間,包括商務印書館在內的翻譯、出版日文西書的國內外機構有95家之多,這些出版機構為中國美術史學者了解國外美術史的研究現狀,接觸國外美術史學的研究方法提供了便利條件,同時也為美術史的研究者提供了參考文獻資料。
3.分析了“日本模式”影響的具體體現
主要考察中國近代以來留日美術家、藝術史論家在寫作觀念、敘述方式、評價標准等層面所受影響。如大村西崖《東洋美術史》對姜丹書《美術史的影響》﹔中村不折、小鹿青雲《支那繪畫史》、中村西崖的《文人畫之研究》對陳師曾《中國繪畫史》和文人畫研究的影響﹔金原省吾《唐宋之繪畫》對傅抱石《中國繪畫變遷史綱》的影響﹔伊勢專一郎《支那的繪畫》對滕固《中國美術小史》和鄭昶《中國畫學全史》的影響。
4.考察了從借鑒到超越——中國現代藝術史寫作模式的形成
在內外因素的歷史聯系中,考察中日美術內在發展的自律性和外在交流的主體性,並展望其民族的、地域的整體特色。重點探討中國現代美術史學的兩位開拓者滕固、傅抱石,如何通過日本這個“橋梁”,以新的歷史觀和藝術史研究方法為指導,全面系統的探討中國藝術的演進﹔如何打破中國古代目錄式、名冊式、編年史式的藝術史模式,從而建立具有現代寫作觀念、敘述方式、評價標准的多元文化觀念和藝術史模式。具體分析傅抱石《中國繪畫理論》、《論顧愷之至荊浩山水畫史問題》、《民國以來國畫知識的考察》、《石濤畫論之研究》、《中國繪畫思想之進展》、《中國繪畫“山水”“寫意”“水墨之史的考察”》、《中國古代繪畫之研究》,滕固《唐宋繪畫史》、《中國美術小史》等美術著述所建構的藝術史寫作模式。
二、研究成果情況
主要內容:①代表性成果簡介(基本內容、主要觀點、學術價值、社會影響等)﹔②階段性成果清單(請填寫附件EXCEL表格)。
注:2012年立項的項目主要填寫2014年7月以來的研究成果情況。
一、代表性成果簡介
1.《中國現代“文藝學”概念的“日本因素”》(專著),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6年1月出版
中國現代文藝學學科體系的形成,與相關核心術語、概念的古今演繹、中外對接密切相關。中國現代文藝學作為一種現代形態的人文學科,它的建立和發展是在清末民初中—西—日三方語境的交互作用下展開的,臻至成熟則是20世紀中后期,中間經歷了近百年的演進過程。體現在學科用語上:一是直接從西方輸入,二是經由日本中介引進,三是結合中國傳統元素創制與再編。其中,近代日本作為輸入西方文藝觀念、美學思想的“中間人”,將西方文藝學、美學的核心術語、概念譯成漢字后傳入中國,為中國文藝學、美學學科的現代化起到了奠基作用。本成果對中國現代文藝學學科術語群的生成演化詳加掘發,回溯其日本淵源,以期從概念史的視角昭顯中國現代文藝學學科的發展與演變的規律。
2.《重審“關鍵詞”研究的維度及其限度》(論文),載《文藝爭鳴》2016年第6期
本成果以清末民初的“文學”言說為例,考察“文學”的定義。林傳甲、黃人、謝無量、曾毅、姚永朴等傳統學者仍在“文章”、“博學”的意義上使用“文學”新語,王國維、魯迅、周作人、成仿吾、陳望道等大批留日學人則開始從日本引進“純文學”、“美文學”的概念。前者看重“國粹”保護同時也蘊含著向現代轉型的過渡性因子,后者立足“師日”(經日本學習西方)而具有鮮明的外源性、現代性特征。這一情形不僅彰顯了新學語確立之初的純雜、廣狹之爭,即使就新派學者的“純文學”觀念而言,同樣潛隱著非為“文學自律”立言的政治功利訴求。一般認為,“純文學”一語源自日本,系明治學者為申明作為“語言藝術”的文學的獨立性、自律性而從傳統雜文學概念裡剝離出來的。“‘純文學’、‘雜文學’是日本的名詞,大約從De Quincey的‘力的文學’與‘知的文學’而來,前者的作用在‘感’后者的作用在‘教’。”自1903年留日學生主辦的《大陸》雜志上刊載《論文學與科學的不可偏廢》首次輸入“律得來久”(文學)之后,本就有深厚抒情傳統的中國很快接受了這一西來(經日本中介)的純文學概念。不過,身處新文化運動洪流的魯迅、胡適、周作人等人,他們對“純文學”、“文學自律”的高蹈卻不在“為藝術而藝術”,而是服膺於“打倒孔家店”同時“攖人”、“立人”的現實啟蒙目標--“文學革命”、“為人生”,才是倡導“純文學”、“文學自律”最為關鍵的“潛台詞”。
3.《田漢電影美學中的“日本因素”》(論文),載《北方民族大學學報》2016年第3期
國內學者普遍認為,田漢留日期間受到日本以及西方唯美主義和新浪漫主義等文藝思潮的影響,故早期電影藝術風貌上呈現出資產階級情懷和傷感情調。其后從銀色之夢中轉醒過來,徹底擺脫了日本文藝的影響,逐漸走向了左翼電影之路,並在時代的歷練中逐漸成長為人民的藝術家。然而,這種共識卻有兩個值得商榷的地方。首先,藝術創作不應有如此涇渭分明的分界線,藝術家的成長也不應該是一蹴而就的。其次,田漢留學日本期間正值日本政治、經濟、文化高度繁榮的大正時期,此時的田漢對文藝思想的汲取也不可能隻局限在某個具體的方面。本文結合田漢的文藝理論和電影作品,試圖展現出田漢對“浪漫觀”和“現實觀”的雙重接納,以及這兩種文藝觀在其電影美學中從沖突走向融合的嬗變過程。
4.《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中國化早期進程中的“日本因素”》(文稿11萬字)
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中國化的早期進程具體是指19世紀末至1937年間,中國先進知識分子運用西方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普遍原理同中國的具體實際相結合的過程。這一時期,“日本因素”對早期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中國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本成果主要從以下五個部分進行論述:
第一部分為緒論,介紹早期進程中的“日本因素”之研究背景、研究現狀以及研究目標。
第二部分為中國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早期進程之“日本因素”的概述。該部分主要從“日本因素”的含義、特點和形成條件三個方面揭示“日本因素”的獨特性。
第三部分介紹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中國化早期進程與日本的淵源關系。該部分通過論述日本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發展以及中國早期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傳播與發展,揭示“俄(蘇)—日—中”傳播路徑存在的科學性和合理性。
第四部分介紹“日本因素”的具體呈現。該部分首先介紹對影響中國的主要日本馬克思主義文論觀念,其次分論這些文藝觀對中國早期馬克思主義文藝運動發展以及中國早期馬克思主義文藝觀形成的影響。日本對蘇俄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引介和發展,使整個中國掀起了研究馬克思主義文論的熱潮,並為中國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早期發展提供方向和路線。
第五部分介紹“日本因素”的當代意義。該部分主要從早期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術語引入、早期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中國化的體系構建以及“日本因素”的當代啟示三部分進行論述。日本作為中介,積極推動了早期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中國化的勃興,這一時期形成的理論成果,也為整個馬克思主義文論中國化的進程提供了思想基礎和理論支撐。
課題組供稿